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
金高品李蓓春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教务处,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际高职教育尤其是西方国家高职教育的发展经验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比照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得出了一些可资借鉴之理念,并据此对创新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国际;高职教育;西方国家;发展趋势;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3X(2005)12-0047-04
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虽在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但在性质、类型、培养目标与办学特点等方面,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在专业设置上,虽然名称相同或类似,但内容上却有很大的不同:在普通高校,专业名称常表示高校的研究领域和与之相对应的学科;而高职教育的专业名称则更多地表示一个职业领域和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劳动。在普通高等教育中(以工程教育为例),专业教学内容取材于对应的工程学科,是一种纯粹 的、与人的职业活动联系不太紧密的技术和专业知识,专业教学以科学知识为导向,具有较浓厚的技术决定论色彩。而高职教育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内容则是以职业形式存在的、从事实践活动的技术人员的专业劳动 ,是产生于职业劳动实践技术人员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是以技术人员的专业劳动为导向的。因此,普通高校培养的工程师,一般比较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研究,往往被视为工程技术英才。而高职教育培养的一般都是既能熟练操作各种机器、设备,又懂得机器的设计原理及性能,往往一出校门就能直接参与生产活动的工程师和技术员。
一
西方国家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发展高职教育。在其后的20多年间获得了高速的发展。西方国家出现的这种高等教育的变革,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三点:(1)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导致技术的空前发展。科学迅猛发展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运用,引起生产系统的深刻变化,企业和部门迫切需要一种新型技术人才,他们既要懂得先进科学技术原理,又擅长实际操作,直接面向生产。(2)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的变动是20世纪中叶以来的世界性趋势。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产生直接的影响。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的变化使社会原有的职业岗位大批消失,同时新增大批职业岗位。(3)就业的市场化。在现代社会,就业是市场化的。社会就业人员的利益导向和价值趋势,使其就业状况经常改变。美国劳工部一项研究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33%的社会成员在5年内改变职业,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调换工作岗位。综上所述,由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高等教育中的职业化教育需求日益凸现,而传统高等教育体系显然无法满足这一需求。西方国家在其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卓有成效的高职教育体系和模式,创造和积累了相当丰富和有效的高职教育经验。比如,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社区学院就逐渐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确立了自己的重要地位,学校课程设置灵活、实用性强。德国改变单一的高等教育结构,采取分流的办法,创办与传统大学平行的另一类高等院校!!!高等专科学校(高职院校)。德国的职业资格早期检测系统 已为欧盟多数国家所效仿,其重要特色之一是在监测过程中强调企业的参与。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体制,由政府牵头,由教育部门、特别是劳工部在行业协会的共同参与下,制定教学目标、教学标准、考核体系,保证了教育满足经济建设对第一线劳动者知识、技能的各方面的需要。90年代以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变化日益加快。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业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多数国家面临就业和失业的巨大压力。所以这一切,都使21世纪的高职教育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西方国家也开始也开始将高职
收稿日期:2005-05-08
本文是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的立项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编号:GZ0305)。作者简介:金高品(1962-),男,浙江诸暨人,副教授。
李蓓春(1977-),女,浙江温州人,讲师。48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第25卷
教育作为新世纪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进步这样一个重大课题 来对待。高职教育的发展也随之出现了许多新的趋势:
(一)大力扩展高职教育规模
近年来,由于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制约:(1)推迟就业时间,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2)缓解升学压力,满足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3作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手段。比如英国教育和技能部于2003年1月颁布了白皮书∀高等教育的未来#,随后又颁布了文件∀拓宽高等教育的参与#,提出到2010年,人口中50%的人在年满30岁之前应该接受过某种程度的高等教育,提出凡是获得2个A水平证书者都可以申请接受高等教育,这里包括大量我们所说的高职教育。美国在最近的30年中,也不断开放高等教育,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达到五百多万,其中70%的学生来自年收入低于2万美元的家庭,这些学生主要在政府投资的社区学院就读,社区学院是美国进行高职教育的主要场所。
(二)强化就业导向 的教育与培训
就业 是西方国家高职教育的主体功能。为了加强学校课程与就业的相关性,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英国实施结合职业资格证书 的培训,推行现代学徒制 ;德国的高职学院采取的是双元制 (双元制 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的成功的高职教育模式。),非常强调实践性教学;加拿大等国家实施的是能力本位教育与培训 。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在发达国家间的贸易竞争力有所下降。美国劳工与经济界经多方调研后认为,美国大多数工业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劳工素质低下,而在失业率不断增加的形势下,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发展所需的技术人员却严重缺乏,新增劳动力普遍缺乏就业的基本技术。针对新增劳动力职业素质不高的问题,美国教育部和劳工部联合推出∀由学校到就业法案#,要求高职学院,在职业教育基础上全面贯彻企业培训的学习计划。凡完成由学校到就业 计划者,可同时获得毕业文凭和职业技能证书。其目的也是如此。近年来,在国际高职教育课程与教学文献中,工作本位学习 、情景学习 、项目学习 、任务学习 是出现频率非常高的概念。这些突出实践性教学的模式旨在强化就业 的教育功能。
(三)高职教育功能进一步多元化、综合化
西方国家高职教育的功能是多元的,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1)升学功能;(2)就业功能,其中包括职业、技术准备教育、知识、技术更新教育、就业、转岗就业教育、职业专业资格证书培训、再就业培训等;(3)社会服务功能,其中主要包括成人文化基础教育、社区成人教育、订单制培训、弱势群体培训等。目前西方国家高职教育的功能一方面进一步多元化,不断开发出更多的功能,另一方面这些功能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呈综合化的趋势。其主要表现一是高职院校由单一的正规教育向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存的方向发展;二是由单一的学历教育向学力与非学历教育并存的方向发展;三是由单一的职前教育向职前与职后教育并存的方向发展;四是由单一的育人就业教育向产教结合教育的方向发展,使高职院校日渐成为一个资源开发中心。
(四)办学方式社会化,重视与办学各方的合作办学方式社会化,主要体现为办学参与社会化、教育集资社会化和教学管理社会化。办学参与社会化是指高职教育的主办者,不仅是国家教育部门,而且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从发展趋势看,社会办学逐渐超过国家办学,尤其是企业办学发展更快。如美国国家办学占24%,社会学术团体办学占20%,私人企业办学占6%,而工矿企业表现则占50%。资金筹集社会化是指教育资金筹集多渠道化。如日本一方面积极倡导和鼓励民间团体、个人捐款或捐资于教育;另一方面采取法规手段硬性规定企业、产业部门承担教育经费,以保证教育资产由稳定可靠的来源。教育管理社会化是指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民间自主管理的有机结合。这是办学主体社会化、教育资金筹集社会化的必然结果。重视与办学各方的合作,主要表现为重视政府、行业、企业、社区、中学、各类本科院校的合作。如英国新成立的新技术学院(NTIs)非常注意与当地中小企业的紧密结合,帮助企业运用新技术,为他们提供ICT的支持和其他新技术的项目培训,以弥补90年代后多所技术学院升格大学后,地区性产学研合作方面留下的空白。
(五)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得到加强
随着终身教育浪潮的兴起,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对于完整的终身教育而言,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交替进行的。因此,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重的观念已为社会所认同。整个社会正从学历 走向学力 。随着学历社会 逐渐被学力社会 所取代,高职教育的地位自然得到加强。西方国家在确立这个观念的过程中,还出台了各种配套的支持措施,如授予高职毕业生法律、社会都认可的学位。如美国是副学士、日本是专门生、英国是基础学位。
二
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但到90年代末才开始获得大规模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在其20多年第12期金高品1李蓓春:国际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49
的发展历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目前国际,尤其是西方国家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相对比,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其主要表现为:(1)对发展高职教育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尽管我国于1996年9月1日就开始实施∀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确认了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随后国家教育部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来保障和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但高职教育在其实际发展中仍遇到社会乃至家庭对其认识不足的问题。重学术、轻应用,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还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许多人认为高职教育是二等教育 、比专科还差 。一些地方和部门对高职教育地位、作用的认识不到位,缺乏保障高职教育发展的有力措施,没有充分认识到加速培养高职人才对我国地区产业结构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升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2)专业设置过于追求功利性。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不能立足于人才市场和当地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盲目设置新专业的两种倾向:一是不管社会需求状况,盲目设置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应用、财务会计、国际贸易、酒店管理、市场营销等,忽视为社会发展提供长远的人力支持,而更多地是从规模效益方面考虑。二是不顾办学条件,盲目设置专业。许多高职院校本来基础就薄弱,师资紧缺,仪器设备和办学场地不足,但仍然无视这些现实,想方设法上专业上规模,为招生而设置专业。(3)人才培训模式单一,趋同于普通高校。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始终没有摆脱本科压缩型的办学模式,其培训的人才在理论上不如本科生,在动手能力上低于中专生,导致用人单位反应冷淡。由于在办学过程中,长期没有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所以20世纪80年代初所办的高职院校逐渐办成了普通高校。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培养的人才无特色、无个性,难以适应社会需求。(4)政策不配套,投入难保证。我国虽然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但这一法律并没有同时制定配套的实施办法与措施,这就使得在其实施过程中被大打折扣。劳动人事等部门在就业、创业等方面也未能为高职生提供便利的条件,高职生不能享受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同等的待遇。从国际上对教育成本的统计看,高职教育的教育成本应是普通高等教育的1.64倍。而我国的实际投入却相差甚远,如1997年到2000年,国家拨款用于发展高职教育的费用为800万,年均200万元。再从普通高校办高职专业的情况看,普通高校的重点在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上,根本就不重视高职教育,更谈不上在投入上对高职有所倾斜。
三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是职业教育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的一种层次扩展,也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进程中的结构完善。20多年来,高职教育的突破性进展,既得益于中国经济多年来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旺盛的社会市场需求,也得益于教育自身的不断创新。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三方面的挑战:(1)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进,经过这几年的连续扩招,高职学生规模有了很大发展,整个社会发展对高职生的要求由数量转向质量,高职教育质量亟待提高。(2)随着高等教育体系的开放,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渠道的多元化,高职生面临生源市场和毕业生市场的双重竞争。(3)高职院校自身由于投入不足,阻碍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面临着沦为二流、三流大学的困境。新世纪我国高职教育如何发展?通过对国际高职教育发展趋势的研究,借鉴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的应对措施:
(一)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
高职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高中后职业培训两个方面,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功能。对于这一点,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达成共识,而且在实践上更应突破我国高等教育原有的单一学历教育的传统观念。因为这种教育功能是与现代社会技术更新、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就业变化的需求紧密相连的。新世纪初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服务;要为就业和再就业服务;要为农村、农业、农民和西部大开发服务。这四个服务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为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提出的具体要求。根据这一要求,高职教育的服务对象,要从即将走向劳动市场的青年人,扩大到在职人员和转岗人员;其服务范围,要从长周期的学历教育,向企业需求更迫切的高中后、中级以上的短期职业技术培训发展。高职教育服务的是整个劳动市场,不仅包括正规就业者还要包括非正规就业者,不仅针对专业性职业岗位群还要适应通用性职业岗位群;毕业生不仅要适应技术、管理型岗位还要适应高技能操作型岗位。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加快,扩展和优化高职教育的功能已被提到议事日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共同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办学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调整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结构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是以行业部门划分的技术学院。如何既充分利用原有资源,又突破单一学历教育和单一行业依附的框架,实现高职教育结构的扩展和功能的创新,这是一个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因为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是一种紧密相连的互动关系。产业结构、就业形势、人口出生率、基础教育水平的波动,往往会使某一种教育对50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第25卷
象、某一专业类别、某一教育层次的需求减少。如果高职院校的教育对象、专业、层次比较单一,这些波动就会带来整个院校招生的急速下降,甚至面临生存问题。因此,面对更加难以预测的劳动市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需求,针对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发展多层次、多专业类别和多功能的综合性高职院校可能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同时,在大众化教育的时代,作为大众化高等教育主体的高职院校的层次重心也不宜过高。在国际高职教育发展史上,一些有东方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出现过高职教育不断升格的现象,造成了高素质劳动者的培训被忽视的严重后果。这种劳动市场上高学历者就业困难,高技能劳动者却供不应求的供需错位,曾被指责为教育的通货膨胀 。有鉴于此,在我国进入以高级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阶段前,高职教育应以专科层次为主。高职院校要在大众化教育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安于其位,不要盲目攀升。
(三)创新高职教育的办学管理模式
我国高职教育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拓宽思路,大胆改革,创新办学管理模式:
(1)面向市场,将经营理念作为办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高职教育一方面接受国家财政支持、国家政策的指导,为社会提供服务;另一方面还要收取学费、培训费,提供有偿社会服务,因而具有一定的商业性。所以,高职教育总是要面对招生和就业两个市场。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的前景取决于在这两个市场中的竞争力。置身于逐渐成熟的招生和就业市场,高职院校的管理就自然要突破行政管理的范围,借鉴企业的运作方式,引进经营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高职院校经营的目的,就是要使职业院校的教育活动经常适用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满足顾客 的教育培训需求,从而赢得自身的发展。
(2)开放办学。第二届国际职教大会发出呼吁:职业教育体系应是开放的、柔性的,并且是以人为本的;不仅向青年人开放,而且向在职的、失业的以及处于边缘境地的群体提供培训与再培训 。高职教育应由封闭办学走向开放办学,办学形式应灵活多样。纵观国际高职的发展经验,我们认为,高职院校与社会各界合作办学,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可借鉴多种办学模式:一是管理委员会模式:由专业行业协会、企业管理层与工程技术人员等组成专业管理委员会,对高职专业建设、专业教学、培养方案等提供咨询、监督、指导,以及协助解决实习训练、兼职教学、指导学生就业等问题。二是合作办学模式:由用人单位与学校本着互惠互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共同商定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组织实习,企业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享受学校提供的技术成果与服务。三是产学研合作模式:由学院与企业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的全方位合作,企业参与教学、提供科研经费与条件,提高生产基地,学院参与企业项目管理、组织教学、开展科研,共同享受科研成果、生产成果等。四是合作培训模式:由学校与企业进行职业培训,为企业成为学习型企业提供教育支持,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提供技术保障。
(3)以满足办学权益者需求为中心。办学权益者是指在办学中承担一定义务,同时也承担相应责任的法人或自然人,如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家长、学校主管部门等。高职教育办学效益追求的目标是:在有限的资源与成本条件下最大限度满足办学权益者的需求。高职教育办学体系的核心是:在政府主导下,多种办学权益者之间形成合作伙伴关系,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办学合力。为满足权益者的需求,需要把办学的宗旨转化为权益者的直接、具体的受益目标。如把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转化为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普及率;转化为学校为受教育者提供的多样化、便利化的服务;转化为学生学习成绩、证书、文凭的获得率;转化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较高的就业率、创业率、致富率、个人经济回报率。如果我们把这一思路纳入高职教育的理念中,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外部驱动力,我国的高职教育必将会有一个大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