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历着各种生活事件对我们的刺激,使我们体验着各种压力。有生物性的(疾病、睡眠障碍、性饥渴),有精神性的(自责、怨恨、孤独),有社会性的(失恋、离婚、人际关系紧张)。这些个体的生理状态、心理背景和社会生存环境并不是心理形式的压力。我们经历和感觉到的压力实际上是另一种心理历程,那就是内心冲突。冲突消耗了大量的心理能量,因此我们感觉很累。
我们生活在充满矛盾的世界里。我们随时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互不相容的、互相排斥的事物,心理作为现实的反应,便把它们引入我们的脑海,在我们的内部世界里形成动机的冲突、目的的冲突,在我们心里,形成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无法选择的两难境地。当我们处于此种境遇时,便会体验到苦恼和焦虑不安,也就是体验着压力。
然而,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使我们实现了资源共享,增加了交流,使我们可以述说内心的苦衷,释放压抑的情绪。我们都是在这样一个平台成为了朋友。彼此支撑着,化解来自生理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压力。
但是,我又似乎看到了网络交流的中盲目与急躁,这种状况带给我们失望,对这个平台所具功能的失望,对网友的失望,因此不信任感油然而生,于是这种不信认感使我们变得更内敛、更孤独或更疯狂。
究其原因,是我们没能充分认识和利用人本具有的资源,使我们缺乏沟通的能力,降低了沟通的质量。想想看,我们的好友名单其更换频率为何如此之高,交往时间如此之短,交流内容如此之浅薄。在此,我没有对交流的形式或内容有丝毫责备的意思。在这个平台,我们可以毫无顾忌的交流,但是只有当我们真的愿意去了解我们自己和他人,接纳自己与网友,就可以达到沟通无障碍的境界,无论沟通的内容是什么,即便是难以启齿的赤裸裸的性,也可以聊得非常精彩与超脱。
当今的社会到处插挂“人性化”大旗。什么是人性?在此我愿意把我的理解与所有的朋友们共享。人性乃人众生本具的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人本主义称之为“实现倾向”(不如直接称为满足倾向)。这种实现倾向是人类有机体的中心能源,是人格结构中的唯一动机,它控制着人的生命活动。
人们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依赖于某种外部的标准,也不借助于人们在意识水平上的理性,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是回避的态度。个体自身的满足感是与自我实现倾向相一致的。有机体的评价标准是自我实现倾向。这种评价过程随个体当时的需要状态而不同,它把个体的经验与自我实现有机的协调配合,使人不断迈向自我实现。
每个人都是理性的,都有自立和自我负责的能力,这些好的特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人的所谓不好特性,如欺骗、虚伪、好色、背叛、憎恨等等,都是人对其成长的不利环境防御的结果。人的不良情绪(失望、愤怒、孤独)是由于人在爱与被爱、安全感和归属感等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
当人们感到压力的时候,是因为“自我”概念(人对自己总体的知觉和认识,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包括:对自己身份的界定,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与经历体验(人类在某一时刻所具有的主观精神世界,同时包括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心理内容)之间的不协调。当符合别人价值标准的经历不符合自己的愿望时,个体为了保持“自我”对环境的适应,可能为了附和别人的期望而否认和改变自己的价值,自己的愿望被压抑,通过否认自己的经验以达到被别人肯定和接受,一旦“自我”概念不是由个人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来决定,不是自己的真实价值,而是内化了别人的价值并把别人的价值当作自己的价值的一部分,“自我概念”与经验间便形成冲突并产生不和谐,就会有不舒适感。
为了阻止这些使自己受到威胁的经验形成意识,他就要建立防御机制来维持自身造成的假象,我们就开始自己欺骗自己,开始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种不和谐使我们越发感觉不能适应环境,从而出现焦虑、烦躁等心理状况。 我和网上的男男女女们一样,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在试图释放压力的人性本能的驱使下,登上了网络平台。
为了能够活得自在,重现本有的尊严,我们只需清明地了知自己,不必怀疑或担心自己的智慧,我们必须放手而不要力图维持控制,必须信任自己而不要抑制自己,越抑制自己就越有可能妨碍情况的自然运作和发展。尽管依需要去做。我们面对的情况本身就深奥得足以成为知识了。不需要二手资料,不需要支援或行为准则,情况会支援我们。若需要霹雳手段就用霹雳手段,要疯狂就疯狂!因为情况要你这么作。勇敢地作自己,剔除那些为了适应社会、他人的需要而偏离自我感受的思想及行为,放弃用来应付生活的假面具或虚伪角色,使人找回真实的自我。能够为自我的价值而活,而不再为迎合他人而生,要活出自己!向世人呈现一个:鲜活 亮丽 精准 湛如 的“我”
最终使我们 因自信而敞开 因随缘而自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