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群体凝聚力的作用及形成

2022-09-06 来源:年旅网


群体凝聚力的作用及形成

153油气(10152146)李敏

一,凝聚力的概念。

群体凝聚力是指在群体从事各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当个体的奋斗目标与价值观念,同群体的目标与价值观念高度一致时,所表现出来的群体聚合现象。它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吸引:一是社会群体对所属个体的吸引;二是个体间的相互吸引。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在心理上具体表现为个体对群体的向往,在行为上表现为个体对自己的工作能够做到尽职尽责。个体间的相互吸引,在心理上表现为理解,信任,在行为上表现为支持,协调。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对群体凝聚力做出了高度概括,他认为“群体凝聚力是群体中的成员相互吸引并且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然而有些组织成员彼此并不相互喜欢,甚至是厌恶的,但整个群体仍可保持凝聚力。心理学家霍格的概念更为全面,霍格认为,群体成员对群体的主要特征(如文化,阶层,目标,抱负)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凝聚力的体现。对组织共同特征的认同使得群体成员甘愿留在群体中,为群体奉献自己的才华和精力,并且新鲜的血液源源不断的补充到组织中。

二,凝聚力的作用

(一)凝聚力能提高企业竞争力

如果没有凝聚力,不但个人价值难以实现,而且整个组织也难以为继,效率低下。相反,一个凝聚力高的组织,组织成员归属感强,做事认真且不断地有创新行为,愿意参加组织活动并主

动维护组织荣誉和利益,成员之间关系和谐,有极强的民主气氛。

案例:没有带头人的钢铁工厂

阿姆克公司是一家生产钢铁的公司,此公司的老板吉姆·威尔为了使自己的公司在竞争激烈的钢铁行业中脱颖而出,进行了多项改革措施。为了找出企业“带头人”来作为榜样激励企业员工,他特地找来几位心理学家到他业绩最好的工厂去,请他们找出推动企业成功的最重要的人。结果出人意料,心理学家的回答竟然是“没有人。”

威尔不信,“什么,在我的最赚钱最出色的工厂里竟然没有带头人?”心理学家说“对,工厂里没有哪个人是最好的,因为所有人都在相互合作,每个人都把功劳归于他人。没有团队的话个人是无法做出成绩的。”

可见,一个业绩最好的工厂,也是一个凝聚力最高的地方,在这种环境下,大家都抱着相互合作的心态,甘于为集体,为团体的目标放弃自我,全身心投入病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凝聚力能提高群体执行力

组织执行力是在假定目标正确,方案本身完善的前提下,组织执行并实现战略目标的能力。

组织执行力的基础是组织成员的执行力。组织成员的执行力既与组织成员的工作技能有关,更与完成工作的意愿有关。而意愿大小与组织凝聚力有关,凝聚力把每个成员的执行力凝聚为远远大于个体执行力之和的组织执行力。

组织执行力把成员紧紧的粘合,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目标明确,协调一致。即使在企业遇到

困难的情况下,强大的凝聚力也会把组织战略意图贯彻下去,最终完成既定目标。

案例:湖人豪华阵容何以落败

2004年6月16日,底特律活塞队成功战胜了湖人队,成就了NBA总决赛历史上最精彩的一次以弱胜强的典范。

2004年湖人队的阵容五一是豪华的,后卫科比,佩顿,中锋奥尼尔,大前锋马龙小前锋乔治。但我们却经常听到一些明星内部不和谐的声音,和湖人队个人相比,活塞队每个球员都失色不少,但他们团结一致,严格贯彻教练意图,团结一致,球场上,耀眼的明星球队显得不堪一击。

(三)凝聚力可以化解高层间的情感冲突

在高凝聚力的组织中高层之间很少会出现不理解和不信任,因此更能容忍不同的见解,容忍认知性冲突的存在,从而能较大程度上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因为,熟识和归属感能够促进彼此互动,分享彼此的价值观,增强信任感,会导致更加开放,合作的团队氛围。

高层管理团队的凝聚力越高,更有利于组织高效绩,因为组织的高层于中层员工相比,更容易遵守和理解组织规范,另外,由于视野的宽广和认知程度较高,比较容易实现积极的自我引导,这时候再加上较强的凝聚力,一定有利于效绩的提高。

三,凝聚力的形成

群体凝聚力的形成可以归结为精神因素和物质因素。

精神因素主要有四种理论:

(一),群体外部压力论。该理论认为,当群体成员或整个群体受到群体外部压力时,群体的凝聚力就会增强。从个体来说,当他受到不公待遇或遭受武力威胁时,往往需要得到其他成员的支持和保护,这时,群体间个体与个体间的吸引力就会自动增强。当整个群体遭受到外部压力时,如一个工厂受到来自竞争的威胁,濒临破产;或者一个民族遭受外部敌人的侵略时,整个群体为了自己的生存,能够暂时放弃内部的对立,而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这时,群体的凝聚力就会增强。如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就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合作。

(二),交换关系决定论。该理论认为,个体之所以参加某一群体,是为同群体中其他成员进行情感或物质交换,或者是通过达成群体目标来实现自己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这时,群体凝聚力的强度就取决于群体中情感交换和物质交换的频率,当频率较高时,群体凝聚力也较高。

(三),群体规模论。该理论认为群体成员的数量对群体凝聚力有很大的影响。小群体比大群体往往有较高的凝聚力,原因之一是因为群体人数越多,越容易产生分歧。

(四),群体领导方式决定论。该理论认为,群体领导的不同领导方式对群体凝聚力有较大的影响。心理学家通过相关实验发现,“民主”型的领导方式,容易使成员之间团结友爱,思想活跃,群体凝聚力自然也比较高。

物质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群体的形成物质条件对群体凝聚力的影响。任何人类群体的形成,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些物质条件是群体凝聚力的前提。因此社会群体的形成,一般包括人,财,物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形成。

从人力看,作为组成群体的人,一般应具备从事社会活动的基本技能。因此,拥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技能,就成了对群体成员的基本要求。

再从财力,物力看,也是群体凝聚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这里所说的财力是指从事各项活动所耗费的资金。物力之从事生产活动时所必需的出生产工具以外的物质保障资料。财力和物理虽然不是群体凝聚力形成的唯一条件,确实必要条件。有了财力物力,从事各项社会事业并获得成功就有了保证。

(二),群体活动的物质手段对群体凝聚力的影响。任何群体开展活动,都要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若企业经营所需的劳动工具;机关,学校开展教学所需的教学设备;学术团体进行学术交流的语言传输场所和交流见论证某个观点,公式,科研成果而进行实验的各种场所等等。事实证明,群体活动的物质活动如何,也会直接,间接的对群体凝聚力的形成产生影响。在一般条件下,群体活动所具有的物质手段越现代化,效率越高,往往越能促进群体产生对人民群众的凝聚力。

(三),群体活动的物质成果对群体凝聚力的影响。人类群体活动的特点之一就是有目的性。即人们在活动开始前,就预想了群体活动的结果。换个角度说,人们所以开展某项活动,总是为了获得某项成果。当人们预想的结果和实际带来的结果相区别时,就会影响到群体凝聚力。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加强作用和削弱作用两个方面。当群体活动的物质成果等于或高于预想目标时,群体会由于物质基础的加强和丰富,进一步强化自身对个体的凝聚力。而当群体活动的物质成果小于预期目标时,群体会由于物质基础的贫乏和减弱,使自身对群体的凝聚力不断弱化。

以上分析了影响凝聚力形成和发展的诸种因素。这些因素在凝聚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等同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起作用的程度是随着群体目标,任务和行为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了解这些因素对凝聚力的作用,可以自觉的增强凝聚力,同时防止不利因素弱化群体凝聚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