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等有机化学复习思考题

2023-01-22 来源:年旅网
高等有机化学思考题

高等有机化学复习思考题

一、 名词解释

1、芳香性:环状闭合共轭体系,π电子高度离域,具有离域能,体系能量低,较稳定.在化学性质上表现为易进行亲电取代反应,不易进行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这种物理,化学性质称为芳香性.

2、反芳香性:含有4n个π电子的环状共轭体系。由于π电子的离域而不稳定。这种由于共轭而引起的能量大大提高、热力学稳定性大大降低的性质叫反芳香性。

3、同芳香性:是指含有一个或多个sp3杂化碳原子位于非定域平面外边的体系。这种相隔一个饱和碳原子的非邻接的sp2杂化碳原子上的π轨道之间也可以发生有效的重叠,形成同共轭作用。如果所构成的同共轭体系具有4n+2个π电子,并呈现环状平面结构,那么它应具有芳香性。这种芳香性称同芳香性。 4、不对称合成:按照IUPAC金皮书的定义,不对称合成(Asymmetric synthesis),也称手性合成、立体选择性合成、对映选择性合成,是研究向反应物引入一个或多个具手性元素的化学反应的有机合成分支。按照Morrison和Mosher的定义,不对称合成是“一个有机反应,其中底物分子整体中的非手性单元由反应剂以不等量地生成立体异构产物的途径转化为手性单元”。

5、过渡态理论:过渡态理论即活化络合物理论,(transition-state theory)。过渡态:以量子力学对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的研究为依据,认为从反应物到生成物之间形成了势能较高的活化络合物,活化络合物所处的状态叫过渡态。过渡态理论是1935年由A.G.埃文斯和M.波拉尼提出的,研究有机反应中由反应物到产物的过程中过渡态的理论。

二、 简答题

1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是理论有机化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简述有机化学中的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答:诱导效应是指在有机分子中引入一原子或基团后,使分子中成键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从而使化学键发生极化的现象,称为诱导效应(Inductive

1

高等有机化学思考题

Effects)。 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电负性不同的取代基(原子或原子团)的影响,使整个分子中的成键电子云密度向某一方向偏移,使分子发生极化的效应,叫诱导效应。共轭效应,由于形成共轭π键而引起的分子性质的改变叫做共轭效应。共轭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电子效应的一种。组成共轭体系的原子处于同一平面,共轭体系的p电子,不只局限于两个原子之间运动,而是发生离域作用,使共轭体系的分子产生一系列特征,如分子内能低、稳定性高、键长趋于平均化,以及在外电场影响下共轭分子链发生极性交替现象和引起分子其他某些性质的变化,这些变化通常称为共轭效应。

2 简述芳香性的近代概念(芳香性、 反芳香性、非芳香性、 同芳香性)。 答:环状闭合共轭体系,π电子高度离域,具有离域能,体系能量低,较稳定.在化学性质上表现为易进行亲电取代反应,不易进行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这种物理,化学性质称为芳香性。含有4n个π电子的环状共轭体系。由于π电子的离域而不稳定。这种由于共轭而引起的能量大大提高、热力学稳定性大大降低的性质叫反芳香性。非芳香性:若环状多烯的稳定性与开链差不多,我们称之为非芳香性;是指含有一个或多个sp3杂化碳原子位于非定域平面外边的体系。这种相隔一个饱和碳原子的非邻接的sp2杂化碳原子上的π轨道之间也可以发生有效的重叠,形成同共轭作用。如果所构成的同共轭体系具有4n+2个π电子,并呈现环状平面结构,那么它应具有芳香性。这种芳香性称同芳香性。

3 简述过渡态理论的三个要点。

过渡态理论是1935年由艾林(Eyring)和波兰尼(Polany)等人在统计热力学和量子力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他们认为由反应物分子变成生成物分子,中间一定要经过一个过渡态,而形成这个过渡态必须吸取一定的活化能,这个过渡态就称为活化络合物,所以又称为活化络合物理论。用该理论,只要知道分子的振动频率、质量、核间距等基本物性,就能计算反应的速率系数,所以又称为绝对反应速率理论(absolute rate theory)。 论述题

1 论述有机化合物的对称性和手性

2

高等有机化学思考题

答:分子常常因含有若干相同原子或基团而具有某种对称性,如果分子经过某种对称操作后,与未经操作的原有分子无法分辨,则统称为分子对称性。分子对称性可分成5种对称元素。

旋转轴:分子绕轴旋转度角后与原分子重合,此轴也称为n重旋转轴,简写为Cn。例如水分子是C2而氨是C3。一个分子可以拥有多个旋转轴;有最大n值的称为主轴,为直角坐标系的z轴,较小的则称为副轴。n≥3的轴称高次轴。 对称面:一个平面反映分子后和原分子一样时,此平面称为对称面。对称面也称为镜面,记为σ。水分子有两个对称面:一个是分子本身的平面,另一个是垂直于分子中心的平面。包含主轴,与分子平面垂直的对称面称为垂直镜面,记为σv;而垂直于主轴的对称面则称为水平镜面,记为σh。等分两个相邻副轴夹角的镜面称等分镜面,记作σd。一个对称面可以由笛卡尔坐标系识别,例如(xz)或(yz)。

对称中心:从分子中任一原子到分子中心连直线,若延长至中心另一侧相等距离处有一个相同原子,且对所有原子都成立,则该中心称为对称中心,用i表示。对称中心可以有原子,也可以是假想的空间位置。例如四氟化氙(XeF4)的对称中心位于Xe原子,而苯(C6H6)的对称中心则位于环的中心。

旋转反映轴:分子绕轴旋转度,再相对垂直于轴的平面进行反映后分子进入等价图形,记为Sn。该操作是旋转与反映的复合操作,例子有四面体型的含有三个S4轴的四氟化硅,以及有一个S6轴的乙烷的交叉式构象。

恒等元素:简写为E,取自德语的Einheit,意思为“一”。恒等操作即分子旋转360°不变化的操作,存在于每个分子中。这个元素似乎不重要,但此条件对群论机制和分子分类却是必要的。

手性化合物是指分子量、分子结构相同,但左右排列相反,如实物与其镜中的映体。人的左右手、结构相同,大姆至小指的次序也相同,但顺序不同,左手是由左向右,右手则是由右向左,所以叫做“手性”。也就是指一对分子。由于它们像人的两只手一样彼此不能重合,又称为手性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是含碳的化合物,一个碳原子的最外层上有四个电子,若以单键成键时,可以形成四个共价单键,共价键指向四面体的顶点,当碳原子连接的四个基团各不相同时,与这个碳

3

高等有机化学思考题

原子相连接的四个基团有两种空间连接方式,这两种方式如同左右手,互为“镜像”,也是不能完全叠合在一起的,因此,这样的分子叫做“手性分子”。这种构成手性关系的分子之间,把一方叫做另一方的“对映异构体”。许多有机化合物分子都有“对映异构体”,即是具有“手性”。构成生物体的许多有机化合物都有“手性”。如α-氨基酸,在碳连接有一个羧基、一个氨基、一个烃基和一个氢原子(或一个不同于前边的烃基)*,这时你想将其中三个相同颜色的球重叠,但是余下的那个颜色的球总不能重叠。由这些手性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也就与“手性”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生命生理活动中的许多现象与“手性”密不可分。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