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解读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语文课程更是在立德树人、育人成才、以文化人方面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古到今,中国的教育没有不首先以语文来支撑其他课程学习的。
高中是青年一代成长的重要阶段,高中之后他们或走向社会,或进入高校各个专业,所以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关系到全社会人文素养的提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要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掘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而基础教育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那么,高中语文课程将以何姿态为立德
1 /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9《赤壁赋》课程教学设计解读
树人发挥自身特有的功能呢?这要根据语文课程性质和特点来确定。语文课程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课程更加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语文课程在立德树人总目标下必须承担而且也能够承担的责任。
那么,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呢?它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设计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注重基础性和选择性相结合,引领教学方式改变。课程架构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习任务群是课程架构的核心元素,课程之间存在层次性和差异性。普通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有七个学习任务群组成。“整本书阅读与交流”“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这四个学习任务群主要指向语文学习
2 /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9《赤壁赋》课程教学设计解读
的方式;“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辩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主要指向学生日常阅读与表达的真实需求,引导学生思考阅读与表达的不同目的及不同类型。
语文学习任务群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其设计是从祖国语文的特点和高中学生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设计的学习任务群,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它不仅着眼于培养语言运用基础能力,还充分考虑问题导向、跨文化、自主合作、个性化、创造性等因素,同时,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
认真学习201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并以此为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本组三位成员认真研读部编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现将必修上第七单元经典篇目《赤壁赋》教学设计解读如下。
第七单元单元解读
部编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共选取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有对故都“秋味”的吟唱,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有北京地坛牵出的人生故事;有夜游赤壁的吊古伤今,登临东岳的畅想。在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的描写中徜徉,既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又能领略深厚的人文内涵。
学习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味,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要关注作品中的自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
3 /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9《赤壁赋》课程教学设计解读
理结合的手法,还要反复涵咏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以上是部编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提示。依据课程标准,参考单元提示,我们本单元的设计理念为:以“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落实为统领,创设语言运用的具体情境,以教材课文的学习为依凭,落实课标精神(任务群+人文主题),立足具体学情,秉持“课文讲析无需面面俱到,读写实践务求全面落实”的原则,完成语文必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
201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设置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应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应结合作品的学习和写作实践,由学生自主梳理探究,使所学的文学知识结构化。”“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例如,做好问题设计,提供阅读策略指导;在学习过程中相机进行指导点拨,组织并平等参与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鼓励和引导学生组织举办读书报告会……部编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作为写景抒情散文,教学任务群以“文学阅读与写作”为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教学要求和实施建议阐述为:一是强调专题学习,二是强调自主学习,三是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部编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作为写景抒情散文,专题性较强,利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实施。依据课程标准及单元特点, 我们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通过本单元写景抒情散文的诵读、理解、赏析与写作实践,提升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学生
4 /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9《赤壁赋》课程教学设计解读
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之情,加深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并引导学生领悟中华民族审美传统。2、借助本单元五篇写景抒情散文的学习,要求学生借鉴这些文章的写作技巧,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完成之后,同学之间交换阅读,互相品评,修改成稿,并编辑成册,定名为《四季》或《熟悉的景不一样风》。3、结合具体文章的学习,学生能独立完成一段写景抒情文字的改写、仿写或赏析。4、分析散文中情与景是如何完美融合在一起;思考写景状物类散文反映出的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折射出怎样的民族审美传统。5、借助具体篇目的学习,积累词语并了解中国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方法。 我们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设定为:1、五篇写景抒情类散文的诵读,内容赏析及写作技巧领悟。2、两个书面表达任务的落实:完成800字的散文写作;完成一段写景抒情文字的改写、仿写或赏析。3、在读写实践中,完成对自然与生命的思考,激发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4、在读写实践中,分析并运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5、在读写实践中,更深层理解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6、积累语言及文化常识。
教学难点设定为:1、读写实践任务的全面落实。2、对自然与生命的思考与热爱。3、民族审美传统的领悟。
5 /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9《赤壁赋》课程教学设计解读
《赤壁赋》教学设计解说
(一)教材解读
《赤壁赋》是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的文章。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选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学习这些名篇,可以提升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文学欣赏品味,并提高学生分析运用情景交融、情理结合艺术手法的能力;引领学生反复涵咏咀嚼,感受文辞之美。
《赤壁赋》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通过写苏子与客夜游赤壁,见美景,心有所感,吊古伤今,表现苏子对人生的思考。作为情、景、理三者交融的典范之作,学习本文,应在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着重通过阅读鉴赏与写作,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被贬黄州时的苏轼渐已成熟,他亦儒亦道亦释,对人生生命的认识日渐旷达洒脱。此文学习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与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理解;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语言现象,并能有理有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赤壁赋》一文的教学设计极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这些要求。
(二)教学目的设定及重难点确定
6 /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9《赤壁赋》课程教学设计解读
依据201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参考单元学习任务及本篇散文特点,我们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语感: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有机联系,掌握语言文字运用基本规律(即“赋”的相关知识);能理解赏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重要语段。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反复研读,丰富学生对景物形象的感受与理解;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和概括苏轼在景物描写和主客问答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阐释的人生哲理。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和体验作品中景、情、理之间的关系,欣赏、鉴别和评价本文审美情趣;能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
4、文化传承和理解:体会本文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继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5、完成一段写景抒情文字的改写或赏析。 教学重点确定为:
1、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方法。
3、深入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阐释的人生哲理。 4,理解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写作技巧,改写或赏析本文写景抒情文字。 教学难点确定为:
7 /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9《赤壁赋》课程教学设计解读
1、准确理解文中景、情、理关系
2、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文言语体以不同于白话语体的存在,蕴含着古代人的精神和思想内涵。学习本文,仍然以反复诵读为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完成“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依据课标要求,本文特点,学生实情,我们将采用一下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师范读—生自读--师生合读形成良好语感,初步感知文意。
2、合作探究法。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谈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和概括苏轼在景物描写和主课问答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阐发的人生哲理。(这一教学方法,发展和提升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符合性课标要求。)
3、实践点拨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入的欣赏、鉴别和评价苏轼的审美情趣,并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辩证分析法。通过比较阅读,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今天,课堂不仅要传授知识,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的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8 /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9《赤壁赋》课程教学设计解读
积极参与,具体做法如下。
1、充分利用导学案做好课前预习,完成语言积累。
2、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直觉体验,形成语感,感受传统文化语言之美。
3、圈点画评法。突出学生自主学习。
4、合作互助法。学生小组讨论,质疑探究,解疑答惑,并且读写结合,拓展实践。
总之,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新课标“自主学习”的要求,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利用导学案检查学生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反复诵读。理清情感变化,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第二课时:反复诵读,设置问题,质疑探究,解疑答惑,深入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品评作者人生态度及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五)教学过程安排
今天重要解读第二课时。这一课时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实践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
环节一:导入新课。由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一文导入,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处在困境中的苏子如何完成灵魂的升华。导课紧扣文章重难点,课堂严肃紧凑。
9 /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9《赤壁赋》课程教学设计解读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今天,我们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赤壁赋》,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苏轼的这种成熟,体悟那颗在矛盾痛苦中完成升华的灵魂。
环节二:梳理情感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字词句有了一定掌握,也能理清文章思路,对文章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本环节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从各段中圈点出能够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并用简洁语言加以概括。这样学生就可以很顺利理清文章的情感思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也发展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于是饮酒乐甚 苏子愀然 客喜而笑
乐→悲→喜
环节三:体会美景:
<1>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诗人夜游赤壁,看到的景色有哪些?(请用原句回答),并请用散文语言进行扩写。
小组讨论明确: 6个组讨论,展示小组成果。(三分钟) 参考文段:清风徐徐吹来,让人感到一阵清爽与惬意,江面平静,山间那轮明月倒映江中,音乐闪烁;远处,月亮从东山上缓缓升起,一团苍茫的清雾,笼起在水天相接的宁静的江面。
<2>此情此景,诗人有哪些活动呢?(请学生圈点相关的动词)
10 /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9《赤壁赋》课程教学设计解读
诵—歌—纵—凌
<3>学生思考,诗人游赤壁的心情怎样?
——“乐情”。
师生小结:诗人乐在赤壁之游,水月之美。 情景俱佳
环节四:理解悲情: <1>1、2组齐读二、三段。
<2>小组讨论:面对美景、乐情,作者为何会产生悲情呢?(3分钟)(一个小组谈论一个原因)
讨论明确:1组: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
(歌声为何听起来如此悲凉呢?—政治失意。为什么呢?联系背景回答。“乌台诗案”作者被贬黄州,自己年过半百,理想却未实现。)
请3.4组齐读悲凉歌声相关语句,1、2组和着节拍伴奏。 2组:从箫声中来(幽怨) 齐读原文
3组: 从历史人物中来。以曹操这位英雄最终淹埋黄土之下,叹(人生无常)
4组: 从个人境遇中来(人生苦短) 师生小结:作者的悲在于江月无穷,人生须臾。
<3>小组讨论:文章第三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将情与景结合在一起?
讨论明确: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是写景,再由文武兼备的曹操“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暂之“悲”是议论;引出曹操,更见自身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11 /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9《赤壁赋》课程教学设计解读
江之无穷”感慨,是抒情。由理想实现矛盾生悲,于是“托遗响于悲风”。景与情紧密集合。
环节五:领悟哲理:
<1>速读第四段,小组讨论思考: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怎样的哲理,请结合原文内容回答。
讨论明确:作者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天地万物时刻在变化;从不变的角度,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永无增减,不必谈人生短暂,应保持豁达、乐观态度,阐发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
从“取与不取”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精神寄托,不取官位名利, 只取自然万物(清风明月),为“吾生”享用,得到乐趣。
师生小结:作者对人生之苦解脱之道是:随遇而安,寄情与水月,融入自然。
<2>小组讨论:比较此文与《兰亭集序》选景、情感、阐发哲理异同?
1组:同:都是景、情、理交融的山水游记散文 景同:描写自然景观
异:《兰亭集序》写的是白天景物,《赤壁赋》写的是夜游赤壁之景,写清风明月。
2组同:有情感变化。 情异:《兰亭集序》抒发是乐→痛→悲变化。《赤壁赋》抒发的是乐→悲→喜变化。
12 /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9《赤壁赋》课程教学设计解读
3组:同:阐发人生短暂感慨的人生哲理。 理异:抒发的人生哲理不同。
《兰亭集序》关于生死观问题,即人不论以怎样方式而活,结局相同,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凭造化,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实事。《赤壁赋》关于面对挫折问题。从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角度,阐发了人处于逆境中,应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理性对待生活的道理。 (小组讨论环节共讨论三个大问题,这三大问题综合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具体语境在正确有效的运用祖国语言沟通交流。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语言,获得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获得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并且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学习本文,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精神,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环节六:师生共同完成课堂小结:
作者由赤壁的水月有感而生愉悦,又由水和月联想到古人与自己的人生结局,悲从中来;由水月的变与不变认识到必须随遇而安,寄情与水月,融入自然,才能得到大乐的道理。眼中的景,心中的情,人生的理浑然一体。
环节七:布置作业:
1当你遇到挫折或不幸时,你会怎样对待?请结合本文和你的阅读体验、生活积累,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200字左右)
13 /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9《赤壁赋》课程教学设计解读
2推荐阅读《苏东坡突围》。
(新课标关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学习目标有如下规定:感受艺术形象,理解作者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加深作品理解;捕捉写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问题样式和表达方式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环节七安排的作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帮助他们丰富文学鉴赏经验,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赤壁赋》教学设计以“文学阅读和写作”任务群的落实为统领,创设语言运用的具体语境,充分落实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体现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并力求立足学情,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
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14 /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