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人民教育2010.21
编者按:当前,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都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新的困惑、新的挑战,而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一味靠原有的经验已经不能奏效了,需要借助于研究找到新的途径与方法。
课例研究是一种教师所擅长的、基于实践情境的反思性研究。在课例研究中,教师用自己的研究方式将方法与实践联盟,对教学活动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实现教学的改进和精神的成长。
作为一种合作共享的研究方式,过去10年是课例研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获得广泛推广的10年。实践表明,课例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教学变革迈向成功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以教研组为主体的学校教研体制自上世纪50年代初设置以来,虽已存续半个多世纪,但其行政性、事务性、随意性的运行状况距离专业化、规范化和常规化的开展目标仍有距离,因此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使学校教研组织发展为一种专业研究组织,实现“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就成为学校变革的重要使命之一。
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推出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安桂清及其课题组成员的系列研究成果,希望能为学校课例研究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借鉴,实现课堂教学的持续改进。
安桂清: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
传统的教研活动多是“就课论课”,研讨的主题往往并不明确,甚至极为泛化。与之不同,课例研究作为一种分享的研究方式,旨在通过研究化解教学难题,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在课例研究中,教师通常要经过疑问—规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循环过程。“疑问”呈现的是大家在教学活动中共同面对的困惑或难题。因此,明确研究的主题就成为课例研究的起点。实践表明,围绕某个主题所开展的课例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的效果和品质,而且共同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意愿更有利于课例研究小组结成研究共同体。
1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一
一、研究主题的特征。
1. 源于现实。课例研究是教师对真实的教学问题所开展的合作性研究,它专注于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其研究的主题不是来自某种现成的理论,而是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也就是说,课例研究致力于以科学的研究手段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由此, 诸如“个体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的关系如何”、“脑科学对课堂教学的影响”等从理论出发的问题是不适合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的。而教师日常教学中的言行举止、具体教学场景中的切身体会、教师与同伴对教学疑难问题的真诚讨论等就成为课例研究中问题的主要来源。如师生、生生的互动问题、教师的提问艺术、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或探究学习,等等。实际上,面对现实的课堂教学,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教师去思考,进而通过研究来提升自身的专业判断和实践智慧。
2. 始于反思。教师虽身处现实的教学情境,但能否确定切实可行的研究主题还取决于其是否具备深刻的反思能力,是否善于捕捉和提炼真实的课堂教学问题。课例研究的问题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个性的,但无论如何都是教师基于教学反思所发现的自己的问题。因此,课例研究主题必须能唤起教师的反思精神和问题意识。没有困惑就没有成长,当教师处于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顿的状态时不必感到焦虑,这证明自己正处于反思状态,这种状态恰恰是教学研究所需要的。
比如在一堂语文课上,授课教师按照惯常的方式问学生:“读了文章标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但这些问题显然通过阅读课文就可以回答。正在此时,一个学生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认为同学们是明知故问,因为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在早自习预习课文时都已经知道了。这个问题对教师触动很大,他对这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产生了怀疑:是否不应该再用了呢? 经过反思,他认识到方法没有问题,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于是他以“如何在语文课上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开始了极富意义的课例研究。
3. 具体可行。在课例研究的初期,教师的选题往往过于宽泛,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设对话的课堂”、“开发语文教学资源”等。因无法聚焦问题,这些泛化的研究主题必然导致教师对研
2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一
究内容的解读浮于表面,而且这些问题无法引导教师深入探究,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收效甚微。更有甚者,研究的问题范围很大,但研究的时间却很短,结果只能是浮光掠影,不了了之。
因此,课例研究主题的选取必须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从小处、细处、实处捕捉问题, 选取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并具备研究条件的主题加以“小题大做”。待教师全面、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后,再研究其他问题。例如一位英语教师有感于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试图以“课堂教学言语分析”作为研究的主题,但经过与研究小组的讨论,他意识到这一主题涉及的范围太大,通过观看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录像,他认识到自己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过于单调乏味,经常使用的就是“good、verygood、excellent” 等。为改善这一状况,他把自己的研究聚焦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语言的多样化”。可以想象,因为问题的聚焦,研究的可行性以及这一研究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取得的实际价值将会大大增加。
4. 答案开放。课例研究是通过深入反思课堂现象与总结教学经验来实现教学改进的。由于实践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纷繁复杂,研究问题的解决往往没有已知的、明确的、唯一的答案,很可能存在多种解决方案,而且只能从归纳中生发。因此,我们可以从答案是否开放来判断课例研究的主题是否恰当。比如,一位数学教师试图以“数学探究学习的要素”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然而有关探究学习的要素或环节的探讨已有共识,如何在实践中加以组织才应当是研究的重点。之后,该教师确定研究的主题为“数学探究情境的创设”,探讨把学科内容转化为探究情境的方式和方法。因为探究情境是与具体的学科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其创设方式必然具有多样化和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值得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深入开掘。
二、研究主题的类型。
课例研究是教师与教学情境的持续互动过程。在一轮轮的研究循环中,教师有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实践性问题,从归纳这些问题入手,我们可以概括出课例研究主题的大致类型。实际上,课例研究既是教师解决实践性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积累实践性知识的过程,透过对课例研究主题的类型分析,
3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一
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课例研究主题的选取重点。
1. 与学科内容有关的研究主题。对所教学科的深刻与灵活的理解是教师的基本功。学科内容涉及对学科本质的理解以及关于学生学习哪些重要内容等,它决定着教学目标的取舍、教材及教学策略的选取、学生评价的内容与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因此,理解并抓住学科的本质就成为课例研究的重点之一, 这类研究对学科教学而言具有统领性的意义。比如,在一次初中的心理健康课上,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青春的美丽”这一话题,通过讲解和组织学生游戏、讨论等活动,教师不断强化学生接受“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这一观念。在课后研讨时,听课教师大都感到课的方向有问题,似乎把一堂心理健康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显然,教师对这一学科内容的理解存在偏颇。于是大家开始思考“ 青春的美丽”这一具体的学科内容对于学生的价值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一价值。大家围绕“‘青春的美丽’教学主题的意图及设计”进行课例研究,重新确定将“让学生悦纳自己” 作为教学目标,从而彰显出该学科内容对于学生的真正价值。
2. 与学习者及其特点有关的研究主题。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向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 课例研究应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不了解学习者及其特点,便不会有好的教学。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对某一课题他们有着怎样的理解和误解,不同个性或水平的学生存在怎样的相互影响,等等,这些都是课例研究所应关注的主题。
事实上,对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研究有时是确定教学起点的重要基础。比如,一个课例研究小组围绕“学生在学习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转化时的前概念及其对教学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研究,从而发现了学生很多有趣的想法。许多学生在学习“水变成水蒸气”时认为,气体是被包在水中的,当它受热,就会被一点点挤出来。而在学习“水的凝结”时,他们认为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罐装汽水,其表面的水是从罐内渗出的或从冰箱带出来的,而不是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的。基于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把纠正和转化学生的这些前理解设为教学的关键环节,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的概念。此外,学习者的具体表现有时也可以作为教师检讨教学成效的依据之一。
4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一
3. 与课程知识有关的研究主题。传统意义上,课程知识主要是关于教材和其他可用于特定教学的各种教学媒体和材料的知识,以及学科内特定课题如何在横向和纵向上组织和结构的知识。今天,课程知识所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教师不再是课程方案的简单执行者,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承担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任。基于此,有关课程知识的实践课题,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落实到教材内容的调整、充实、改造和创生,再到教学中技术知识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等,都可以成为课例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一所学校的数学教研组所开展的课例研究给人以深刻印象。这个教研组为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民族特色,先后开发了对联中的数学、成语中的数学、诗歌中的数学、笑话中的数学、小说中的数学等主题,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的实际效果对上述主题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合理取舍,精心编排,最后形成了一系列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数学探究内容。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诸如此类有关课程知识的课例研究必然有着很大的探索空间。
4. 与教学法知识有关的研究主题。教学法知识是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表征的知识。有效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深入的理解,而且需要教师在面对特定的学科主题时能够以学生容易理解的最佳方式表达出来,即以适合学生的思维与学习特点的方式重新表达学科知识。尽管我们可以通过理论书籍或教参上的教学建议熟知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在面对具体内容的教学时,真正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则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是否具有在不同教学方法之间转换的能力才是问题的关键,而这一点可以通过教学研究在实践中获得积累。因此,有关教学法方面的主题就成为课例研究的重要内容。举例来说,一所学校的英语教研组一直强调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但是在实施中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头疼的现象,那就是个别优秀学生经常掌握话语权,以致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只是被动接受。于是他们开展了以“分散话语权,促进组内平等”为主题的课例研究, 最终找到了有效的解决策略。
三、主题的确定过程。
实际上,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只是课例研究主题确定的第一步。在发现问题之初,教师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模糊的,有待进一步厘清。因此,从问题发现到主题确立还有一
5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一
个不断精致化的过程。
1. 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在课例研究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理论学习融入主题确立的过程。虽然课例研究侧重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但没有理论作为教师思考与行动的“框架” 在其内部发挥作用,课例研究只能限于经验总结层面,无法提高到实践性理论的生成高度。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教师可以对教学实践问题作进一步的梳理。以上海市北郊学校几位外语教师开展的“小学中高年级英语survey(调查)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为例, 这几位教师试图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和方法引入英语课堂,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英语学习素材。在开始教学前,他们认真研究了有关研究性学习的部分权威著作和文章,对英语学科中运用这一方式进行教学的难点进行分析,而后在充分考虑可行性的基础上,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点与难点——如何把教材的相关主题转化为学生进行研究的课题,而后再通过搜集和分享这方面的资料展开教学。可见,对文献资料的搜集有助于我们明晰已有的研究成果,从而在此基础上明确核心概念的内涵,确定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为后续研究作好充分的理论准备。
2. 对问题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对所研究问题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最好是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操作性的描述,以便教师所研究的问题及其展开过程更加清晰。以上述北郊学校的研究为例,通过讨论,研究小组对“survey 教学”进行了操作性的描述:“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一个特定的语言情境,从而把教材的相关主题转化为学生可以进行研究的课题,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后经由实地调查搜集各方面的资料,并通过合作学习进行小组分享和观念重组,最后在组间进行交流,让学生表达各自的观点。”显然,通过这样的陈述,教师们对“survey 教学”这一核心概念的特征就有了清晰的把握。“survey”的主题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同时,调查的结果用于小组分享,以此实现语言交流的目的。课例研究透过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大致确立了研究的范围,使教师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也比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有助于研究落到实处和取得成效。因此,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可以避免在研究中四面出击,虚张声势。
3. 提出明确的基于问题的假设。在问题界定清晰后,教师还应通过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
6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一
没有假设的课例研究,目标含糊不清,过程无所依循,所得到的研究结论也会是不完整的或不关键的。因此提出明确的基于问题的假设是课例研究主题确立的不可或缺的环节。比如,在上述“survey 教学模式”的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为学生设计了“情境进入——提问质疑——实地调查——小组讨论——表达交流”的学习过程,并根据实际的效果对这一过程不断修正,最后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模式。可以说,课例研究中一连串的指导假设为教师提供了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成为导引后续研究的方向。比如,用什么样的视角去分析教学,如何分析和说明课例的相关资料,并从这些资料中引申出相应的对策等。研究小组在着手研究之前,就要对此有所准备,并对所做的假设加以探讨。好的假设会为问题解决提供清晰的思路,不好的假设则可能混淆或偏离问题解决的方向。假设越是清晰,研究的成效就会越好。反之,忽略研究前的假设,即使分析阶段的步骤很详细,也往往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
四、研究主题的系列化。
作为微观层面的教学研究方式,课例研究所解决的是教学中的某一具体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课例研究放弃主题系列化的追求。一方面,将课例研究较为微观的研究主题纳入宏观的研究框架中,经过整理和概括更有利于生成教学的实践性理论,从而扩大教学研究的指导范围, 提升教学研究的指导水平;另一方面,教学知识的创生是在教师个体与教师群体之间以及不同教师群体之间教学知识的共享和转化中实现的,研究主题的系列化有助于扩大教师教学知识的共享范围,加深教学知识转化的程度,从而促进教师合作共同体的构建与形成。
比如,一所学校为促进学生在双语课上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各个教研组围绕双语教师的教学语言展开研究,确定了不同的课例研究主题:信息技术组负责“双语课堂中概念讲述活动化的研究”,艺术组负责“双语课堂中中英文使用比例研究”,数学组负责“双语课堂中英语课堂用语的多样性研究”,科学组负责“双语课堂中学科用语的准确性研究”。一段时间后, 学校对各个课例研究小组的成果进行总结和整理,并概括为一个大的研究主题:“促进学生理解的双语教学语言研究”。上述案例反映了学校范围内的课例研究所实现的主题系列化。这不仅有利于校本教学知识的积累,而且对其他学校的双语教学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实际上,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个课例研究小组都应有此追求。
7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一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二——教案的合作设计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三——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四——课后研讨活动的开展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五——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