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鲍照诗歌创作艺术分析

2022-04-26 来源:年旅网


鲍照诗歌创作艺术分析

摘要:鲍照的诗歌作品不但真实地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而且集各体之成就,使生命多坎坷的鲍照成为诗坛独领风骚的一代名家。本文通过对鲍照古诗和乐府创作艺术的具体分析,来展示其独有的魅力。

关键词:鲍照;古诗;乐府;创作艺术

鲍照在中国诗歌诗运转关的宋代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不但发展了诗歌形式,有不少诗篇从句数、章法、对仗、声律上都成为后世永明诗人以及唐人律诗、绝句的雏形。鲍照潜心于诗文创作,在七言歌行体的发展上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下面我们就鲍照的古诗和乐府做简单的分析。

一、奇险深曲、气急色浓之古诗

鲍照古诗现存113首,其中五言古诗108首,四言古诗4首,七言古诗1首。《文选》所录鲍照古诗有九首之多,大体分归于咏史、游览、行旅、杂拟、杂诗五个部分。这样的分法也是符合鲍照古诗整体内容的。其中又以游览和行旅居多,合算下来凡32首。清人叶夑在《原诗·外篇下》说:“六朝之诗,始知烘染设色,微分浓淡;而远近层次,尚在形似意想间,犹未显然分明也!”①他所指出的六朝诗人写山水、摹意象的特点在鲍照诗歌中亦有体现。就时代背景而言,鲍照在谢灵运、颜延之之后能把行旅、游览中所见到的山水景象极貌写物、穷力追新的风气传承下来,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努力。如他在临川王幕府时作的《登庐山》,全诗共10联,20句,凡百字。诗头开门见山,一句“悬装乱水区,薄旅次山楹”,斗然发语,将读者的视线直接拉入诗人笔下,山势“悬装”,行人“薄旅”,显得很有骨力。如果这一句还算有陈述语气的话,下句则有万里奔腾、激瀑飞荡之感,“千巌盛阻积,万壑势回萦”,张弛的力度在“千”与“万”的对仗中强有力地传递了出来。由此发端铺排下去,纷纷扰扰的景物汹涌而来:洞涧、耸树、松磴、云窦、阴冰、炎树、晨鹍、夜猿、深崖、穹岫等,深山大川无人踏足处的神秘、荒蛮景象被逼真地展示出来,让人在紧张的气氛中感受诗篇声色大开所带来的震撼。这些景物无不显得独特,不经历艰险的旅程是难以接触到的。无怪乎方东树说:“欲学明远,须自庐山四诗入,且辨清门径面目,引入作涩一路……无一笔涉习俗常境,”陈胤倩亦叹曰:“坚苍,其源亦出于康乐。幽隽不逮,而矫健过之。写景自觉森然。”众所周之,谢灵运是山水诗创作的大家,“作为不祧之祖,其诗森蔚瑰玮,典重精工,藻耀高翔,富艳难踪”,在上流社会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鲍照作为后学,又有想跻身上流社会的愿望,因此谢灵运这样备受青睐的山水诗模式必然成为他学习的对象。但是,正如叶夑所言,诗歌中这些形象布置尚且处在寓目则书而略显杂乱无章的状态,还没有达到如盛唐诗歌那样浓淡远近层次一一分明的地步。也就是声色大开,缤纷杂乱而未见鳞次栉比,缺乏时空想象。鲍照集中有众多此类性质的作品,倘偶一读之,也还有新鲜感,然连续读下去,便会有压迫和乏味感产生。这也是鲍照这类诗歌影响不是很大的

原因。细读这些诗歌,还会发觉鲍照较之于大谢在某些本应避免的问题上愈发深陷下去。谢灵运诗中尚且有引用典故,尚有玄思,而鲍照此类山水诗则几乎不用典,也不发多少议论,似乎纯粹摄像镜头聚焦于奇山异水一般显得凝重,而且大量自造的生僻词汇,缺乏生气和流传度。前人王壬秋就指出“数首非不刻意学康乐,然但务琢句,不善追神。”沈德潜《古诗源》中也说鲍照“五言古雕琢与谢公相似,自然处不及。”可见,鲍照在山水游历诗中走向了过于追求巧似之笔,过分讲究写实,反而失去了风景自身的神韵,成了一堆无序的繁花,让人望之迷目,读之茫然。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否定了鲍照五言古诗的价值。单单就每首诗歌诗中的联句而言,苦心孤诣于字句创新的鲍照还是会给我们带来不少意外的惊喜和震动的。在诗句中,他对动词多有讲求,对名词多有拓展,对形容词也避去俗套。如“昏昏蹬路深,活活梁水疾”(《从庾中郎游园山石室》)一句,写山间的光线阴暗及山涧的流水淙淙,使用一个“昏昏”,一个“活活”。叠字十分巧妙地将形态传达了出来。尤其是“活活”二字用的更是发人所未发,极见笔力。又如《登翻石岘》:“高山绝云霓,深谷断无光”。“高山”、“深谷”已见苍茫宏敞之气魄。而“绝”、“断”二字更有如千钧之力加于文辞,给人以斩钉截铁的大气之美。再如《发后渚》中“凉埃晦平皋,飞湖隐修樾”,“孤光独徘徊,空烟视生灭”,“途随前峰远,意逐后云结”等,前二联形容词“凉、飞、孤、空”,动词“晦、隐、独、视”都颇有几分味道,最后一联更有一种幽远的意味流淌。此都为鲍照天才诗力的表现。

另外,鲍照诗中还有一些山水行旅诗是出离于大谢的影响的,它们和鲍照那些咏史、记事、抒怀的诗作更像,并且在诗歌发展史上影响到永明体的出现。如鲍照《侍宴覆舟山二首》,第一首句中“清”、“晖”、“明”、“丽”等字使得诗歌颇具风神,而且一贯而下,十分流畅。即便是第二首,其开端二句也极容易让人想到谢朓名诗《入朝曲》的开端两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鲍照这种清新风格的诗作通俗易懂,简单直率,对后世谢朓、沈约都有影响。我们知道鲍照古诗喜用铺陈、赋法,喜欢把诗歌雕琢得面目全生,但在这种风格的诗作中鲍照显然有意识地打破一直以来的诗歌赋化的写作方式,反而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二、抗音吐怀,每成亮节之乐府

通观鲍照86首乐府,其中五言者55首,七言29首,三言1首。鲍照乐府诗的成就,前人已经有多种多样的分析,有从结构上看其发端的,有从内容上具体分析其特色的,有分析其文本押韵、修辞的,不一而足。这里,我们仅仅从几个简单的方面大体谈谈鲍照的创作方法。

首先看鲍照乐府缘何而发,所发又是何叹。鲍照乐府被称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代表,统观这八十多首乐府,其所发的感慨不外乎以下几点:①感于生命短促,《代蒿里行》、《代挽歌》,发“人生良自剧,天道与何人”之慨; ②感于行旅艰难《,代东门行》、《代门有车马客行》,发“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羁客离婴时,飘摇无定所”之感;③感于仕途坎坷《,代放歌行》、《代东武吟》、《代别鹤操》、《代边居行》,发“今君有何疾,临路独徘徊”的困惑;④感于女子心声,《代陈思王京洛篇》、《代白头吟》、《代朗月行》,发“人情贱恩旧,世议逐衰兴”的愤懑; ⑤感于保家卫国,《代陈思王白马篇》、《代出自蓟北门行》,发“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的壮志; ⑥感于游仙远遁,《代升天行》、《萧史曲》,发“何当与汝曹,啄腐共吞腥”; ⑦感于今昔

对比,《代陆平原君子有所思行》、《代堂上歌》,发“器恶含满欹,物忌厚生没”的警戒; ⑧感于游侠之不遇,《代结客少年场行》,发“今我何独为,坎壈怀百忧”的懊恼; ⑨感于贫穷困顿生活,《代贫贱苦愁行》,发“以此穷百年,不如还窀穸”的无奈。由此可见,鲍照乐府整体感觉是沉郁的,其所写作的由头也是大多基于“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故颇显伤感。发这样带悲剧色彩的感慨是极容易引起人们世乱身离的共鸣的,这也是鲍诗为后世文人,尤其是像杜甫、孟郊这样苦吟类诗人激赏的一个缘由。具体看看鲍照表达抑郁情感 ,抒发不平愤慨所使用的方法,包括语言、意象、兴象等。放眼鲍照乐府,在语言使用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表意喜悦,色彩温暖的词汇,往往都是表达诸如“恨、怨、愁、哀、思、悲、忧、叹”等所谓令人“肠断”情绪的字眼。像“情难复,恨难追”;“两相思,两不知”;“怨君恨君恃君爱”;“令我愁思悲恨多”;“拔剑击柱长叹息”;“长叹至天晓,愁苦穷日夕”,此类愁怨颇盛的词语,几乎在鲍诗中处处可见。此类词语直接倾吐了诗人怨悱不平的心声,在渲染诗歌氛围上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当然,这样的表述,虽然达到了陈胤倩所说“淋漓尽情,句亦苍古”的效果,但一味地摹承前代汉乐府、魏晋文人乐府这种略显直白的方式,似乎还不够含蓄、婉转,给读者缺少意犹未尽的感觉。再有诗歌意象上,为了配合所表达的情绪,诗中多出现“蓬、藿、苔、酒、涕泪、露、霜、风、尘、离雁、别鹤、斑鬓”等中国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其中尤以“蓬”、“酒”、“涕泪”居多,如“即事转蓬远,心随雁路绝”;“蓬去旧根在,连翩折不回”;“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斗酒安可酌,尺书谁复陈”。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代表离乱的符号,是诗人们表达身世飘零,四处奔波,无处安身立命的最佳喻象。酒,则是失意文人们最常用来借以释怀的东西,诗人们借酒浇愁,企图暂时缓解目前的愁苦。可以说,这些意象在鲍照乐府诗中屡见不鲜,成为诗人抒发悲婉情愁的又一组代言词。从乐府发展的过程来看,意象的运用在构筑诗歌意境方面的作用有所欠缺,似乎只是表情达意的符码,通过它们,作者对苦与乐、爱与恨、生与死的感触完完全全表达出来,而这类即目写心的感兴意象如果不能真正融合到一起,不能凝聚足够的情感,往往会像命题作文一样乏而无味。而鲍照的乐府恰恰避免了这一点,他笔下流淌的情感是激动和澎湃的,因而他所组织的这些意象也是畅达地勾连组合成一团壮丽豪放、沉郁顿挫之气。这也是大作家们共通的特点,在平淡之中见真奇。由此可知,钟嵘《诗品》所谓“含茂先之靡嫚”只说对了一半。诗歌意象是靡嫚的,但内在的情怀是奔放的,诗风因而也是遒健的。

综上所述,鲍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的作品不但真实地反映了他的时代,而且集各体之大成,成为独领风骚的一代名家。他所走过的创作道路也向后人证实了这样一条真理:艺术只有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发自真挚的思想感情,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叶夑.原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钱仲联.鲍参军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钟嵘.诗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4]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