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对一辅导方案-初中数学

2022-07-03 来源:年旅网
 阶 段 性 教 学 辅 导 方 案 阶段(章节、单元、模块) 内 容 (包括阶段检测) 课时数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 2、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3、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 4、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 5、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灵活使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1、了解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和整式的概念; 2、会确定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3、会确定多项式的项数和次数. 4、能够熟练地对整式进去运算; 5、能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去对付较难的变式题。 1、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性质; 2、掌握提分解因式的三种方法: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十字交叉法。 理解负数; 掌握数的开方; 掌握实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并灵活简化运算。 1、理解分式的概念; 2、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分式的加减乘除法则; 3、能解分式方程。 1、掌握长方体、圆锥、圆柱等立体图形的性质; 2、会应用三视图解题; 3、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比较线段的大小; 4、理解角的概念,会比较角的大小,会进行角的度数的计算; 5、了解互余、互补的概念。 1、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及同旁内角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条件; 3、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4、会用尺规作线段和角。 1、数轴; 2、相反数、倒数、绝对值; 3、有理数的加减乘除; 1、有理数的运算 4、有理数的乘方; 5、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6、科学计数法、有效数字。 1、整式的加减; 2、同底数幂的乘法; 3、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4、同底数幂的除法; 5、整式的乘法; 6、平方差公式; 7、完全平方公式; 8、整流器式的除法。 1、因式分解; 2、提公因式法; 3、运用公式法; 4、十字交叉法。 2 2、整式的运算 4 3、因式分解 3 1、有理数复习; 2、平方根; 4、实数及其运算 3、立方根; 4、实数。 1、分式; 2、分式的乘除法; 3、分式的加减法; 4、分式方程。 2 5、分式 2 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2、展开与折叠; 3、截一个几何体; 6、图形的初步认4、线段、射线、直线; 识 5、比较线段的长短; 6、角的度量、表示、比较; 7、平行、垂直; 1、台球桌面上的角; 7、平行线与相交2、平行线的条件; 线 3、平等线的特征; 4、尺规作线段和角。 2 2 8、三角形 1、三角形的定义; 2、三角形的分类; 3、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 4、角平分线的性质。 2 1、了角三角形的定义及分类; 2、掌握三角形成立的条件; 3、理解并掌握全等三角的性质及其判定; 4、掌握并学会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 1、根据不同的条件合理选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特别是对于“SS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认识. 2、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的正确运用; 3、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1、了解轴对称图形; 2、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1、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2、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3、能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1、了解平移的概念; 2、理解平移的作图; 3、理解旋转作图。 4、了解位置的位置; 5、理解并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的概念和性质; 2、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一般步骤;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4、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总体思路和解题方法; 3、学会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了解函数的定义; 理解并掌握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及图象; 8、全等三角形 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各种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3、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 4、尺规作图; 5、重点题型及中考真题演练。 4 1、轴对称现象; 9、生活中的轴对2、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称 3、轴对称的性质; 4、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 10、阶段性测试 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2、勾股定理及逆定理; 3、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4、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综合运用; 5、重点题型及中考真题演练。 1、生活中的平移; 2、简单的平移作图; 3、生活中的旋转作图; 4、简单的旋转作图; 5、确定位置; 6、平面直角坐标系; 1 2 11、勾股定理 2 12、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2 13、一元一次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解方程; 3、日历中的方程; 4、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归类复习。 2 14、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3、二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15、一次函数 1、函数; 2、一次函数; 3、一次函数的图象; 4 4、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5、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1、平均数; 2、中位数与众数; 3、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4、频数与频率; 5、数据的波动。 1、概率的概念和性质; 2、可能性(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 3、列表法、树形图法及模拟试验的方法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 4、统计与概率、频率与概率。 1、不等关系; 2、不等关系的基本性质和解集; 3、一元一次不等式; 4、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5、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理解一次函数的性质; 掌握一次函数的确定; 学会一次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 2、理解中位数与众数; 3、了解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4、掌握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并应用于实践。 1、理解可能性的情况,并能准确对某一事件进行判断; 2、理解概率的意义,会用列表法和树形图法求事件的概率; 3、并能利用概率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了解一般不等式的解、解集及解不等式的概念; 2、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理解并掌握平等四边形的性质; 2、掌握平等四边形的判别; 3、理解并掌握菱形的概念及性质; 4、理解并掌握矩形、正方形的概念及性质; 5、理解梯形的概念及等腰梯形的性质; 6、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7、了解平面图形的密铺; 8、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性质; 16、数据代表、收集与处理 2 17、概率初步 2 18、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4 19、阶段性测试 2 20、四边形性质探索 1、平等四边形的性质; 2、平等四边形的判别; 3、菱形; 4、矩形、正方形; 5、梯形; 6、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7、平面图形的密铺; 8、中心对称图形; 4 21、相似图形 1、线段的比; 2、黄金分割; 3、形状相同的图形; 4、形似的图形; 5、相似三角形及其条件; 6、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和面积比; 7、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性质; 2、配方法; 3、公式法; 4、分解因式法。 4 1、相似三角形的证明; 2、掌握线段的比、黄金分割; 3、会计算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和面积比。 22、一元二次方程 4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的数学思想;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3、掌握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解答实际应用问题、数学综合问题等。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 23、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4 1、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会熟练应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题。 1、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2、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的图象; 3、能从图象中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4、会根据公式确定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 5、能解决实际问题。 1、会画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 2、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的原型. 3、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球除外)之间的联系。 1、熟记锐角三角函数(sin A,cos A,tan A),知道30°,45°,60°,90o角的三角函数值; 2、会运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1、掌握垂直于弦的直径的性质; 2、掌握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应用; 3、会利用弧长、扇形面积、圆锥侧面积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4、掌握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及圆周角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计算; 5、掌握垂径定理,弧、弦、圆心角的关系定理,圆周角定理。 24、二次函数 1、二次函数所描述的关系; 2、结识抛物线; 3、二次函数的图象; 4、用三种方式表示二次函数; 5、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4 1、三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2、展开图; 25、投影与视图 3、太阳光与影子; 4、灯光与影子。 2 26、锐角三角函数 1、30o,45o,60o,90o角的三角函数值; 2、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3、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 4、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边关系、边角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3 27、圆 1、确定圆的条件 2、圆的对称性 3、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 4、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5、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6、弧长及扇形的面积 7、圆锥的侧面积 4 28、阶段测试 29、暑期总复习 合 计 1、所有知识再复习一遍; 2、做提升题进行巩固。 2 4 85 初中数学比小学的数学要难得多,开始的时候简单,越到后面越不好学.

对老师讲解的要求比较高,有一些题目老师应整理出相似的题型给学生训练,比如我们老师他就会出一道题,然后再用这一道题加以变化,好像是几何的一道题,他叫我们做完以后又会去掉一个条件或者加上一个条件再做一遍,这样就比单纯的题海战术要强的多.

错的题目应该多整理,多看,学了一次是不够的,必须反复的加强记忆.而且题目总是从课本上出的,所以课本上的概念要背熟.选择一些比较精简有代表性的题目给学生做,但要有一定的题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