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按下图中甲装置进行实验,若图乙中横坐标x表示流入电极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下列叙述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已知A、B、C、D之间的转化关系为:A+B→C+D,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A为Fe,D为氢气,则B可能是酸,也可能是水
B.若A、D为化合物,B为水,则C可能是气体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C.若A、B、C、D均为化合物,该反应一定属于复分解反应
D.若A、B、C、D均为10电子微粒,且C是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D 在常温下一定呈液态
参考答案:
C
考点:无机物的推断..
分析:A.A为Fe,D为氢气,A+B→C+D为置换反应;
B.若A、D为化合物,B为水,则A+B→C+D为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或复分解反应; C.若A、B、C、D均为化合物,反应中可能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如Na2SO3+NaClO=Na2SO4+NaCl;
D.A、B、C、D均为10电子微粒,C是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D在常温下一定呈液态,则C为氨气,D为水.
解答:解:A.A为Fe,D为氢气,A+B→C+D为置换反应,可能为Fe与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可能为Fe在高温下与水蒸气的反应,故A正确;
B.若A、D为化合物,B为水,则A+B→C+D为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或复分解反应,则气体可能为氧气,可能为盐类化合物,故B正确;
C.若A、B、C、D均为化合物,反应中可能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如Na2SO3+NaClO=Na2SO4+NaCl,则不一定为复分解反应,故C错误;
D.A、B、C、D均为10电子微粒,C是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D在常温下一定呈液态,则C为氨气,D为水,则A+B→C+D为铵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氨气和水,符合转化,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无机物的推断,为高频考点,把握常见物质之间的转化及发生的化学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推断能力的综合考查,选项C为解答的难点,注意由信息推断出对应的反应,题目难度中等.
不正确的是( )
A.E表示反应生成Cu的物质的量 B.E表示反应消耗H2O的物质的量 C.F表示反应生成H2SO4的物质的量 D.F表示反应生成O2的物质的量 参考答案: C
3. 下列表达方式正确的是
A.CCl4的电子式:
C.S2-
的结构示意简图 参考答案:
C 4. ①
②
B.MgCl2的电子式:
D. 中子数为20的氯原子:20Cl
则
A. B. C.
D.
参考答案:
B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的PH值越小,表明溶液中含有的H+ 的数目越多
B.由0.1 mol·L-1一元碱BOH溶液的pH = 10,可推知BOH溶液中存在关系 BOH→B+
+ OH-
C.0.1 mol·L-1的醋酸PH为a,0.01 mol·L-1的醋酸PH值为b,则a+1>b
D.已知酸性HF〉HAC,pH相等的NaF与 KAC溶液中,[c(Na+)-c(F-) < c(K+)-c(AC-)] 参考答案: C 略
6. 下表中所示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符合图-6的是 ( )
X Y Z A 钠元素 主族元素 短周期元素 B 氢氧化铁 胶体 分散系 C 电解质 化合物 纯净物 D 置换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放热反应 参考答案: C 略
7. A、B、C、D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甲、乙、丙、丁、戊是由其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而辛是由C元素形成的单质,已知:甲十乙=丁十辛,甲十丙=戊+辛;常温 0.1mol/L丁溶液的pH为1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C形成的单质可以在点燃条件分别与元素A、B、D形成的单质化合,所得化合物均存在共价键
B.元素B、C、D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r(D)>rC)>r(B) C.1.0L 0.1mol/L戊溶液中含阴离子总的物质的量小于0.lmol D.1mol甲与足量的乙完全反应共转移约1.204xl024个电子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丁溶液的pH为13,则丁为强碱,短周期内形成的只有NaOH,根据甲+乙=NaOH+辛,且辛为单质,则联想到过氧化钠的反应,即2Na2O2+2H2O=4NaOH+O2↑,则另一个反应为2Na2O2+2CO2=2Na2CO3+O2↑,即四种元素分别为H、C、O、Na,A、氧分别形成的化合物为H2O、CO2、Na2O2,都含共价键,故正确;B、Na有三个电子层,半径最大,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减小,即r(Na)>r(C)>r(O),故错误;C、戊溶液为Na2CO3溶液,根据溶液呈现电中性,c(Na+)+c(H
+
)=2c(CO32-)+c(OH-)+c(HCO3-),n(Na+)=0.1mol,即阴离子的总物质的量大于0.1mol,故错误;
D、根据反应方程式,2molNa2O2参加反应转移2mole-,则1molNa2O2参加反应,转移电子1mole-,故错误。
8. 已知:HCN在水溶液中电离的△H为+43.5 KJ/mol,HCl(aq)与NaOH(aq)反应的△H=-55.6
KJ/mol。则HCN(aq)与NaOH(aq)反应的△H为 ( )
A.-99.1 KJ/mol B.+12.1 KJ/mol C.-l2.1KJ/mol D.+99.1 kJ/mol 参考答案: C 略
9. 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图1 图2 图3 图4
A.图1表示反应2NO(g)+2CO(g) N2(g)+2CO2(g)平衡常数K 随NO物质的量的变化 B.图2中表示反应2A(g) + B(g)
2C(g) ΔH > 0的平衡常数K随温度的变化
C.图3表示压强对可逆反应2A(g)+2B(g)
3C(g)+D(s)的影响,乙的压强比甲的压强大
D.据图4,若除去CuSO4溶液中的Fe3+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CuO至pH在5左右 参考答案: A 略
10. (2004·广东卷)5.在恒温时,一固定容积的容器内发生如下反应:2NO2(g)
N2O4(g)达平衡时,再向容器内通入一定量的NO2(g),重新达到平衡后,与第一次平衡时相比,NO2的体积分数( )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无法判断 参考答案: C 略
11. X、Y、Z、W均为中学化学的常见物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其它产物已略去):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W是单质铁,则Z溶液可能是FeCl2溶液 B.若W是氢氧化钠,则X与Z可反应生成Y
C.若X是金属镁,则W可能是强氧化性的单质
D.若W为氧气,则Z与水作用(或溶于水)可能生成一种强酸
参考答案: C 略
12.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8g重水(D2O)中含有的中子数为NA
B.常温常压下,31g白磷含有NA个磷原子
D.标准状况下,22.4L单质溴所含有的原子数目为2NA 参考答案:
答案:B
13. W、X、Y、Z是四种常见的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W的一种核素的质量数为18,中子数为10;X是短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Y的单质是一种常见的半导体材料;Z的非金属性在同周期元素中最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简单离子半径:W>X>Z
B.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Z C.化合物XZW中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
D.Y的氧化物能与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
参考答案:
A
【考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分析】W、X、Y、Z是四种常见的短周期元素,W的一种核素的质量数为18,中子数为10,可知W的质子数为8,则W是氧元素;X是短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故X为Na元素;Y的原子半径介于X和W之间,Y的单质是一种常见的半导体材料,所以Y是Si元素;Z的非金属性在同周期元素中最强,原子序数大于Si,故Z为Cl元素,据此解答.
【解答】解:W、X、Y、Z是四种常见的短周期元素,W的一种核素的质量数为18,中子数为10,可知W的质子数为8,则W是氧元素;X是短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故X为Na元素;Y的原子半径介于X和W之间,Y的单质是一种常见的半导体材料,所以Y是Si元素;Z的非金属性在同周期元素中最强,原子序数大于Si,故Z为Cl元素,
A.S2﹣
电子层最多,离子半径最大,O2﹣
、Na+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离子半径:S2﹣>O2﹣>Na+,故A错误;
B.非金属性Si<Cl,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故B正确; C.化合物NaClO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故C正确;
D.Y的氧化物为二氧化硅,X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NaOH,二氧化硅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硅酸钠与水,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结构性质位置关系应用,关键是推断元素,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14. 下列关于胶体的认识错误的是( )
A.鸡蛋清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属于物理变化 B.将一束强光通过淀粉溶液,也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水泥厂、冶金厂常用高压电除去烟尘,是因为烟尘粒子带电荷
D.纳米材料粒子直径一般从几纳米到几十纳米(1 nm=10-9 m),因此纳米材料属于胶体 参考答案: D 略
15. 不用其他试剂无法鉴别的一组溶液是 A.氯化铁溶液和氯化铜溶液 B.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钠溶液
C.氯化铝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D.硫酸溶液和碳酸钠溶液 参考答案: B 略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硫酸亚铁(FeSO4·7H2O)是一种重要的食品和饲料添加剂。实验室通过如下实验由废铁屑制备FeSO4·7H2O晶体:
① 将5%Na2CO3溶液加入到盛有一定量废铁屑的烧杯中,加热数分钟,用倾析法除去Na2CO3溶液,然后将废铁屑用水洗涤2至3遍;
② 向洗涤过的废铁屑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控制温度在50-80℃之间至铁屑耗尽; ③ 趁热过滤,将滤液转入到密闭容器中,静置、冷却结晶;
④ 待结晶完毕后,滤出晶体,用少量冰水洗涤2-3次,再用滤纸将晶体吸干; ⑤ 将制得的FeSO4·7H2O晶体放在一个小广口瓶中,密闭保存。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 实验步骤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加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⑵ 实验步骤②明显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实验步骤④中用少量冰水洗涤晶体,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经查阅资料后发现,硫酸亚铁在不同温度下结晶可分别得到FeSO4·7H2O、FeSO4·4H2O、和FeSO4·H2O。硫酸亚铁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和该温度下析出晶体的组成如下表所示(仅在56.7℃、64℃温度下可同时析出两种晶体)。 硫酸亚铁的溶解度和析出晶体的组成
温度/℃ 0 10 30 50 56.7 60 64 70 80 90 溶解 14.0 17.0 25.0 33.0 35.2 35.3 35.6 33.0 30.5 27 度/g 析出晶体 FeSO4·7H2O FeSO4·4H2O FeSO4·H2O 请根据表中数据作出硫酸亚铁的溶解度曲线。
⑸ 若需从硫酸亚铁溶液中结晶出FeSO4·4H2O,应控制的结晶温度(t)的范围为________。 参考答案:
⑴ 除油污 升高温度,溶液碱性增强,去油污能力增强
⑵ 应该铁屑过量(或反应后溶液中必须有铁剩余),否则溶液中可能有Fe3+存在 ⑶ 洗涤除去晶体表面附着的硫酸等杂质
用冰水洗涤可降低洗涤过程中FeSO4·7H2O的损耗 ⑷ 如图
⑸ 56.7℃<t<64℃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制备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1)废铁屑常沾有油污,可利用水解呈碱性的Na2CO3溶液除去,温度升高,溶液碱性增强,去污效果好,故一般需要加热。(2)废铁屑的表面一般带有铁锈(Fe2O3),若铁屑不足,(反应后的溶液中铁没有剩余),则所得溶液中会含有Fe3+,而使制得的FeSO4·7H2O不纯,故②不合理。(3)在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中一般要吸附杂质离子,故需用水洗
涤,而FeSO4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用冷水洗涤可减少FeSO4晶体的损失。(4)根据表中数据不难画出所求图线。(5)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析出FeSO4·4H2O的温度范围为高于56.7 ℃而低于64 ℃。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17. 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A、B、C同周期,A的原子半径是同周期中最大的;B、D同主族。已知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3倍,C元素的单质可以从A、B两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置换出B元素的单质。
(1)C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
(2)写出C元素的单质从A、B两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置换出B元素的单质的离子方程式
是 。
(3)A和D形成0.5 mol化合物与足量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转移电子数是:_________ (4)B元素的单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与O2发生一系列反应: B(s) + O2(g)=BO2(g);△H =-296.8kJ·mol-1
2BO2(g) + O2(g) 2BO3(g);△H =-196.6kJ·mol-
1
则BO3(g)若完全分解成B(s)时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氢气是合成氨的重要原料,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N2(g) + 3H2(g)
2NH3(g);△H =-92.4kJ/mol
当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某一外界条件(不改变N2、H2和NH3的量),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图中t1 时引起平衡移动的条件可能是 。其中表示平衡混合物中NH3的含量最高的一段时间是 。
参考答案:
(1)第三周期第 ⅦA族 (3分) (2)S2-+Cl2= 2Cl— +S (3分) (3)0.5NA (3分)
(4) BO3(g))=B(s) +3/2 O2(g) △H=+395.1kJ·mol-1(3分)
(5)加压 t2-t3 (3分)
18. (10分)将锌粒投入CuSO4溶液后,常常可以观察到这样的现象.锌粒表面有黑色粉物生成,并出现少量气泡。静止2~3小时,黑色粉状物大量增加。经过滤后得到的部分黑色粉状物用蒸馏水洗涤5~6次,至少量洗液中滴入过量氨水无颜色变化止。凉干黑色粉状物后进一步实验;取少量黑色粉状物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稀盐酸即出现紫红色粉状物,并伴有极少量的气泡,溶液显淡黄绿色。吸取淡黄绿色溶液少许至另一洁净试管中,加入过量氨水,生成蓝色溶液。
1.黑色粉状物的组成是什么? 2.生成黑色粉状物的原因是什么?
3.如欲在锌拉与CuSO4溶液的反应中观察到表面析出的紫红色铜,应采取什么措施?
参考答案:
(1)铜、氧化铜、 少量锌粉
(2)铜胃锌与硫酸铜置换反应之产物,硫酸铜溶液应Cu2+水解而呈酸性,一部分锌遇H+生成H2,有少量的锌从表面脱落未反应而与通分混杂;随着H2的放出。溶液的pH值增大,析出的Cu(OH)2也不断增多,并分解成黑色的CuO粉末。
(3)抑制水解,采用直接将硫酸铜晶体溶于水制成的饱和溶液与锌粉反应,即可观察到紫红色的铜析出 略
19. (16分)已知反应①:
化合物Ⅱ可由化合物Ⅲ合成:
(1)化合物Ⅰ的分子式为 。反应①的反应类型为 。 (2)过量的化合物Ⅰ与HOOCCH2CH2COOH发生酯化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注明条件)。
(3)化合物Ⅲ的结构简式为 。--化合物Ⅲ可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化合物Ⅰ在一定条件下氧化生成化合物Ⅳ(分子式为C9H10O),化合物Ⅳ的一种同分异构体Ⅴ能发生银镜反应,Ⅴ的核磁共振氢谱除苯环峰外还有三组峰,峰面积之比为为2:2:1,Ⅴ的结构简式为
参考答案:
(1)C9H12O(2分) 取代反应(2分)
(2)(3分)
(3)CH3CH2CH2Br (2分)
(4)
(2分)
2分) (5) 3分) (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