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近代社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2024-01-11 来源:年旅网
教育科学文摘 2010年第6期 教育史 我国近代社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王 雷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4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3期,约11000字 大,总的特点是以平民教育的实践与实验为中心来 开展的,主要是在教育团体和教育家的组织和推动 下开展起来的。平民教育的目标是平等、新民。打 我国近代社会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社会教育的萌芽:以识字教育为起点 (1895--1912) 破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使普通平民获得基本的文 这个时期的社会教育是在晚清政府推动下进行 的,突出特点是以简易识字教育为中心。 通过开展简易识字既可以实现用圣谕广训来教 化民众的目的,又可以防止西方民权说的冲击。基 于此,在政策、措施层面上,清政府在这个时期围绕 着简易识字于宣统元年颁布简易识字课本,这是政 化知识,启发广大平民的民主、平等意识以及爱国思 想等。在组织机构、指导思想及实践活动等方面,仍 然是一种社会教育事业。 四、社会教育的分化:工农教育与民众教育并起 (1927--1949) 这个时期的社会教育在发展和选择中开始分 化,形成了两种对立的社会教育格局。 1.工农教育 府编辑成人识字课本及公民课本的开始。同年制定 了《简易识字学塾章程》,有了章程的保证,简易识 字学塾在各地纷纷出现。 二、社会教育的确立:以通俗教育为中心 (1912--1919) 工农教育之所以是社会教育主要表现于三个方 面:首先,工农教育纲领是社会教育性质;其次,工农 教育制度是社会教育制度;再次,工农教育事业是社 会教育事业。 2.民众教育 民国时期,社会教育司建立,有目的、有计划、有 组织的通俗教育运动开始形成。主要表现在: 1.颁布通俗教育法令、规程 1931年国民政府拟订《三民主义民众教育具备 的目标》道出了开展民众教育的本意: 现在所谓民众运动,不是民众自己的运 动,而是我们教育民众的运动,总要把民众教 1919年教育部成立国语统一筹备会,负责推动 国语统一。国语推行运动的开展,是社会教育进行 的重要基础,是一项社会教育事业。 1915年以后,教育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通俗教 育规程,一方面促进了社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标 育好了,民众运动才名副其实,而民众教育又 是真正的建设的民众运动。现在正值训政时 志着以政府推动为主导的通俗教育运动的开始。 2.创办通俗教育研究会 1915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呈请设立通俗教育研 期,训政重在训字,训就是教育,训政的对象 是民众;所以训政可说就是民众教育。 1932年教育部《修正各司分科规程》和1933年 国民政府公布《修正教育部组织法》,民众教育成了 社会教育工作的首要事项,体现于社会教育的方针、 政策和实践活动之中。 我国近代社会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究会,同时颁行《通俗教育研究会章程》。通俗教育 研究会的创办及活动促进了通俗教育事业的开展, 使社会教育的工作及实践有了一定的组织保证。在 通俗教育研究会的组织下,全国各地通俗教育研究 会也相继成立。 三、社会教育的发展:以平民教育为中心 (1919--1927) 、教育不仅仅指学校教育 受“中体西用’’的影响,人们往往把教育和学校 这个时期,政府推动下的社会教育事业进展不 联系起来,认为教育就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 ・57・ 教育科学文摘 2010年第6期 教育史 的唯一形式。 当他们重新审视西方教育时,发现西方列强也 十分重视学校以外各种形式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 一个国家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 蔡元培说:“教育状况,可分为三个范围:一是 家庭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三是社会教育”。梁漱溟 说:“正唯传统学校教育有所不足,或且日益形见其 短,乃有今日所谓社会教育(或民众教育或成人教 育)起为补救”。陶行知更为尖锐地指出,中国教育 需要社会教育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教育家们的言论,为我们留下了一些共识,是近 代中国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发现,也是教育管理 思想史的一个重要突破,它为人们正确地、科学地认 识与思考教育及其管理问题,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指 导思想,也是后来社会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思想基 础。 二、教育目的不仅仅是“储才”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转变发展教育的视 角,认识到办教育应该“开民智”,“作新民”,提高国 民程度和国民素质,必须扩大教育的范围和形式,扩 大教育的对象和领域,丰富教育的内容与管理。认 识到,国家办教育应该是人才与新民并重,学校与教 化同行。他们都把目光投向这种新兴的社会教育事 业,试图通过发展社会教育事业来实现“民智”的开 启和国家的强盛。 三、教育对象不仅仅指“生徒”、“学童”、学生或 青少年,还应包括校外“失学者”和全体国民 社会教育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接受教育的人 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生徒”,任何人都应该接受 教育,都应该有机会受教育,而社会教育事业就是为 人们接受教育提供各种机会、场所和场地的教育。 蔡元培主张设立社会教育司,通过社会教育行政的 力量来拉动全民对教育的需求。梁漱溟从现实出发 强调:“着重成人教育,应以全力办民众教育,办社 会教育”。马宗荣“社会教育是有教无类的教育,是 实施彻底的教育机会均等主义的教育”。这些言 论,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教育学事实:国家的教育事业 应该是全民的教育事业,国家的教育管理是面向社 ・58・ 会全体成员的教育管理,发展社会教育的管理更为 突出的是为“年长失学者”及各类弱势群体提供各 种接受教育的形式、机会和场所。 四、教育内容不仅仅指道德教化,应当对民众进 行全面的培植,“民智”重于教化,“民权”重于“特 权” 主张发展社会教育事业的有识人士认为,社会 教育应该是对民众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和全方位培植 的教育事业。社会教育内容随着社会教育事业的扩 大逐渐丰富起来,从政治方面来看,有民主教育、民 权教育、自治教育等;从经济方面来看,有科学教育、 生计教育、家事教育等;从文化方面来看,有识字教 育、语文教育等;从道德方面来看,有公民教育、品格 教育等。此外,诸如健康教育、卫生教育、职业教育、 休乐教育、艺术教育、社交教育、团体训练等内容,都 成为众多社会教育家所提倡的社会教育的内容,并 在各种社会教育实践中得以传播。近代社会教育内 容的扩大,丰富了对民教化的内容,对于普及科学文 化知识,提高民族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建立社会教育行政,发展各种社会教育机构 与设施 在近代,社会教育不仅仅有自己独到的教育理 论,而且它还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事业,表现在出现 了众多的社会教育机构与设施。可以说,近代中国 出现的众多新式文化教育事业,最初都是作为社会 教育的事业建立和发展的,表明了是当时社会改良 与发展的需要,说明了当时人们对社会教育的理解。 学校以外所有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教育机构与设 施,都可充当社会教育事业。 我国近代社会教育事业发展的丰富多彩与复杂 多样,对于中国社会的改良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 意义。首先,有利于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的传播。其 次,它利于各种文化知识的普及。再次,有利于教育 的普及,为不同层次和不同地域的人们提供了接受 各种形式教育的场所和场地。建立社会教育行政, 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事业,无疑是近代以来中国教 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经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