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别.扭(bié) 譬.如(bì) 鞠.躬尽瘁(jū) 正心休身 B.业绩.(jì) 字帖.(tiē) 细致恳.
切(kěn) 南腔北调
C.恢.复(huī) 商酌.(zhuó) 颠沛.流离(pèi) 躬行君子 D.累赘.(zhui) 拖沓.(tā) 以身作则.
(zé) 学尔不厌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段话不用这个词还好,用了倒显得既累赘..
又别扭。 B.张老师要求我们不能迟到一分钟,他自己便以身作则....,第一个到教室。 C.这几年,随着父母工作的变动,王欣颠沛流离....地换了好几个学校。 D.孔子虽然被尊为“圣人”,但他还是经常不耻下问....。 3.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书籍是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人。 B.叶圣陶先生一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 C.阅读是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们通过它与古人对话,与未来交流。
D.如果全民都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那么整个民族的性格就会得到润物无声。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 ) ①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 ②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③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 ④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 ⑤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1
A.⑤④①③② B.④①③②⑤ C.⑤①④②③ D.①④②③⑤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昂头,才望见峰顶,中间是一线蔚蓝的天空。 B.隔壁教室里好像是李老师在上课。
C.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D.拥有这么好的资源却不利用,这不是一种资源浪费吗?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6.“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文段中哪几件小事能体现这一点?
2
7.结合语境,谈谈句中加点的“他”指的是谁?为什么?
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8.结合语境说说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9.“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叶圣陶先生的话,是不是与他重视“简洁”的文风矛盾?为什么?
很现代的叶圣陶
记得第一次去拜访叶圣陶先生,是33年前的1979年初秋,北京香山红林尽染的时节。年已九十三岁、霜雪毛发、皑亮白眉、银白胡子的他,精神仍健旺,侃侃而谈,有条不紊,保有中国旧时文人的气派和风范。
第一次见面,他便向我表示,他近来阅读当前出版的书籍和报刊,发现错字、别字不少,这是他过去罕见的。他还特别提到香港的报刊——叶老所阅读的报刊和书籍中,包括香港及海外出版物。叶老忧心忡忡地说,这可要贻误读者啊!
叶老说他在商务印书馆当过校对和编辑。商务出过不少青少年知识读物,如《万有文库》等,还有教科书,都不容许有错别字,否则便会“误人子弟”。他说,他所身处年代的出版工作,除了编辑外,校对是一项顶重要的职务,所以旧时的出版物,在封面或扉页或版权页上,都注有“校勘者”的名字,以示郑重。作为长期在编辑行业工作的笔者,听罢不禁为之肃然起敬。
3
叶圣陶在1923年当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之前,已有长达11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更难得的是叶圣陶虽然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和作家,但一点也不抱残守缺和故步自封。在中国内地,他是第一个提出“易读法”的人。他亲自撰写文章指出:“现在大家都忙,挤出点时间来不怎么容易。如果只花半小时光景就能读完一篇,读完之后又觉得有所得,很有些回味,引起了好些联想,这简直是一种享受。”
其实在上世纪40年代,他与朱自清便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书。他强调:“就学习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既以训练读书为目标,自当要求他们速读,读得快”。速读、易读法,在西方已有逾百年历史,叶圣陶却是最早把这种现代的阅读方式介绍到中国的人。
在新文学作家中,叶圣陶是很重视社会效益和读者效应的作家。他一再强调,在教学上,教师眼中要“以学生为本位”;编辑眼中要有读者,作为一个编辑,在编书前要“为读者着想”;作为一个作者,在“写作之前为读者着想,写作之中为读者着想,写完之后还是为读者着想;心里老记着读者才能凭借写在纸上的文字,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达给读者,与读者交心”。这些观点可谓充满着时代活力。
叶圣陶之重视社会效益、为读者着想,并不是无的放矢,一味追求市场效益和迎合读者的口味。相反,他是以严谨的编辑态度和严谨的写作态度对待的。他自己便以身作则。他写了不少作品是针对青少年读者的,如《稻草人》《皇帝的新衣》《古代英雄的石像》等童话,都言之有物、文情并茂,中年以上的读者至今耳熟能详。他的作品文笔练达,结构严谨完整,语言均经精工提炼。他自称后期“斟酌字句的癖习越来越深”,不愧为语言大师。
叶圣陶与弘一大师过往甚密,他的书法以清秀脱俗见称,我曾写信向他求一帧墨宝。1980年夏,叶圣陶托友人捎给我一帧条幅,那是他誊写的稼轩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难能可贵的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仍然写得一手工整方正的小楷,一点也不马虎,好比一个谦恭温良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自有一股亲和力。
4
10.文章开头对叶圣陶的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
11.文章结尾部分作者为什么要写叶圣陶送自己一帧《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条幅?
12.叶圣陶是“很现代的”,“很现代的”指的是什么?
13.你认为叶圣陶的创作有哪些特点?
14.《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祥子为实现能拥有一辆自己的车的梦想,经历了三起三落,最终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自暴自弃,堕落沉沦的故事。请你谈一谈阅读后的感受。(不少于100字)
5
参考答案:
1. C 2. C 3. D 4. A 5. B
6. 两件小事:①吕叔湘先生偶然发现叶圣陶先生在帮他描一篇文章的标点,此后写标点不敢草率了事。②在修润语言过程中,叶圣陶先生觉得“我”修润不妥时,却一定要在同“我”商量之后才改。
7. 结合上下文来看,加点的“他”字指的是吕叔湘先生。因为文中写的是叶圣陶先生在悄悄地帮吕叔湘修改标点,这突出了叶先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宽厚待人的品质。
8. “照样”一词,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对待修润文章,采取谦虚而恳切的态度,这已经成为他的习惯。
9. 不矛盾。叶圣陶先生反复强调要“我”直接修改文字,这恰恰体现了叶先生对“简洁”的文风的追求。而“直接”“不限于”“都”“千万”等词语,则体现了叶圣陶先生言辞恳切、态度谦虚、待人宽厚的品德。
10. 让读者对叶圣陶有个总体印象;为下文写叶圣陶的有活力作铺垫。 11. 说明叶圣陶书法工整方正;态度严谨,不马虎;人品好,谦恭温良。 12. 他思想进步,不抱残守缺和故步自封;他的观点新,符合现实需要。
13. 重视社会效益,“为读者着想”;有针对性,言之有物、文情并茂;结构严谨完整;语言均经精工提炼。
14. 示例:①通过祥子的变化,无情地批判了这个黑暗的社会;②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触目惊心的、具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的人物画与世态图;③善于调动各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具有
6
强烈的艺术感染力;④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使通俗朴素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新鲜、活泼有力,充满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