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神经解剖学要点复习

2021-12-08 来源:年旅网
神经解剖学要点复习

周围神经系统

1.2.脊神经由前根和后根合成,前根属于运动性,后根属于感觉性,出椎间孔后分为前⽀,后⽀,脊膜⽀和交通⽀,脊神经包括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和1对尾神经

3.颈丛的组成、位置和主要分⽀(⽪⽀浅出的位置、肌⽀的⽀配和分布的结构)

颈丛由C1-4前⽀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深⾯,⽪⽀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发出,包括枕⼩N、⽿⼤N、颈横N和锁⾻上N;肌⽀有膈神经和颈袢,其中膈神经由C3-5前⽀组成,⽀配膈运动,传到膈的本体感觉、⼼包、胸膜和腹膜的感觉,颈袢由C1-3前⽀组成,⽀配⾆⾻下肌群

4.臂丛的组成、⾛⾏的位置主要分⽀及各⽀的主要⽀配结构,主要分⽀损伤后的表现臂丛由C5-8前⽀和T1前⽀⼤部分纤维组成,伴锁⾻下动脉出斜⾓肌间隙锁⾻上部分⽀:胸长神经(翼状肩胛)、肩胛背神经、肩胛上神经

锁⾻下部分⽀:胸内、外侧神经、肩胛下神经、胸背神经长神经:肌⽪神经⽀配臂前群3块肌(喙肱肌,肱⼆头肌,肱肌)在前臂续为前臂外侧⽪神经

正中神经内侧根和外侧根分别起⾃内侧束和外侧束,肌⽀⽀配前臂前⾯的肌及鱼际肌(除拇收肌)和第1、2蚓状肌,损伤成猿⼿尺神经发⾃内侧束,肌⽀⽀配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鱼际、拇收肌、⾻间掌侧肌、⾻间背侧肌和第3、4蚓状肌,损伤成⽖形⼿

桡神经发⾃后束,⽀配⼿后⾯的肌⾁以及肱桡肌,损伤垂腕腋神经发⾃后束,⽀配三⾓肌和⼩圆肌,损伤成⽅形肩5.腰丛的组成和主要分⽀⽀配的结构

由T12前⽀的⼀部分、L1-3前⽀及L4前⽀的⼀部分组成,分⽀分布于⼤腿的前部和内侧部髂腹下神经:⾃腰⼤肌外缘发出,在腰⽅肌前⾯下⾏,在髂嵴上⽅穿⼊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前⾏,穿腹外斜肌浅出,髂腹股沟神经:在髂腹下神经的下⽅,最后穿腹股沟管在精索前⾯浅出,

⽣殖股神经:⾃腰⼤肌前⾯穿出后在该肌表⾯下⾏,分为⽣殖⽀和股⽀,股外侧⽪神经:

股神经:在腰⼤肌与髂肌之间下⾏,⽀配耻⾻肌、股四头肌和缝匠肌;闭孔神经:

6.骶丛的组成和主要分⽀的穿⾏部位、主要⽀配结构及损伤后的表现由L4前⽀的余部和L5前⽀合成的腰骶⼲、全部骶神经和尾神经前⽀组成臀上神经:⽀配臀中肌、臀⼩肌和扩筋膜张肌臀下神经:⽀配臀⼤肌股后⽪神经:阴部神经:

坐⾻神经:本⼲⽀配股⼆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在腘窝上⽅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胫神经⽀配⼩腿后群肌,损伤成钩形⾜,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腓浅神经⽀配腓⾻长短肌,腓深神经⽀配胫⾻前肌等⼩腿前群肌,损伤后成马蹄内翻⾜

7.各脑神经的纤维性质及主要⽀配结构和分布范围

⼀般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头⾯部的⽪肤、肌、腱及⼝、⿐腔⼤部分黏膜和眼的⾓膜和结膜等特殊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视器和前庭窝器⼀般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头、颈、胸和腹部的脏器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的嗅黏膜和⾆的味蕾⼀般躯体运动纤维:⽀配由头部肌节发⽣眼外肌、⾆肌等⾻骼肌⼀般内脏运动纤维:⽀配⼼肌、平滑肌和腺体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配由腮⼸演化来的咀嚼肌、⾯肌和咽喉肌

脑神经包括1嗅2视3动眼,4滑5叉6外展,7⾯8庭9⾆咽,10迷⾛11副12⾆下全,其中感觉性的有1、2、8,运动性的有3、4、6、11、12,混合性的有5、7、9、10

8.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三叉神经、⾯神经、⾆咽神经、迷⾛神经和⾆下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动眼神经损伤后上睑下垂,瞳孔斜向外下⽅,不能向上、内、下转动,瞳孔直接与间接对光反射消失,瞳孔散⼤。滑车神经损伤后瞳孔不能向外下转动,俯视时出现内斜视和复视。展神经损伤出现内斜视。

三叉神经损伤后感觉障碍:同侧⾯部⽪肤、⼝腔和⿐腔粘膜感觉丧失,⾓膜反射消失,运动障碍:咀嚼肌瘫痪萎缩,张⼝时下颌偏向患侧。

⾯神经损伤①管内损伤伤侧额纹消失,不能闭眼,⿐唇沟变浅,发笑时,⼝⾓偏向健侧,不能⿎腮,说话时,唾液长从⼝⾓出来,⾓膜反射消失,泪腺分泌障碍,⾓膜⼲燥,唾液分泌障碍,⾆前部味觉丧失,听觉过敏;②管外损伤只有上述前半部分。⾆咽神经损伤患侧⾆后1/3粘膜的⼀般感觉和味觉丧失,咽壁感觉障碍,咽肌肌⼒减弱。迷⾛神经损伤,外⽀损伤:环甲肌瘫痪,引起声带松弛,⾳调降低,内⽀损伤:喉粘膜感觉丧失,进⾷饮⽔时易误咽。⼀侧⾆下神经损伤,出现同侧⾆肌萎缩、瘫痪,伸⾆时⾆尖偏向患侧

11.⽩交通⽀与灰交通⽀的区别

交通⽀为连于脊神经前⽀与交感⼲之间的细⽀。其中T1~12和L1~3脊神经的前⽀发出⽩交通⽀连于交感⼲,⽽来⾃交感⼲连于每条脊神经的为灰交通⽀神经系统总论

1.2.神经系统包括哪些部分,如何划分

根据位置和⽀配地位分为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 A.根据连接的中枢部位不同分为: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与脑相连,共12对,脊神经与脊髓相连,共31对B.⼜可根据分布对象不同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躯体神经分布于体表、⾻、关节和⾻骼肌,内脏神经分布于内脏、⼼⾎管、平滑肌和腺体。C.根据连接的感受器或效应器都含有:

1. 感觉神经:分布于感受器,将神经冲动⾃感受器传向中枢。⼜称传⼊神经2. 运动神经:分布于效应器,神经冲动是⾃中枢传向效应器。故⼜称传出神经内脏神经中的运动神经组合成植物神经系统

植物神经⼜根据功能不同分为:交感神经那个和副交感神经

3.灰质、⽩质、⽪质、髓质、神经节、神经核、纤维束、神经和⽹状结构的定义灰质gray matter: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集聚处(脊髓灰质)

⽩质white matter: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的集聚处(脊髓⽩质)⽪质cortex:中枢部灰质在脑表⾯成层配布(⼤、⼩脑⽪质)髓质medulla:在脑内,⽪质深⽅的⽩质

神经核 nucleus:中枢部(在⽪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成⼀团纤维束 fasciculus:中枢部起⽌、⾏程和功能基本上相同的⼀束神经纤维

⽹状结构 reticular formation, RF: 中枢部灰质和⽩质混杂的部位,即神经元胞体夹杂于神经纤维之间神经节ganglion:周围部神经元胞体的聚集处

神经nerve:神经纤维在周围部聚集⽽成,由结缔组织被膜包裹中枢神经

1.脊髓的位置、脊髓的两个膨⼤、脊髓圆锥、终丝的概念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在平枕⾻⼤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平第⼀腰椎的下缘(新⽣⼉平第3腰椎),全长约42~45cm(男性约45cm,⼥性约42 cm)

颈膨⼤(C4~T1),是臂丛发出处,⽀配上肢。腰骶膨⼤(L2~S3),是腰骶丛发出处,⽀配下肢脊髓圆锥:末端变细的部分

终丝:圆锥以下,⾮神经组织,在第2骶椎⽔平以下,硬脊膜包绕终丝⽌于尾⾻背⾯脊髓分为31个脊髓节段:8个颈节,12个胸节,5个腰节,5个骶节,1个尾节。2.3.脊髓的内部结构灰质、⽩质和⽹状结构。

灰质呈H形,颜⾊发暗,由神经元胞体和突起组成,分为前⾓、后⾓和中间带、侧⾓、灰

前⾓外侧核:四肢肌

α-运动神经元:⽀配跨关节的梭外肌纤维,引起⾻骼肌收缩→关节运动γ-运动神经元:⽀配梭内肌纤维→调节肌张⼒

4.5.脊髓⽩质位于外围,分为前索、后索、外侧索、背外侧束和⽩质前联合,其内部有上⾏传到束和下⾏传到束,其中,上⾏传到束有:

薄束 fasciculus gracilis和楔束 fasciculus cuneatus

位置:脊髓后索,薄束位于内侧,见于脊髓全长(T5以下占据整个后索),楔束位于外侧(仅见于T4以上),传导躯⼲、四肢的本体感觉(肌、和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和精细触觉(⽪肤的两点间距离辨别觉和物体的纹理觉)

脊髓⼩脑后束、脊髓⼩脑前束:分别位于脊髓外侧索周边的后部和前部,传导下肢的本体感觉,脊髓⼩脑后束调节下肢个别肌⾁的运动和姿势,脊髓⼩脑前束协调下肢整体的运动和姿势

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位于脊髓外侧索前半部和前索,传导⽪肤痛温粗触觉

下⾏传到束:⽪质脊髓侧束和⽪质脊髓前束:位于脊髓外侧索后半部和前索,⽪质脊髓侧束→同侧前⾓外侧核→同侧四肢肌⽪质脊髓前束→双侧前⾓内侧核→双侧躯⼲肌

红核脊髓束调控屈肌的肌张⼒,兴奋屈肌张⼒,抑制伸肌张⼒,与⽪质脊髓束⼀起对肢体远端肌⾁的运动调控起重要作⽤前庭脊髓束调控伸肌的肌张⼒,兴奋伸肌张⼒,抑制屈肌张⼒,在⾝体平衡的调控⽅⾯起重要作⽤顶盖脊髓束主要调控颈肌的活动以完成视听反射⽹状脊髓束主要调控肌张⼒

内侧纵束完成头、颈、眼的姿势反射性调节

9.脑⼲包括哪⼏部?主要外形结构及其深⽅的结构,何谓顶盖、基底部、被盖?何谓顶盖前区,参与完成何反射?脑⼲包括延髓、脑桥和中脑。

延髓:腹侧:椎体内有椎体束通过,橄榄内有下橄榄核;椎体交叉,在延髓下端,组成椎体的纤维⼤部分交叉到对侧形成;背侧⾯的隆起:薄束结节其深⾯有薄束核,楔束结节其深⾯有楔束核

⼩脑下脚:在楔束结节外上⽅的隆起;⾆下神经三⾓深⾯有⾆下神经核;迷⾛神经三⾓深⾯有迷⾛神经背核脑桥:腹侧基底部,腹侧⾯的膨隆,内含锥体束、脑桥核及脑桥⼩脑纤维基底沟有基底动脉通过

⼩脑中脚脚内纤维向背侧进⼊⼩脑

脑桥⼩脑三⾓,延髓、脑桥和⼩脑的交⾓处,该部位的肿瘤常累及位于此处的

前庭蜗神经和⾯神经

背侧⾯神经丘深⾯有⾯神经膝和展神经核

⼩脑上脚构成室底的外侧壁,由出⼩脑的纤维构成上髓帆⼩脑上脚间的薄层的⽩质板,构成第四脑室顶的上半中脑:腹侧⼤脑脚内含⼤脑⽪质的下⾏纤维脚间窝窝底有许多⾎管穿过,故此⼜称后穿质背侧上丘、下丘、上丘臂、下丘臂

菱形窝⼜称第四脑室底,由延髓上部的背⾯和脑桥的背⾯构成下部边界: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和⼩脑下脚上部边界:⼩脑上脚

顶盖:中脑背侧两对圆形隆起,即四叠体基底部:脑桥腹侧⾯膨隆

被盖:脑桥被盖部的延续,在种系发⽣上⽐较古⽼的部分,内有神经核及纤维束

顶盖前区:位于中脑和间脑交界部,介于后连合和上丘上端之间,导⽔管周围灰质的背外侧部,它参与完成直接和间接瞳孔对光反射

1.脑⼲内的脑神经核团的分类,按功能柱分类掌握相关核团的名称、位置和主要功能脑神经核按性质分为感觉核(终核)和运动核(始核)两种。

1.躯体运动柱:此柱紧邻正中线⾃上⽽下4个核团: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下神经核

A.动眼神经核:位于中脑上丘阶段,中脑⽔管腹侧。⽀配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上直肌。动眼神经核发出的纤维经⼤脑脚底内侧出脑,组成动眼神经。

B.滑车神经核:位于中脑下丘阶段,中脑⽔管腹侧,其发出纤维向后绕导⽔管周围灰质,在脑⼲背⾯出脑,⽀配上斜肌。C.展神经核:位于脑桥中下部,⾯神经丘深⽅。发出纤维⾏向腹侧,在延髓脑桥沟内出脑,构成展神经,⽀配外直肌。D.⾆下神经核:位于延髓,⾆下神经三⾓的深⽅。发出纤维组成⾆下神经根丝,在橄榄后沟出脑,⽀配全部的⾆肌。2. 特殊内脏运动柱:⼀般躯体运动柱腹外侧,4个核团,三叉神经运动核、⾯神经核、疑核、副神经核

A.三叉神经运动核:位于脑桥中部,发出纤维⾏向腹外侧,构成三叉神经运动根,加⼊下颌神经,⽀配咀嚼肌、⼆腹肌前腹、下颌⾆⾻肌、腭帆张肌、⿎膜张肌。

B.⾯神经核:位于脑桥下部,上橄榄核背外侧。⾯神经核发出的纤维⾏向背内侧,从内侧绕展神经核背⽅,⾏向腹外侧,经延髓脑桥沟出脑。⽀配⾯肌、颈阔肌、茎突⾆⾻肌和镫⾻肌和⼆腹肌后腹。

C.疑核:位于延髓橄榄上部和内侧丘系交叉平⾯,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下橄榄核之间。发出纤维⾃上⽽下加⼊⾆咽神经、迷⾛神经和副神经脑根,分别⽀配茎突咽肌(⾆咽神经),软腭、咽、喉、⾷管上部的⾻骼肌(迷⾛神经)。

D.副神经核:位于锥体交叉到4、5颈髓节段的前⾓背外侧。发出纤维从外侧索⾛出,在前后根之间,以⼀系列根丝浅出,在椎管内上⾏,汇为副神经脊髓根。⽀配胸锁乳突肌和斜⽅肌上部。

3. ⼀般内脏运动柱:位于躯体运动柱的外侧,靠近界沟,⾃上⽽下有4个核团: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神经背核

A.动眼神经副核:⼜称E-W核,位于上丘动眼神经核背内侧。发出纤维加⼊动眼神经,⽌于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B.上泌涎核:位于脑桥下部,⾯神经核尾侧部。发出纤维加⼊⾯神经,经翼腭神经节和下颌下神经节换元后⽀配泪腺、⾆下腺和下颌下腺。

C.下泌涎核:位于延髓橄榄上部,迷⾛神经背核头端附近。发出纤维加⼊⾆咽神经,经⽿状神经节换元后⽀配腮腺。

D.迷⾛神经背核:位于延髓内侧丘系交叉⾄橄榄中部平⾯,迷⾛神经三⾓深⾯。发出纤维

加⼊迷⾛神经,经其分⽀到达效应器官旁或内的副交感神经节,换元后⽀配颈、胸、腹腔⼤部分脏器的活动。

4. 内脏感觉柱:为单⼀孤束核。界沟外侧,毗邻⼀般内脏运动柱。上达脑桥下部,下达内侧丘系交叉平⾯。上部的味觉核接受来⾃⾯神经、⾆咽神经和迷⾛神经传⼊的初级味觉纤维,下部的⼀般内脏感觉核接受来⾃⾆咽神经、迷⾛神经传⼊的初级⼀般内脏感觉纤维。

5. ⼀般躯体感觉柱:位于内脏感觉柱腹外侧,3个核团: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

A.三叉神经脑桥核:位于脑桥中部,三叉神经运动核外侧。三叉神经感觉传⼊纤维,⼊脑后,分为上⾏⽀和下⾏⽀。⼀侧三叉神经脑桥核接受同侧上⾏⽀中⼤量传递触觉冲动的终⽌。

B.三叉神经脊束核:上达脑桥中上部,下达第1、2颈髓节段与后⾓相续。该核的外侧与三叉神经脊束相贴,并接受此束的终⽌。三叉神经脊束是三叉神经感觉根下⾏纤维汇聚⽽成,⼤部分为传递痛温觉的纤维。C.三叉神经中脑核:从三叉神经脑桥核上端⾄上丘平⾯。接受咀嚼肌的本体感觉冲动。

6. 特殊躯体感觉柱:位于躯体感觉柱外侧,延髓上部和脑桥下部平⾯,菱形窝前庭区深⾯。蜗神经核、前庭神经核A.蜗神经核:由蜗神经背侧核和腹侧核组成,分别位于⼩脑下脚的背外侧和腹外侧。蜗神经核接受蜗神经初级听觉纤维。B.前庭神经核:由前庭上核、下核、外侧核和内侧核组成。此核接受前庭神经传⼊的初级平衡觉纤维。12.脑⼲4⼤丘系起⽌、⾛⾏、交叉部位及功能

A.内侧丘系:起⾃薄束核和楔束核→经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在延髓位于中线两旁→脑桥位于被盖腹侧边缘→中脑移向被盖腹外侧边缘,红核的外侧→终⽌于丘脑腹后外侧核。主要传递对侧躯⼲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B.脊髓丘脑束:脊髓的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进⼊脑⼲后合并成脊髓丘脑束→延髓位于下橄榄核背外⽅→脑桥和中脑部位于内侧丘系背外⽅→⽌于丘脑腹后外侧核。传导对侧躯⼲和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

C.外侧丘系:起于双侧上橄榄核及对侧蜗神经背、腹侧核→在脑桥中、下部被盖腹侧部横⾏交叉,构成斜⽅体→在脑桥中、下部,上橄榄核的外侧,转折向上,形成外侧丘系→→脑桥⾏于被盖腹外侧边缘→中脑⽌于下丘→下丘臂→内侧膝状体核。传导双⽿的听觉。

D.三叉丘系:起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交叉越边⾄对侧上⾏→三叉丘系→与内侧丘系伴⾏→⽌于丘脑腹后内侧核。传导对侧头⾯部的触、痛、温感觉。13.锥体束的组成及⾛⾏

起⾃⼤脑半球额、顶部,躯体运动区和躯体感觉区及附近的顶叶后部的⽪质→经端脑内囊⾄脑⼲→中脑脚底→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

a. ⽪质脊髓束(前述)

b. ⽪质核束:⽀配8对脑神经⼀般躯体、特殊内脏运动核。其中:⾯神经核下半与⾆下神经核接受对侧⽀配。其余6对半脑神经核接受双侧⽀配。

功能:锥体束主要与随意运动的控制有关,亦参与上⾏感觉信息的调控。11.⾮脑神经核包括?薄束核、楔束核、脑桥核、⿊质、下橄榄核的位置和功能

A.薄束核、楔束核:分别位于延髓下部的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深⾯。接受薄束和楔束的纤维终⽌。发出的纤维绕中央灰质形成内⼸状纤维,在中央管腹侧的中线上左右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

B.下橄榄核:位于延髓上部,橄榄深⾯,囊形灰质。接受脊髓和脑⼲感觉传⼊,发出的橄榄⼩脑纤维越边,与脊髓⼩脑后束共同组成⼩脑下脚。下橄榄核主要参与修饰⼩脑对运动的控制,并参与⼩脑对运动的学习记忆和对反射的修饰。

C.楔束副核:位于楔束核背外侧,接受同侧颈髓和上胸髓的后根粗纤维,发出纤维组成楔⼩脑束,参与⼩脑下脚,⽌于同侧⼩脑⽪质。传导上肢本体感觉、触觉

.上橄榄核:位于脑桥中下部的被盖内。主要接受双侧蜗神经腹核的纤维,发出上⾏纤维加⼊两侧外侧丘系。参与听觉的空间定位。

B.脑桥核:位于脑桥基底部。接受来⾃同侧⼤脑⽪质⼴泛区域的纤维,特别是运动前区、

第⼀躯体运动区、第⼀躯体感觉区和⾼级躯体感觉区(第5区)的纤维,即⽪质脑桥束。发出的脑桥⼩脑纤维越过中线,组成

粗⼤的⼩脑中脚进⼊对侧⼩脑。脑桥核是⼤脑⽪质运动信息的主要中继核。

.下丘:在中脑下部背侧,是听觉通路中的重要中继核。发出纤维到达上丘,与上丘的纤维共同构成顶盖脊髓束、顶盖被盖束,完成头和眼球转向声源的反射性调节。

.上丘:位于中脑上部背侧,主要接受来⾃视束、上丘臂的直接投射。通常认为上丘为⼀反射中枢,能够对不同模式的传⼊信息进⾏整合,通过其上、下⾏投射,参与⼤脑⽪质眼外肌运动中枢对眼球快速垂直和⽔平运动的控制,并参与协调眼、头对声、光等刺激的定向运动。

.顶盖前区:或称顶盖前核,位于中脑和间脑的交界处,导⽔管周围灰质背外侧。为对光反射中枢。

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对光反射中枢)—两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分布⾄瞳孔扩约肌。

D.红核:位于中脑上丘⾄间脑尾侧⽔平,⿊质的背内侧。其传⼊的联系主要有:来⾃⼩脑的投射;来⾃⼤脑⽪质的投射(主要由第⼀躯体运动区和第⼀躯体感觉区发出)。红核的传出联系主要有:红核脊髓束,终⽌于颈髓节段的中间带和前⾓外侧部,参与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E.⿊质:位于中脑脚底和被盖之间。分为⿊质⽹状部和致密部。⿊质是参与基底核调节随意运动的关键结构.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轴突投射⾄端脑的新纹状体。Parkinson病是⿊质神经元变性,使新纹状体多巴胺⽔平下降所致。患者表现为肌⾁强直,运动受限并出现震颤。还参与中脑对边缘系统的多巴胺能投射。12.腮⼸衍化的⾻骼肌有哪些?

咀嚼肌、表情肌(⾯肌、颈阔肌)、咽喉肌、胸锁乳突肌、斜⽅肌13.⼩脑的位置、外形、分叶和分区及⼩脑的功能

位于颅后窝,背侧⾯借硬脑膜形成的⼩脑幕与枕叶分隔。腹侧⾯为脑桥和延髓。借上、中、下3对⼩脑脚与脑⼲相连。绒球⼩结叶--原⼩脑--前庭⼩脑:纤维联系及功能与前庭相关,保持⾝体平衡,维持体态姿势、协调眼球运动蚓部、半球中间部--旧⼩脑--脊髓⼩脑:主要接受来⾃脊髓的信息,控制四肢及躯⼲肌的肌张⼒。协调肌⾁运动。半球外侧部--新⼩脑--⼤脑⼩脑:与⼤脑⽪质同步发展,控制四肢肌精细运动的计划和协调主要功能有:维持⾝体平衡、调节肌张⼒、协调肌⾁运动、完成运动学习15.⼩脑核包括哪些核?

⼩脑核共 4 对,从外向内依次为:齿状核、栓状核、球状核、顶核

16.间脑分⼏部分?各有何主要结构?背侧丘脑的核团分群和组成?丘脑腹后内侧核、外侧核接受的纤维束是?下丘脑的功能?

分为背侧丘脑:是⼀对卵圆形的灰质块。前端有丘脑前结节,后端为丘脑枕,两侧丘脑之间借丘脑间粘合(中间块)相连接。核团分为前核群、内侧核群、外侧核群背侧组和腹侧组,其中腹侧组分为腹前、腹外侧、腹后核,腹后核⼜分为腹后外(接受内侧丘系和脊髓丘系的纤维)和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和孤束核发出的味觉纤维)后丘脑:为两个圆丘形结构。

1. 内侧膝状体核:听觉传导系统的中继核,接受外侧丘系的纤维(下丘臂),投射到颞叶的听⽪质(颞横回,41、42区)2. 外侧膝状体核:视觉传导系统的中继核,接受视束经上丘臂的纤维,投射到枕叶的视⽪质(距状裂两岸,18、19区),⼀些纤维投射到枕核及次级视⽪质(18、19区)底丘脑:底丘脑核,未定带

上丘脑:从前向后依次为:丘脑髓纹、缰三⾓、缰联合、松果体、后连合下丘脑:其底⾯从前向后依次为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视上垂体束: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脏对⽔的吸收。

室旁垂体束:分泌催产素,刺激⼦宫内膜平滑肌收缩,促进乳腺分泌。结节漏⽃束:分泌促激素释放因⼦和抑制激素释放因⼦

17.⼤脑半球各叶是如何区分的?有哪些主要的沟和回?借外侧裂、中央沟、顶枕沟等分为五叶。额叶:外侧裂之上,中央沟之前

顶叶:外侧裂之上,中央沟之后,顶枕沟之前颞叶:外侧裂之下,顶枕沟之前枕叶:顶枕沟之后

岛叶:深藏在⼤脑外侧裂之内

中央沟、中央前沟、额上沟、额下沟,中央前回、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中央后沟、顶内沟,中央后回、顶上⼩叶、顶下⼩叶(缘上回、⾓回)颞上沟、颞下沟,颞横回、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

胼胝体沟、扣带沟、中央旁沟、顶枕沟、距状沟,扣带回、中央旁⼩叶、楔叶、⾆回海马沟、侧副沟,海马旁回、海马旁回钩、海马、齿状回、下托18.基底核包括哪些核团,何谓新、旧纹状体?其损伤后的症状有哪些?尾状核⾖状核屏状核杏仁体,旧纹状体指苍⽩球,新纹状体指尾状核和壳震颤⿇痹:⼜称Parkinson⽒病,旧纹状体损害

Huntington’s chorea 舞蹈病,⼜称Huntington病,新纹状体损害。

19.⼤脑髓质的组成,有哪三个系?各包括哪些结构?胼胝体属何系纤维?可分为⼏部分?连合纤维:胼胝体(嘴、膝、体、压)前连合、穹隆、穹隆连合

联络纤维:⼸状纤维、上纵束、下纵束、钩束、⼸⾏束和扣带。

投射纤维:联系⼤脑⽪质和⽪质下结构的上下⾏纤维。投射纤维⼤部分经过内囊20.内囊的定义、分部及各部⾛⾏的主要结构有哪些?

位于丘脑、尾状核与⾖状核之间。是投射纤维构成的⽩质板,在两半球⽔平切⾯上内囊呈开⼝向外的双“》《”字形。分为前肢、后肢和膝部通过的主要纤维:

前肢:额桥束(下⾏⾄脑桥核)丘脑前辐射(丘脑背内侧核→额叶前部)膝:⽪质核束

后肢:⾖丘部:⽪质脊髓束、⽪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丘脑腹后核投射)顶枕颞桥束(下⾏⾄脑桥核)⾖状核后部:视辐射⾖状核下部:听辐射

三偏症:对侧偏⾝感觉障碍——丘脑中央辐射损伤对侧偏瘫——⽪质核束与⽪质脊髓束损伤双眼对侧偏盲——视辐射损伤21、第Ⅰ躯体感觉、运动中枢的位置

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叶后部(312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叶前部(4、6区)22.视觉、听觉中枢位置

视觉区:位于距状沟两岸⽪质(即上⽅的楔叶和下⽅的⾆回)(17区)

.听觉区:位于颞横回(41、42区)23.语⾔相关的中枢有⼏个?其位置、功能运动性语⾔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44区)

功能:说话表达。能分析、综合与语⾔有关肌⾁传来的刺激,并需要与管理⼝唇、⾆和喉肌的运动中枢的配合。听感觉性语⾔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22区)功能:听话理解。调整⾃⼰的语⾔和理解别⼈的语⾔。视感觉性语⾔中枢:位于顶下⼩叶的⾓回(39区)功能:阅读理解。是听觉和视觉信号的联系、整合区.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8区)

功能:书写表达。写出与声⾳相当的语⾔符号(⽂字),再按脑内语⾔⽣理过程所安排的次序和⽅式组合成词和句。Wernicke区

这是对有关语⾔的视觉、听觉冲动进⾏整合的联络区,联络上述4个语⾔中枢24.何谓嗅脑、海马结构、边缘叶、边缘系统?各包括哪些主要结构?嗅脑包括嗅球、嗅束、内外侧嗅纹(表⾯内外侧嗅回)和嗅⽪质海马结构:海马、齿状回和下托

边缘叶:隔区(终板旁回和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回边缘系统是由边缘叶和相关的⽪质下结构组成。

相关的⽪质下结构:杏仁体、下丘脑、上丘脑、丘脑前核、中脑被盖等。

25.深、浅、视、听感觉传导通路各级神经元胞体的位置、交叉及主要相关结构(丘系交叉、斜⽅体、⽩质前联合、背外侧束)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级神经元:胞体:脊神经节。

周围突:经脊神经分布于肌、腱和关节等处的本体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

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内侧部(粗纤维)进⼊脊髓后索。其中来第5胸节以下的升⽀:在后索的内侧部形成薄束。来⾃第4胸节以上的升⽀:在后索的外侧部形成楔束。两束上⾏⾄延髓分别⽌于薄束核和楔束核。第⼆级神经元:

胞体:薄束核和楔束核。

纤维:发出的⼸状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灰质腹侧,在中线处左右交叉形成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纤维⾏于延髓中线两侧锥体后⽅折向上⾏,称内侧丘系。内侧丘系在脑桥居被盖前缘,在中脑被盖居红核的后外侧,向上⽌于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丘脑腹后外侧核(VPL)。

纤维: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叶后部,其中部分纤维投射⾄中央前回。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级神经元:胞体:脊神经节。

周围突:经脊神经分布于躯⼲、四肢⽪肤内的痛温触感受器。

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外侧部(细纤维,传导痛、温觉)和内侧部(传导粗触觉和压觉)进⼊脊髓。在后外索上升1~2节段,终⽌于脊髓后⾓细胞。

第⼆级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脊髓灰质后⾓(Ⅰ、Ⅳ和Ⅴ层)。

纤维:经⽩质前连合斜越上升1~2个脊髓节段,交叉到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上⾏形成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觉)和脊髓丘脑前束(也含有少部分不交叉纤维,传导粗触觉和压觉)。进⼊脑⼲后合并上⾏称脊髓丘系。经延髓下橄榄核的背外侧,脑桥和中脑内侧丘系的外侧,向上⽌于丘脑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丘脑腹后外侧核(VPL)。

纤维: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中央后回中、上部和旁中央⼩叶后部。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级神经元:胞体:三叉神经节

周围突:经三叉神经分⽀分布于头⾯部⽪肤及⼝、⿐腔粘膜的感受器。

中枢突:经三叉神经根⼊脑桥。其中传导痛、温觉的纤维下降形成三叉神经脊束,⽌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传导触觉和压觉的纤维上升⽌于三叉神经脑桥核。

第⼆级神经元:胞体: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纤维:交叉⾄对侧形成三叉丘系,⽌于丘脑腹后内侧核。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丘脑腹后内侧核(VPM)。

纤维: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中央后回下部。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级神经元:胞体:视⽹膜内的双极细胞。周围突:⾄视觉感受器(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中枢突:⾄节细胞。

第⼆级神经元:胞体:视⽹膜内的节细胞。

纤维:在视神经盘处集合成视神经,经视神经管⼊颅腔后,两侧视神经交互形成视交叉并延为视束。(在视交叉中,来⾃两眼视⽹膜⿐侧半的纤维交叉,⽽颞侧半的不交叉)。主要终⽌于后丘脑的外侧膝状体。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位于后丘脑的外侧膝状体(LG)。纤维:形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距状沟两岸(视觉区)。

视束中有少数纤维经上丘臂终⽌于上丘和顶盖前区,上丘发出纤维组成顶盖脊髓束完成视觉防御性反射。顶盖前区是瞳孔对光反射通路的⼀部分。由四级神经元组成。

第⼀级神经元:胞体:蜗螺旋神经节。周围突:分部于内⽿的螺旋器(Corti器)

中枢突:组成蜗神经,与前庭神经⼀起经内⽿道⼊颅腔,在脑桥⼩脑脚处⼊脑,⽌于蜗神经前核和后核。第⼆级神经元:胞体:蜗神经前核和后核。

纤维:⼤部分纤维横穿内侧丘系形成斜⽅体,越过中线⾄上橄榄核外侧折向上⾏,形成外侧丘系,少部分纤维不交叉进⼊同侧外侧丘系。外侧丘系在脑桥被盖部的外侧上⾏,⼤部分⽌于下丘,少部分直接⽌于内侧膝状体。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位于下丘。纤维:经下丘臂⽌于内侧膝状体。

第四级神经元:胞体:位于内侧膝状体(MG)。

纤维:组成听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颞横回(听觉区)。

26.锥体系的组成,椎体外系的概念

锥体系调控⾻骼肌的随意运动,由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两级神经元组成,分为⽪质脊髓束和⽪质核束。锥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传导通路。27.何谓上、下运动神经元?分别为于何处?

上运动神经元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叶前部(4、6区)Ⅴ层的巨型锥体细胞和其它类型的锥体细胞。轴突:锥体束。

下⾏⾄脊髓前⾓细胞的纤维束为⽪质脊髓束。下⾏⾄脑⼲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束为⽪质核束。

下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的前⾓细胞、脑⼲的脑神经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轴突:脑神经和脊神经的躯体运动纤维。

下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和轴突构成传导运动冲动的最后公路28.⾓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膝跳反射的反射弧⾓膜反射:三叉神经眼⽀—脑桥—⾯神经核—眼轮匝肌

瞳孔对光反射:视⽹膜产⽣的视觉冲动经: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两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分布⾄瞳孔扩约肌。

膝跳反射:韧带—传⼊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29.何谓齿状韧带、蛛⽹膜粒?

软脊膜在脊髓两侧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的锯齿状的韧带称为齿状韧带。脑蛛⽹膜在上⽮状窦的两侧形成许多绒⽑状突起,突⼊上⽮状窦内称蛛⽹膜粒30.脑和脊髓的被膜有⼏层?各层形成何主要结构?硬膜、蛛⽹膜、软膜

硬脑膜深⼊各补脑之间的板状隔:⼤脑镰、⼩脑幕、⼩脑镰、鞍膈

硬脑膜窦:上⽮状窦、下⽮状窦、直窦、横窦、⼄状窦、海绵窦、岩上窦、岩下窦蛛⽹膜下隙在某部扩⼤成蛛⽹膜下池:⼩脑延髓池、脚间池、交叉池、桥池软脊膜:齿状韧带

31.各硬脑膜窦的名称及回流途径

上⽮状窦、下⽮状窦、直窦、横窦、⼄状窦、海绵窦、岩上窦、岩下窦,2.下⽮状窦:

32.侧脑室、第三、第四脑室各位于何处?侧脑室:⼤脑半球内,左右各⼀,含脑脊液第三脑室: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狭窄腔隙

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和⼩脑之间,形如帐篷,顶朝⼩脑,底为菱形窝33.硬膜外腔、蛛⽹膜下腔位于何处?有哪些特点?

硬膜外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和椎内静脉丛,仅存在于椎管,不与颅腔内相通,隙内为负压,临床上进⾏硬膜外⿇醉

蛛⽹膜下隙,蛛⽹膜与软脊膜之间,隙内充满脑脊液向上与脑蛛⽹膜下隙相通

终池:内有马尾和终丝,临床上可在L3~4或4~5之间进⾏穿刺,抽取脑脊液或注⼊药物⽽不会伤及脊髓。

34.何谓海绵窦、位于何处?窦内及窦壁穿⾏结构

位于蝶鞍两侧,前⾄眶上裂,后达颞⾻岩部尖,是硬脑膜两层之间不规则的腔隙,因其内有许多纤维束分隔,形似海绵⽽得名,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在窦的外侧壁内,⾃上⽽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眼神经和上颌神经35.脑脊液产⽣及循环途径

产⽣及循环:侧脑室的脉络丛分泌—室间孔—第三脑室(汇合第三脑室产⽣的脑脊液)—中脑⽔管—第四脑室(汇合第四脑室)—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蛛⽹膜下腔—⼤脑半球脊侧蛛⽹膜下隙—蛛⽹膜粒—上⽮状窦—⾎液36.⼤脑动脉环的构成意义

使两侧椎-基底动脉系动脉和颈内动脉系相互吻合,正常情况下两侧的椎动脉和颈内动脉的⾎液很少混合,各有供应区,但当构成此环的某⼀主⽀阻塞时,可在⼀定程度上通过此环使⾎液重新分配⽽起到代偿作⽤37.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供养区分别是哪⾥?供应⼤脑半球外侧⾯、内侧⾯的动脉来⾃何处?颈内动脉:供应⼤脑半球的前2/3和间脑前部。椎动脉:供应⼤脑半球后1/3、间脑后部、⼩脑和脑⼲。

⼤脑半球外侧⾯上1/3前2/3由⼤脑前动脉⽪质⽀供应,后1/3由⼤脑后动脉供应,余部由⼤脑中动脉⽪质⽀供应,内侧⾯由⼤脑前动脉的⽪⽀⽀供应。38.脊髓的动脉供应来⾃何处?脊髓前A、脊髓后A、根髓A

脊髓的动脉有两个来源,即椎动脉和节段性动脉。

椎动脉发出的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在下⾏过程中,不断得到节段性动脉分⽀的补充,以保障脊髓⾜够的⾎液供应39.何谓脑屏障?

中枢神经系统内有相应的结构对物质在⽑细⾎管或脑脊液与脑组织间转运过程中进⾏⼀定的限制或选择,该结构即脑屏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