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贬黄州用美食度过困难生活作文素材
举目望去,除了美食之外,恐怕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这也是他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初一,作了《初到黄州》来表达自己的心思。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未来还是要憧憬的。
虽然是自嘲,也对自己在政坛上的建树有遗憾,但面对被长江三面环绕的黄州城,鱼鲜笋香,物华天宝,该放下的还是要放下,该豁达的还是要豁达,唯有如此,才能用“吃”来弥补自己在官场上的遗憾。
那么,在黄州的这段时间里,没有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没有了政务缠身的烦心事,爱吃的苏轼发现了哪些美食来造福一方呢?
黄州,苏轼的第一个被贬之地
汪郎以为,首推的第一道美食,当属红烧猪肉。
很多人觉得奇怪,猪肉算什么美食,其实对于宋朝人来说,红烧猪肉真的可以算是一道美食。
事实上,在宋代,上流社会以吃羊肉为主,民间以吃狗肉为主,猪肉并没有成为餐桌上的肉食主流,关键在于猪肉太臊(宋代
的割骟之法还是一种秘密手段,所以当时的猪肉很多口感并不好,故而宋代文中的猪多称为“豕”,就是没有割骟的意思)。
然而,黄州此地的猪肉却没有这样的味道,自然成为当地百姓肉质蛋白的补充来源。
只是百姓吃肉,为的是填饱肚子,补充营养,没有其他的讲究。
然而,苏轼却不同,他吃出了另外一种境界,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舌之欲,更是为了解决当地百姓的生计。
为此,挥毫一首《猪肉颂》为黄州的养猪农户们打了广告。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看,我把猪肉的烹饪方法都教给大家了,黄州这么好吃的猪肉,值得你们拥有。
黄州猪,有了名冠天下的苏轼背书,还有不闻名于世的道理? 宋朝农户养殖的猪是中国土猪,以黑为主,白猪很少 以中国土猪肉为主料的东坡肉
有了猪肉,自然少不了鱼,但苏轼吃鱼,吃的是鱼羹。 黄州地处长江,背靠大别山,渔业虽然发达,但商业氛围不如开封、江浙浓厚,渔民日益辛劳也换不了几个钱钱,问题还是出在宋人的观念上,鱼比猪肉还要贱,吃鱼还不如吃猪肉。
百姓是要生存的。
虽然变法进行的如火如荼,但身处地方的苏轼非常清楚,基层的地方官却把变法唱歪了,故此,变法并没有给百姓带来实质上的改变。
自己无法扭转大宋官家对变法的执着,何况自己现在也只是一名没有任何实权的团练副使,能够做的,就只有一张嘴,一支笔。
在京师上流社会沉浮过的苏轼,对上流社会的权贵们的吃和养生,还是有一定了解的,所以,他需要通过自己在文坛的影响力,为那些日益在江河湖海之上漂泊的渔民创收。
古人捕鱼
既然要推广鱼,势必要有一道拿得出手的美食,鱼羹就成了首选,这也成了苏轼最为得意的一道美食,不仅写进了自己的文集《东坡志林》中,还公诸于世。
予在东坡,尝亲执枪匕煮鱼羹以设客,客未尝不称善。 看看,我煮的鱼羹大家都说好吃,但我不藏私,愿意把鱼羹的烹饪之法贡献出来,大家都去找渔民买鱼啊,一定要去,然后按我的方法来做,即使低贱的鱼也能成为一道养生的上等美味。
子瞻在黄州,好自煮鱼。其法以鲜鲫鱼或鲤治斫,冷水下,入盐如常法,以菘菜心芼之,仍入浑葱白数茎,不得搅。半熟,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临熟,入橘皮线,乃食之。其珍食者自知,不尽谈也。
有了一代文豪的大力推广,淡水鱼的价格如果还不涨,那就没有天理了。
苏轼垂钓
有肉,有鱼,岂能少得了美酒,蜜酒是苏轼送给黄州百姓的另一道谋生之道。
酒在宋代是管制商品,私自酿酒是要被判处死刑的,最大的宽限也是要绑在木桩上游街示众,以示惩罚。
但酒的利润极高,这也注定了在商业发达的宋代,有很多商人敢铤而走险,不顾律法私自酿酒。
这一点,苏轼是深有体会的。
近日黄州捕私酒甚急,犯者门户,立木以表之。---《与吴君采》
怎么办?
利润如此之高的商品怎么能错过呢?但又不能触犯律法,自己已经被贬了,如果再触国法,恐怕不好善后。
但念及黄州百姓之苦,苏轼终究还是迈出了这一步。 酒,是宋朝严控的商品物资
胆大心细的他,在多次试验后酿出了蜜酒,并以“白马非马”的诡辩以及和黄州太守的私交,躲过了官府的追查,为黄州百姓又新创了一条收入。
予作蜜酒格与真一水乱,每米一斗,用蒸面二两半,如常法,取醅液,再入蒸饼面一两酿之,三日尝,看味当极辣且硬,则以一斗米炊饭投之,若甜软,则每饭一次,更人面与饼各半两,又三日,再投而熟,全在酿者斟酌增损也,入水少为佳。
方法已经教了,并挥毫一首《蜜酒歌》作为宣传。
真珠为浆玉为醴,六月田夫汗流泚。不如春瓮自生香,蜂为耕耘花作米。
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拨。
百钱一斗浓无声,甘露微浊醍醐清。君不见南园采花蜂似雨,天教酿酒醉先生。
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乞米何曾得。世间万事真悠悠,蜜蜂大胜监河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没有实权的团练副使,能做到这一步,苏轼确实已经尽力了。
蜜酒,苏轼的独家绝技
有肉,有鱼,又有酒,那怎么能少得了主食呢,独创的二红饭,为农户增收另辟蹊径。
大宋商业虽然发达,但毕竟还是以农为本的国家,士农工商的四民思想还是占据主流的,耕种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只是农作物的价值是不一样的,粳米精细,大麦粗粮,养尊处优的权贵们自然青睐粳米,不喜大麦,但对于黄州百姓而言,一旦种植了大麦,岂不是断了生路?
如何为百姓求活?苏轼用自己作试验,为大麦打出了一片食用的新天地,就是用红豆和大麦同煮后的饭,既有红豆味香,又有大麦甘滑,色泽微红,爽口喷香。
心系苍生的苏轼,一首《二红饭》酝酿而生,激励了在田间耕作的农夫们种植大麦和红豆的热情,也为他们打开了大麦和红豆的市场销路。
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故日夜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然日中腹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样二红饭也。”
任何商品都是需要广告效应的,苏轼以其自身的影响力,作对黄州父老作出了最好的报答。
虽然文字苦涩,但他却活出了新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