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2021学年湖北宜昌高三上语文期中试卷

2021-12-14 来源:年旅网


2020-2021学年湖北宜昌高三上语文期中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网络文学的通俗文学身份使其具有都市文化特征,这使得网络乡村题材小说一直是一个相对小众的类型。尽管如此,乡村书写也并未在网络文学中缺席,而且由于是在虚拟空间中建立故事,虚构世界要能为人物角色提供停泊身体和精神的港湾,因此更能凸显出小说中的故乡意识和乡愁情感。

一些网络小说从作者家乡的历史和现实时空中取材,用打动人心的故事反映生活变迁,彰显出网络文学也要为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赋形的历史使命。《传国功匠》的作者陈酿是温州人,作品讲述温州工匠的传奇故事,为了多年前一个不同寻常的盟约,“瓯匠”的年轻传人们胸怀家国大义,最终让秘籍《瓯宝图》回到祖国的怀抱。小说将“百工之乡”温州文化中的工匠智慧、商业精神和地域性格统合在一起,展现出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新理念和新思考。

紧扣时代脉搏,描写改革开放前后家乡乃至中国乡村的整体性变化,展现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脱贫致富创业实践,通过鲜活的人物性格形象表达时代精神的新内涵,是当下网络乡村题材写作中的“现象级”主题。《大山里的青春》作者罗晓出身农村,对故乡怀有深刻的眷念之情。小说讲述城市青年江源到农村支教的故事,通过城乡对比折射他在个人思想观念和人生追求方面的深刻转变,真实地再现了改革开放前后乡村生活的巨变,也表现出当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

对故乡和家园的书写没有局限在现实题材中,历史类和传统文化类的作品中也常能看见写作者故乡的影子。何常在的家乡河北邯郸是燕赵文化的发祥地,中山国作为战国时期的燕赵古国曾有过短暂的辉煌,但史书中缺乏系统的翔实记载,于是他写了《朝堂》。作品以审美化的表达呈现了历史可能性的一面,用文学叙事为家乡文化史接续了缺失的精神链条,家国情怀作为故乡意识和乡愁情结的延伸在作品中得到着力表现。 从写作者自己的家乡到整体上的乡村,网络小说在与传统文学不同的叙事空间中展开对故乡的书写。而在一些幻想类作品中,作者已不满足于将具体的乡村作为故乡的所在,而将地球本身甚至太阳系当作茫茫宇宙中的人类的家园和生命的故乡,将人类的乡愁带入新的境界。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和通过拯救地球来救赎人类命运,实际上都是故乡观念和乡愁情感的扩大和提升,是更高层级的怀乡之作。

中国人牢固的故乡观念是农耕文化影响下的产物,体现在文学中,就是乡土叙事和乡村题材作品一直保持着主导地位。工业革命以后现代化城市生活发展起来,人疏远了自然和土地。到了信息时代,网络又成了人类精神的新领地。但由乡土浸润而成的故乡意识和乡愁情结被带到了新的叙事空间中,继续发挥着感动读者的强大能力。

(摘自桫椤《故乡意识在网络文学中并未缺席》) 材料二:

从故乡出发,反观故乡,又回归故乡,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必经之路。而此时我正行进在路上。同行的还有诸多网络小伙伴,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出发及回归。

从狭义上说,每个人都有故乡,正如每个人都有童年,每个作家创作的“原乡”都是故乡,网络作者如是。幼时的记忆成为故乡的记忆,形成作家的精神模型,不但造就了他们的性情、气质,也影响着其写作风格。网络作者的地域性、民间性也一样浸透在字里行间,还有他读过的书、受到的思想熏陶,包括诸多生活细节等都会体现在文本中。

从广义上说,无论是网络作者还是传统作家,两者的文学故乡都是同一个。以学术论,网络文学除去表象,实则更近乎唐宋传奇、魏晋的志怪小说,以及张恨水、金庸们写作流派的延续。因而说,自出处言,传统文学不但是网络作者的启蒙,更是其成长过程中须臾不可离的滋养。网络作者将从传统文学中获取的阅读体验和从事实故乡中获得的个人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创作无论怎样解析,都必然映照着“故乡”的影子。不论对“故乡”如何重新定义,都不会妨碍到它在文学创作中作为永恒支点的存在与定位,传统文学如是,网络文学亦然。

当我们谈论“网络文学”时,其实是在探讨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研究文学新的发展走向,或可以说是探寻一种新的写作、阅读、传播、娱乐乃至于生活方式,甚至是探究一个时代的新气象。这诸多的“新”有无可能变成文学创作者的\"新故乡”呢?尚无定论。当前能够确定的是文学已经开始对故乡集体回溯,今后几年乡村题材将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战场。中国文学迎来理性回归,从古典中来、到传统中去,从大众中来、到人民中去,从乡土中来、到乡村中去。此时的乡村已经不再是彼时的乡村,新时代的中国乡村是文学新故乡之所在。 作为网络作者,我们既不会缺席于时代,也不会缺席于文学,更不会缺席于故乡——这是创作的初心、责任与使命。

(摘自网络作家天下尘埃的《网络作家是否也需要“文学的故乡”》)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都市文化特征使得网络乡村题材小说在网络文学中只是小众类型,但网络文学中乡村书写从未缺席。

B.与其他小说相比,网络小说更需要凸显故乡意识和乡愁情感,为人物在虚拟世界提供停泊身体和精神的港湾。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和通过拯救地球来救赎人类命运是幻想类作品体现故乡意识和乡愁情结的发展趋势。

D.网络文学是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是文学新的发展方向,是一个时代的新气象,因此网络文学会成为文学创作者的“新故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网络乡村题材创作出现了通过描写家乡乃至中国乡村的整体性变化来展现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脱贫致富创业实践创作潮流。

B.不管是网络小说还是传统小说,都可发现作者从故乡出发,反观故乡,又回归故乡的路径,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必经之路。

C.中国人的故乡观念是农耕文化影响下的产物,社会越是发展,人们将越来越疏远自然和土地,因而文学上的故乡意识和乡愁情结将越来越淡薄。

D.阅读网络文学作品,你往往可以从中发现传统写作流派的影子,因为网络作家和传统作家有相同的文学故乡。

(3)下列说法,不能作为网络文学应具有“故乡意识”论证依据的一项是( ) A.创作者应该用创作回应故乡赋予写作者的初心。

B.“故乡”的魅力与文化指向正在消减,更不要说主题性书写。

第1页 共16页 ◎ 第2页 共16页

C.一个作家写作,应该有自己的一块故土。

D.去宇宙中执行任务的人也会思念地球的地心引力。

(4)结合材料内容,阐述“故乡意识”与“网络文学”之间的关系。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三爷的年三十 周保松

大年三十一大清早,三爷就赶到汽车站,买了张回老家的车票。按照风俗,这一天应该到坟上给去世的亲人烧些纸钱。三爷是专程回去上坟的。

坐了三个多小时的车,三爷到了镇上。这里离家四五里路,有出租车可坐,但三爷决定步行。通往村里的是一条水泥路。由于周边村庄里的村民大多已迁往城市,路上很少看到行人。三爷的家乡土地肥沃,是片生长庄稼的好地方,可此时田野里满是枯黄的杂草。三爷侍弄了一辈子土地,看到大片大片的田畴被抛荒,心里隐隐作痛。

大年三十,本该是最热闹的时候,可村里冷冷清清,一片阒然。三爷推开自家的院门,一只野猫忽地从院里蹿出。院子里平整的水泥地上,积满了鸟类和一些不知什么动物的粪便。花坛里的花木有的枯死了,有的无精打采地低垂着枝条。

三爷家住的是一栋小楼房。老伴儿去世两年多了,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安了家。半年前,儿子把三爷接进了城里,这栋漂亮的小楼房就成了无人居住的空房。打开锈迹斑斑的门锁,一股霉味扑面而来,家里到处是蛛网和灰吊吊。三爷直奔香案,捧起放着老伴儿遗像的相框,用手轻轻擦去玻璃上的灰尘。端详着老伴儿慈祥的面容,三爷的眼里渐渐有了泪光。老伴儿生前是村里出了名爱干净的人,他拿起笤帚,把屋里屋外仔细打扫了一遍。

收拾好家里,三爷就去上坟了。坟地里有三座坟。一座是祖父祖母的坟,一座是父亲母亲的坟,一座是老伴儿的坟。三爷拔掉坟上的枯草,给坟堆添了土,在坟前烧了纸钱。做完这一切,他站在老伴儿的坟前说:“我也舍不得离开老家啊,可儿子儿媳都要工作,小孙子没人照应啊!从城里回来一趟不容易,我不能像以前那样常来这里看你们啦……”三爷的声音有些哽咽,他擦擦眼角,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坟地。

这时,已是中午十二点多。三爷回到家吃了点儿干粮,拿出从城里买的春联,贴在每扇门上。家里便有了一丝年的气息。在老伴儿的遗像前静默一会儿,三爷锁上门,离开了家。他本打算在村里走走、看看再回城,可又怕误了进城的车,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快到村口的时候,三爷看到路边的老槐树下站着一个人。他一眼便认出是刘老汉。“大哥,你还在村里?”三爷疾步向前,紧紧握着刘老汉的手。

“故土难离啊!”刘老汉的儿子和女儿早年去南方的一座城市打工,后来在那里买了房,安了家。儿子和女儿都要把他接过去住,可他死活不愿去。刘老汉说,村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估摸着今天可能有人从外地回来,就到村口来看看。

刘老汉和三爷从小一起长大,两人亲如兄弟。寒暄一番之后,刘老汉说:“老弟啊,今天是大年三十,要不,

说啥晚上我也要留你在家里喝两盅。”

三爷想了想,出人意料地说:“不,我不走了,咱兄弟俩今晚一起过年!”三爷掏出手机,给儿子打了个电话。 两个老伙伴手拉手在村里转了一圈。偌大个村子没有一丝人气,有的只是满目的萧索和荒凉。这个远近闻名的祖祖辈辈都在这生活的村落,竟衰败成这样。两位老人唏嘘着,眼里噙满了泪水。

到了刘老汉家,三爷说,他想去买一些春联回来,给村里每户人家的大门都贴上。刘老汉赞同地点点头。三爷骑着刘老汉家的电动三轮去镇上买春联,刘老汉在家忙着做年夜饭。

天擦黑时,三爷和刘老汉在门前放了鞭炮。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让两位老人的心里多少有了点儿过年的感觉。刘老汉的儿子和女儿用快递发了许多年货回来,年夜饭还算丰盛。他们一边喝酒,一边感叹村子的兴衰和变迁。

两位老人都喝醉了。他们相互搀扶着从屋里走到门前。刘老汉举头望着夜空,突然大声喊道:“人呢,过年啦,咋不回来?!这里可是你们的根啊……”

一股莫名的悲情从两位老人的心中涌起。他们拥抱着,孩子似的号啕大哭。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爷到汽车站后虽有出租车可坐,但他决定步行,这是因为三爷体恤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安家的艰辛。 B.三爷一进家门,就直奔香案捧起放着老伴儿遗像的相框,这一举动反映了三爷对老伴的思念之情。 C.“路上很少看到行人”“刘老汉说,村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了”,这些描写反映了当下农村的衰落,引人深思。 D.为了让家乡有过年的气氛,三爷与刘老汉决定买春联回来,给村里每户人家的大门都贴上,并且在门前放起了鞭炮。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开头点明了三爷在“年三十”这个特定的时间前往乡下的原因,自然引入下文对乡村情况的描写。 B.小说在刻画三爷时,多处运用了心理描写,如“心里隐隐作痛”写出了三爷对家乡田地无人耕种的伤感。 C.小说写三爷和刘老汉相遇后一起过年的情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批判了年青人不感恩父母的行为。 D.小说的结尾虽然简洁,但画面感十分强,意蕴悠长,最后两个老人相拥而泣的情景令人动容,启人沉思。

(3)文中多次描绘了村中的荒凉景象,请分析其作用。

(4)本文写三爷在年三十回老家的情况,请探究其中所揭示的现象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袁宪,字德章。幼聪敏,好学,有雅量。年十四,被召为国子《正言》生,谒祭酒到溉,溉目而送之,爱其神彩。居数日,君正遣门下客岑文豪与宪侯周弘正,会弘正将登讲坐,弟子毕集,乃延宪入室,授以麈尾,

第3页 共16页 ◎ 第4页 共16页

令宪树义。时谢歧、何妥在坐,弘正谓妥曰:“恣卿所问,勿以童稚相期。”时学众满堂,观者重沓,而宪神色自若,辩论有余。弘正请起数难,终不能屈。时生徒对策,多行贿赂,文豪请具束脩,君正曰:“我岂能用钱为儿买第耶?”学司衔之。及宪试,争起剧难,宪随问抗答,剖析如流。三年,迁御史中丞,领羽林监。①宪依事劾奏,叔英由是坐免黜,自是朝野皆严惮焉。 ②皆援引古今,言辞切直。太子虽外示容纳,而心无悛改。 时豫章王叔英不奉法度,逼取人马,宪依事劾奏,叔英由是坐免黜,自是朝野皆严惮焉。宪详练朝章,尤明听断,至有狱情未尽而有司具法者,即伺闲暇,常为上言之,其所申理者甚众。尝陪宴承香阁,宾退之后,高宗留宪与卫尉樊俊徙席山亭,谈宴终日。高宗目宪而谓俊曰:“袁家故为有人。”其见重如此。宪以久居清显,累表自求解任。高宗曰:“诸人在职,屡有谤书。卿处事已多,可谓清白,别相甄录,且勿致辞。”及高宗不豫,宪与吏部尚书毛喜俱受顾命。始兴王叔陵之肆逆也,宪指麾部分,预有力焉。至德元年太子加元服二年行释奠之礼宪于是表请解职后主不许给扶二人进号云麾将军置佐史皇太子颇不率典训,宪手表陈谏凡十条。皆援引古今,言辞切直。太子虽外示容纳,而心无悛改。后主欲立宠姬张贵妃子始安王为嗣,尝从容言之,吏部尚书蔡徵顺旨称赏,宪厉色折之曰:“皇太子国家储嗣,亿兆宅心。卿是何人,轻言废立!”夏,竟废太子为吴兴王。后主知宪有规谏之事,叹曰:“袁德章实骨鲠之臣。”即日诏为尚书仆射。 (节选自《陈书·袁宪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德元年/太子加元服/二年/行释奠之礼/宪于是表请解职/后主不许/给扶二人/进号云麾将军/置佐史/ B.至德元年/太子加元服/二年/行释奠之礼/宪于是表请解职/后主不许/给扶二人进/号云麾将军/置佐史/ C.至德元年/太子加/元服二年/行释奠之礼/宪于是表请解职/后主不许/给扶二人进/号云麾将军/置佐史/ D.至德元年/太子加/元服二年/行释奠之礼/宪于是表请解职/后主不许/给扶二人/进号云麾将军/置佐史/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也称国子学、国子监,我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管理机构。 B.高宗,庙号。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中立室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皇太子,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最高统治者的儿子们,他们权位很高。 D.吏部,古代六部之一,通常掌管全国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宪神采出众,极富论辩才能。袁宪拜见祭酒到溉时,到溉欣赏他的神采;在论辩时,他面色平静,神态如常,应对自如,周弘正多次诘难也难不倒他。

B.袁宪熟悉法制,深受君王赞赏。袁宪熟悉朝廷的法规制度,能准确判决诉讼,对于有问题的案件,常常向君王陈说;君王曾在樊俊面前称赞袁宪的才能。

C.袁宪自请解职,君王心中不忍。袁宪自认为担任清闲而显要的职位太久,多次请求解职,高宗虽然当时表达了反对意见,然而在病重临终时还是答应了。

D.袁宪性情耿直,敢于当面指斥。在蔡徵支持后主另立宠妃张贵妃的儿子始安王为皇位继承人时,袁宪正言厉色地指责蔡徵不应该轻率地谈说这样的大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5页 共16页

(5)袁宪对策时为何受到刁难?在对策中表现如何?请简要说明。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嘉祐院观壁间文湖州①

墨竹 陆 游

石室先生笔有神,我来拂拭一酸辛。 败墙惨淡欲无色,老气森严犹逼人。 惯阅冰霜元耐久,耻随儿女更争春。 纷纷可笑空摹拟,尔辈毫端万斛尘。

【注】文湖州,指文同,字与可,自号石室先生,又号笑笑先生,能诗文,擅书画,尤长于画竹,后人称他为“文湖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笔有神”化用诗句“下笔如有神”,称赞这幅墨竹画的笔力。 B.“拂拭”表明画上沾满了灰尘,“酸辛”表明了诗人观画的内心感受。 C.“败墙惨淡”“老气森严”写出了院壁破败,画面毫无光泽的景象。 D.“纷纷可笑空摹拟”一句说摹拟者很难学到文湖州画竹的精髓。

(2)颈联有什么含意?从中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怎样的情感? 四、默写题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这个说法与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泪水”外化为艾青表达诚挚的爱国情感的意象。在屈原的《离骚》里,以“泪水”表达深沉的爱国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观刈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繁重的赋税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而沦为拾麦者,充满着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

第6页 共16页

五、综合读写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人们常常有这么一种体验:碰到热闹和奇特的场面,就像心里被一根鹅羽撩拨着似的,有一种痒痒麻麻的感觉。总想把自己所看到和感觉的一切形容出来。对于广州的年宵花市,我就常常有这样的冲动。今年,徜徉在这个特别巨大的花海中,我又涌起这样的欲望了。农历过年的各种风俗,是我们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的。我们现在有些过年风俗,一直可以追溯到一两千年前的史迹中去。这一切,是和许多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巧匠绝技和群众的美学观念密切联系起来的。在中国的年节中,有的是要踏青的,有的是要划船的,有的是要赶会的……这和外国的什么点灯节、泼水节一样,都各有它们的生活意义和诗情画意。过年玩龙灯、跑旱船、放花炮……人人穿上整洁衣服,头面一新,男人都理了发,妇女都修整了辫髻,大姑娘还扎了花饰。这难道只是欢乐欢乐,玩儿玩儿而已么?难道我们从这隆重的节日情调中还不可以领略到我们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千百年来人们热烈向往美好未来的心境么?

(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过年玩龙灯、跑旱船、放花炮……”中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不反对他看书。”父亲说话变得嗫嚅,“是为了其他事……” B.“苏珊给你留了一张纸条,稍等一下……她说你会明白的。” C.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D.一队人手提皮鞋、丝袜,踩着乱石,从平膝的水中趟过去……

(2)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通感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不只是欢乐、玩儿而已。”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随着一系列稳外贸政策措施落地见效,②我国外贸出口额自4月份起已连续三个月保持同比正增长,③这样的变化背后来自税收的重要力量。④国家税务总局2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⑤今年上半年,税务部门在增进出口退税便利化、加快出口退税速度等方面一系列推出举措,⑥促进出口退税提速增效,⑦全国累计办理出口退(免)税高达8128亿元之多,⑧有效减缓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⑨助力外贸企业“加速跑”。

阅读下面的图画,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小题。

请针对画面内容写一段点评文字。要求观点鲜明,语句通顺,不超过70个字。 六、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聪明的年轻人以为,如果承认已经被别人承认过的真理,就会使自己丧失独创性,这是最大的错误。——歌德

不能只盯着别人有的东西,而要做别人没有做的东西。——马云

2020年“世界创新者大会”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创新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为主题的中文演讲。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并恰当的引用部分材料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7页 共16页 ◎ 第8页 共16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湖北宜昌高三上语文期中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答案】 A C B

(4)网络文学为故乡意识提供了新的叙事空间;故乡意识是网络文学的永恒支点,继续发挥着感动读者的强大能力。

(5)文章首先提出网络文学更凸显出小说中的故乡意识和乡愁情感这一中心论点;然后从四个方面论证了网络文学是如何凸显故乡意识和乡愁情感的;最后重申论点,层次分明,论述严谨。 【考点】

筛选并整合信息 概括内容,归纳要点 分析论证结构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B项,“与其他小说相比,网络小说更需要凸显故乡意识和乡愁情感”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一段的表述为“而且由于是在虚拟空间中建立故事,虚构世界要能为人物角色提供停泊身体和精神的港湾,因此更能凸显出小说中的故乡意识和乡愁情感”。

C项,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以此为主题体现故乡意识和乡愁情感,并无“是幻想类作品体现故乡意识和乡愁情结的发展趋势”的信息。

D项,“因此网络文学会成为文学创作者的‘新故乡’”说法错误,材料二倒数第二段的表述为“这诸多的‘新’有无可能变成文学创作者的‘新故乡’呢?尚无定论”。 故选A。

(2)C项,“因而文学上的故乡意识和乡愁情结将越来越淡薄”说法不当,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表述为“但由乡土浸润而成的故乡意识和乡愁情结被带到了新的叙事空间中,继续发挥着感动读者的强大能力”。 (3)B项,是对“故乡意识”的否定,因此不能作为网络文学应具有“故乡意识”论证依据。

(4)依据材料一第一段“网络文学的通俗文学身份使其具有都市文化特征,这使得网络乡村题材小说一直是一个相对小众的类型。尽管如此,乡村书写也并未在网络文学中缺席,而且由于是在虚拟空间中建立故事,虚构世界要能为人物角色提供停泊身体和精神的港湾,因此更能凸显出小说中的故乡意识和乡愁情感”,材料一倒数第二段“从写作者自己的家乡到整体上的乡村,网络小说在与传统文学不同的叙事空间中展开对故乡的书写”可知,网络文学为故乡意识提供了新的叙事空间。

依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工业革命以后现代化城市生活发展起来,人疏远了自然和土地。到了信息时代,网络又成了人类精神的新领地。但由乡土浸润而成的故乡意识和乡愁情结被带到了新的叙事空间中,继续发挥着感动读者的强大能力”可知,故乡意识是网络文学的永恒支点,继续发挥着感动读者的强大能力。

(5)材料一第一段首先以“由于是在虚拟空间中建立故事,虚构世界要能为人物角色提供停泊身体和精神的港湾,因此更能凸显出小说中的故乡意识和乡愁情感”点明网络文学更凸显出小说中的故乡意识和乡愁情感

这一中心论点;接着从第二段“一些网络小说从作者家乡的历史和现实时空中取材”,第三段“紧扣时代脉搏,描写改革开放前后家乡乃至中国乡村的整体性变化,展现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脱贫致富创业实践,通过鲜活的人物性格形象表达时代精神的新内涵”,第四段“对故乡和家园的书写没有局限在现实题材中,历史类和传统文化类的作品中也常能看见写作者故乡的影子”,第五段“从写作者自己的家乡到整体上的乡村,网络小说在与传统文学不同的叙事空间中展开对故乡的书写”四个方面对网络文学是如何凸显故乡意识和乡愁情感进行论证;最后总结故乡意识在网络文学中继续发展提高,重申论点,层次分明,论述严谨。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 【答案】 A C

(3)①营造特定场景,为全文奠定了“伤感”的情感基调。

②烘托了三爷心中的伤感。三爷见到村中及家中的荒凉景象,不禁悲从中来,落寞万分。

③与人们心目中大年三十的热闹气氛形成对比,从而揭示了要关注乡村、关注乡愁、关注人们生存“根脉”的文章主题。

(4)揭示的现象:①反映当下广大农村人去楼空的“空心村”现象。②揭示农村老人孤独寂寞的状态。③表现人们向往大城市,逃离乡村的现实。

情感取向:①抒发了乡愁之感。②对广大农村空巢老人的同情。③对眷恋故乡、感念故乡思想的赞美。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小说) 艺术特色(小说) 环境描写的作用 个性化创意解读(小说) 作者写作意图探究(小说)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这是因为三爷体恤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安家的艰辛”依据不足,从文中“三爷家住的是一栋小楼房”“儿子把三爷接进了城里”“我也舍不得离开老家啊”可知,三爷决定步行是为了多看一眼家园。 (2)C项,“批判了年青人不感恩父母的行为”分析错误,只是对年青人远离故土的遗憾与无奈。

(3)自然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渲染、烘托、营造某种氛围;引出下文,为下文内容作铺垫;交代人物身份、人物活动背景场所;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理;象征、暗示、深化小说主题;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本文中,村庄的荒凉景象奠定了“伤感”的情感基调,从“三爷的家乡土地肥沃,是片生长庄稼的好地方,可此时田野里满是枯黄的杂草”“三爷侍弄了一辈子土地,看到大片大片的田畴被抛荒,心里隐隐作痛”等处,可看出三爷感伤于家乡的荒凉,烘托了三爷心中的伤感和落寞;“大年三十,本该是最热闹的时候,可村里冷冷清清,一片阒然”“偌大个村子没有一丝人气,有的只是满目的萧索和荒凉”,此处将荒凉的景象与人们心目中大年三十的热闹进行对比,揭示出关注乡村、关注乡愁、关注根源的主题。

(4)“由于周边村庄里的村民大多已迁往城市,路上很少看到行人”“三爷的家乡土地肥沃,是片生长庄稼的好地方,可此时田野里满是枯黄的杂草”反映了农村人去楼空的“空心村”现象;“刘老汉说,村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估摸着今天可能有人从外地回来,就到村口来看看”揭示了农村空巢老人孤独、寂寞的生存现状;

第9页 共16页 ◎ 第10页 共16页

“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安了家”“刘老汉的儿子和女儿早年去南方的一座城市打工,后来在那里买了房,安了不遵守典籍制度,袁宪亲手写奏表提出了共十条谏议,都援引古今事例,措词切要率直。太子虽然表面上接家”表现了人们向往大城市,逃离乡村的现实。

由“人呢,过年啦,咋不回来?!这里可是你们的根啊……”可看出作者抒发了乡愁之感;作者借“一股莫名的悲情从两位老人的心中涌起。他们拥抱着,孩子似的号啕大哭”以及老人的孤独落寞表达出对广大农村空巢老人的同情,“到了刘老汉家,三爷说,他想去买一些春联回来,给村里每户人家的大门都贴上”则表达出对眷恋故乡、感念故乡思想的赞美。 二、文言文阅读 【答案】 A C C

(4)①袁宪依据事实弹劾禀奏,叔英因此获罪被罢免,从此朝廷内外都敬重畏惧袁宪。 ②都援引古今事例,措词切要率直。太子虽然表面上接受,但内心并无悔改之意。 (5)原因:因为父亲不愿向主管官员送礼。 表现:袁宪随问随答,解剖分析对答如流。 【考点】 文言断句 古代官职 姓名称谓 内容概括与分析 文言翻译 内容理解

【解析】 【参考译文】

袁宪,字德章。幼年就聪明机敏,喜好学习,有宽宏的度量。十四岁时,被召入国子学为《正言》弟子,他拜见祭酒到溉,到溉以赞许的目光看着他送他出来,欣赏他的神采。过了几天,袁君正派门客岑文豪跟袁宪一道去问候周弘正,恰逢周弘正要登座讲学,弟子们全都到齐了,周弘正就邀请袁宪进入讲堂,给他一柄麈尾,让他立论。当时谢岐、何妥在座,周弘正对何妥说:“任凭你们提问发难,不要把他看作小孩子。”当时学者满堂,旁观者很多,而袁宪面色平静神态如常,论辩应对自如。周弘正也起来多次诘难,始终不能难倒他。那时参加策试的人,大部分都贿赂考官,岑文豪也提出替袁宪准备礼物,袁君正说:“我怎么能用钱为儿子买及第呢?”主管学校的官员对此怀恨在心。当袁宪策试时,他们争着用特大难题刁难袁宪,袁宪却随问随答,解剖分析对答如流。(太建)三年,升任御史中丞,兼羽林监。当时豫章王叔英不遵守法度,强行索取人马,袁宪依据事实弹劾禀奏,叔英因此获罪被罢免,从此朝廷内外都敬重畏惧袁宪。袁宪熟悉朝廷的法规制度,尤其能准确判决诉讼,如有案情还没有彻底弄清而有关官员却行文了结的案件,就常常瞅准闲暇时机对皇上陈说,由于他的申说而重新办理的案件很多。他曾经在承香阁侍陪御宴,宾客散退之后,高宗留下袁宪和卫尉樊俊把筵席移到山亭里,君臣谈话宴饮一整天。高宗看着袁宪对樊俊说:“袁家仍然是有英才。”袁宪就是如此被看重。袁宪认为自己担任清闲而显要的职位太久,多次上表请求解职。高宗说:“许多官员在职,屡次被人书面检举。而你处理了很多事务,可以说清白廉洁,另外考察选用别的人,就不要再说了。”等到高宗病重临终之时,袁宪与吏部尚书毛喜都领受了遗诏。始兴王叔陵横行不法、背叛作乱,袁宪指挥部署,为平息这场叛乱起了重大作用。至德元年,太子加冕,二年,举行了释奠之礼,这时袁宪上表请求解除自己的职务,后主不答应,赐给他两名扶护人员,晋升为云麾将军,安排了辅佐他的官吏。皇太子很

第11页 共16页 受,但内心并无悔改之意。后主打算另立宠妃张贵妃的儿子始安王为皇位继承人,曾随口谈了这一想法,吏部尚书蔡徵顺着后主的意思称颂赞赏,袁宪就正言厉色地指责说:“皇太子是皇位继承人,已经深入万民百姓之心。你是什么人,敢轻率地谈说废立这样的大事!”这年的夏天,还是把太子废为吴兴王。后主知道袁宪有规谏之事,赞叹地说:“袁德章实在是一位正直之臣。”当天下旨任命他为尚书仆射。

【解答】

(1)画线句意为:至德元年,太子加冕,二年,举行了释奠之礼,这时袁宪上表请求解除自己的职务,后主不答应,赐给他两名扶护人员,晋升为云麾将军,安排了辅佐他的官吏。“加元服”意思是“加冕”,其主语是“太子”,故“太子加元服”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两项;“进号”是指进升官爵之名号,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项。 故选A。

(2)C项,“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最高统治者的儿子们,他们权位很高”错误,“皇太子”即“太子”,是“封建社会中法定的皇位第一继承人,地位仅次于皇帝,居住在东宫”。

(3)C项,“然而在病重临终时还是答应了”错误,原文表述为“及高宗不豫,宪与吏部尚书毛喜俱受顾命”,即“高宗病重临终之时,袁宪与吏部尚书毛喜都领受了遗诏”。 (4)①依:依据。坐:获罪。严:敬重。

②切直:切要率直。容纳:接受。悛改:悔改。

(5)根据原文“时生徒对策,多行贿赂,文豪请具束脩,君正曰:‘我岂能用钱为儿买第耶?’学司衔之”可知袁宪对策时受到刁难是因为父亲不愿向主管官员送礼;根据原文“宪随问抗答,剖析如流”可知袁宪对策时随问随答,解剖分析对答如流。 三、古诗词鉴赏

【答案】 C

(2)画中之竹经历时间的风霜仍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但却不与青竹争春色。抒发了诗人对文湖州画作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文湖州高洁人品的赞美之情。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 炼句(古代诗歌鉴赏) 把握主旨情感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项,“老气森严”是说墨竹画墨法精湛,虽院壁破败,也掩饰不了其艺术之美。

(2)“惯阅冰霜元耐久,耻随儿女更争春”写竹虽饱经风霜,但始终笑傲霜雪,显示着顽强的生命本色,不愿再与青青翠竹一争春色。这两句是陆游对画中之竹的赞美,可见其对画作的喜爱之情。这一联看似写竹,实是写人,文湖州借竹子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的品质,他亦如所画竹子一般高洁脱俗,陆游在此也赞美了文湖州高洁的品质。据此作答即可。 四、默写题

【答案】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第12页 共16页

【考点】 师说(韩愈) 名篇名句默写 离骚(节选)(屈原)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依据“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可推知答案。注意“贤”的正确书写。

(2)依据“以‘泪水’表达深沉的爱国情感”可推知答案。注意“掩”“艰”的正确书写。

(3)依据“揭示了繁重的赋税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而沦为拾麦者,充满着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可推知答案。注意“输”“肠”的正确书写。 五、综合读写

【答案】 C

(2)“碰到热闹和奇特的场面”是视觉,“被一根鹅羽撩拨着似的”是触觉,形象地让读者感受到年宵花市的热闹和奇特带来的独特感受。

(3)①运用反复手法,更能突出作者对节日习俗的独特体悟。

②反问语气使得句子的感情表达更强烈,从而与下文的强烈抒情融为一体。 【考点】

标点符号的辨析及使用 修辞手法的辨析及运用 赏析句段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文中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A项,表示语言断断续续。 B项,表示语言的中断。 C项,表示列举的省略。

D项,表示语意含蓄,让读者想象。 故选C。

(2)作答本题,首先要理解“移觉”的概念,“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其次,找到句子中出现的不同感官的“感觉”。本句中,“碰到热闹和奇特的场面”是对视觉的描写,“被一根鹅羽撩拨着似的”是对触觉的描写。最后结合语境进行赏析。结合“对于广州的年宵花市,我就常常有这样的冲动”分析,作者形象地把看到年宵花市的热闹和奇特的场景,通过触觉表达出来,让读者感受到年宵花市的热闹和奇特带来的独特感受。

(3)将原句和改句进行对比,可发现两句的差别在于“欢乐、玩儿”的重复和语气。原句“欢乐欢乐,玩儿玩儿”运用反复手法,强调了作者对节日习俗的独特体悟,改句只是陈述,不能突出作者的感受。原句使用了反问语气“难道只是……而已么”,情感表达更强烈,改句使用陈述句“这不只是……而已”,情感表达没有原句强烈,和下文反问句“难道我们从这隆重的节日情调中还不可以领略到我们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千百年来人们热烈向往美好未来的心境么”的强烈抒情不能融为一体。因此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

③“背后”改为“背后有”。

⑤“一系列推出”改为“推出一系列”。

⑦“高达8128亿元之多”改为“高达8128亿元”。 ⑧“减缓”改为“减轻”。 【考点】 病句辨析修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③成分残缺,缺少谓语,可在“背后”后面添加“有”。 ⑤语序不当,可将“一系列推出”改为“推出一系列”。 ⑦重复赘余,“高达”与“之多”重复,可将“之多”去掉。

⑧搭配不当,“减缓”与“压力”不搭配,可将“减缓”改为“减轻”。 【答案】

示例:珍惜粮食、节约粮食的习惯,不仅贯穿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更是任何时代都不能忘却的优良传统,家庭的富裕,国家的强大,都离不开勤俭节约。 【考点】 漫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由图片可知,一个女孩正在仔细地舔着饭碗,餐巾上写着“绝不浪费”四个大字,她的身后是堆积如山的粮食和生长旺盛的稻穗。点评时要紧扣画面内容,体现“珍惜粮食”的主题,观点鲜明,语言生动,不超过规定字数。

六、写作

【答案】 略。 【考点】

演讲稿格式及写作要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写作提示】

(一)材料解读和立意参考。

本次作文题目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

其中材料包含两段话。第一段用歌德的话阐述了创新与传承的内在联系;第二段用马云的话阐述了创新的内在精髓。两段话相辅相成,表达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观点。

写作任务是以“创新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为主题,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恰当的引用部分材料及演讲稿。据此可以从以下角度写作立意:传承与创新,让生活更美好;唯有创新,世界才能精彩纷呈。 (二)写作任务分解。

【任务一】主题:“创新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第13页 共16页 ◎ 第14页 共16页

注意:必须体现“创新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主题,体现创新对人类生活的改变。 【任务二】结合上述材料含意并恰当的引用部分材料。

可以结合二则材料,也可以只结合其中一则材料,同时要注意完成在写作中恰当的引用部分材料这一任务。 【任务三】文体——演讲稿

基本构成:标题,开头(称呼、问候语),正文(着重阐述创新),结尾(小结,问候语)。语言:体现交流(际)性写作特色,语言准确自然流畅,侧重口语化色彩。

第15页 共16页 第16页 共16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