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通常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其定义包括呼吸道症状如强度随时间而变化的喘息、气短、胸闷与咳嗽,伴随不同程度的呼气气流受限。哮喘属中医“哮病”范畴,是因宿痰伏肺,遇感引触,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气道挛急而出现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中医病名:喘病,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 二、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和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1和2中所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症状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性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 (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
(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以上,且FEV,增加绝对值>200ml]。 (3)PEF昼夜波动率或日内变异率≥20%。
符合1~4或符合4~5者,可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中医辨证分型】
病因病机:哮病的发生为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情志刺激、饮食不当、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
发作期 1.寒哮证
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2.热哮证
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3.寒包热哮证
喉中鸣息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咳喘气逆,咳痰不爽,痰粘色黄或黄白相间,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舌苔白腻,舌尖边红,脉弦紧。
4.风哮证
喘憋气促,喉中鸣声如吹哨笛,咳嗽、咯痰黏腻难出,无明显寒热倾向;起病多急,常倏必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弦。
5.喘脱危证
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扇,张口抬肩,气短息促,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脉细数不清,或浮大无根,舌质青暗、苔腻或滑。
慢性持续期
1.痰哮证
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痰多易出,面色青暗,舌苔厚浊或黄腻,脉滑实。
(2.虚哮证
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咯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黏起沫,面色苍白或颧红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舌质淡,或偏红或紫黯,脉沉细或细数。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
气短声低,自汗,怕风,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细弱。 2.肺肾两虚证
短气息促,动则为甚,腰膝酸软,脑转耳鸣,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脉沉细。 三、治疗方法 1. 西医治疗原则
(1)哮喘的治疗目的:达到并维持症状的控制;维持正常活动,包括运动能力;维持肺功能水平尽量接近正常;预防哮喘急性发作;避免因哮喘药物治疗导致的不良反应;预防哮喘导致死亡。
(2)急性发作的处理 尽快缓解症状、解除气流受限和改善低氧血症,同时还需要制订长期治疗方案以预防再次急性发作。①氧疗与辅助通气,②β2受体激动剂,③氨茶碱,④抗胆碱药,⑤糖皮质激素 ⑥重度哮喘发作时,除上述治疗措施外,应酌情补液、纠正酸碱中毒、纠正电解质紊乱、处理并发症等。
2. 中医辨证施治
哮喘因先天禀赋异常、痰浊内伏,可分为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三个疾病阶段。以“发作期治标,稳定期治本为主”为原则,区分寒热虚实,分别论治。然发作时,虽以邪实为主,亦有正虚;缓解期常以正虚为主,但其痰饮留伏的病理因素仍然存在,故对哮证的治疗,又当标本兼顾。尤其是大发作有喘脱倾向时,更应重视回阳救脱,急固其本,若拘泥于“发时治标”之说,则坐失救治良机。平时当重视治本,区别肺、脾、肾的主次,在补益的同时,适当兼顾舒畅气机。
发作期
(1)寒哮证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射干,炙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紫苏子),或小青龙汤加减。 (2)热哮证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方药:定喘汤或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苦杏仁,黄芩,生石膏(先煎),桑白皮,款冬花,法半夏,白果,甘草]。 (3)寒包热哮证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方药: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4)风哮证 治法:疏风宣肺,降气平喘;方药:苏黄止咳汤或黄龙舒喘汤(晁恩祥验方)加减(炙麻黄,地龙,蝉蜕,紫苏子,石菖蒲,白芍,白果,甘草,防风)。 (5)喘脱危证
治法:化痰开窍,回阳固脱;方药:回阳急救汤加减(人参,炮附片,甘草,山茱萸,
石菖蒲,白果,葶苈子,煅龙骨,煅牡蛎,蛤蚧)。
慢性持续期 (1)痰哮证
治法:健脾化痰,降气平喘;方药:麻杏二三汤加减(炙麻黄,苦杏仁,橘红,法半夏,茯苓,炒紫苏子,莱菔子,白乔子,诃子,甘草)。 (2)虚哮证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方药:平喘固本汤加减(黄芪,核桃肉,五味子,紫苏子,法半夏,款冬花,陈皮,地龙)。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肺,培土生金;方药: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山药,薏苡仁,茯苓,法半夏,陈皮,五味子,甘草)。 (2)肺肾两虚证
治法:补肺益肾;方药:补肺散合金水六君煎加减(桑白皮,熟地黄,人参,紫菀,五味子,当归,法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 3.特色治疗
(1)针灸
实证 常用穴位有大椎、身柱、风门、肺俞,丰隆,膻中曲池、合谷,外关、商阳、鱼际等。 虚证 常用穴位有肺俞、璇玑、膻中、天突,气海、关元、膏育、神阙、三阴交、肾俞、复溜、命门等。
每次选穴8~10个,或针或灸,一天1次,10天为一个疗程,中间休息1周。
(2)贴敷法
参考《张氏医通》白芥子膏贴敷,炒白芥子、延胡索各20g,细辛、甘遂各10g,共研细末,用生姜汁调成糊状。将药糊贴敷于穴位上(双侧定喘穴、双侧肺俞穴、天突穴、膻中穴、双侧中府穴),用胶布固定。 贴4~6小时后去药洗净,注意防止出现明显的皮肤损伤。 4.禁忌
对本病须重视预防。如注意气候影响,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防止外邪诱发;忌吸烟和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灰尘、花粉等各种诱因;饮食忌生冷、肥腻、辛辣、海膻等物,薄滋味,以杜生痰之源;防止过度疲劳和情志刺激,以冀减少症状发作的机会。 四、疗效评价
正确评估哮喘控制对哮喘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症状评估
临床常用哮喘控制测试(ACT)和哮喘控制问卷(ACQ)来评价症状控制水平,适合在基层医疗机构和临床研究中使用。
2.肺功能测定
肺功能测定有助于判断气流受限的严重程度及其可逆性和变异性,为确诊哮喘和评估哮喘控制程度提供依据。峰速仪价格便宜,便于携带,适合患者在家每天客观监测气流受限情况。最大呼气流量(PEF)昼夜变异率>20%有助于诊断哮喘和判断病情加重。PEF测定值不能完全替代其他肺功能指标(如FEV)。PEF 可能高估亦可能低估气流受限程度,特别是气流受限加重时。
3.气道炎性指标
哮喘的气道炎症跟急性发作和复发密切相关。气道反应性测定、诱导痰细胞学检查、呼出气一氧化氮、呼气冷凝物检测等多种方法可用于评价哮喘气道炎症,但目前气道炎症测定方法不统一,结果差异大,操作复杂,可重复性差,若要广泛应用于临床,尚需在技术上进
一步完善。最近有文献报道,哮喘患者的临床指标与炎性指标存在明显的不一致性,约1/3的哮嘴患者其临床指标的改善快于其炎性指标的改善。目前已有很多研究证实,,述方法不仅能用于评估监测哮喘的当前控制,还能预测未来的风险,使患者获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