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短暂的八周美术概论课的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从而我对美术概论也有了一些了解与认识。觉得受益匪浅!知道了美术概论是概括论述美术的基本理论。学了这门课,有助于全面地掌握美术活动的基本规律,确立进步的科学美术观。又有助于开拓美术视野和增强美术修养。更有助于提高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表现能力。
美术创作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精神劳动,是一切美术实践的中心环节。美术家从事美术创作必须具备文化修养和创造能力,其创作过程由生活体验、美术构思、意象物化这三个阶段构成。
正如郑板桥的竹石图中知道了他区分三种竹子:
一是眼中之竹,它是自然之竹;二是胸中之竹,它是心理的竹子;三是手中之竹,它是文化的竹子。
“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是种美术体验,是创造之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美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美术创作主体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在体验中进行感悟,进而进行资源整合。积累审美经验,感悟和发现审美对象,萌动创作审美欲望及生成创作动机。因而,生活体验是美术创作的起始与准备阶段;美术体验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发美术体验,它是无意识中形成的美术体验。是在生活中自然积淀的心理经验。是一个长期过程。如童年时代的记忆和无意间积累的生活经验。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亲眼目睹了一个年轻女仆遭到酷刑时的惨状,
使他深为震惊,这种刺激性的体验与感受,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四十年后创作的《悲惨世界》中,都有所反应和体现。二是自觉美术体验,是指美术创作主体有意识的为美术创作而深入生活进行的、有目的的体验。如元代大画家赵子昂为了画马,他运用了自己的触觉、运动等行为来进行切身体验,使自己的感受更加直接、深切。正如罗立中创作的作品《父亲》时广泛深入观察老农形象是一个道理。
“胸中之竹”是美术创作时的构思。美术家在美术体验和美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美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得美术意象得以创造成熟,通过美术整合变形,移情从而凝结美术意蕴。很好的体现主体的审美情感,在这基础上,对生活素材加工锤炼,组合,形成美术形象的过程。这是美术创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构思的只要任务,即在美术主体的头脑中孕育美术意象。所指的美术意象,即美术家在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美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形成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美术形象或意象。
“手中之竹”是美术创作的实现,即意象物化,是美术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美术家将自己的美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美术意象转化为美术符号,并且转化形态,使之得以显示,成为具体可敢的美术形象。情境式形象体系主题在物化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特色。也就是说,只有讲将这些意象付诸于具体存在的物质形式,才能使得作品显示出相对稳定的、具体的、可感可触的美术形象,并展示出与受众,
美术创作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完成。否则,不论生活体验多么充分,美术构思也非常精微,但美术创作仍然只属于运筹阶段。就美术创作而言,美术意象和美术形象互为表里,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因此,当美术意象经过美术构思孕育成熟后,物化意象就成为美术创作过程中最为重要、具体的任务了。
生活体验、美术构思、意象物化,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在具体创作过程中穿插交错进行,很难截然分割。
综上所述,通过了这门课的学习后,可以使我从美术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开拓视野,陶治情操,净化思想,按照没得规律塑造自己。提高自己的美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使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真正地、充分地得到美术的享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