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混凝土热工计算公式

2021-05-19 来源:年旅网
冬季施工混凝土热工计算步骤

冬季施工混凝土热工计算步骤如下: 1、混凝土拌合物的理论温度:

T0=【0.9(mceTce+msaTsa+mgTg)+4.2T(mw+wsamsa-wgmg)+c1(wsamsaTsa+wgmgTg) -c2(wsamsa+wgmg)】÷【4.2mw+0.9(mce+msa+mg)】 式中 T0——混凝土拌合物温度(℃)

mw、 mce、msa、mg——水、水泥、砂、石的用量(kg) T0、Tce、Tsa、Tg——水、水泥、砂、石的温度(℃) wsa、wg——砂、石的含水率(%) c1、c2——水的比热容【KJ/(KG*K)】及熔解热(kJ/kg) 当骨料温度>0℃时, c1=4.2, c2=0; ≤0℃时, c1=2.1, c2=335。 2、混凝土拌合物的出机温度: T1=T0-0.16(T0-T1)

式中 T1——混凝土拌合物的出机温度(℃) T0——搅拌机棚内温度(℃)

3、混凝土拌合物经运输到浇筑时的温度: T2=T1-(at+0.032n)(T1-Ta)

式中 T2——混凝土拌合物经运输到浇筑时的温度(℃); tt——混凝土拌合物自运输到浇筑时的时间; a——温度损失系数

当搅拌车运输时, a=0.25

4、考虑模板及钢筋的吸收影响,混凝土浇筑成型时的温度: T3=(CcT2+CfTs)/( Ccmc+Cfmf+Csms)

式中 T3——考虑模板及钢筋的影响,混凝土成型完成时的温度(℃); Cc、Cf、Cs——混凝土、模板、钢筋的比热容【kJ/(kg*k)】; 混凝土取1 KJ/(kg*k); 钢材取0.48 KJ/(kg*k);

mc——每立方米混凝土的重量(kg);

mf、mc——与每立方米混凝土相接触的模板、钢筋重量(kg); Tf、Ts——模板、钢筋的温度未预热时可采用当时的环境温度(℃)。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C30混凝土的配比如下:

水泥:340 kg,水:180 kg,砂:719 kg,石子:1105 kg。 砂含水率:3%;石子含水率:1%。

材料温度:水泥:10℃,水:60℃,砂:0℃,石子:0℃。 搅拌楼内温度:5℃

混凝土用搅拌车运输,运输自成型历时30分钟,时气温-5℃。 与每立方米混凝土接触的钢筋、钢模板的重量为450Kg,未预热。 那么,按以上各步计算如下:

1、 T0=【0.9(340×10+719×0+1105×0)+4.2×60×(180-0.03×719-0.01×1105)+2.1×0.03×719×0+2.1×0.01×1105×0-335×(0.03×719+0.01×1105)】/【4.2×180+0.9(340+719+1105)】=13.87℃

2、 T1= T0-0.16(T0- T1)=13.87-0.16×(13.78-5)=12.45℃ 3、 T2= 12.45-(0.25×0.5+0.032×1)(12.45+5)=9.7℃

4、 T3= (2400×1×9.7-450×0.48×5)/(2400×1+450×0.48)=8.5℃ 以上为混凝土热工计算,以下资料公供参考:谢谢 建筑热工设计计算公式及参数 (一)热阻的计算

1.单一材料层的热阻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R——材料层的热阻,㎡·K/W; δ——材料层的厚度,m;

λc——材料的计算导热系数,W/(m·K),按附录三附表3.1及表注的规定采用。 2.多层围护结构的热阻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R=R1+R2+……+Rn(1.2)

式中 R1、R2……Rn——各材料层的热阻,㎡·K/W。

3.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两向非均质围护结构(包括各种形式的空心砌块,以及填充保温材料的墙体等,但不包括多孔粘土空心砖), 其平均热阻应按下式计算:

(1.3) 式中 ——平均热阻,㎡·K/W;

Fo——与热流方向垂直的总传热面积,㎡;

Fi——按平行于热流方向划分的各个传热面积,㎡;(参见图3.1); Roi——各个传热面上的总热阻,㎡·K/W Ri——内表面换热阻,通常取0.11㎡·K/W; Re——外表面换热阻,通常取0.04㎡·K/W; φ——修正系数,按本附录附表1.1采用。 图3.1 计算图式

4.围护结构总热阻应按下式计算: Ro=Ri+R+Re(1.4)

式中 Ro——围护结构总热阻,㎡·K/W;

Ri——内表面换热阻,㎡·K/W;按本附录附表1.2采用; Re——外表面换热阻,㎡·K/W,按本附录附表1.3采用; r——围护结构热阻,㎡·K/W。

内表面换热系数αi及内表面换热阻Ri值 附表1.2 表面特性 αi[W/(㎡·K)] Ri[(㎡·K/W)]

墙、地面;表面平整的顶棚、屋盖或楼板以及带肋的顶棚h/s≤0.3 8.72 0.11 有井形突出物的顶棚、屋盖或楼板h/s>0.3 7.56 0.13 注:表中h为肋高,s为肋间净距。 5.空气间层热阻值的确定

(1)不带铝箔,单面铝箔、双面铝箔封闭空气间层的热阻值应按附表1.4采用。

(2)通风良好的空气间层热阻,可不予考虑。这种空气间层的间层温度可取进气温度,表面换热系数可取11.63W/(㎡·K)。

外表面换热系数αe及外表面换热阻Re值 附表1.3 外表面状况 αe (W/㎡·K) Re(㎡·K/W) 与室外空气直接接触的表面 23.26 0.04 不与室外空气直接接触的表面: 阁楼楼板上表面

不采暖地下室顶棚下表面

8.14 5.82 0.12 0.17

(二)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值的计算 1.单一材料层的D值应按下式计算:

D=R·S (1.5) 式中 R——材料层的热阻,㎡·K/W;

S——材料的蓄热系数,W/(㎡·K); 空气间层热阻值[㎡·K/W] 附表1.4 位置、热流状况及材料特性 冬季状况 夏季状况 间层厚度[cm] 间层厚度[cm]

0.5 1 2 3 4 5 6以上 0.5 1 2 3 4 5 6以上 一般空气间层

热流向下(水平、倾斜) 热流向上(水平、倾斜) 垂直空气层 0.10

2.多层围护结构的D值应按下式计算: D=D1+D2+……+Dn

=R1S1+R2S2+……+RnSn (1.6)

式中 R1,R2……Rn——分别为各层材料的热阻,㎡·K/W;

S1,S2……Sn——分别为各层材料的蓄热系数,W/(㎡·K),空气间层的蓄热系数取S=O。

注:如某层有两种以上材料构成,则可按下式求得其平均导热系数: (1.7)

然后按下式计算其平均热阻: 该层的平均蓄热系数按下式计算: (1.8)

式中 F1,F2……Fn——按平行于热流方向划分的各个传热面,㎡;

λ1,λ2……λN——各个传热面积上材料的导热系数,W/(m·k)。

(三)地面吸热指数B值的计算地面吸热指数B值,应根据地面中影响吸热的界面位置,按下列几种情况计算:

1.影响吸热的界面在最上一层内,即当: (1.9) 式中 δ1——最上一层材料的厚度,m;

α1——最上一层材料的导温系数,㎡/h; τ——人脚与地面接触的时间,取0.2H。 这时,B值可按下式计算 (1.10)

式中 b1——最上一层材料的热渗透系数,W/(㎡··K); λ1——最上一层材料的导热系数。W/(m·K); c1——最上一层材料的比热,W·h/(kg·K); 1——最上一层材料的容重,kg/。 2.影响吸热的界面在第二层内,即当:

(1.11)

式中 δ2——第二层材料的厚度,m;

α2——第二层材料的导温系数,㎡/h。 这时,B值可按下式计算:

B=b1(1+K1,2) (1.12)

式中 K1,2——第1,2两层地面吸热计算系数,根据b2/b1和两值按附表1.5查得; b2——第2层材料的热渗透系数,W/㎡··K)。

3.影响吸热的界面在第二层以下,即按(1.11)式求得的结果小于3.0,则影响吸热的界面位于第三层或更深处。此时可仿照(1.12)式求出

B2,3或B3,4等,然后按顺序依此求出B1,2值,这时式中的K1,2值应根据和值按附表1.5查得。 太阳辐射吸收系数ρ值 (四)室外综合温度的计算

1.室外综合温度各小时值按下式计算:

(1.13) 式中 tsa——室外综合温度,℃; te——室外空气温度,℃;

I——水平或垂直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W/㎡ ρ——太阳辐射吸收系数,按附表1.6采用;

αe——外表面换热系数,通常取23.26W/(㎡·K)。

注:tsa计算式中未考虑外表面的长波辐射散热,它对顶层房间的降温是有一定作用的。 2.室外综合温度平均值按下式计算:

(1.14) 式中 ——室外综合温度平均值,℃;

——室外计算温度平均值,℃,按附录二附表2.2采用; _

I——水平或垂直面上太阳辐射强度平均值,W/㎡,按附录二附表2.4采用; ρ——太阳辐射吸收系数,按附表1.6采用; αe——外表面换热系数,W/(㎡·K)。 3.室外综合温度波幅按下式计算:

At·sa=(Ate+Ats)β (1.15) 式中 At·sa——室外综合温度波幅,℃;

Ate——室外计算温度波幅,℃,按附录二附表2.2采用; Ats——太阳辐射当量温度波幅,℃,按下式计算: (1.16)

Imax——水平或垂直面上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值,W/㎡,按附录二附表2.4采用; _

I——水平或垂直面上太阳辐射强度平均值,W/㎡,按附录二附表2.4采用; αe——外表面换热系数,W/(㎡·K);

β——相位差修正系数,根据Ate与Ats的比值以及φte与φl之间的差值按附表1.7采用;

φte——室外空气温度最大值出现时间,通常取15:00;

φl——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值出现时间。通常取:水平及南向12:00,东向8:00,西向16:00;

ρ——太阳辐射吸收系数,按附表1.6采用。 (五)围护结构总衰减倍数和总延迟时间的计算 1.多层围护结构的总衰减倍数按下式计算: (1.17)

式中 νo——围护结构的总衰减倍数;

ΣD——围护结构的热惰性指标,按本附录(二)的规定计算; ai,ae——分别为内、外表面换热系数,W/(㎡·K),

S1,s2……Sn——由内到外各层材料的蓄热系数,W/(㎡·K),这气间层取S=O;

y1,y2……yn——由内到外各层材料外表面蓄热系数,W/(㎡·K),按本附录(七)1的规定计算。

2.多层围护结构总延迟时间按下式计算: (1.18)

式中 ξo——围护结构的总延迟时间,h;

ye——围护结构外表面(亦即最后一层外表面)蓄热系数,W/(㎡·K); yi——围护结构内表面蓄热系数,W/(㎡·K),按本附录(七)2的规定计算。 (六)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衰减倍数及延迟时间的计算 1.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衰减倍数按下式计算: (1.19) 2.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延迟时间按下式计算: (1.20) 式中 νi——内表面衰减倍数; ξi——内表面延迟时间,h;

αi——内表面换热系数,W/(㎡·K); yi——内表面蓄热系数,W/(㎡·K)。 (七)表面蓄热系数的计算

1.多层围护结构各层的外表面蓄热系数,按下列规定由内到外逐层进行计算: 如果任何一层的D≥1,则y=S,即为该层材料的蓄热系数。 如果第一层的D1<1,则: 如果第二层的D2<1,则:

余类推,直到最后一层(第n层):

式中 S1,S2…Sn——各层材料的蓄热系数,W/(m·K); R1,R2…Rn——各层材料的热阻,㎡·K/W;

y1,y2…yn——各层外表面蓄热系数,W/(㎡·K); α——内表面换热系数,W/(㎡·K)。

2.多层围护结构内表面蓄热系数按下列规定计算:

如果多层围护结构中的第一层(即紧接内表面的一层)D1≥1,则取围护结构内表面蓄热系数yi=Si。

如果多层结构中最接近内表面的第m层,其Dm≥1,则取ym=Sm,然后从第m-1层开始,由外向内逐层计算,直至第1层的y1即为所求的围 护结构内表面蓄热系数。

如果多层结构中的每一层D值均小于1,则计算应从最后一层(第n层)开始,然后由外向内逐层计算,直至第1层的y1即为所求的围护结构内表面蓄热系数。 (八)内表面最高温度的计算

1.非通风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按下式计算: (1.21)

内表面平均温度按下式计算: (1.22)

式中 θimax——内表面最高温度,℃; θi——内表面平均温度,℃;

_ _

ti——室内计算温度平均值,℃,取t=te+1.5℃

te——室外计算温度平均值,按附录二附表2.2采用;

Ati——室内计算温度波幅,℃,取Ati=Ate-1.5℃,(Ate为室外计算温度波幅,按附录二附表2.2采用);

tse——室外综合温度平均值,℃,按本附录(1.14)式计算; Atsα——室外综合温度波幅,℃,按本附录(1.15)式计算; νo——围护结构总衰减倍数,按本附录(1.17)式计算; ξo——围护结构总延迟时间,按本附录(1.18)式计算;

νi——室内空气至内表面的衰减倍数,按本附录(1.19)式计算; ξi——室内空气至内表面的延迟时间,按本附录(1.20)式计算;

β——相位差修正系数,根据与的比值及(φtsa+ξo)与(φti+ξi)的差值,按本附录附表1.7采用;

φtsa——室外综合温度最大值出现时间,取值见本附录附表1.7; φti——室内空气温度最大值出现时间,通常取16:00。 2.通风屋顶内表面最高温度的计算

对于薄型面层(如混凝土薄板、大阶砖等),厚型基层(如混凝土实心板、空心板等)、间层高度为20cm左右的通风屋顶,其内表面最高温度可近似地按下列规定计算: (1)面层下表面温度的最大值、平均值及波幅可分别按下列三式计算: θ1·max=0.8tsα·max (1.23) _

θ1=0.54tsα·max (1.24) Aθ1=0.26tsα·max (1.25)

式中 θ1·max——面层下表面温度最大值,℃; _

θ1——面层下表面温度平均值,℃; Aθ1——面层下表面温度波幅,℃;

tsα·max——室外综合温度最大值,℃。

(2)间层综合温度(作为基层上表面的热作用)的平均值及波幅可分别按下列二式计算: _ _ _

tvcsy=0.5(tvc+θ1) (1.26) Atvcsy=0.5(Atvc+Aθ1) (1.27) _

式中 tvcsy——间层综合温度平均值,℃; Atvcsy——间层综合温度波幅,℃;

_ _ _ _

tvc——间层空气温度平均值,℃,取tvc=1.06teo;tt6为室外计算温度平均值。

_ _ _

Atvc——间层空气温度波幅,℃,取Atvc=1.3At6;At6为室外计算温度波幅。 _

θ——面层下表面温度平均值,℃; Ao1——面层下表面温度波幅,℃。 (3)在求得间层综合温度后,即可按本附录(八)1同样的方法计算基层内表面(即下表面)最高温度。计算中间层综合温度最大值出现时间取φtvcsy=13: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