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00266社会心理学一-(复习题大全)真题

2023-09-17 来源:年旅网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

填 空 题:

1、社会心理学分为: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或选择题)

2、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于1879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社会化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逐步内化的过程) 4、勒温提出了场的概念。

5、社会心理学家勒温认为,同一个国家的国民有相同的人格特征。 6、勒温根据场的理论,提出了个人的生活空间概念,由环境和人组成。 7、社会化是通过个人和与之有关的其他个人和团体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8、社会化因素就是影响个体的全部社会环境。

9、儿童首先受到的是家庭环境的影响,然后才是幼儿园及学校的影响。 10、学前期是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

11、社会角色理论是文化人类学家米德所创立的。

12、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

13、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个人身心活动的觉察。 14、“我”这一概念可指两个方面,一是主观的“我”,一是客观的“我”,人类学家米德把前者称为“I”,把后者称为“me”。

15、柯里把自我意识这一侧面称为“自我形象”。

16、自我意识是个性社会化的结果。形成自我意识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从生理的自我到社会的自我,最后发展到心理的自我。

17、男女性别差异的教育因素。教育因素包括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下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18、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导人是班杜拉。

19、柯尔伯格认为,性别认同是认知发展的结果。它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性别认同、性别分化以及亲长认

同。(或选择)

20、社会认知的范围很广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或选择) 21、按照表达情绪的身体部位来区分,表情可划分为三种类型: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或选择)

22、社会生活中有一些自然现象,本来并不具有社会意义,但人们也往往作拟人化的归因。

23、流言传播的速度往往是开始缓慢,然后不断地加快,当达到了高潮,将近饱和状态——人人皆知时,又变得缓慢起来,整个传播过程呈S形。

流言传播的速度是呈S形变化的,开始慢,中间快,结束慢。(或选择) 24、有关众从行为产生的条件,可以从少数派成员内部的特征与多数派成员内部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5、对权威的服从有两种情况,一种服从是钦佩权威而服从,一种是害怕权威而服从。

26、利他行为有两类,一类是非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另一类是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 27、关于利他行为的理论,主要有先天论和动机论两种。

28、对侵犯持本能论观点者以精神分析理论和动物行为学为主要代表。

29、个人在团体中接受团体的影响,可以产生三个方面的心理效果:团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团体的支持力量。(填空或选择)

1

选 择 题:

1、进行连续性观察。即对同一对象的同一问题要作多次观察。 2、进行轮换性观察。即对同一课题变换几次对象进行重复观察。 3、进行隐蔽性观察。即研究者的观察活动力求不使被研究者觉察到。

4、社会化可以用人格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社会态度的形成、社会角色的获得等词汇来具体表现,这些词汇都意味着社会化的具体内容。

5、社会化的类别分为:政治社会化、民族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 6、角色理论包括角色的学习、角色的理解、角色的认知、角色的冲突等。

7、社会角色的学习,指两个方面的学习,一是学习角色的责任与特权(义务与权利),一是学习角色的态度与情感。

8、自我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9、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 10、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个人身心活动的觉察。

11、从3岁到青春期以前的十三四岁,这段时期是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的时期,也可以称为“客观化时期”。

12、自我意识趋向主观性,这也可称为“主观化时期”。

13、男女性别角色的特点:1)男女性别角色的多样性。2)男女性别角色的相对稳定性。 14、动机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即活动性和选择性。(或填空) 15、社会性动机可以分为交往性动机与威信性动机两种。(或填空) 16、意图有不同的形式,如企图、幻想、追求、理想等。(或填空)

17、社会认知的特征:认知的选择性、认知反应的显著性、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或填空) 18、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结构。(或填空) 19、态度的三种成分中情感是最强有力的成分,要改变一个人的情感远比改变认知成分困难。(或填空) 20、一个人的态度只有到了内化的阶段,才是稳固的。内化在态度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中是最持久、最难转化的。(或填空)

21、海德的P—O—X模型。纽卡姆的A—B—X模型。(或填空)

22、我们社会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的一些心理现象,如模仿、流行、舆论、流言、暗示、竞赛等,都是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或填空)

23、不服从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或者表现为不同的层次:①抗拒、②消极抵制、③自由主义的态度。

24、侵犯可以分为工具性侵犯和敌意性侵犯。

25、有一些心理品质在许多团体领导人中有共同性:即智力、主动、幽默、外向。 26、领导人的领导方式有民主的领导、专制的领导、放任自流的领导三种。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

2

及其变化的规律的学科。

2、实验室试验法:是社会心理学最早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在实验室条件下,控制一切估计会干扰试验结果的其他因素,有目的、有组织地操纵某个因素,查明被试验者心理效果和影响。

3、实验取样的随机化:在实验室实验法中,应该使某一范围里的每个人都有机会作为被试验者,称之为实验取样的随机化。

4、现场试验:是在自然情况下控制条件进行试验,对于由此发生的相应的心理学变化进行分析研究,作出结论。

5、现场观察研究:是围绕着团体生活的正常活动进行的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

6、模拟研究:模拟真实的社会情境,探求人们在其中的心理活动。

7、历史档案分析法:是收集历史上所记载的某个团体或个人的心理活动的资料,加以分析,从中寻找社会心理活动的规律。

8、社会化: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叫做社会化。

9、社会角色:是某个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和团体中占有的适当的位置,被该社会和团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10、角色理论:以角色作为理解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一般称之为角色理论。包括角色的学习、角色的理解、角色的认知、角色的冲突等。

11、社会角色的期待:是他人对自己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也必须领会他人对自己怀有的希望。

12、皮克马利翁效果:指的是期待的效果。皮克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主人公,他用自己的期待,使所雕刻的人物获得了生命。罗森塔尔把期待效果称之为皮克马利翁效果,又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13、社会角色的认知:根据他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包括他人的言语、表情和姿态)来认识对方的地位,称为社会角色的认知。

14、社会角色的冲突: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社会角色时,往往会发生内心的冲突与矛盾,这就称为社会角色的冲突。

15、自我意识:也成自我,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16、自我形象:就是自己了解自己的一切,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就像自己站在镜子面前看到的自己的一切一样。

17、基本信任:就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这阶段婴儿对母亲或其他代理人表示信任。这是埃里克逊自我发展观中的一个概念。 18、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19、男女性别角色: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规定了的行为方式。

20、成就动机:是指个人追求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的愿望。

21、回避性成就动机:使女性回避成功,压抑自己成就表现的动机。 22、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23、需要:是指人的生理或心理状态由于某种不足或过剩,而产生的不均衡状态,而带来的主观体验。 24、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活动能使人们获得满足,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与报酬,无

需外力作用的推动。

25、外部动机:不是对活动本身产生兴趣而产生的动力,而是由活动以外的刺激对人们诱发出来的推动力。 26、外附激励:是指激励方式都是外附性的,是附加于工作以外的激励。

27、内滋激励:是指给人一种成功感。工作成功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激励,最高的奖赏。 28、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3

29、第一印象:亦即初次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称第一印象。

30、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

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31、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

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反应受其态度所调节。

32、偏见:是个人对他人或其他团体持有的缺乏充分事实根据的态度。

33、逆反心理:宣传者进行宣传时,也会发生事与愿违的情况,即人们的态度会向相反方向变化,或仍持

原来的态度,即所谓逆反心理。

34、权威主义倾向:是指人们对权威过分尊敬与服从。

35、模仿:是指个人受非控制的社会刺激引起的一种行为,其行为与社会上其他人的行为相类似。

36、非控制的社会刺激:无论是自觉地或无意识地仿效,都不是通过外界的命令而强制发生,所以这种榜

样称之为非控制的社会刺激。

37、流行:是指社会上相当多的人在较短时间内,由于追求某种行为方式,并使之在整个社

会中到处可见,从而使人们相互之间发生了连锁性感染。流行亦可称为社会风尚或时尚。(理解要点:人很多、时间短、相互影响)

38、社会舆论:是公众的意见与看法,是社会全体成员或大多数人的共同信念,也可以说是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

39、流言:是指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的依据,而人们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消息。

40、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地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

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的意志相符合。

41、他人暗示:暗示信息来自他人,成为他人暗示。权威的暗示是他人暗示的特殊情况。 42、暗示信息来自本人,成为自我暗示。生活中往往有一种“疑神疑鬼“的自我暗示。 43、竞赛:是个人或团体的各方力求胜过对方成绩的对抗性行为。

44、从众:是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这种压力不具有强制性,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

的行为。

45、反从众与独立:指人们坚持自己不同于团体多数人的意见或态度,即反从众与独立。

46、众从:指团体中由于多数人受到少数人意见的影响而改变原来的态度、立场和信念,转而采取与少数

人一致的行为。

47、服从:是个体按照社会要求、团体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作出的行为,这种服从行为是来自外界的影响

而被迫发生的。

48、利他行为:其最广泛的定义为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

49、移情:是设身处地以他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需要和痛苦等心理感受,即所谓将心比心,从而产生

助人行为。

50、冷漠行为:是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要得到自己帮助时,

却持坐视不救、袖手旁观的态度。

51、侵犯行为:是指故意对他人产生伤害结果的行为。包括物质的伤害和精神性的伤害。 52、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

53、人际关系的结构:在社会团体内,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不同形式和不同规模的联系,这种形式和规模的

联系也就是人际结构。

54、人际沟通:人们为了彼此传达思想,交换意见,表达情感、需要等目的,运用语言符号而实现的交流

称为人际沟通。

55、团体:指一群人在其同一规范与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一个组合。

56、小团体:凡是相对稳定、人数不多,为共同目的而结合的成员直接接触的联合体,为~。

4

57、小小团体:在人数较多的小团体中,某些人的交往活动比较频繁,交往更带有密切的性质,有些社会

心理学家称之为小小团体。小小团体可能是一个独立的共同体,同时还属于某个小团体。是小团体的内部分支或一部分。

58、现实团体:是实际存在的联合体,成员间有着实在的联系和相互关系,是有目的、有任务的联合体。 59、假设团体:名义上存在的人们的共同体,称为假设团体。

60、正式团体:根据定员编制、章程或其他正式文件而建立。有公事往来,他们之间有从属关系或平行关

系,执行任务中的责任有大有小。

61、非正式团体:是在心理动机上的方向一致——同情、观点接近、信念一致、承认权威、个别人威望的

基础上产生的。不必有固定的形式。

62、强制性影响力:也可以称为权力性影响力,它是由社会赋予个人的职务、地位、权力等条件构成的。

其他知识:

1、社会心理学着重探讨社会与个体的相互作用。

2、社会心理学强调要探讨情境,最关心的是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 3、社会心理学注重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

4、单一支配理论(代表人物、名称、主要观点) 名称 快乐说 代表人物 本瑟姆 主 要 观 点 快乐是支配人类行为的原则,认为人们的行为总是趋利避害,最求快乐与幸福,逃避痛苦与不幸。后来影响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认为人的基本行为是权力的追求,因此人类的行为表现为自我的热情与自我的力量。 社会就是模仿。 人的行为是受暗示影响的。 本能影响人的心理社会行为。 强调习惯对人的社会心理的影响。习惯是本能的转移。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自我说 同情说 模仿说 暗示说 本能说 习惯说 态度说 霍布斯 亚当.斯密 认为同情是人类的本性,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心理基础。 塔尔特 罗斯 麦独孤 詹姆士 杜马斯 5、从青春期到成年大约有10年的时间,这个阶段自我意识以趋向于成熟,也是心理的自我发展阶段。 6、在处于生理的自我阶段,自我评价主要表现为个体对自己身体、衣着、家庭、父母等对他的态度、他对家庭成员的态度的评价和判断,从而表现出自豪或自卑的自我感情。 7、社会助长(或促进)效应:在有别人注意的情况下,效果会高。 8、从众行为和顺从行为的区别在于内心是否出自自愿。

9、社会心理学家贝尔分析了领导功能之后,提出两个主要向度:一为工作取向,一为人情取向。工作取向的领导行为,偏重在团体目标的达成;人情取向的领导行为,偏重在维持团体成员的士气和内聚力。贝尔把这两个取向比喻为家庭中的严父与慈母。

5

简 答:

1、社会心理学的特点:

答:1)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2)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大支柱。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生理心

理学重视个体心理活动的生理结构方面的研究。社会心理学最关心的是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特别是重视个体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

3)两种倾向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分为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2、实验室试验方法的优缺点:

答:优点有:1)控制条件严格。2)可以避免许多其他因素的干扰。3)试验结果的说服力较强。

缺点有:1)关在实验室内进行。2)脱离了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增添了人为因素。3)真实性较差。

3、现场试验的优缺点:

答:优点有:更接近于生活的真实情况,其实验结果较易于推广。

缺点有:1)必须与有关方面建立协作关系。2)与实验室试验法比较起来,控制条件与施加实验

措施可能不如实验室试验法那样方便。

4、现场观察研究的优缺点:

答:优点有:1)有很大的现实意义。2)资料的可靠性比较强。

缺点有:1)很难把研究成果运用于其他的团体中去。2)尤其是研究者即使对团体成员心理活动

的变化看得很清楚,但要做一般的推论几乎是不可能。

5、运用现场观察时,应注意哪些:

答:1)进行连续性观察。即对同一对象的同一问题要作多次观察。 2)进行轮换性观察。即对同一课题变换几次对象进行重复观察。

3)进行隐蔽性观察。即研究者的观察活动力求不使被研究者觉察到。

6、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

答:1)研究必须无损于被研究者的身心健康。不能影响被研究者的生理与心理的健康,不应该给以任

何恐怖、担心以及情绪冲击等不良刺激,并且应该避免产生不愉快、疲劳感等研究程序,同时应根据自愿原则。

2)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某些技术问题不能视为欺骗行为。

7、个体社会化有以下几个特点:

答:1)个人的社会化是以其生物的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 3)个体的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

4)社会化是通过人的整个一生完成的。

8、简述勒温对国民性的研究。

答:1)社会心理学家勒温认为,同一个国家的国民有相同的人格特征。 2)勒温根据场的理论,提出了个人的生活空间概念,由环境和人组成。

3)勒温认为,作为一个整体的个人,其内部包括着相互依存的各个部分。人的心理的各个领域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所以人有个别差异。

4)从上述观点出发,勒温比较了美国人与德国人的国民性。

6

9、简述影响社会化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1)社会化是通过个人和与之有关的其他个人和团体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2)社会化因素就是影响个体的全部社会环境。

3)主要包括社会文化、学校与家庭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10、鲍尔特温把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分为四种类型:

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民主型。

11、简述角色学习的特殊性。

答:1)社会角色的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由各式各样的行为方式所综合起来的一个整体。 2)社会角色的学习是在相互作用着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3)社会角色的学习是经常随角色的改变而进行的。因为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地位很容易发生

变动。

12、简述罗森塔尔对期待效果的研究。

答案要点:1)活动研究者是罗森塔尔。2)目的是研究教师对学生期待的效果。3)研究对象是一至

五年级学生。4)实验处理,先对全体学生测验,然后随机对20%学生高期待。5)实验结果表明,高期待的学生表现了较高的成绩。6)结论是,教师期待对学生的影响。

13、社会角色的冲突有如下几种情况:

答:1)同一社会角色内心的冲突。特别是身处两个团体中,由于标准不同,更会引起角色的冲突。 2)当社会角色改变时,新旧角色之间会发生矛盾与冲突。一个人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一

个人改变旧角色时,新旧角色之间会发生矛盾。

3)一个人身兼几个角色时的内心冲突。

4)社会角色规定的人格与其真实人格之间的矛盾。

14、当前美国社会心理学的道德社会化理论有三大派别:

答:1)从情绪与动机的趋向着手,这是精神分析派,以弗洛伊德为首,当代人是埃里克逊。 2)从认识趋向着手,以皮亚杰为首,当代人是柯尔堡。

3)从强化学习着手,即行为主义观点,以华生为首,当代人以班杜拉为代表。

15、简述埃里克逊的新精神分析理论(或人格发展理论)。

答:1)埃里克逊认为,人格的发展继续到人的整个一生,也就是说,社会化过程经历着整个一生。 2)人格的发展是一个经历着许多阶段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矛盾或核心问题,当

这特殊的矛盾解决了,人格也就发展了一步。

3)埃里克逊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

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

4)人格的发展是一辈子的事情,这一点是他的独特之处。

5)他不把人格与道德品质的形成仅限于生理的驱力,而是注意了自我作用与社会文化的影响。 6)每个阶段都提出了一个主要的心理社会问题,这对精神病的预防与治疗、对学校教育中学生

人格的培养都有一定的针对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他的阶段论是根据他的经验总结而来,还缺乏可观的科学实验根据;而且他继承了弗洛伊德的理论,还是强调了本能,把本能说成是人格发展的动力,忽视了人的意识、理智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7

16、简答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1)以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为代表。

2)主要论点是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也是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的。 3)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是环境,指社会文化、外部条件、榜样、强化等。

17、简答柯里认为,自我意识的形象包括三个因素: 答:1)关于被他人看到自己的姿态的自我觉察。

2)关于他人对自己所作的评价与判断的自我想象。 3)关于对自己怀有的某种感情——自尊或自卑。

18、简答自我意识的作用。

答:1)个人的自我意识对其学习与工作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其自身态度的转变也能发生重要的调

节作用。

2)自我意识对学习与工作的推动作用。 3)自我意识对态度的转变具有决定作用。 4)自我意识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19、简答笑对于婴儿自我意识的意义?

答:心理学家认为,婴儿的笑在其自我意识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笑表示婴儿对外界的刺激发生了反

应,说明婴儿与外界环境有了接触,发生了相互作用。

20、主观化时期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透过自我意识去认识外部世界。

2)自我意识的“主观化时期”是个人价值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3)表现出自我理想。 4)抽象思维的发展。

21、简答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

答:1)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是根据双方的地位而进行的。 2)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是复杂的。

3)相互关系中的其他因素影响着自我表现。(小简答) a、相互关系中对方本身的特点。

b、当时的情境。个人的自我表现以当时的情境为转移。

c、所属团体的参照。个人参加了某一个团体,就属于该团体中的一份子,从而自觉地维护自己所属团体的尊严。因此,其自我表现也会发生一些相应的变化。

22、简答自我评价形成的途径。

答:1)自我评价的意识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起来的。 2)根据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自己。

3)通过与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 4)通过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来实现自我评价。

23、简答自我评价内容的多样性。

答:1)以自己理想的形象为蓝本的自我评价意识。 2)以周围其他人作为标准的自我评价意识。

3)以自我评价的意识为基础的情绪方面的表现。

8

24、简答男女性别角色的含义。

答:1)以性别器官为标准所划分的社会角色。 2)以性别决定个体的社会化定向。 3)社会为男女制定一套行为规范。

4)男女性别角色的相对存在、互为参照,是人类性别角色统一体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

侧面。在讨论男女性别角色心理差异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两者的共同性。

25、简答男女性别角色的特点。

答:1)男女性别角色的多样性。 2)男女性别角色的相对稳定性。

26、简答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影响因素。

答:1)男女性别差异的存在,既有生物学的影响,也有社会文化、教育的影响,许多学者都一致认

为这些影响是交互作用的。

2)男女性别差异的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基因、性激素和大脑三个方面。

3)男女性别差异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决定着男女不同的地位,不同的

地位规定了人们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点。

4)男女性别差异的教育因素。教育因素包括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下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27、简答社会学习理论的两性观。

答:社会学习理论虽然不否认遗传在两性角色定型中的作用,但它更强调两性角色主要是通过社会化

的学习过程,即通过观察、强化和模仿获得的。该理论的创导人是班杜拉。

28、简答柯尔伯格认知发展两性观的基本内容。

答:1)性别认同就是儿童将男性和女性加以性别归类,这是性别角色态度的基础。 2)性别认同是通过对自己发育初期表现出的身体状况的判断而形成的。

3)判断虽然是2——7岁期间儿童形成的性别认同的结果,但儿童的性别角色的认同往往受环境

的某些变化的影响。

4)“男子气”和“女子气”的表现,在于把与自身性别相符合的事物作为追求的目标。

5)基本的普遍的性别角色发展于幼年时期,这一过程从男孩女孩意识到彼此生理上的差别开始。 6)这种习惯性观念旋即表现为“男子气”、“女子气”。

7)一旦出现男子气、女子气之后,儿童与同性人物确立性别同一性。

8)与同性人物的性别同一性和性别角色价值观的形成,由双亲适当的行为所促进并巩固。 9)以上过程往往按照一般的发展途径进行,其中大部分由认知的发展所决定。

29、简答成就动机方面的两性差异。

答:1)男女两性成就动机特点不同。

2)社会赞许对女性成就努力的影响大于男性,而竞争对男性的成就努力影响大于女性。

3)女性成功的关键在于社会刻板印象和观念的根本改变。

30、简述动机这一概念包含的意义。

答:1)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 2)动机为个人行为提出目标。

3)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其体内平衡。 4)动机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

9

31、简述动机的作用。

答:1)动机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2)活动性。个人怀有某种动机之后,能对其行为发生推动作用。

3)选择性。具有某种动机的个人,其行为总是指向于某一目的而忽视其他方面,使其行为表现

为明显的选择性。

32、简答动机与需要的关系。

答:1)动机由机体的需要所激发。

2)需要的情感成分与认知成分具有动机作用。

33、简答布鲁纳内部动机的三种内驱力。

答:1)是好奇的内驱力,好奇心也就是一种求知欲。

2)是胜任的内驱力,即好胜心,好胜心是一种求成欲。 3)是互惠的内驱力,人们都需要和睦共处协作活动。

3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或论述)

答:1)马斯洛认为,人的价值体系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需要,排成一个需要系统。

2)其中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高级的需要,它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

现的潜能。

3)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体系分为五个层次,从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自尊的需要,一直

到自我实现的需要。

4)他认为这5个层次的需要是从低到高,逐级实现的。

35、简答社会认知的特征。

答:1)认知的选择性。人们对于社会刺激的态度不同,可能认知也可能不予认知。人们是根据社会

刺激物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价值大小而有选择地进行社会认知的。(或反向单选)

2)认知反应的显著性。人们的认知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绪体验的,当理解该社会刺激对个人有

很大利害关系时,认知反应是十分显著的,亦即其情感及动机等心理状态反应强烈。(或反向单选)

3)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人们对自己的社会认知行为能够进行控制与调节。(或反向单选)

36、简答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答:1)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很多,包括主客观方面的各种因素。

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

3)当时的情境会影响人的社会认知。 4)认知者本身的特点。

5)社会刻板印象会影响人们的认知。 6)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

7)事实上,人们的认知活动并不是单个的因素单独地发生作用的,而往往是几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对认知活动发生作用的。不过,在不同的情况下,某些因素的作用更大一些,某些因素的作用可能小一些。

37、简答归因的参照点。(或选择、填空)

答:1)人们认知他人行为作情境归因或个人倾向归因时,往往以其他方面为参照点。

10

2)根据他人行为的特殊性、连续性与一致性等原则进行归因。 3)结合他人的其他条件进行归因。

4)根据认知者切身厉害关系对他人行为归因。

38、简答行为者本人对自身行为动机的归因不同于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归因。

答:1)行为者往往把自己失败的行为归因于情境,而他人则归因于该人的个人倾向. 2)行为者把自己成功的行为归因于个人倾向,而他人则归因于情境。

39、G•奥尔波特等人认为事物主要的价值有哪些?(每一小点可作为填空或反向单选) 答:1)经济的价值。认为生活的主要目的是财产的得失。 2)理论的价值。力求在知识系统内发现新的东西。 3)审美的价值。把美作为人生的根本意义。

4)权力的价值。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为了支配他人。 5)社会的价值。认为最有意义的工作是增进社会福利。 6)宗教的价值。把精力放在追求神秘的东西上。

40、简述态度变化的三个阶段。

答:1)凯尔曼提出了态度变化过程的三个阶段——服从、同化、内化。(或选择、填空)

2)服从,即顺从。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和避免惩罚而采取表面服从行为成为服从。

意即口服心不服。

3)同化。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相一致。 4)内化。这是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态度。

41、简答偏见的特征。

答:1)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 2)认知成份就是刻板印象。 3)有过度类化的倾向。 4)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42、怎样进行说服宣传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或如何较好地转变社会态度?)

答:1)实事求是地提供信息。在进行说服宣传时,宣传者所提供的信息必须实事求是,既不过分夸

大,也不过分缩小。

2)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说服宣传必须晓以利害,但又必须理智地实事求是地提供信息。

3)双方面宣传和单方面宣传。单方面宣传或双方面宣传对人们态度的转变作用不是绝对的,要

根据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当人们和宣传者所提倡的方向保持一致时,并且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经验不足时,单方面宣传比较合适。当人们早已具备比较充分的知识经验,而且习惯于思考和比较时,双方面宣传可以向他们提高更多信息,以权衡利弊得失。

4)逐步提出要求。实验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要转变一个人的态度就必须了解他原先的态度,

然后再估计一下两者的差距是否过于悬殊,若差距过大、操之过急反而会发生反作用;如果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才使人们能够接受。

5)积极参加活动。要转变一个人的态度,必须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有关活动。引导人们参加实践

活动有助于改变其原来的态度。

6)团体规定。团体的公约、规则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

11

43、简答菲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答:1)菲斯汀格认为人有许多认知因素,这些认知因素之间有些是相互独立的,有些是相互关联的。 2)有相互关系的认知因素之间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两个认知因素之间呈协调关系,一是呈不协

调关系。

3)菲斯汀格认为,认知因素之间的失调会使心理上发生不愉快,有时有压迫感,这时人们就会

设法去减轻或解除这种不协调状态。

4)当人们认知体系内呈协调关系时,就会设法保持这种协调关系,避免接触与已有认知因素相

矛盾的信息。

5)认知因素之间失调强度越大,则人们想要减轻或解除失调的动机也愈强烈。

44、简答社会态度测量方法。(或选择或填空)

答:1)自我评定法。2)自由反应法。3)行为观察法。4)生理反应法。

45、简答模仿的含义(或如何理解模仿)。 答:1)要理解模仿,必须抓住两点。

2)一是引起模仿的社会刺激必须是一种非控制的社会刺激,他不是通过社会或团体的命令而发

生,而是把模仿的对象当做榜样。

3)二是模仿者发生的行为是与榜样者行为相似。

46、简答流行的特征。(或选择)

答:1)一般表现为突然迅速的扩展与蔓延,又在较短时间内消失。 2)流行有循环的特点。 3)流行,一般时间比较短。

4)流行不具有强制性,但是一些好的风尚、有益的流行可以起到法律所无法起到的作用。

47、简答流言与谣言的异同点。

答:1)谣言是恶意攻击,是谣言制造者故意捏造、散布的假消息。 2)两者的区别在于动机不同。

3)其共同点是,他们都缺乏明确而可靠的事实根据,但都能广为传播。

48、简答流言的发生与流传的条件。

答:1)流言的发生与流传有三个条件。

2)在缺乏可靠信息的情况下,最易产生与传播流言。 3)在不安和忧虑的情况下,会促使流言产生和传播。

4)在社会处于危机状态下,如战争年代、地震时,人们容易产生恐怖感与紧张感,流言也容易

传播。

49、竞赛条件下的心理状态有哪些特点?

答:1)动机强烈。2)提高活动的效率。3)肌肉产生紧张感,精力更加充沛。4)在竞赛条件下最能

发挥人们的潜力。5)竞赛虽然可以作为动机力量来推动人们的活动,但如果经常遭受失败,会使人们产生挫折感、失败感与自卑感,经常成功会使人骄傲自大。在竞赛中,必须提出多指标。总之,竞赛的标准越复杂,获得成功感的人越多,竞赛的积极作用发挥得也越大。

12

50、简答影响从众行为的主客观因素。

答:1)团体的条件与特点。包括团体的人数、团体的吸引力、个体在团体中的地位等。 2)团体中个别人的反从众行为是抵消从众行为的一个因素。

3)个人的心理特点如需要、情绪、智力、自尊心等与其从众行为有关。 4)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高低与从众行为有关。

51、简答阻碍众从产生的因素。

答:1)少数派内部意见的非一致性。 2)多数派内部的齐心协力。

52、简答服从与从众的区别。

答:1)服从是被迫的,即对行政命令、团体规范或权威意志的服从,是无条件的服从,不管是理解

的还是不理解的,都得服从。

2)从众不是对团体规范的服从,而是对社会舆论的压力的随从。从众也可能是一种违反心愿的

服从。

3)从众与服从的不同之处在于不是对团体或权威的明文规定的执行,而是在团体压力下的随从

行为。

53、简答两种动机的利他行为。

答:1)利他行为有不同的动机,其中有些是明显的利己。 2)有些利他行为有微妙的利己。

3)有些利他行为是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

4)对于第三种动机的利他行为,有人怀疑它的存在,有人认为人们有时候确实只考虑他人的幸

福而作出助人行为。

5)关于利他行为,历来认为有两种对立的动机,即自我利他主义与纯利他主义。

54、简答利他行为的理论。

答:1)关于利他行为的理论,主要有先天论和动机论两种。 2)先天论认为利他行为是先天遗传而来的。

3)动机论则认为利他行为是由价值取向所决定的。

55、简答冷漠行为的旁观者作用。

答:1)旁观者起到观众作用。当有其他人作为旁观者在场时,个人的行为会比没有其他人在场时产

生更多的顾虑。

2)旁观者起到榜样的作用。当个人处于难以作出决定时,旁观者的榜样行为,会促使他决定。 3)旁观者起到责任分散作用。在紧急事态中,如果只有一个人在场,那就责无旁贷,会使他采

取助人行为。而周围有了许多旁观者,即救助别人的责任分散了每个旁观者身上。个人的道德品质好坏才是决定是否产生冷漠行为的主要原因。冷漠行为的核心是保护个人的自身利益。

56、简答产生冷漠行为的主观原因。

答:1)个人付出代价的权衡。人们在作出救助行为之前,首先要估量一下自己所负的代价,代价越

大,则越有可能不救助。主要包括:a、消耗自己的时间与精力有多少;b、担心个人的安全。

2)个人对受害者的认识。认识伤害的严重性与人们的救助行为也有关系。语言表达与目光注视

是受害者向助人者发出求助的线索。

3)个人受当时情境的影响。个人的救助行为也受到当时情景的影响。

13

57、简答产生侵犯行为的原因。

答:1)产生侵犯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2)个人需要未被满足。凡是妨碍个人需要满足的对方会遭到侵犯。 3)已经形成的侵犯习惯。

4)报复。个人过去曾经受过他人的侵犯,为了报复他人而发生侵犯行为。

58、简答挫折——侵犯理论。(或名词)

答:1)1939年多拉德等人提出了挫折——侵犯的假设。

2)早期的挫折——侵犯假设,包含了两个要点:一是侵犯的发生都有挫折为前提条件;另一是

任何挫折事件都会引发侵犯,但也承认,个体对惩罚和报复的恐惧会压抑侵犯行为发生的可能。

3)后来,他们把认知因素纳入挫折侵犯的假说之内,认为挫折引起是一种未分化的唤起状态,

如果在一定的情境下,没有给予有关的认知因素,侵犯行为未必会发生。

4)总而言之,他们修正之后的观点认为,挫折是引起侵犯的一个可能条件,但并不是唯一条件。

59、简答侵犯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或社会学习理论是如何解释侵犯行为的? 答:1)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及其追随者。 2)他们认为侵犯是习得的。 3)侵犯可以通过强化来培养。 4)侵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

5)再学习过程可以减少侵犯。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侵犯行为既可习得,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过

程予以消除。班杜拉的实验结果显示,奖励组儿童实施的侵犯行为最多,控制组其次,惩罚组最少。

60、简答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

答:1)空间因素,即接近率。空间上的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则往往容易引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

早期阶段更是如此。

2)类似性因素,即相似率。在个人特性方面,双方若能意识到彼此的相似性,则容易相互吸引,

两者越相似则越能相互吸引,产生亲密感。态度是最主要的类似因素。

3)需要的互补,即互补率。当双方的需要以及对对方的期望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

烈的吸引力。

4)能力与特长,即才能率。个人在能力与特长方面如果比较突出,就有一种吸引力,使他人愿

意与他接近。

5)仪表,即风度率。有风度的人影响力会更强。 6)开朗的性格也是人际吸引的一个因素。

此外,个人的内在属性如幽默、涵养等,个人所表现出的特殊行为及个人的地位和角色也能

产生吸引力。

61、简答人际沟通的功能。(或填空、选择)

答:1)协调作用。人际沟通有利于提供信息,增进了解,调节情绪,增强团结。 2)保健作用。人际沟通对个人身心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62、简答社会测量法。(或填空、选择)

答:1)人际关系矩阵。2)人际关系图。

14

63、简答人际关系的测量包括哪些方法?(或填空、选择) 答:1)社会测量法。2)参照测量法。3)人物推定法。

64、简答团体对个人活动发生积极或消极作用决定于哪些方面?

答:1)活动的性质。2)激发起竞赛的动机。3)产生被他人评价的意识。4)有时候,在团体活动时,

还会发生注意的干扰作用。

65、简答团体人数对团体活动效率的影响。

答:1)团体人数对团体活动效率的不利或不良影响,有各方面的原因。

2)客观原因。团体活动的参加者越多,若组织得不好,反而会浪费人力与时间。 3)心理原因。团体内人数过多,可能会降低各成员的动机。

66、简答从理论上讲,团体决定中个人的冒险倾向有哪些理由?

答:1)减少责任。团体作出决定,大家都有责任,每个成员个人的责任相应都会减少,即责任扩散。 2)熟悉情况。经过讨论后,对情况熟悉了,就敢于提出冒险性的建议。 3)领导人的影响。领导人的冒险精神,会影响其他人提出冒险建议。 4)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67、简答领导人发挥领导功能的条件。

答:1)领导人发挥领导功能,必须有两个先决条件。

2)领导人要有决定权,对团体的组织结构以及为实现团体目标所采用的手段有决定权。 3)领导人能受团体成员的拥护,大家对领导人发出的号召能积极响应。

68、简答强制性影响力的基本形式。

答:1)强制性影响力,也可以称为权力性影响力,它是由社会赋予个人的职务、地位、权力等条件

构成的。

2)强制性影响力有两种基本形式。 3)一种为奖励。4)另一种为惩罚。

论 述 题:

1、论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答:1)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道德品质中的认知成分,即道德判断。 2)认为儿童道德判断与智力发展是平行的。

3)将道德发展分成两个阶段。设计了两难问题要儿童判断道德品质。

4)道德发展从他律到自律。年幼儿童以成人的观点作判断,年长儿童根据自己观点作判断。 5)道德判断从效果到动机。年幼儿童根据其行为的后果进行判断,年长儿童根据其行为的动机而作出是非判断,最后能结合动机与效果作判断。

15

6)对于错误行为的处理,从为惩罚而惩罚到采取有针对性的惩罚方式。年幼儿童认为,如果一个

人做了坏事情,应该给予惩罚。这些惩罚方式和所做的坏事情,与所犯错误内容无关。年长儿童认为惩罚方式应该结合其错误性质,以使所犯错误者在接受惩罚时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痛改前非。

2、论述柯尔堡的道德发展理论。

答:1)根据皮亚杰的基本概念加以延伸。

2)柯尔堡认为,道德发展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①前世俗水平。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对于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的结果,或权威成人的意见。

包括两个阶段:

a、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怕惩罚或表现为服从权威。

b、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判断是非以能否满足需要为标准,有实用主义倾向。 ②世俗水平。判断是非能注意家庭与社会的期望。包括两个阶段:

a、好孩子或好公民的定向阶段:非常重视社会对他的评价,而不是考虑行为本身的正确与否。

b、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认为判断是非应该尊重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 ③后世俗水平。发展出一套独立的、超越社会团体的道德标准。也包括两个阶段:

a、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从法律上、道义上比较灵活地判断是非,认为如果法律、规则不

合理,可以修改。

b、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根据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

3)柯尔堡指出,这六个阶段依照次序进展,不能超越,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最高水平。

认为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除了成熟因素外,还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和社会经验的获得。 3、论述埃里克逊的自我发展观。

答:1)埃里克逊的人格形成与发展理论也可以被理解为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理论。 2)埃里克逊认为,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继续到人的一生,其发展要经历不同的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核心问题,解决了特殊问题,自我意识会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时又产生了新的矛盾,这样螺旋式地循环往复,一直到老。如果前一阶段核心问题未解决,就会影响到下阶段自我意识的顺利发展,从而发生社会心理危机,出现情绪障碍。

3)分为八个阶段:

一、婴儿期,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二、童年期,从18个月到三四岁,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 三、学前期,从四到五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四、学龄初期,从六岁到十一二岁,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

五、青春期,从十二岁到十七岁初高中时期,亦即青少年期,相当于高中阶段。

自我意识的确定与自我角色的形成,主要是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

六、成年早期,从十八岁到三十岁,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是获得亲密感,避

免孤独感。

七、成年期,亦即中年期与壮年期。是成家立业的阶段,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

“自我专注”。

八、成熟期,亦即老年期,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

4、论述柯尔伯格认知发展理论两性观的基本内容。 答:1)应用认知发展理论深入探讨两性行为并成为系统观点的,当首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或

柯尔堡)。

16

2)他将认知原则推广到性别角色领域。柯尔伯格研究了性别认同问题,认为“性别角色发展中的

重要原因并不是母亲和孩子的关系,而是由于儿童自身认知的发展。”

3)儿童的基本的性别角色认同是在发展初期产生的男女自身认同的结果,这种男女分类虽然作为

男孩或女孩打上了社会性的标记,但基本上是认知的现实判断的产物。

4)柯尔伯格认知发展两性观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①性别认同就是儿童将男性和女性加以性别归类,这是性别角色态度的基础。 ②性别认同是通过对自己发育初期表现出的身体状况的判断而形成的。

③判断虽然是2——7岁期间儿童形成的性别认同的结果,但儿童的性别角色的认同往往受环

境的某些变化的影响。

④“男子气”和“女子气”的表现,在于把与自身性别相符合的事物作为追求的目标。

⑤基本的普遍的性别角色发展于幼年时期,这一过程从男孩女孩意识到彼此生理上的差别开

始。

⑥这种习惯性观念旋即表现为“男子气”、“女子气”。

⑦一旦出现男子气、女子气之后,儿童与同性人物确立性别同一性。

⑧与同性人物的性别同一性和性别角色价值观的形成,由双亲适当的行为所促进并巩固。 ⑨以上过程往往按照一般的发展途径进行,其中大部分由认知的发展所决定。

5、论述彼得罗夫斯基的动机系统理论。

答:1)动机系统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苏联心理学博士彼得罗夫斯基。 2)他指出:“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各种不同的需要。……动机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动力”。 3)彼得罗夫斯基的动机系统,是由以下几个成分所构成的。

4)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是个人的活动动机的重要方面。兴趣是经常推动人们认

识活动的内部机制。

5)信念。是激励人们按照自己的观点、原则和世界观区行动并被意识到的需要系统。 6)意图。也是行为的动机,动机能够在很长时间里维持个人活动的积极性。

7)未被意识到的动机——意向。意向是一种活动的动机,它是没有明确意识到的需要。意向在引

起活动的最初阶段却保持着它一定的作用。

6、论述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答:1)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很多,包括主客观方面的各种因素。

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指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由于认知对象

本身的特点不同,因而认知结果也不同。

3)当时的情境会影响人的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认知社会中他人行为的善

恶与是非总是离不开当时情境的分析。

4)认知者本身的特点。包括:①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经验不同,他的社会认知也会不同。②认

知者的性格。认知者性格不同会影响其认知结果。③认知者的需要。认知者需要不同,其认知结果亦不相同。

5)社会刻板印象会影响人们的认知。社会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

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6)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的认知活动,事先都有某种假设,并从这假

设出发看待当前的事物。

7)事实上,人们的认知活动并不是单个的因素单独地发生作用的,而往往是几种因素交织在一起

对认知活动发生作用的。不过,在不同的情况下,某些因素的作用更大一些,某些因素的作用

17

可能小一些。

7、论述社会态度转变的主客观因素。

答:1)影响社会态度转变的因素,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2)宣传者的威信。宣传者有无威信,这对被宣传者的转变与否有很大的关系。宣传者本身威信高

则其宣传效果好;宣传者威信不高则其宣传效果差。

3)转变态度的个人因素。

①态度转变也有个别差异,即使在同一情境内接受同一宣传,人们也并不作出相同的反应。

②个性特点主要指以下几项:a、自尊心的强度;b、权威主义倾向的强度;c、想象力的丰富性;d、性别;e、智力水平;f、当时的需要。

4)对态度变化的心理上的抵抗。

①宣传者进行宣传时,也会发生事与愿违的情况,即人们的态度会向相反方向变化,或仍持原

来的态度,即所谓逆反心理。

②人们发生对态度变化的抵抗有主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方面:宣传者的宣传如果单纯地为宣传而宣传,以命令的形式进行宣传,其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如果言过其实,或强调得太过分,则其效果也不好。主观原因方面:a、个人的自由是否被限制;b、人们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产生了与宣传意图相反的效果。

8、论述态度转变的个人因素。

答:1)态度转变也有个别差异,即使在同一情境内接受同一宣传,人们也并不作出相同的反应。态度

是否转变与他本人的个性特点有关系。 2)个性特点主要指以下几项:

a、自尊心的强度。自尊心强的人一般不易被他人说服,自尊心弱的人比较容易被他人说服。 b、权威主义倾向的强度。是指人们对权威过分尊敬与服从,权威主义倾向强的人容易被他人说服。

c、想象力的丰富性。想象力丰富的人容易被说服。 d、性别。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女子比男子容易被说服。

e、智力水平。就一般常识而言,智力水平高的人似乎比智力水平低的人不容易接受宣传说服而转变态度。

f、当时的需要。如果可以满足本人当时最大的需要,逃避最大的惩罚,容易接受宣传而转变其态度。

9、论述对态度变化的心理上的抵抗。

答:1)宣传者进行宣传时,也会发生事与愿违的情况,即人们的态度会向相反方向变化,或仍持原来

的态度,即所谓逆反心理。

2)人们发生对态度变化的抵抗有主客观原因。 3)主观原因方面。

宣传者的宣传如果单纯地为宣传而宣传,以命令的形式进行宣传,其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如果言过其实,或强调得太过分,则其效果也不好。 4)主观原因方面:

a、个人的自由是否被限制;

b、人们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产生了与宣传意图相反的效果。

18

10、论述社会舆论的心理效果。(或社会舆论为什么容易被人们接受与传播)

答:1)首先是社会舆论代表了群众的倾向性意见和综合观点,它本身具有许多客观的合理因素。 2)除了舆论本身的特点外,还有其心理上的原因。

3)群众在主观上早就有了心理感受与心理准备,只不过还不很清楚,不很明确。这种心理倾向

遇到了舆论信息,转变为个人意见。

4)群众的激烈情绪是无法压抑的。

5)当个人生活受到挫折与困难不能解决时,最容易接受某种舆论。

11、论述暗示效果的主客观因素。

答:1)受暗示是由主客观因素所决定的。 2)客观因素包括:

①暗示者本人的条件。包括暗示者的信心、知识、权力和地位等,他们都能对暗示的效果产

生影响。

②多数人的共同行为也会对人发生暗示作用。 ③多次发生的行为也会对人产生暗示作用。

3)主观因素包括:

①个人人格的倾向性与受暗示的效果有关系。从独立自主的倾向来看,缺乏主见的人,对于

暗示者的影响容易接受。独立性很强的人,往往具有反暗示性,更不会接受暗示。 ②发生的情境对暗示效果也能产生影响。 ③个人的身心状况也容易受暗示。

12、论述众从行为产生的条件。

答:1)有关众从行为产生的条件,可以从少数派成员内部的特征与多数派成员内部的关系两个方面

进行分析。

2)少数派成员内部的特征包括一致性、独立性和权威性。

3)一致性方面,少数派团体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只有保持一致性才具有影响力。这里的一致性不

但指少数派成员意见的一致,而且还包含少数派成员的行为在时间上的前后一致性,即“坚持到底”。

4)独立性方面,少数派对多数派成员产生影响力,还必须具备行为上的独立性,表现与众不同,

使多数派成员感到压力,促使多数派依从少数派。

5)权威性方面,当少数派由权威人物组成,或少数派成员中有权威人物参与时,其影响力大大

增强。

6)多数派成员内部的关系。包括多数派成员内部意见分歧、缺乏团体凝聚力以及多数派成员对

遭遇问题的真实情况不明确。

7)多数派成员内部的意见分歧。多数派成员内部矛盾重重、意见分歧很大,缺乏统一的指挥,

则极易受少数派的影响,导致众从行为的产生。

8)多数派内部缺乏团体凝聚力。如果多数派内部缺乏团体凝聚力,则容易产生众从行为。 9)多数派成员不明确所遭遇问题的真实情况。

13、论述对米尔克拉姆服从实验的评价。

答:1)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这个实验缺乏科学道德。认为试验者通过命令“教师”用电击惩罚“学

生”,以观察被试对权威的服从程度,这种方法不可取,会给被试造成焦虑、内疚等消极心理。即使最后告知真相,也不可能彻底消除。

19

2)也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既然作为科学实验,就总会有牺牲。何况服从实验结束后,试验者

已向被试作了解释,被试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早已烟消云散。

3)有些人认为,试验者出示假目的的心理学实验,是对被试的欺骗行为,这也是违反科学道德

的。

4)多数心理学者认为,出示假目的是为了获得可靠的结果,并无恶意,也未危害被试身心健康,

是可行的。

5)以广告公开征求被试以及给予4.5美元报酬的做法,可能给被试产生一种“迎合”心理,从

而增加了服从的人数比例。

6)也有人认为,实验取样没能做到随机化,可能缺乏代表性与普遍性,因此实验结果的推广价

值不大。

7)许多社会心理学家都认为,尽管这一实验有以上几个方面的不足,但也有许多可取的有点:a、

设计巧妙;b、指标客观;c、实验结果有一定的说服力。

14、论述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答:1)研究表明,影响人们利他行为的因素很多。

2)个人因素。包括认知、同情、情绪以及其他方面的个人因素。在同样的外在条件下,由于个

人因素不同,有人可能作出利他行为,而有人却可能未作出利他行为。

①认知因素包括认知归因和公平动机等方面。认知归因是助人行为的中介因素,如果认识到

他人的困难是自己无法控制的,就给以帮助;反之则助人行为受到抑制。个人的公平动机也会影响其助人行为。

②移情与内疚感。移情是设身处地以他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需要和痛苦等心理感受,即所谓将心比心,从而产生助人行为。内疚感往往会导致赎罪。研究表明,有内疚感的人比没有内疚感的人更有可能产生助人行为。

③情绪。人们当时的情景状态也是一种主观情境。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最能影响他的利他行为。

④其他个人因素。主要指身份特点,包括性别与年龄。

3)情境因素。人们的利他行为与当时情景有关。如果人们看到别人都在做好事,就更能激发自

己也去做好事。

4)被帮助者的特点。。主要指性别、年龄、仪表、等。

5)社会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其利他行为也有区别。

15、论述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答:1)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很多,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

2)生理唤起因素。有些人心浮气躁的时候,往往容易发生侵犯行为,如性、酗酒与毒品的刺激,

甚至运动也可能促使其发生侵犯行为。

3)环境因素。高温、拥挤、噪音等环境因素容易引发侵犯行为。

4)社会性因素。主要指大众媒介、去个人化的作用、受他人挑衅等。

a、许多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大众媒介对暴力的传播会增加社会大众尤其是儿童的侵犯性。

b、去个人化是一种自我隐匿不显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个人的自我意识减弱,不回顾虑

他人的评价与指责,故敢于作出自己平时所不敢做的事,包括侵犯行为。去个人化的行为是匿名的行为,以逃避社会的责任。

c、受他人挑衅,在有他人挑衅的情况,更容易发生侵犯行为。

5)个人因素。在影响侵犯行为的诸因素中,个人特点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a、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进行身体侵犯。

b、个人的认知水平、道德品质也是影响侵犯的一个因素。

20

c、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如气质、情绪等特点,也是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

16、论述侵犯行为的控制。

答:1)侵犯行为是可以通过各种措施加以控制的。其控制有以下几种措施 2)社会公正可以减少人们的挫折感。

3)惩罚侵犯行为。社会增加对侵犯行为处罚的强度,可以控制人们的侵犯行为。

4)说服教育是制止人们侵犯行为的一种常用方法。要使说服教育有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a、

说服教育必须及早进行;b、提供痛苦的线索以引起同情心,从而减少侵犯行为;c、学会自我控制。说服教育时,要强调用意志来克服自己的侵犯性冲动,即自我控制。

5)恰当的宣泄。

6)控制暴力电视或控制大众传媒。 7)培养成熟的个性。

17、论述阻碍人际沟通的主客观因素。(或简答)

答:1)一个团体发展得越复杂,人数越多,则越需要进行信息的交流。但团体内信息交流会受到各

种因素的阻碍。

2)文化因素的阻碍。主要指语意、种族偏见、教育程度等的阻碍,这是由社会文化背景所决定

的。

3)社会团体因素的阻碍。主要指地位、组织结构上的阻碍。一个团体内各个人的地位是不完全

相同的,在人际交往中由此可能发生一些阻碍。

4)人格因素的阻碍。个人人格系统也会阻碍信息的交流。因为人类行为的个别差异很大,心理

品质各异,因此对于同一信息的反应不同。

5)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好坏亦会影响人际沟通。一个品质高尚的人进行沟通时,能从大局着想,

明辨是非;一个品质不好的人,则处处从个人利益出发,听信各种流言。

18、论述良好团体的心理学原则。

答:1)一个良好团体必须具备以下几项心理学原则:

2)目标整合原则。目标整合原则指两方面:对团体来说,总目标应该包括和满足个体的需要和

愿望,使个体目标在团体内得以实现;对团体成员来说,各个个体目标必须与整体目标一致。

3)志趣相投原则。志趣相投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

①共同的志趣可以保证成员们有相似的态度,步调一致,协作互助。

②共同的志趣可以保证成员们获得最大的心理满足。

4)心理相容原则。心理相容是指团体中成员与成员、成员和团体、领导和群众、领导人之间的相互吸引,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心理相容有以下两方面的作用: ①心理相容是团体团结的心理基础,也是实现团体目标的重要保证。

②心理相容可以为创造性活动提供积极乐观的心理气氛,使成员保持良好的心境,有利于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

5)智能互补原则。一个团体内,每一个成员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完成的工作任务不同,既需要

具有不同智力水平的人们,也需要具有不同智力结构的人们共同协作,取长补短,才能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

19、论述领导人影响力的心理效果。

答:1)领导人的影响力对被领导人产生的心理效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2)服从感。被领导人对领导人的服从感是社会上传统观念作用的结果,人们认为,服从领导是

每个被领导者应该履行的职责。

21

3)敬畏感。人们最敬畏的是其顶头上司,因为顶头上司对其下属的工作及前途可能会发生直接

的影响作用。

4)敬重感。被领导人对自己的领导总是尊敬的,这除了传统观念的影响之外,还与领导人过去

的经历与资历有关。

5)敬爱感。一个领导人的一言一行若表现了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民主作风,会使被领导人对他

产生敬爱感。

6)敬佩感。一个才能卓越的领导人可以使被领导人对他产生敬佩感。

7)信赖感。有知识的领导者,由于经验丰富,见多识广,眼界开阔,容易取得人们对他的信任。 8)亲密感。一个领导人若平易近人,人们会对他产生一种亲密的感情。 9)以上七种心理效果不是绝然分开的。

可见,提高领导人影响力的根本途径,在于领导人的自我修养,领导人的道德品质、政治思想水

平及领导才能是主要的。

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心理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6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属于社会心理学中个体过程研究领域的是( ) A.种族偏见与伦理问题 B.拥挤与环境心理学 C.态度与态度改变 D.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 2.社会心理学真正建立是在( ) A.1895年 B.1908年 C.1924年 D.1935年

3.以下属于社会心理学中人际过程研究领域的是( ) A.种族偏见与伦理问题 B.归因问题

C.认知过程与认知失调 D.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

4.生物理论强调______和遗传差异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决定作用。( ) A.环境 B.本能 C.人际交往 D.暗示

5.在学习理论的三种机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 A.遗传本能 B.联结 C.强化 D.模仿

6.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叫做( ) A.第一印象 B.知觉

22

C.个人感觉 D.个人知觉

7.以下属于认知理论的是( ) A.角色理论 B.归因理论 C.交换理论 D.理性决策论

8.______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 ) A.慈悲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9.人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到对方的行为,使得对方按照人们对他的期望行事,这种现象叫做( ) A.自我确认 B.自我检控 C.体像 D.自证预言

10.以下对侵犯行为的界定中不正确的是( ) A.强调它必须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图

B.是一种为获得利益而做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如职业杀手的杀人行为 C.从效果上看,侵犯行为可能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 D.侵犯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性情绪

11.群体中的个体有时候会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使自身自我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甚至丧失,从而做出平时不敢做的反社会行为,这种现象称为( ) A.侵犯行为 B.兴奋转移 C.去个体化 D.个体化

12.根据社会进化论的观点,有三种规范对亲社会行为很重要,以下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

A.社会责任规范 B.相互性规范 C.社会公平规范 D.社会利益规范

13.影响说服效果的情境因素包括预先警告和( ) A.抗拒 B.暗示 C.集中注意 D.分散注意

14.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偏见的产生是由于( ) A.个人内部因素 B.分类、图示与认知构建 C.学习经验 D.争夺稀有资源

15.以下量表和方法中,属于态度的直接测量法的是( ) A.利克特量表 B.投射技术 C.生理指标测量 D.反应时测量

16.人们喜欢给予自己酬赏的人,讨厌给自己惩罚的人。这种现象体现了人际吸引的( ) A.联结原则 B.强化原则

23

C.社会交换原则 D.公平原则

17.熟悉性导致喜欢的最常见的现象是______,它常被用在政治广告中。( ) A.晕轮效应 B.近因效应 C.慈悲效应 D.曝光效应

18.最早开始对爱情进行科学测量的是( ) A.Sternberg B.Rubin C.Hatkoff D.Lee

19.以下对“社会交换理论”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由美国社会学家Homans提出 B.“酬赏”是它的基本概念

C.对交换结果的评价采用相对的比较标准 D.“成本”是它的基本概念

20.______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整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 A.社会交换 B.社会懈怠 C.社会影响 D.社会促进

21.______是一种在压力之下发生行为改变的倾向。( ) A.服从 B.顺从 C.从众 D.众从

22.______也叫小团体意识,这种思维模式常常导致灾难性事件的发生。( ) A.团体沟通 B.团体决策 C.团体极化 D.团体思维

23.领导的效果取决于领导的个人因素与情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领导者的人格特质与环境的匹配程度决定着绩效。这是______的观点。( ) A.特质理论 B.领导与下属交换理论 C.Fiedler权变领导模式 D.成就动机理论

24.______被看作是解决冲突的最好的工具。( ) A.协商 B.有效的协商 C.多方协商 D.协商与退让

25.以下健康模式中,强调心理、生理因素,以及社会环境、社会变化、社会压力等对健康的影响的是( )

A.生物模式 B.生物医学模式

C.心身医学模型 D.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26.______是指个体将负性事件的起因归于稳定的、内在的与全面性的因素时所带来的悲观状态。

24

( )

A.自我效能 B.应对方式 C.控制感 D.习得性无助

27.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应激事件与健康之间,______起着重要的作用。( ) A.认知 B.应对方式 C.经验 D.个性

28.______关注的是社会文化的特征及其运作方式。( ) A.文化人类学 B.文化心理学 C.文化 D.跨文化心理学

29.以下哪一项不是文化心理学研究的理论途径( ) A.价值途径 B.功能途径 C.情境途径 D.自我途径

30.在文化心理学研究中运用最多的方法是( ) A.观察法 B.访谈法 C.民俗分析法 D.价值调查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的是( ) A.心理的发生 B.心理发展的规律 C.个体过程 D.人际过程 E.团体过程

2.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 A.样本代表性 B.实验场景 C.实验者偏差 D.被试偏差 E.伦理问题

3.个体自我概念的构建与以下哪些过程有关( ) A.从自己的行为推断自己 B.从他人的行为推断自己 C.从他人的行为反应推断自己 D.通过社会比较推断自我 E.通过自我意识来推断自我

4.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很多,以下属于被说服者因素的是( ) A.人格特性 B.个体差异 C.卷入程度 D.受欢迎程度

25

E.心情

5.以下哪些因素是导致心身疾病的原因( ) A.人格特征 B.认知风格 C.生理因素 D.心理因素 E.社会文化因素

三、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判断下列各题,并改正。

1.当人们刚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总是要根据有限的信息对这个人形成印象,这个过程被称为第一印象。 判断: 改正:

2.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都属于人类的亲社会行为,其中利他行为的涵盖范围大于助人行为。 判断: 改正:

3.当个体最初的意见保守时,经过团体谈论的结果将更加保守;而当成员最初的意见倾向于冒险时,团体讨论的结果将更加冒险。这两种情况叫做团体决策。 判断: 改正:

4.团体极化也叫小团体意识,这种思维模式常常导致灾难性事件的发生。 判断: 改正: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哪些情境因素会影响到利他或助人行为?

2.经常使用的测量态度的方法有哪些?

3.影响从众的因素有哪些?

4.什么是个人知觉?个人知觉的线索有哪些?

26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结合实际分析说明中国人人际关系社会取向的特征。

2.凝聚力对团体有哪些作用或影响?请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说明。

01.00266

2010年4月江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00266社会心理学(一) 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外有研究证明,接受社会的最佳时期是( ) 期期 B.青年期 C.成年期 D.老年期

908年第一次出版了两本社会心理学的著作,一本是美国的社会学家家罗斯写的,另一本的著作的作者是英国的心理学( )

库兹明 B.奥尔波特 C.洛莫夫 D.麦独孤

社会心理学研究会遇到伦理问题,例如请工作人员充当研究者或扮演其他角色,应当视为( ) 欺骗行为 B.犯罪行为

出自研究工作的需要 D.受到公众谴责的行为

一些早期的社会学家与社会心理学家,企图用快乐说、权利说、同情说等理论来解释人们的社会心理现象,这些理论被为()

双重支配理论 B.朴素心理理论 C.多重心理理论 D.单一支配理论

鲍尔特温认为,父母早强迫命令的同时,常常会讨厌孩子而不加管教。这一教养态度属于() 专制型 B.溺爱型 C.放任型 D.民主型

以下文化类型中,男女社会地位相对平等的是() 园艺文化 B.农业文化 C.游牧文化 D.工业文化

柯尔伯格认为,性别认同是认知发展的结果,它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性别认同、性别分化以及() 同辈认同 B.亲长认同 C.组织认同 D.邻里认同

伯利等人对成就动机的研究发现,男性成就动机多侧重于作业的取向,而女性成就动机多侧重于() 人际取向 B.竞争取向 C.子女取向 D.生理取向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已达到一定的目的的内部动力,动机的作用是() 活动性与选择性 B.活动性与突击性 突出性与选择性 D.单一性与复杂性

内部动机由三种内驱动力所引起,即胜任的内部驱动、互惠的内驱动力与() 理性的内驱力 B.表达的内驱力 C.经济的内驱力 D.好奇的内驱力

虽然双方认知到得是同一行为,但是行为者往往把自己失败的行为归因于() 情境 B.个人倾向 C.人格特征 D.能力

个人对他人或者其他团体持有的缺乏充分事实根据的态度成为() 歧视 B.轻视 C.偏见 D.贬低

27

社会态度转变有不同的方法,在进行说服宣传时要() 恐怖说服 B.施加压力 C.引诱 D.晓以利害

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社会心理学界提出了关于认知均衡理论的几个模型,其中纽卡姆提出的模型是() D-E-Y 模型 B.P-O-X模型 C.A-B-X模型 D.G-O-F模型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里开设计了测量态度的() 卡片法 B.总加量表法 C.鱼刺图法 D.趋势图法

故意和团体的准则与团体行为向对抗,对团体怀有对立情绪,团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很低,称为() 敌对行为 B.反从众行为 C.抗拒行为 D.斗争行为

少数派对对多数派成员产生影响力,还必须具备行为上的() 服从性 B.隐蔽性 C.独立性 D.分歧性

强盗拦路抢劫,为了抢夺钱财而动刀,者一侵犯行为属于() 故意性侵犯 B.敌意性侵犯 C.盲目性侵犯 D.工具性侵犯

本能论认为,侵犯行为时先天的一种破坏性本能,这种本能() 不可能消除,但可以加以疏导 B.不可能消除,也不可以加以疏导 可以消除,也可以疏导 D.可以消除,但不可以疏导

社会心理学家纽卡姆研究了人际关系的结构,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消逝,人与人之间相互日益了解,人际结构也() 变得越来越简单 B.变得越来越复杂

变得越来越单一 D.一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从组织层次的观点看,个人、团体沟通方式的第一层次是() 个人内省 B.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沟通

团体与个人之间的沟通 D.多人与一人之间的沟通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尔分析了领导功能之后,提出了两个重要向度,即() 工作取向和人情取向 B.工作取向和命令取向 命令取向和人情取向 D.关系取向和感受取向

如果所有从事的活动是简单的机械操作或手工操作,则有其他团体成员在场时,会使活动者的工作() 受到干扰 B.维持不变 C.几乎停顿 D.更加出色

在人数较多的小团体中,某些人的交往活动比较频繁,交往更带有密切的性质,称为小小团体,小小团体的人数一般()

2~7人 B.9~15人 C.10~20人 D.21~30人

领导人要发挥领导功能,必须具有的先决条件是,领导人能受到团体成员的拥护以及领导人() 要信守若言 B.有丰富的经验 C.要有决定权 D.独特的个人勉力 、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社会心理学是_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或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的科学。

从许多资料来看,社会心理学发展得最快的国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埃里克逊的理论牢固地建立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之上,是______________理论的代表者。

形成自我意识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从___________的自我到社会的自我,最后发展到心的自我。

需要的情感成分与_____________成分具有动机作用。

模仿,是指个人受非控制的_____________引起的一种行为,其行为与社会上其他人的行为相类似。 所谓服从,乃是个体按照社会要求、______________或别人的意志而作出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侵犯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来培养。

李维特以五人小组为实验对象,提出团体结构的三种沟通形态,即圆型、连锁型和__________。 领导作风有民主的领导、专制的领导和________________的领带三种。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模拟研究

28

会角色的认知

我意识

信性动机

6分,共30分)

10分,共20分)

29

暗示答题(每小题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述社会认知的特征。述归因的参照点。述流言与谣言的异同。述竞赛条件下的心理状态的特点。

述题(每小题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

述影响态度转变的个人因素。

2016.4月试卷答案 一、单选 1. C (P5-6) 2. A (P9) 3. B (P13) 4. D (P20) 5. C (P23) 6. A (P27) 7. C (P39) 8. B(P58) 9. C (P63) 10. A (P72) 11. D (P80) 12. B (P90) 13. C (P94) 14. A (P132) 15. C (P158) 16. D (P163) 17. B (P166) 18. C (P172) 19. A (P191) 20. B (P202) 21. A (P212) 22. D (P244) 23. C (P68) 24. B (P70) 25. A (P130-131) 二、填空

30

26. 应用社会心理 (P4) 27. 道德认知 (P21) 28. 社会自我 (P37) 29. 内化 (P77)

30. 时-空组织系统 (P136) 31. 真从众 (P153) 32. 关系社区 (P169) 33. 咨询场所的选择 (P206) 34. 成熟型 (P226) 35. 孤独 (P232) 三、名解

36. 社会心理学是指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P1

37.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P24

38. 生理反应法是通过检查被测者的生理状况来测定其态度的一种方法,主要是用来测定态度的情感因素。P90

39.社会抑制是指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的参与或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P149

40. 服从是由于外界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P154 四、简答

41.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要遵循以下三条原则:一是必须让被试自愿参加实验研究,被试应当知道他们在实验中要做些什么;二是研究必须是“风险最小”,即研究的设计尽量减少被试所冒风险;三是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即在研究中让被试承担的风险和通过研究所获得的利益平衡。P11

42.侵犯的理论解释:一、本能论:侵犯是遗传而来的人类本能;二、社会学习论,代表人物班杜拉等认为:侵犯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受到来自家庭、文化和大众媒体的攻击性榜样的影响;三、挫折-犯论,其观点是: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P96-101

43.利他行为的被帮助者特征:一、性别:女性被助多于男性;二、年龄:老人和孩子被助机会较多;三、

31

魅力和人品:有魅力和人品好的人易获帮助。P120-121

44.给老年人提供心理卫生服务的困难有:一、心理或情绪问题易被其忽视;二、他们往往存在一些社会和身体的问题需要一起处理;三、他们倾向于远离心理卫生服务站居住、交通问题、虚弱和健康问题;四、较年轻人更不愿求助于心理卫生服务。P179

45.老年人临终时的心理:一、怀疑和否定阶段;二、愤恨阶段;三、自责阶段;四、抑郁阶段;五、绝望阶段。P245-247 五、论述

46. 态度的转变有两个方面:方向和强度。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说服宣传

通过面对面交谈、参观访问、看电视或电影等方式来改变人们的偏见或某些观念,从而改变其态度。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2.要晓以利害,但必须把握好分寸;3.要有针对性——说服对象的特点进行;4.要逐步提出要求,有时可以先提出大的要求 二、积极参加活动

主动参与宣传的持否定态度的人转变效果最大 三、强迫接触

可以增加个体与态度对象的了解,促进转变。 四、群体规定

群体的公约、规则可有效改变。P82-87

47.社区心理学的核心价值有7个: 一、个体健康

指的是个体身体和心理健康,包括维持健康的社会-情绪应付方式。相关的研究项目有:1.适应不良行为的预防;2.发展适应性的预防技巧;3.应付、自我帮助和相互帮助群体的社会支持;4.在非临床领域的干预项目。 二、社区感

指对归属的感知,包括与他人的相互依赖以及维持这种依赖的愿望。建设良好、强大的社区是社区心理学家的重要任务。 三、社会公平

指公正地对社会整体中的资源、机会、责任和商讨的权利进行分配。应考虑到影响个体健康的社会和经济因素,使社区成员都能得到健康有益的政策,尤其是无特权的。

32

四、公民参与

指做决定时社区成员都能进行有意义的参与。 五、合作和社区力量

一种尊重和协作的社区关系,包括制定目标、研究和执行等。 六、尊重人类差异

社区中个体的差异性:文化、年龄、种族、宗教、社会地位等。 七、经验主义的基础

从量的研究到质的研究来革新。 P173-175

2006年4月江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00266社会心理学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自我意识,乃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P73

2.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P62 3.最可能影响男女性别心理差异的是遗传基因、性激素和(大脑)。P115

4.柯尔伯格认为,性别认同是认知发展的结果,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性别认同、性别分化以及(亲长认同)。P127

5.彼得罗夫斯基在对动机的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动机系统)理论。P152

6.按照表达情绪的身体部位来区分,表情可以为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三种类型。P171

7.领导人的影响力从性质上看,可以分为强制性的影响力和(自然性)的影响力。P377 8.不服从在不同的场合表现为不同的层次,分别是抗拒、(消极抑制)和自由主义的态度。P272

9.斯陶布提出了(动机)理论来解释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P286 10.从目的来分,侵犯可以分为工具性侵犯和(敌意)性侵犯。P301

二、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利用现存的团体,企图验证某项措施或检验某项改革管理办法所产生的效果而采用的方法称为( )P15A

33

A现场实验 B现场调查 C模拟研究 D实验室实验

2.在同一文化圈内生活着的人们,往往具有共同的人格特点,即所谓( )P51D A同一人格 B相似人格 C人格认同 D典型人格

3.美国心理学家柯尔堡将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其中( )水平是指:发展出一套独立的,超越社会团体的道德标准。P69C

A前世俗 B世俗 C后世俗 D后现代世俗

4.自我意识中生理的自我,其发展的时间阶段是:婴儿从出生以后( )P82A A第8个月到3岁 B第8个月到4岁 C第3个月到3岁 D第3个月到4岁

5.决定男女性别差异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是( )P139D A情感 B意志 C人际交往 D成就动机

6.动机是由机体的( )所激发。P144B A意志 B需要 C功能 D兴趣

7.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布鲁纳指出,内部动机由好奇心、( )和互惠的内驱力引起。P148C

A互惠的外驱力 B个人内驱力 C好胜心 D人个爱好

8.马斯洛认为,人的价值体系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需要,其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的需要。P157C

A社交 B安全 C自我实现 D尊重

9.社会心理学者的研究发现,成就动机高的学生多半归因为( )P190A A个人内在原因 B个人外在原因 C情境 D个人历史原因

10.在身段表情的判断中,( )占有很重要的地位。P172C A面部表情 B动作表情 C双手的表情 D双脚的表情

34

11.社会心理学研究刻板印象最多的是研究对( )的刻板印象。P183D A人际交往 B不同种族 C不同阶层 D他国国民

12.在态度的构成因素中,规定态度对象的因素是( )的因素。P194A A认知 B情感 C意向 D意图

13. ( )提出了态度变化过程的三阶段论。P199B A朗格 B凯尔曼 C奥尔波特 D施肯

14.20世纪4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曾作了一系列实验,实验结果说明( )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P211B

A团体会议 B团体规定 C个别劝说 D个别沟通

15.舍夫兰特的研究表明有威信的宣传者在宣传之后即刻有很大的说服力,几星期后优势( )P213B

A维持不变 B逐渐消失 C稍微降低 D继续增长

16.关于社会态度的转变有很多理论,其中,菲斯汀格提出了( )理论。P220C A.P-O-X海德 B.A-B-X纽卡姆 C认知失调 D认知发展

17.有些做买卖的商贩,为了推销他的商品,故意让其同伙们拥挤在他的摊头,似乎生意兴隆。他们采取的方法是( )P243B

A信誉的暗示 B行为的暗示 C宣传 D说服

18.我们平时讲的“随大流”的行为是一种( )行为。P253D A顺从 B服从 C一致 D从众

19.社会心理学家( )最早注意到了群体中存在的众从行为。P264D A阿希 B塔尔特 C黎朋 D莫斯科维西

35

20.1963年,社会心理学家( )做了一个关于服从的实验研究,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争论。P274B

A米德 B米尔克拉姆 C柯里 D杜威

21.威尔逊指出,人们的利他行为是( )P285D

A后天形成的 B学习的 C被迫的 D先天决定的

22. ( )持有本能生物学的观点,他认为,侵犯是动物(包括人在内)固有的生存本能。P303B

A弗洛伊德 B洛伦茨 C多拉德 D班杜拉

23.实验研究表明,生气的人经过运动之后,其侵犯行为的强度( )P310B A显著降低 B显著增加 C没有变化 D缓慢降低

24.美国心理学家莫里诺是第一个采用( )以查明团体内部心理结构与心理距离的社会心理学家。P347A

A社会测量法 B参照测量法 C人物推定法 D团体观察法

25.社会心理学家( )分析了领导功能之后,提出两个主要向度,一是工作取向,一是人情取向。P372D

A弗莱西曼 B斯德克迪尔 C勒温 D贝尔

三、名词解释:15分 26、社会角色的期待P58

27、威信性动机P150

28、众从行为P264

36

29、冷漠行为P293

30、人际关系P325

四、简答题:30分

31、社会心理学的特点是什么P7

32、简述自我评价内容的类型P102

33、简述男女性别角色的含义P110

34、简述阻碍人际沟通的主客观因素P339

35、简述流言发生与流传的条件P241

五、论述题:20分

36、试述社会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单一支配理论的主要学说P22

37、结合实际,分析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P329

37

2008年4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00266 社会心理学(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实验室实验法是社会心理学最早采用的研究方法,实验室实验必须设立( )P14C A、测试量表 B、模拟实验 C、对照组 D、调查目标

2、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詹姆士认为,本能活动经过多次重复就会变成( )P27C A、经理 B、教训 C、习惯 D、模仿

3、当一个老工人退休之后,对新的生活规律往往不能一下子适应,这是( )P61B A、同一社会角色内心的冲突 B、新旧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

C、一个人身兼几个角色时的内心冲突 D、社会角色规定的人格与真实人格之间的矛盾

4、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道德判断( )P67A

A、从他律到自律 B、从他律到冲动 C、从效果到目标 D、从本能到动机

5、柯尔堡设计了一套两难故事来测定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其中一个典型的故事是( )P68D

A、摔破鸡蛋 B、砸屋救人 C、玩具实验 D、海因偷药

6、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道德行为获得的主要途经是( )P70A A、学习 B、惩罚 C、遗传 D、突变

7、在狩猎和采集文化类型的社会中,男女两性的地位是( )B

A、男性地位高于女性 B、平等 C、女性地位等于男性 D、女性地位先高后低

8、埃里克逊对两性研究的一大贡献是提出了( )P123D

A、外部空间概念 B、尚男抑女论 C、尚女抑男论 D、内部空间概念

38

9、应用认知发展理论深入探讨两性行为并形成系统观点的,当首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P126A

A、柯尔伯格 B、华生 C、詹姆士 D、弗洛伊德

10、对成就动机的深入研究发现,女性成功道路上的重大障碍之一是( )P139B A、生理因素 B、回避性成就动机 C、挑战性成就动机 D、遗传因素

11、社会性动机可以分为( )P149B

A、交往性动机与追求性动机 B、交往性动机与威信性动机 C、本能性动机与威信性动机 D、本能性动机与追求性动机

12、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希望避免如冷、热、毒气、灾害、痛苦等物理条件下的伤害,经济不稳定的威胁(如失业)等的需要属于( )P157C A、生理的需要 B、社交的需要 C、安全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13、社会认知的特征表现为认知的选择性、认知反应的显著性和( )P165D A、认知反应的矛盾性 B、认知的独特性 C、认知的竞争性 D、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

14、凯尔曼提出了态度变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即( )P199C A、竞争、同化、外化 B、竞争、认同、外化 C、服从、同化、内化 D、反对、服从、认同

15、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社会心理学界提出了关于认知均衡理论的向个模型,其中,海德提出的模型是( )P219D

A、A-B-X模型 B、认知失调模型 C、相对失调模型 D、P-O-X模型

16、关于利他行为,历来认为有两种对立的动机,即自我利他主义与( )P282B A、反利他主义 B、纯利他主义 C、集体利他主义 D、个人利他主义

39

17、侵犯行为按照目的来划分,可分为( )P301A

A、工具性侵犯和故意性侵犯 B、工具性侵犯和善意性侵犯 C、情感性侵犯和故意性侵犯 D、情感性侵犯和善意性侵犯

18、侵犯的强度与目的受阻强度成( )P305C

A、正U型关系 B、倒U型关系 C、正比例关系 D、反比例关系

19、一种自我隐匿不显的状态称为( )P313B A、个人性 B、去个人化 C、去显性化 D、显性化

20、生活经验与心理学研究表明,最能发挥人们潜力的条件是( )B A、暗示 B、激励 C、竞赛 D、失败

21、人际沟通的功能是( )P337A

A、协调作用和保健作用 B、协调作用和竞争作用 C、规范作用和保健作用 D、规范作用和竞争作用

22、李维特经过实验,提出了三种沟通形态,即( )P342C A、方型、连锁型、轴型 B、圆型、散点图、直线型 C、 圆型、连锁型、轴型 D、方型、散点图、曲线型

因提供者的照片太模糊,所以缺少23-27部分内容,sorry!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28、根据他人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包括他人言语、表情、姿态)来认知对方的 地位 ,称为社会角色认知。P59

29、所谓男女性别角色,乃是指属于一定 性别 的个体在一定的生活中适当的位置,以及被该社会规定了的行为方式。P110

30、内部动机由三种内驱力引起,一是好奇内驱力,二是胜利的内驱力,三是 互惠 内驱力。P148

31、暗示乃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 含蓄间接 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P243 32、移情是设身处地以 他人 的立场来体会当事人的需要和痛苦等心理感受。P289

40

33、人际关系测量的主要方法有社会测量法、 人物推定法 、参照测量法。P347 34、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 距离 。P325 35、名义上存在的人们的共同体,称为 假设团体 。P356

三、名称解释题(每题5分,共15分) 36、

37、社会化 P42

答: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 38、自我评价 P97

答:是一个人对自己生理 、心理特征的判断,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39、偏见P201

是个人对他人或其它团体持有的缺乏充分事实根据的态度。 40、逆反心理P217

人们在面对宣传时,态度会向相反方向变化,或仍持原来的态度。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 42、

43、简述自我意识的作用。P77

44、简述影响从众行为的主客观因素。

45、简述侵犯行为的控制措施。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P177

47、试述流行的特征。

41

2003年4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0266 社会心理学

一、填空题(每1分,共10分)

1、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叫做 社会化 。P42

2、鲍尔特温将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分为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和 民主型 共四种类型。P53

3、社会角色的学习,一是学习角色的责任与权力,一是学习角色的态度与 情感 。P56 4、形成自我意识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从生理的自我发展到 社会 的自我,最后发展到心理的自我。P85

5、社会心理学家勒温认为,同一个国家的国民有相同的人格特征,并作了国民性的分析。勒温根据场的理论,提出了个人的 生活空间 概念。P45 6、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称作 自我评价 。P97

7、给人以一种成功感,实质上也是一种激励。工作成功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激励,最高的奖赏,这称为“ 内滋 激励”。P149

8、对于同一行为,行为者往往将自己失败的行为归因于 情境 ,而他人则归因于该人的个人倾向。P190

9、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加达斯创立了“ 社会距离 尺度法”,以衡量人们对某个事物的态度。P224

10、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称为 从众 。P253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1、社会心理学最早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P14A

A、实验室实验法 B、现场实验法 C、现场调查法 D、模拟研究法

42

12、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社会学家塔尔特尝试用( )来说明人类的行为和社会心理现象,并成为当时社会上很流行的一种理论。P24D A、快乐 B、同情 C、暗示 D、模仿

13、新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者是( ),他的理论牢固地建立在弗洛伊德理论之上,他把弗洛伊德的著作称名“磐石”。P64D

A、皮亚杰 B、华生 C、班杜拉 D、埃里克逊

14、美国心理学家柯尔堡认为,道德发展有不同的水平和阶段。其中,( )阶段是指:判断是非能注意家庭与社会的期望。P68B

A、前世俗水平 B、世俗水平 C、后世俗水平 D、现代世俗

15、“我”这一概念可指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是:“对自己活动的觉察者”,称为( )P14A

A、主观我 B、客观我 C、他我 D、本我

16、社会性动机可分为( )和威信性动机两种。PC

A、名誉性动机 B、功利性动机 C、交往性动机 D、复合性动机

17、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学校和( )P50C A、社会组织 B、社会法规 C、社会文化 D、社会交往

18、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是近年来国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答案 )从关于社会知觉的人际关系认知理论发展而来。P186A A、海德 B、奥尔波特 C、康因 D、勒维因

19、一个人在房间里听到窗外有喜鹊在“喳喳”地叫,他便认为是一个好兆头,喜上眉间,心里总是乐滋滋的。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归因过程中的( )P191D A、自我知觉 B、参照点 C、模拟化 D、拟人化

20、社会态度问题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内容,态度的核心是( )P196C

43

A、经验 B、观念 C、价值 D、道德

21、态度中的各个构成因素是相互协调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当它们发生矛盾时,其中的( )因素起主要作用。P195B A、认知 B、情感 C、意向 D、非意向

22、偏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偏见的认知成分是( )P202A A、刻板印象 B、第一印象 C、情感 D、观念

23、心理学研究表明,宣传恐怖的程度和人们的态度变化呈“( )”形的关系。P206B A、U B、倒U C、线性 D、点状

24、实验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要转变一个人的态度就必须了解他原先的态度,然后再估计一下两者的差距是否过于悬殊,若差距过大,则应采取( )的策略。A A、逐步提出要求 B、提出全部要求 C、提出部分要求 D、降低标准

25、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社会心理学界提出了关于认知均衡理论的几个基本模型。其中纽卡姆提出了( )模型。P220D

A、P-O-X B、P-O-Y C、A-B-Y D、A-B-X

26、自我评定法主要是测定态度的情感成分。其中,投射法的特点是通过间接的方法来了解人们对某个事物的态度。一般都采用( )的方法。P226A A、看图说话 B、填写试卷 C、观察 D、回答问题

27、个人受非控制的社会刺激引起与社会上其他人的行为相类似,称为( ),该行为P231C A、时尚 B、时狂 C、模仿 D、时髦

28、1963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做了关于服从的实验研究,引起了社会心理学界的争论。P274B

A、阿希 B、米尔克拉姆 C、奥尔波特 D、布赖恩

44

29、个人在团体中接受团体的影响,可以产生三个方面的心理效果:即团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团体的( )P357D

A、竞争力量 B、规定力量 C、协作力量 D、支持力量

30、( )是团体团结的心理基础,也是实现团体目标的重要保证。P362D A、目标整合 B、心理一致 C、志趣相投 D、心理相容

31、以下关于社会舆论的观点中,错误的观点是:( )P238C

A、社会舆论起着一种评论作用 B、社会舆论对团体有相当大的影响 C、社会舆论是稳定的,不会发生变化 D、社会舆论对个人有很大影响

32、故意和团体准则与团体行为相对抗,对团体怀有对立情绪,团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很低,称为( )行为。P255C

A、独立 B、孤立 C、反从众 D、抗议

33、研究发现,个人在团体决定中所提出的建议和在单独情境下所提出的建议相比,( )P368C

A、有更小的冒险性 B、有相同的冒险性 C、有更大的冒险性 D、没有冒险性

34、以下关于社会心理学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P3B A、社会心理学忽略探讨社会与个体的相互作用 B、社会心理学强调要探讨情境 C、社会心理学注重群体的心理因素 D、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关系不是十分亲切

3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 )P18A A、不能影响被研究者的生理与心理健康 B、可以给予一些恐怖、担心及情绪的冲击 C、必要地采用轻微强迫的手段

D、一旦参加研究,志愿者不能违背原先做出的承诺

45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36、社会角色的冲突。P60

答: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社会角色时,往往会发生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37、自我意识 P73

答:也称自我,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38、社会认知 P163

答: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的判断的过程。

39、团体 P354

答:是指一群人在其同一规范与目标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一个组合。

40、利他行为 P282

答:主要是指有利于他人而不期望外来报偿的行为,行为之后也可以产生自己报偿的结果。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社会化的特点是什么?

答:1、个人的社会化是其生物的遗传素质为基础。 2、个人的社会化也是个性化过程。 3、个体的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

41、动机的含义是什么?p142

答:1、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 2、动机为个人行为提出目标。

3、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其体内平衡。 4、动机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

42、简述在相互关系中影响自我表现的其他因素。P94

46

答:1、相互关系中对方本身的特点。 2、当时的情境。 3、所属团体的参照

43、简述态度转变的个人因素。P215

答:1、自尊心的强度。 2、权威主义倾向的强度。 3、想象力的丰富性。 4、性别 5、智力水平 6、当时的需要

44、简述影响团体对个人活动效率的因素。P364

答:1、活动的性质 2、激发起竞赛的动机 3、产生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动机系统理论。P153

答:苏联心理学家根据个体需要与动机的关系,提出了动机系统理论,代表人物彼得罗夫斯基。

构成的成分有:

1、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是个人的活动动机的重要方面。

2、信念:是激励人们按照自己的观点、原则和世界观去行动并意识到的需要系统。 3、意图:也是行为的动机,其中表现出对生存和发展条件的需要,以意图表现的需要若不经过专门组织的活动就不能得到满足,这类动机能够在很长时间里维持个人活动的积极性。意图有不同形式,如企图、幻想、追求、理想等。 4、意向:是未被明确意识到的活动的动机。

47、试分析人们发生对态度变化抵抗的主客观原因。P217

答:人们在面对宣传时,态度会向相反方向变化,或仍持原来的态度,也就是所谓的逆反心理。让人们发生这种变化的主客观众原因有:

1、客观原因:宣传者的宣传单纯地为宣传而宣传,以命令的形式进行宣传,不准这样,不准那样,那么宣传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宣传者的宣传言过其实,或强调得太过分,则其效果也不好。

2、主观原因:有一种观点认为,心理上的抵抗是个人感觉到某些方面享有的自由被剥夺时,自身激发出一种动机状态,目的是想确保行为的自由。产生心理上抵抗的另一主观因素是人们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产生了与宣传意图相反的效果。

47

所以,我们在做宣传工作时,要实事求是,不要哗众取宠,否则会引起人们人们的反感,另一方面,我们的宣传要引导人们自己去辨别好坏,也可以有目的地组织讨论,共同评价,相互提高,这样效果较好。

2009年4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00266 社会心理学(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社会心理学强调要探讨( )P3 A A 情境 B 人性 C 意识 D 物质

2、利用现存团体,企图验证某项措施或检验某项改革办法所产生的效果而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P15 B

A 现场调查 B 现场实验 C 现场观察研究 D 模拟研究

3、柯里认为自我意识的形象包括三个因素,其中在实际中有重要意义的因素是( )P75 B

A 关于被他人看到自己的姿态的自我觉察 B 关于他人对自己所作的评价与判断的自我想象 C 关于对自己怀有的某种感情----自尊或自卑 D 关于对他人的性格的判断

4、自我意识发展到了心理的自我阶段,在其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主要追求( )C A 身体外表的完美 B 他人的注意 C 政治上、道德上的上进 D 物质欲望的满足

5、在下列社会文化的类型中,男性的地位高于女性的文化类型是( )P115 C A 狩猎与采集文化 B 园艺文化 C 农业文化 D 工业化社会

48

6、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男女两性角色的获得过程通常会持续很长时间,是一个观察与( )P124 A

A 强化、模仿相互作用的过程 B 性别认同相互作用的过程 C 认知发展相互作用的过程 D 亲长认同相互作用的过程

7、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其两性观可以归纳为( )P121 D A 内部空间论 B 男女平等论 C 尚女抑男论 D 尚男抑女论

8、动机是直接推动个性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 )P141 D A 系统动力 B 外部动力 C 整合动力 D 内部动力

9、常见的激励方式如物质奖励、福利、晋升、表扬、批评、惩罚等,称为(A 外附激励 B 内滋激励 C 环比激励 D 自我激励

10、企图、幻想、追求、理想等形式均属于( )P152 C A 兴趣 B 信念 C 意图 D 意向

11、社会认知的特征是认知的选择性、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和认知反应的( A 一般性 B 显著性 C 潜在性 D 隐蔽性

12、社会刻板印象常有先入为主的作用,也称为( )P185 D A 反馈效应 B 记忆效应 C 歧视效应 D 晕轮效应

13、如果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界力量,称为( )P187 C A 非更改归因 B 理性归因 C 情境归因 D 个人倾向归因

14、实验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要转变一个人的态度应当( )A A 逐步提出要求 B 一开始就提出要求 C 最后提出要求 D 施加全部压力提出要求

15、测量社会态度的总加量表的创立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P223 B

)P149 A P164 B 49

)A 塔尔特 B 里开特 C 罗斯 D 托马斯

16、他人暗示的特殊情况是( )P245 D

A 群众的暗示 D 权威的暗示 C 团体的暗示 D 组织的暗示

17、团体中由于多数人受到少数人意见的影响而改变原来的态度、立场和信念,转而采取与少数人一致的行为,称为( )B A 遵从 B 众从 C 顺从 D 屈服

18、对权威的服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钦佩权威而服从,一种是( )D A 模仿权威而服从 B 认同权威而服从 C 感激权威而服从 D 害怕权威而服从

19、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称为( )A A 利他行为 B 赞助行为 C 合作行为 D 交换行为

20、社会公正和侵犯行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公正可以( )C A 惩罚侵犯行为 B 小幅度增加侵犯行为 C 减少侵犯行为 D 大幅度增加侵犯行为

21、为了自己更好地与他人沟通活动,在思想上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双方进行“沟通”,称为( )A

A 个人内省 B 个人与个人的沟通 C 团体与个人的沟通 D 多人与之间的沟通

22、参照测量法主要用于测量人际关系,它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 )P351 D A 莫里诺 B 贝尔 C 李维特 D 彼得罗夫斯基

23、非正式团体产生的基础是( )B

A 双方的约定 B 心理动机上的方向一致 C 编制、规章 D 外界的压力

50

24、团体中成员与成员、成员和团体、领导和群众、领导人之间的相互吸引,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称为团体的( )C A 目标整合 B 志趣相投 C 心理相容 D 智能互补

25、如果所从事的活动是学习并需要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则团体内其他成员的在场将会( )P364 B

A 使活动者工作得更加出色 B 发生干扰作用 C 没有任何影响 D 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26、心理学的两大支柱是社会心理学和 生理心理学 。P8 27、社会心理学最早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实验室实验法 。P14 28、1870年,学者 冯特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P29

29、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社会角色时,往往会发生内心的 冲突与矛盾 。P60

30、男女性别角色的特点是多样性和相对 稳定性 。P112

31、希望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充分表现个人的情感、思想、愿望、兴趣能力等,能使自己的潜力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一需要称为 自我现实 的需要。P157

32、流行是指社会上相当多的人在较短时间内,由于追求某种行为方式,并使之在整个社会中到处可见,从而使人们相互之间发生了 连锁感染 。P235

33、关于利他行为,有两种对立的动机,即时 自我利他 主义与纯利他主义。P284 34、旁观者在场发生的作用有:观众作用、榜样作用和 责任分散 作用。P294

35、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要得到自己帮助的,却坐视不救、袖手旁观的态度称为 冷漠行为 。P293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36、历史档案分析法 P18

收集历史上所记载的某个团体或个人的心理活动的普外,加以分析,从中寻找社会心理活动的规律。

37、社会舆论 P238 公众的意见和看法。

51

38、态度P194

是某个人对某一种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39、模仿 P231

指个人受非控制的社会刺激引起的一种与社会上其它人行为相类似的行为。 40、竞赛P249

是个人或团体的各方力求胜过对方成绩的对抗性行为。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社会化的特点。

42、简述流言发生与流传的条件。

43、何谓从众?简述从众行为的心理原因。

44、简述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45、何谓侵犯行为?简述产生侵犯行为的原因。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社会态度转变的主客观因素。

47、试述领导人的影响力对被领导人产生的心理效果。

52

01.00266

2010年4月江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00266社会心理学(一) 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外有研究证明,接受社会的最佳时期是( ) 期期 B.青年期 C.成年期 D.老年期

908年第一次出版了两本社会心理学的著作,一本是美国的社会学家家罗斯写的,另一本的著作的作者是英国的心理学( )

库兹明 B.奥尔波特 C.洛莫夫 D.麦独孤

社会心理学研究会遇到伦理问题,例如请工作人员充当研究者或扮演其他角色,应当视为( ) 欺骗行为 B.犯罪行为

出自研究工作的需要 D.受到公众谴责的行为

一些早期的社会学家与社会心理学家,企图用快乐说、权利说、同情说等理论来解释人们的社会心理现象,这些理论被为()

双重支配理论 B.朴素心理理论 C.多重心理理论 D.单一支配理论

鲍尔特温认为,父母早强迫命令的同时,常常会讨厌孩子而不加管教。这一教养态度属于() 专制型 B.溺爱型 C.放任型 D.民主型

以下文化类型中,男女社会地位相对平等的是() 园艺文化 B.农业文化 C.游牧文化 D.工业文化

柯尔伯格认为,性别认同是认知发展的结果,它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性别认同、性别分化以及() 同辈认同 B.亲长认同 C.组织认同 D.邻里认同

伯利等人对成就动机的研究发现,男性成就动机多侧重于作业的取向,而女性成就动机多侧重于() 人际取向 B.竞争取向 C.子女取向 D.生理取向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已达到一定的目的的内部动力,动机的作用是() 活动性与选择性 B.活动性与突击性 突出性与选择性 D.单一性与复杂性

内部动机由三种内驱动力所引起,即胜任的内部驱动、互惠的内驱动力与() 理性的内驱力 B.表达的内驱力 C.经济的内驱力 D.好奇的内驱力

虽然双方认知到得是同一行为,但是行为者往往把自己失败的行为归因于() 情境 B.个人倾向 C.人格特征 D.能力

个人对他人或者其他团体持有的缺乏充分事实根据的态度成为() 歧视 B.轻视 C.偏见 D.贬低

社会态度转变有不同的方法,在进行说服宣传时要() 恐怖说服 B.施加压力 C.引诱 D.晓以利害

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社会心理学界提出了关于认知均衡理论的几个模型,其中纽卡姆提出的模型是() D-E-Y 模型 B.P-O-X模型 C.A-B-X模型 D.G-O-F模型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里开设计了测量态度的() 卡片法 B.总加量表法 C.鱼刺图法 D.趋势图法

故意和团体的准则与团体行为向对抗,对团体怀有对立情绪,团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很低,称为() 敌对行为 B.反从众行为 C.抗拒行为 D.斗争行为

少数派对对多数派成员产生影响力,还必须具备行为上的() 服从性 B.隐蔽性 C.独立性 D.分歧性

强盗拦路抢劫,为了抢夺钱财而动刀,者一侵犯行为属于() 故意性侵犯 B.敌意性侵犯 C.盲目性侵犯 D.工具性侵犯

本能论认为,侵犯行为时先天的一种破坏性本能,这种本能() 不可能消除,但可以加以疏导 B.不可能消除,也不可以加以疏导

53

可以消除,也可以疏导 D.可以消除,但不可以疏导

社会心理学家纽卡姆研究了人际关系的结构,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消逝,人与人之间相互日益了解,人际结构也() 变得越来越简单 B.变得越来越复杂

变得越来越单一 D.一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从组织层次的观点看,个人、团体沟通方式的第一层次是() 个人内省 B.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沟通

团体与个人之间的沟通 D.多人与一人之间的沟通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尔分析了领导功能之后,提出了两个重要向度,即() 工作取向和人情取向 B.工作取向和命令取向 命令取向和人情取向 D.关系取向和感受取向

如果所有从事的活动是简单的机械操作或手工操作,则有其他团体成员在场时,会使活动者的工作() 受到干扰 B.维持不变 C.几乎停顿 D.更加出色

在人数较多的小团体中,某些人的交往活动比较频繁,交往更带有密切的性质,称为小小团体,小小团体的人数一般()

2~7人 B.9~15人 C.10~20人 D.21~30人

领导人要发挥领导功能,必须具有的先决条件是,领导人能受到团体成员的拥护以及领导人() 要信守若言 B.有丰富的经验 C.要有决定权 D.独特的个人勉力 、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社会心理学是_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或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的科学。

从许多资料来看,社会心理学发展得最快的国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埃里克逊的理论牢固地建立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之上,是______________理论的代表者。

形成自我意识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从___________的自我到社会的自我,最后发展到心的自我。

需要的情感成分与_____________成分具有动机作用。

模仿,是指个人受非控制的_____________引起的一种行为,其行为与社会上其他人的行为相类似。 所谓服从,乃是个体按照社会要求、______________或别人的意志而作出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侵犯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来培养。

李维特以五人小组为实验对象,提出团体结构的三种沟通形态,即圆型、连锁型和__________。 领导作风有民主的领导、专制的领导和________________的领带三种。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模拟研究

会角色的认知

我意识

信性动机

暗示

54

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10分,共20分)

55

述社会认知的特征。述归因的参照点。述流言与谣言的异同。述竞赛条件下的心理状态的特点。

述题(每小题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

述影响态度转变的个人因素。2006年10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团体咨询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团体咨询的参加者主要是( )的人。

A、患神经病 B、患精神病 C、有人格缺陷 D、人格健康 2、团体咨询具有教育和( )的功能。

A、发展 B、预防 C、治疗 D、发展、预防及治疗

3、训练性团体的主要功能在于为成员提供一个( ),着重帮助成员学习新的行为,改变不适应的行为。

A、活动场地 B、实验室 C、交往机会 D、管理机构 4、心理剧是团体情境下进行的( ),从一开始就不是结构性的。

A、演技训练 B、情感剧 C、即兴表演 D、娱乐活动 5、团体咨询与集体心理治疗的先驱是( )

A、勒温 B、普拉特 C、罗杰期 D、班杜拉

6、能保证一定的工作效率,但成员之间缺乏信任感和创造力的领导方式是属于( )

A、专制型的 B、权威型的 C、民主型的 D、放任型的

7、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 ),以及群体成员的满意度。

A、肯定度 B、平等性 C、吸引力 D、赞美度 8、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的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是( )

A、精神分析 B、行为分析 C、交往分析 D、相互作用分析 9、会心团体的原则是从“以个人为中心”的发展而来的,且( )

A、以团体为中心 B、以成员为中心 C、以教育目标为中心 D、以发展目标为中心

10、作为会心团体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的贡献是巨大的。

A、罗杰斯 B、阿德勒 C、普拉特 D、柏恩 11、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将人的( )概括成十条。

A、错误认识 B、非理性信念 C、基本过错 D、错误价值观

12、团体指导者是专业的( ),他必须了解团体咨询的理论,掌握团体咨询的方法和技术。

A、医生 B、助人者 C、领导者 D、组织者 13、勒温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关于( )领导条件下儿童群体的研究。

A、民主 B、专制 C、民主与专制 D、无 14、团体指导者必须扮演好( )的角色。

56

A、教育者 B、局外人 C、局内人 D、“局内人”和“局外人” 15、罗杰期提出咨询员的基本态度包括共情、真诚和( )

A、倾听 B、关注 C、无条件积极关注 D、尊重

16、团体咨询的目标可以看成是团体指导者和团体成员参加团体的( )

A、指导思想 B、基本理由 C、外在动力 D、期望

17、为了让团体成员互相沟通而相识,逐渐形成团体合作互助的气氛而开展的活动属( )

A、导人阶段活动 B、实施阶段活动 C、终结阶段活动 D、升华阶段活动 18、在团体咨询结束后三个月至两年内进行的评估称为( )

A、过程性评估 B、总结性评估 C、追综性评估 D、反思性评估

19、团体指导者对团体成员语言或非语言行为陈述给予意义的过程,称这谓( )

A、解说 B、联结 C、倾听 D、促动 20、面质是团体咨询中( )技术。

A、反应的 B、互动的 C、行动的 D、辩论的 21、团体咨询的主要目的这一是扩大( )区。

A、公开 B、盲目 C、未知 D、隐密 22、在成熟阶段,团体咨询指导者的主要任务是( )

A、提供鼓励与挑战 B、整理成员学到的东西 C、帮助成员建立目标 C、自我开放

23、团体指导者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尊重每一位参加者,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创见。这些都体现了团体咨询的( )原则。

A、共同 B、民主 C、发展 D、综合

24、为使每位成员可以有充分发言、交流的机会,可采用( )式讨论。

A、辩论 B、论坛 C、圆桌 D、分组 25、团体的中介因素包括团体过程及( )因素。

A、后效 B、团体发展阶段 C、团体指导者 D、团体规模 二、填空题:

26、团体咨询的积极目的在于 功能。

27、通过团体特有的冶疗因素,改变成员的人格结构,使他们达到康复的目的,称为 团体咨询。

28、阿德勒认为,个人行为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 ”的动机。 29、20世纪40年代,勒温成立了“国家训练实验室”,以对人际关系的 及对他人的理解接受态度进行训练。

57

30、在没有外罚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称为 。

31、1957年, 在一次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了《人际相互作用分析;一种新型有效的团体治疗法》。

32、应用最广泛的非语言人际沟通方式是 。

33、人际吸引是指在人际沟通中形成的对他人的一种特殊形式的 。 34、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表现如 。

35、团体咨询的 阶段,指导者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以适时而敏感的态度对团体进行催化。 三、名词解释: 36、未来法

37、互应型交流

38、互补吸引

39、代理人角色

40、化妆舞会

四、简答题:

41、团体咨询目标的功能有哪些?

58

42、心理剧的基本技法有哪些?

43、团体成员可以在团体中尝试哪些积极的体验?

44、团体咨询的纪律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五、论述题:

45、概述团体咨询的主要理论基础。

59

46、试分析并举例说明团体咨询中指导者应注意的问题。

六、案例分析题:

47、案例:当前,大学校园中男女生的恋爱率是相当高的,学生追求爱情的意识和勇气都很强。但也有不少学生,心理强烈地暗恋着自己某位位异性同学,也常常有表白的冲动,可又总是“临阵退缩”,甚至在走近那位“心中的他/她”时,就会不自觉地紧张、出汗,连一句完整的名子都说不成!于是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学习成绩下降,信心更差,形成了恶性循环。

如果你是学校心理指导中心的老师,您该如何帮助这些同学呢?你能提出一套什么样的团体咨询与治疗的方案呢?

60

团体咨询

第一章 团体咨询概论

第一节 团体咨询的概念 识记

团体咨询的概念:是指运用团体动力学的知识和技能,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团体领导者,通过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协助团体成员获得有关的信息,以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与健康的态度和行为的专业工作。 团体咨询与个别咨询的关系: 相同点:

1. 目标相似 (他们都是帮助来访者了解自我。促进自我发展,达到自我统合和自我实现的目的。) 2. 原则相似 (都强调提供接纳、宽容的气氛,消除来访者的紧张和顾虑,促使其自由表达感情和

经验,学会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

3. 技术相似 (两者都需要心理咨询师熟练掌握接纳、同感、澄清、回馈、对质等技术。)

4. 对象相似 (对象都是正常人为主,他们生活中遇到发展性的困难,需要专业方式帮助解决人生

问题。)

5. 伦理原则相似 (尊重来访者权利和利益、保密原则、认识到咨询师个人和咨询方式的局限性。) 区别点:

1. 互动程度不同 (个别咨询,是一对一的沟通,是有深度的心理互动,但广度有限。团体咨询,

能为成员提供更多交往机会,人际互动丰富,广度大,但深度低。)

2. 助人氛围不同 (个别咨询,来访者是被帮助的对象。团体咨询,中可以形成“我助人人,人人

助我”的心理氛围。)

3. 问题类型不同 (个别咨询更适合心理困扰较大的个人。团体咨询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调适更

有优势。)

4. 咨询技术不同 (团体咨询面对问题更多更加复杂,要具备个别咨询的基本技术,和团体咨询特

有的技术。) 5. 工作场所不同

团体咨询:一般在学校、社区、企业等组织中提供团体形式的心理服务多称为团体咨询。

团体心理治疗:是以一系列心理治疗理论模式为基础,对心理障碍进行矫治、治疗和人格重建。(在医疗机构开展的团体形式的心理服务多称团体心理治疗。对象一般是有心理疾病的患者。)

(主要技巧:让患者再度体验过去痛苦或创伤,帮助他们领悟干扰现在功能的过去的选择。强度过去经验、潜意识动力、人格重建,以及基于深层领悟而发展的新行为方式。是一个长期性治疗过程。) 第二节 团体咨询的特点与功能 识记

团体咨询的特点

1. 团体咨询的影响力大。 (团体咨询是多向沟通过程,每个成员不仅自己接受他人帮助,也可以帮助

其他人。成员互相支持、集思广益、增强信心,每个成员都可以成为别人的成长资源,获得更多的突破和新的经验。团体动力也有负性的,出现破坏和消极影响力时,会对成员造成很大伤害。)

2. 团体咨询的效率高。 (团体咨询增加了咨询人数,提高咨询效率,节省了咨询时间和人力,还可以

利用集思广益的研讨方法。)

3. 团体咨询的后续效果好。 (团体咨询基本原理是提供一种生活经验,参加者能将团体经验应用在日

常与他人的互动中。)

4. 团体咨询的适应范围广 (对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有特别作用,对缺乏社会经验,缺乏客观自我评价、

缺乏信任、依赖、武断等都可以矫正。) 团体咨询的功能

1. 团体咨询的教育功能。 (团体咨询通过成员相互作用,增进他们的自我学习,使大多数成员在团体

过程中学习到新的行为和态度。)

2. 团体咨询的发展功能。 (团体咨询强调发展模式,帮助咨询对象得到充分发展,扫除其成长过程中

61

的障碍。)

3. 团体咨询的预防动能。 (通过团体咨询,成员对自己的问题或状况有更多的认识,成员之间讨论以

后可能遇到的难题,和解决办法。领导者能发现需要接受个别咨询的人,所有成员对心理咨询有了正确的认识,一旦需要帮助可以求助专业机构,防患于未然。)

4. 团体咨询的治疗功能。 (由于团体情境比较接近日常生活与现实状况,以此处理情绪困扰与心理偏

差行为容易收到良好效果。)

(团体咨询的局限性:1不适合团体的个人特质;2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3对领导者要求较高。) 第三节 团体咨询的目标与原则 识记

团体目标的层次:分为,一般目标、特殊目标、过程目标。

一般目标:指通过各种团体活动的形式,促使参加者获得生长发展的机会,加强他们的兴趣与经验,培养他们对社会的习惯态度和责任,更好的适应社会。

特殊目标:指每一个团体咨询针对成员的类型所要达到的专门目标

过程目标:是指整个团体咨询的特殊目标是通过几个分目标达成的,不同阶段目标有别。 应用

团体咨询的原则:专业原则、民主原则、共同原则、启导原则、发展原则、综合原则、保密原则。

民主原则:领导者在团体中起引导作用,也是一个成员,尊重每一个成员,促使团体保持自在开放的气氛,增强凝聚力。每个成员都可以参与和有权决定团体活动,团体规则以成员需要来决定。领导者更多扮演跟随者的角色,起催化、激发的作用,使成员都承担起发展团体的责任。

共同原则:有效能的团体在活动中要围绕成员共同问题和志趣,领导者要促进成员互动,增强共鸣。 发展原则:领导者要从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成员问题,把握团体的过程,用发展的眼光把握团体。

保密原则:尊重每一个团体成员的权利及隐私,是团体咨询中最基本的原则。领导者要向成员说明保密的重要性,要求成员遵守保密规定,如果需要研究等必须征得本人同意,并匿名。只有在危险的特殊情况时,保密不是绝对的。

第四节 团体咨询的类型

根据理论和方法分类:1、心理分析团体。2、行为主义团体。3、当事人中心团体。4、完形学派。5、交互分析。6、理性情绪团体。7、现实治疗。8、心理剧。

根据性质和功能分类:1、成长性团体咨询;2、训练型团体咨询;3、治疗性团体咨询;4、自助性团体咨询。

根据结构化程度来分:1、结构是团体咨询;2、非结构式团体咨询;3、半结构式团体咨询。

根据团体开放程度和成员构成分类:1、开放式团体;2、封闭式团体;3、同质性团体;4、异质性团体。

根据成员年龄和发展阶段来分类:1、儿童团体咨询;2、青少年;3、大学生;4、成人;5、老年人。 领会

成长性团体咨询

1. 成长性团体咨询主要目的:是通过团体成员的主动参与,表达自己,从而找到大家共同的兴趣与目标,

重点放在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

2. 团体咨询的成长功能体现在:一,使个别成员已失去的社会功能与技巧得到补充和修正。二,是成员

能够掌握社会技巧以便自我解决问题。三,帮助成员迈向自我完善,发挥潜能的境界。

3. 成长功能的实现通过以下条件:一、让成员有宣泄的机会。 二、团体成员以支持。三、使成员对自

己有新的认识。四、改善适应促进成长。

4. 成长性团体咨询应用范围广泛,尤其在培养领袖人才、协助个人成长方面。同时也是用于帮助那些缺

乏自信心或社会适应有问题的人。会心团体就是典型的成长性团体咨询。

5. 会心团体是罗杰斯将许多性质相同的团体统称为会心团体。会心,就是指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是会

心团体咨询最根本的特点,强调人际经验和此时此地。被视为发展性团体咨询,或成长性团体咨询。

62

会心团体可以集中组织,也可以分散进行。团体从开始到结束一般经历困惑探索阶段、信任接受阶段、自我探求阶段、变化成长阶段等历程。 会心团体作用:提供自我探究的机会;提供在变化的时代里再学习的机会;提供与陌生人交往的机会;起到心理治疗作用。 训练性团体咨询

1. 训练性团体咨询:着重人际关系技巧的培养,强调通过团体环境中的行为实验来帮助成员学习如何解

决问题,如何作决定,怎样表达自己的意见等。

2. 主要功能:为成员提供实验室,帮助成员学习新的行为,改变不适应的行为,并通过练习使新行为得

到巩固。

3. 训练性团体的特征:一,强调此时此地,不涉及成员过去的行为;二,强调过程不强调内容;三,强

调真实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有利于他人的成长。一般人数不多,10到15人组成。 开放性团体咨询

1. 开放式团体咨询:指成员不固定,不断更迭,新成员可以随时加入。

2. 特点:成员可以弹性的参与或不参与团体,成员被选择和进入团体的标准宽松,成员希望以不定期方

式参加团体。

3. 好处:可以有持续的成员流动,新成员加入会使团体气氛产生变化,如果有成员离开,会有新成员填

补空缺,保障了团体的完整性。让成员自由地加入团体,也是比较经济的做法。对需要紧急和暂时性帮助的成员特别有价值。医院中的团体常采用开放式的。 封闭性团体咨询

1. 封闭性团体咨询:是一个团体,从第一次聚会到最后一次活动,成员保持不变,一起进入团体,一起

结束。

2. 优点:对成员有一定限制,成员之间会有较多的凝聚力,连结和认同,成员彼此认识,有较高的和谐

性和认同感。因此是常用的方式。

3. 缺点:成员流失,团体可能因此无法进行。并非人人都适合高亲密团体,有些成员会拒绝或暗中抗拒

亲密。 应用

儿童团体咨询

在学校中对于经常表现不良行为的儿童,团体咨询会起到预防和治疗性作用。为儿童提供表达自己问题的感受,从中鉴别有严重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儿童,对适应不好的儿童越早提供专业的心理帮助,越能培养和帮助他们应对以后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发展性心理问题。 青少年团体咨询

青少年期是一个孤独探索的阶段,体验到没人帮助和无人理解的感受,经历依赖与独立的矛盾、接受与拒绝的冲突、认同危机、同伴压力、寻找安全感等问题。许多青少年在各种压力下产生较严重的精神负担,团体咨询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情境了解经验冲突的情感,探索自我,由此认识到他们与同伴们共同具有的问题。在团体中有彼此沟通机会,团体成员能表达自己所关心的内容,协助其他成员,较能自我了解和自我接受。 大学生团体咨询

许多大学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大学生情绪和社会方面发展。大学生团体咨询的目的在于为他们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处理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如,专业兴趣、生涯发展、男女关系、认同问题、人际冲突与疏离感等。现在一些大学提供多样化的结构性的团体咨询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要。如,培养自信心的团体、建立和谐关系团体、培养领导力团体、发展情绪管理团体、职业选择团体等。 第五节 团体咨询历史与发展 识记

团体咨询起源:团体咨询最早发源于欧美国家。最早尝试团体形式用于咨询和治疗的美国内科医生:普拉特。他被称为:团体咨询与集体心理治疗的先驱。 二战后团体咨询与治疗的发展:

63

二战后的发展:要感谢勒温,他的集体动力学研究中心成立了团体人际技术训练实验室。进行敏感性训练。

此方法,首先进入产业界,以企业领导及管理人员为主要训练对象。后在政府机构与院校广泛应用。 敏感性训练在团体咨询史上的重要意义在于,团体咨询一词为人们熟悉,团体咨询与治疗开始对健康人提供帮助,而不再只针对心理或行为有问题的人。

1946年,罗杰斯及同事注意到专题讨论会是一种有效方法。此后,一个人发展和人际关系训练相结合的发展性团体咨询在美国、欧洲、日本广为发展。 领会

团体咨询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专业意义上的团体咨询只有十多年的历史。首先在高校引进和发展团体咨询的技术与方法。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大陆出版了两本有关团体咨询与治疗的专著。21世纪,出台了国家职业标准“心理咨询师”,团体咨询成为必备的专业技能,要求二级咨询师掌握团体咨询的技术。

第二章 团体动力与沟通理论

第一节 团体动力理论 识记

团体动力学是所有形式的团体咨询的理论基础。

团体动力学创始人:勒温,德国心理学家,被誉为“实践的理论家”。

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基础是勒温的场论。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勒温1938年发表的《社会空间实验》一文中。 团体气氛:团体动力学最著名的实验之一是团体气氛的研究。勒温与里皮特研究的民主与专制的团体气氛下的行为差异。(民主领导的团体气氛能提高效率;气氛友好,以工作为中心,抗挫折力强,自觉度高,满意度高。专制虽能保证一定效率,但成员缺乏信任感和创造力,相互充满敌意和冲突,自我为中心。) 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团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以及团体成员的满意程度。(团体凝聚力是以团体共同活动为中介。) 第二节 人际沟通理论 识记

人际沟通的特点与功能 特点:

1. 沟通双方互为主体; (双方都是以积极主动状态参加交流。) 2. 沟通能够调整双方的关系;

3. 沟通的双方具备统一或相近的符号系统;

4. 沟通中可能出现社会性、心理性、文化性的障碍。 功能:

(人际沟通是个体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角色、形成健全个性的基本途径。) 1. 传递信息的功能。

2. 心理保健的功能。 (满足人的交往心理需求,产生归属及安全感,减轻焦虑恐惧)。 3. 自我认识的功能。 (人际反馈) 4. 人际协调的功能。 人际沟通的类型:

1. 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在组织规定的通道沟通,规范、准确度高;后者在通道外沟通,

灵活,速度快,可靠性差。)

2. 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 3. 单向沟通(快捷、专制)与双向沟通。 4. 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5. 现实沟通(身体角色互相清楚,面对面或电话)与虚拟沟通(匿名、与想象的个体沟通)。 人际沟通的形式:

64

沟通的一般模式:

早期的研究有申农和韦弗提出的有影响的数学模式。

20世纪6、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拉斯韦尔提出沟通的“五W模式”。 近年,研究集中在沟通过程,研究特点: 1. 把沟通看成一个共有的社会系统。 2. 沟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

3. 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是同一系统的组成部分,常常同时发生。 人际沟通的过程:

1. 信息源 (是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

2. 信息 (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他人的观念和情感。)

3. 通道 (沟通过程的信息载体。面对面沟通或广播电视等媒介沟通。) 4. 信息接受者 (信息接受者是沟通的另一方。) 5. 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 6. 障碍 (多样化)

7. 背景 (沟通发生时的情境。影响每一要素,许多意义是背景提供,包括心理、物理、社会、文化)。 等7个要素构成。 团体内人际吸引规律

人际吸引:是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他人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态度。

人际吸引的一般规律:领近吸引、相似吸引、互补吸引、外表吸引、人格吸引、能力吸引

人际吸引的基本态度: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共情。 (满足以上条件,一种平等的良好关系就出现了。) 领会

团体内沟通的形式:

1、团体正式沟通网络: (在正式团体中,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递的结构称正式沟通网络。)

5种形式:链式、轮式、圆周式、Y式、全通道式(信息传递速度快、成员满意度高)。P29图 2、团体非正式沟通网络:(三种典型形式)流言式、集束式、偶然式。 团体内沟通的渠道:语言和非语言沟通。

1、语言沟通。 (是最有效、最便捷的媒介及渠道。功能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靠词汇、句子以及副语言包括:音高、节奏、强弱、扬抑、停顿等。) 沟通技巧:

1) 寻找共同点:最基本的技巧。

2) 共情。 (是心理咨询的术语,也叫:同感。指能从对方角度看问题,能设身处地的考虑问题。

分为初级共情和高级共情。前者指个体从思想上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后者指个体不仅可以从思想上理解他人,且能站在对方立场来感受事件带来的情绪体验,并在交往中自觉把体验用语言或非语言传递给对方)。 3) 真诚赞美。 4) 学会拒绝。 5) 幽默。

2、非语言沟通。比语言沟通更深刻、含蓄,丰富了人际沟通。

1) 目光接触:非语言中应用最广泛。 (主要用途:一种认识手段;可以控制,调整沟通之间的互

动;用来表达人的感情;用作提示、告诫的手段。

2) 面部表情。 (最易识别的六种基本表情:喜、惊、惧、怒、厌恶、轻蔑。)

3) 体态语言。 (伯德惠斯特尔提出了运动8模式,从而形成了一门新兴科学——体语学。)

4) 触摸。 (被认为人际沟通最有力方式,人在触摸或身体接触时对情感融洽的体味最深刻,且会

产生情感依恋。握手是团体使用最多的沟通行为之一,握手规则:内心真诚接纳,主人、上级、女性应主动,不要戴手套,保持适当目光接触。)

65

有效沟通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

1、培养良好沟通的心理品质 (这是提高沟通艺术,取得较好沟通效果的前提。包括:真诚、热情、自信、谦虚、谨慎、宽容、助人、理解。)

2、克服沟通中的障碍心理 (常见的障碍心理有:羞怯心理、自卑、猜疑、嫉妒、恐惧、厌恶、自负、依赖等)

3、确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常鲜明、强烈、影响深远,直接决定着沟通发展的方向,并在今后的沟通中起到心理定势的作用。)

4、利用支持性的沟通行为 (包括:描述性、问题导向式、自发式、同理式、平等式、协定式。减少引起防卫的沟通行为如:评价式、控制式、中立式、谋略式、优越感、专断式的沟通行为会引起防卫反应。) 方法:

1. 注意。 (接受人认真倾听沟通的信息。) 2. 理解。 (接受人能掌握信息的含义。)

3. 接受。 (指接受人同意或遵循信息的要求。) 4. 行动。 (根据信息要求采取措施。) 第三节 社会学习理论 识记

创始人,班杜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社会学习理论是一种下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最早在1941年由米勒和多拉德提出。班杜拉发展了这一观点。) 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基本立场:个人行为(不是由动机、本能、特质等个人内在结构决定,也不是早期行为主义所说的由环境力量决定的,)而是由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的。人的行为受到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影响,行为与环境、个人内在因素三者互相影响,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

社会学系理论认为:大部分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他人而学会的。现代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并不仅仅受到自己行为的直接后果的影响,还受到观察他人所遇到的结果(替代强化),以及由个人对自己的评价,认识所产生的强化(自我强化)的影响。 关于模仿的实验研究

模仿:是指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与他

人相仿。自觉模仿分适应性(被动适应)和选择性(经过思考而选择)。 第四节 团体过程的影响机制

团体咨询的四大影响机制:在团体中获得情感的支持;尝试积极的体验;发展适应的行为;重建理性的认识。 应用

在团体中获得情感的支持:

1. 情绪抒泄。 (团体咨询创造了一种被保护的环境、被理解的场所,团体成员可以将内心隐抑的消极

情绪发泄出来,不但不会受批评被嘲笑,反而会得到关心与安慰。情绪抒写泄不仅包括消极情绪,也包括正面情绪。如分享等。在团体中可以公开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感受,与他人分享或分担是治疗的重要条件。)

2. 发现共同性。 (在团体咨询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有机会从其他成员身上发现与自己类似的经历、

遭遇,从而改变觉得自己的问题是世界上唯一存在的和独特的认识,不再自怜自责。一种同病相怜的感受使得个体放松自己、减少防卫心理,互相帮助,共同面对问题。)

3. 被人接纳。 (团体咨询过程中,团体对成员表现出一种支持,传递着“不管你是谁,都接纳你”的

信息,从而使参与者感到安心、踏实、温暖、归属。这将使成员敢于表现真实的自己。)

4. 满怀希望。 (在团体内,被他人接受、关心,可以进一步增强信心。知道团体帮助了其他成员解决

了与自己想类似的问题,从中会受到鼓舞,当看到自己有了一点进步时,就更有信心,更充满希望。) 在团体中尝试积极的体验

66

1. 享受亲密感。 (有些人从小没有经历过温暖的家庭生活或体会亲近的人际关系,所以对人际关系持

有消极或否定的看法和态度。这种人需要去尝试积极的团体经验,享受人与人之间的应该有的基本关系。)

2. 增强归属感与认同感。 (在团体咨询过程中,当团体凝聚力形成并增强时,会让团体成员产生强烈

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团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是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经验。)

3. 观察团体行为与领导关系。 (有些人不习惯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善于和领导相处,在团体中通过团

体成员间的一系列互动,能有正面体验和认识,从而学习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如何参与,如何把握。) 4. 体验互助互利。 (领导者鼓励支持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每一个成员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会发现自

己对别人很重要,使人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获得欣喜感、满足感和自信心。扩展到成员今后的生活中,使责任的承担和助人的行为继续下去。) 在团体中发展适应的行为

1. 提供安全的实验环境。 (团体就像是一个社会生活的实验室,成员在其中可以自由的进行实验。自

己平常在社会环境中与人相处容易出现的问题。可以从团体中得到反馈,就地练习改变,而不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反复试验,不断寻找实验新行为的方式。) 2. 相互学习交换经验。 (对一些人而言,心里不适应的原因在于他们缺少有关生活的各种知识与资料,

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在团体中,成员彼此之间会传递有关资料,交换各自成功的经验。团体领导者也可以,传授正式的知识,如沟通原则等,并鼓励成员就刚获得的知识结合个人体验谈感受,使他们对人生有更深刻的思考,并拓展了他们的视野。)

3. 尝试模仿适应行为。 (团体咨询为成员提供了一个多元的社会及角色模范,使他们可以通过团体经

验进行仿效性学习。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特征,有选择的找寻效仿对象。团体中的领导者常常被作为仿效的对象。)

4. 学习社会交往技巧。 (人类的问题在本质上通常是社会性的,是发生在人与人的交往和共同生活当

中。团体为成员提供了机会,让他们试验和发现自己与别人交往的能力,评价个人的人际关系情况。学习基于对别人的信任和别人的关爱所发展出来的基本礼仪,有效沟通和融洽共处的方法。) 在团体中重建理性的认知

1. 非理性信念及其特征:片面的、错误的认知和非理性的信念往往是个体产生抑郁、自卑、焦虑、恐惧、

痛苦等不良情绪的原因。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将非理性信念概括为10条。(略)P42 非理性信念的特征:绝对化、概括化、糟糕之极。

2. 团体中非理性信念的改变:团体咨询为参加者提供了一个彼此深入了解的机会,提供了客观了解他人

和自己的对比参照,可以使参加者更清楚的认识自己和他人,建立新的自我认同模式和对他人的接纳态度,纠正过去不良的认知,建立合理的信念。

第三章 团体咨询的领导者

第一节 团体领导者的条件与角色 团体领导者:是指在团体发展过程中负责带领和指引团队走向的人,对于团体成员和团体具有影响力的人。团体的效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员如何被带领。 识记

团体领导者的人格素质:最重要的不是资历、理论、技巧,而是人格特征和修养。最有意义的资源是自己。 有效团体领导者的条件:

1、健康的自我形象。 (包括:认识自我,了解、接纳、肯定、欣赏和完善自己,自爱自信才能信任和爱护成员,接纳自已的限制和不完善,才能宽容成员的各种行为和不足。)

2、敏锐的自我意识。 (对自己身体心理、感受精神有清晰知觉,才能对成员状态有把握)。 3、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

4、不断成长的意愿。 (团咨需要全身心投入、表里如一、开放自我,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不断充实成长。)

团体领导者应具备的经验

67

1. 与人交往的经验。

2. 和团体一起工作的经验。 3. 计划和组织才能。

4. 关于主题的知识。 (知识丰富的领导者,可以用许多知识刺激讨论,澄清问题和交流观点。) 5. 对于基本人性冲突和两难问题有良好理解。 6. 对咨询理论有良好理解 领会

团体领导者的角色:

1创造者、2领导者、3协调者、4教育者、5朋友、6治疗师、7促进者、8鼓励者、9评估者的角色。 创造者的角色:领导者在团体中,必须先开启团体讨论和互动的话题或关系,催化团体气氛,以促使成员进行自我探索。尤其在团体开始阶段。

教育者的角色:像老师一样为团体成员讲授新概念,理论与方法,提供新信息,介绍新价值。同时,他还要以身作则为团体成员做示范,以适应的行为为团体成员提供模仿的榜样。

观察者(朋友)的角色:需要领导者把自己当做团体内一个普通成员,感情投入的专心聆听他人的表达,专心的观察成员一举一动,全身心地接受,不忘加判断。

治疗师的角色:在治疗性团体中,领导者常常需要扮演治疗师的角色。领导者利用支援技巧、澄清技巧、移情、反移情、阐释等心理治疗方法及一些行为改变方法来帮助成员矫正偏常的认识和行为。

评估者的角色:团体进行,从计划、执行到反思,都需要领导者仔细的分析、评估,才能真实的掌握团体成效和发展动力。领导者可以通过自我检讨、成员反馈、他人观察,以及评估问卷来评估团体的过程与效果。

第二节 团体领导者的功能与基本任务 领导者的基本职责:

1、调动团体成员参与积极性。2、适度参与并引导。3、提供恰当的解释。4、创造融洽的气氛。 领会

调动团体成员参与积极性:领导者应积极关注团体内每一个成员,认真观察他们的心态变化,激发成员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鼓励成员相互交流,开放自我,积极讨论,引起大家对团体咨询活动的兴趣。 适度参与并引导:在团体形成初期,领导者要以一个成员的身份参与活动,为其他成员作出榜样。当开始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时,领导者应注意谈话的中心及方向,随时适当引导。鼓励不善于表达的成员,适当制止过分活跃的成员。把握团体咨询目标的发展方向。

提供恰当的解释:团体咨询过程中当成员对某些现象难以把握或对某个问题分歧过大而影响活动顺利进行时,领导者需要提供意见、解释。解释的时机和方式根据团体活动形式不同而不同。

创造融洽的气氛:使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使团体充满温暖、理解、同情、安全气氛。 团体咨询中领导者应注意的问题:

1、事无巨细、包办代替。 2、权威自居,说教过多。 3、过度自我开放、角色混淆。 第三节 团体领导者的专业成长与训练 领会

领导者的知识训练:知识能力、技术能力、临床实务 P52详细

(美国团体工作专家协会1983年在《团体咨询师训练的专业标准》中规定了知识能力和技术能力两者,并提出咨询时要有在督导下的临床团体经验。) 知识能力 技术能力 临床实务 应用

领导者实务训练过程:要具有成员、咨询师、观察员、见习领导者、协同领导者、实习领导者和团体领导者等实务经验。 团体成员阶段:领导者在培养和训练中,需有多次参与团体的经验,感受团体成员参与团体的心态和处境、感受与经验,才能在领导团体是较好的理解成员,把握团体动力。

个别咨询师阶段:有个别咨询经验,才能把咨询的基本技术和技巧运用到团体中,而且能将团体咨询与个

68

别咨询相结合。

团体观察员阶段:通过观察有助于体会团体的动力发展、成员的反应情况、他人的领导技巧和理念,以培养个人的观察力、敏锐度,提升领导能力。 团体协同领导者阶段:跟随一个经验丰富的领导者实际带领团队,体察带领团队的心理和行为,彼此回馈、相互讨论,提升自我的专业成长,积累实际的工作经验。

团体领导者阶段:需不断充实自我,加强在职的专业训练,参加各种研讨会和工作坊,学习团体咨询的新知识和新技能。

第四节 团体咨询的专业伦理 识记

团体咨询的专业伦理与功能:

团体伦理:专业伦理是领导者的行事准则,是建立在专业价值基础之上,所提供建议的一套行为标准。 团体伦理功能:

1领导者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格可有效带领团体。 2团体过程中有实施规则,能顺利带领团体。

3规范有助于厘清团体过程中领导者与成员及成员间的权利与义务,负起各自责任。 4规范可协助领导者与成员在团体过程中面对问题做出决定,解决可能面临的道德困境。

5规范可协助想做团体领导的人,必需愿意去审视自己的伦理水准和自身能力,更谨慎运用技术。

团体咨询专业伦理标准:1988年台湾“中国辅导学会”制定的辅导专业人员伦理守则,其中有关于团体咨询十一条伦理标准,可供团体领导参考。在我国还处于萌芽阶段,没有制定规范。 (P57全十一条) 领会

专业伦理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1、当事人的权力。2、领导者与团体成员的关系。3、领导者价值观的影响。4、团体技术的运用。

当事人的权力:在团体初期领导者和成员讨论他们的权力,可以使成员更加主动和积极,也体现了领导者队成员的城市和尊重。成员在决定参加团体前,有权知道他们将要做什么,团体的所有安排及注意。 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领导者和成员的双重关系破坏领导者的客观性和专业判断,在团体中应保持专业关系的界限,不能和成员产生双重关系。

领导者价值观的影响:从理论上讲领导者应该有意识地保持中立的立场,努力使自己的价值观脱离领导功能之外。合乎伦理的做法是领导者帮助成员清楚并确定自己的价值观。

团体技术的运用:在团体中使用各种技术是要有理由和根据的,技术应是促成成员变化和推动成员探索和互动的手段。它们应该合乎伦理的使用而不是滥用或误用。领导者应恰如其分地,以高铭感度的方式,本着对成员负责的态度使用技术。 应用

团体咨询的伦理实践:

团体形成前的伦理问题:伦理问题有:领导者衡量自己专业知识和能力,补充知识和经验;应有甄选的技术;有责任提供相关信息;清楚团体性质,详细设计活动内容;明确告之成员团体性质、目的、过程、使用的技术、预期效果。

团体过程中的伦理原则:会同成员订立团体行为规则;慎用技术;配合团体的发展适时让成员了解团体进展、活动目的;有责任安排协同领导;觉察处理特殊成员;避免强加价值观;告之录音或录像用途并尊重成员选择;平等重视每个成员并尊重其在团体内的反应;注意保密问题。

团体过程后的伦理问题:协助成员整合学习体会;引导成员建立团体结束后互动模式的共识;避免接受成员馈赠;妥善管理及运用团体记录资料;接受督导者专业咨询和指导。

第四章 团体咨询的准备阶段

第一节 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 (一至七) 识记

一、了解服务对象潜在需要:

69

1. 最有效方式是直接对相关人群进行观察或评估。 (观察、问卷、心理测验等。) 2. 还可以通过对服务对象间接的调查了解。

3. 在短时间内重复听到多人对同一问题表达关切,也表示该问题有较大的服务需求。 二、确定团体的性质、主题与目标: 团体咨询的目标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1. 成长性团体的目标: 是以开发心理潜能,促进人格成长,增进心理健康为目的。 (主要教育机构组

织,或称发展性团体。对象是正常的、健康的、处于成长中的青年学生。名称如“完善人际关系研讨会”、“自我理解小组”等。)

2. 训练型团体的目标: 是以敏感性训练为主。目的是训练如何有效处理人际关系、训练生活技能、增

进社会适应。以企业、政府机关为多。

3. 治疗性团体的目标: 重视潜意识方面的问题,目标是缓解、消除症状,恢复心理平衡,达到心理健

康。

三、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与计划书。 四、完成团体咨询计划书:

资料准备充分后,设计者就要思考和讨论解决问题所涉及的各类因素。如:领导者与助手分工问题、团体形式、时间、地点、环境条件、超募方法、效果评估方法、财政预算、道具准备等。 五、规划团体咨询整体框架及流程。 六、设计招募广告:

1. 针对人格正常者,团体目标也是比较共性的,广告招募可行。

2. 对于治疗性的团体,除了公开招贴广告,可以通过专业人员的介绍,团体领导者的面试而招募。 七、对团体计划书进行讨论或修订。 领会

领导者的准备:

1. 团体形成前,领导需要考虑:成员条件;如何招募筛选;人数;是否协同领导;是否设观察员;特殊

成员的处理;时间及次数;经验是否足够。

2. 领导者在开始前需先与成员个别会谈或团体说明。 (事项有:团体性质、目的、过程、方法、领导

者经验背景、成员需配合的事项、费用、记录运用等。)

3. 个别面谈时,领导者应化解成员对团体不确实的期待和参加动机。 成员的准备:

除了参加个别会谈外,成员可在接到通知面谈前,事先整理自己的需要和要解决的问题,以便和领导沟通。 (问题有:要明确目的、期望;不适应的情况是否可退出;有否参加团体经验及效果如何;打算为团体做哪些努力。)

第二节 设计团体计划书 应用

团体计划书的构成:

1团体性质与名称。2团体目标。3团体领导者。4团体对象与规模。5团体活动时间。6团体活动场所。7团体设计理论依据。8团体单元执行计划。9团体评估方法。10其他。 (招募广告;文书;财务预算;设备道具材料;完成条件。) 团体性质与团体名称:

团体性质包括说明团体是半结构还是结构式团体;是发展性、训练性还是治疗性的,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团体;是同质团体还是异质团体等。团体名称分为:“学术名称”和“宣传名称”。 (宣传名称力求新颖,生动,具有吸引力,尽量用正面词语。学术名称体现团体的真实目标和服务对象。) 团体目标:

1. 总目标(是团体的改变方向);

2. 阶段目标(根据团体发展的阶段而设定的); 3. 活动目标(每一个团体活动的具体目标)。

70

团体领导者:包括领导者学术背景;带领团体经验;领导者人数。在团体计划书中应明确团体领导者的基本资料。

团体对象与规模:

1. 团体对象:团体计划书中要明确团体招募的成员的类型,人数以及甄选方式。成员类型包括:性别、

年龄、身份、问题性质等。

2. 团体的规模:团体规模会影响团体中的沟通,不易过多或过少。 (那皮亚认为,5人组有足够空间让

团体成员有机会转换角色,长生多元的意见,每个人说话都会被留意,不会被忽视和漠视。耶罗姆认为7人团最理想,领导者有能力注意到每个人。)

团体规模设计须考虑的因素主要四个:成员的年龄和背景、领导者的经验和能力、团体类型和成员问题类型。

(年龄:青少年5到7,大学生8到15,成年人可视目标而定。领导者能力越足成员可越多,初级以5到6人安全。团体类型,开放式多,封闭式少,一般8到12人。以治疗为目标的团体人数少,6到10人,训练为目标10到12人,发展为目标可多些,12到20人。) 团体活动时间:

总的时间:持续时间太短效果受影响,太长则易产生依赖。

1. 每次团体时间长短:主要与团体性质与成员年龄相关。儿童注意力不易集中,宜多而短,30到40分;

中学生每周一次,1.5到2小时;大学生和成人每周一次,2小时为好。一般90到150分为宜。过短会影响活动进行、成员的参与、给领导者压迫感,过长造成领导者和成员负荷过重。

2. 团体时间的频率:大部分每周一次,4到15周。成长团体、训练团体、人际关系团体和会心团体可以

次数少些,如8到10次。治疗性团体多些,10到15次。聚会时间要尽量不打乱成员常规的生活时间,成员的年龄,职业生活习惯都要考虑。

3. 集中式团体咨询:集中住宿,时间长短视团体目标、成员特点而定。一般3到5天,最多不超一周。 团体活动场所:

在团体进行过程中,如果团体成员能够集中注意力,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互动,团体效果会更好。 理想的团体场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适合性、保密性、功能性、互动性、非干扰性。 团体场所要方便成员来往,不要太偏僻。

集中式团体活动时,常选远离闹市区、风景优美、依山傍水的地方。

(适合性;保密性,一般团体都在房间进行,窗户玻璃最好是透光不透明的材料,保护团员隐私;功能性,如录像、录音设施,各种规格的纸笔,白板等;互动性,座位以圆形为好,避免在成员之间摆设茶几,桌椅等,妨碍成员之间互动;非干扰性,尽量不要受到外界或外物的干扰,使团体成员集中精神投入活动,如电话、手机、房间隔音等。)

团体设计理论依据:领导者应该根据团体咨询理论来设计团体计划书。 团体单元执行计划:

每次聚会分开始、中间、结束三个部分,依据此过程设计相应活动。 1. 热身活动:15到20分。以促使成员尽快进入团体。

2. 主要活动:团体的核心活动,是实现团体目标的关键部分。一般常用绘画、角色扮演等。

3. 结束活动:结束前5到10分,领导者对本次聚会做总结、让成员分享心得或评估聚会成效、预告下

此主题、或布置作业。

团体评估方法:评估工具(测验、自陈报告、观察等方法);评估时间(每次或团体结束后总体评估);评估内容(成员收获、目标实现、互动情况);评估人(领导者、成员、督导及观察员)。 以下团体计划书举例:看(P70-73) 生涯探索团体

领导才能训练团体

第三节 甄选成员组成团体 领会

选择成员需要考虑的因素:性别、成员背景、知识能力水平、行为表现。

71

性别:是考虑的首要因素,理想上,不同性别应平均,也有性别单一团体。

成员背景:必须考虑他们加入前彼此熟悉的程度。彼此不熟悉人数多于原本相识人数为基本原则,利于团体动力的发展,避免次团体出现,干扰整个团体的进行。 知识能力水平:避免太大差异,造成团体动力停止。

行为表现:偏差行为和不良记录者过多会影响其它成员自我形象和参与心态,造成错误标签效应。这一比例不能太大,应正向力量大于负向力量,才能增加有效的团体动力,减少团体的负面影响。 应用

评估成员是否适合参加团体:

1. 评估成员资格:不同性质的团体所招收的对象有他的资格限制。治疗团体成员大多以人格失常、行为

偏差、或情绪严重困扰者为参加对象。一般任务团体,只要评估成员的参与兴趣、专长、权利等因素,普通人都可参加。

2. 优先参加团体的条件:

1志愿参加者;2成长动机强;3与他人相处自在;4无明显身心疾病;5参加动机与团体性质符合; 6过去未曾参与同类型的团体;7具有一般表达能力;8未有明显与其他成员差异之独特性质(如唯一异性)

3. 不适合参加团体的成员:

1丧失对现实知觉的精神病患者; 2严重程度的精神官能患者;

3明显情绪不稳定的人; 4面对压力会有身心症的人; 5正在危机状态的人。 招募团体成员的途径:

1、通过宣传手段,成员自愿报名参加;

2、咨询师根据平时咨询情况,选择有共同问题的人,建议他们报名参加; 3、由其他渠道。发展性团体主要通过广告和通知。

宣传方式:咨询师向学生直接口头宣传;咨询机构贴海报、广告、小册子;利用大众传播媒介。 筛选团体成员常用方法: (P78 团体成员报名资料表)

1面谈法。 (主要方法。面谈有助评估参加者适宜性;增加双方了解;有助成员正确选择。领导者还可与申请者有直接相关的人接触,全面了解申请者。)

2心理测验法。 (让领导者预知个别成员在团体中可能出现的性格或行为。测试层面:成员与其他人能否建立深入而良好的关系;个人对权力的态度;个人坚持自己原则的程度。) 3书面报告法。 (领导者要求申请者书面回答一些问题,作为筛选的依据。) 第四节 准备进入团体的方法 应用

引导成员准备投入团体的方法主要有5种:

阅读有关文件; 观看有关影视资料; 筛选面谈时的承诺与建议; 签订协约; 召开预备会。 阅读有关文件和资料:

团体领导者为已确定参加团体咨询的成员准备一些与团体咨询有关的文件、资料,要求参加团体活动前必须阅读。(内容包括:团体咨询目标解释与说明;技巧与程序;领导者背景经验;成员责任;如何面对团体咨询。)

筛选面谈时的承诺与建议

领导者向申请者说明保密原则,做到保密承诺,对有参加意愿的提供建议:

1)把目标放在成长上。 (不能认为团体仅适合有问题的人,也适合正常人成长) 2)做个积极的参与者。 (消极会被认为有批判性,积极会得到更多收获)

3)把团体当作实验室。 4)给予和接受反馈。 5)表达你的真实感受。

6)不要期望过高。 (改变不会一蹴而就) 召开预备会:

72

在筛选面谈后,可挑选一些可能成为成员的人开一次团体咨询预备会议。领导要让每个成员谈谈参加团体的目的、期望,回答成员的问题,澄清观念,建立基本的团体规则。有的成员发觉团体与他原来参与的期望有很大的不同,可以提出要求取消参加团体的申请。

第五章 团体咨询的创始阶段

第一节 团体创始阶段的任务 识记

创始阶段的特征:团体结构松散;人际沟通表面化;成员有多种情绪体验。

团体结构松散:成员都不了解团体要做什么,会很紧张的笑,小声礼貌的讲话,他们与成员的接触是很有限的,团体尚未形成结构。

人际沟通表面化:这一阶段特色是:接近与逃避。开始接触、相互认识,但不想太亲密,持“公众形象”即会表现出社会接受的行为和观点。对团体不安,尝试性探索和检查团体局限性,对团体有误解和好奇。 成员有多种情绪体验:一方面对于将对他们有影响的团体经历充满期待;另一方面经历到害怕和未知的焦虑。成员有许多疑问,情绪是多种多样,矛盾的。 领会

团体初期可能长生的问题: 1、 成员可能被动等待。(成员在初期不知道该做什么,会有顾虑和担心,经常会以观查者身份被动的等待

团体活动。可采用一些轻松认识的活动,促进成员参与到团体中。) 2、 成员对团体不信任或恐惧,表现出抗拒。(如静默、谈论社交话题、故意转移主题。领导者以接纳和理

解的态度减轻他们的不安和猜疑。) 3、 成员对团体模糊的认识和误解。(如,有的成员以为自己只是听众,听从领导着;有的期望过高;有的

只觉好玩,打发时间。领导者必须明确宗旨,消除团员的误会。随着活动的逐渐深入,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开始由表及里,愿意表达情感,开放自己,对团体的目标表示认同。) 应用

领导者的任务 1、 建立信任感。

a)领导者自我介绍。 (介绍方式会对团体气氛产生深远影响,精力充沛、坦率的、有亲和力,给人亲近感。)

b)领导者的态度。 (热忱的,成员参加团体的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 c)说明团体规则。

d)鼓励成员表达。 (鼓励表达当下感受、担心、困惑,成员看到表达负性情绪是可以被接受的,会努力探索对自己更有意义的事情。)

2、 示范的作用。 (领导者不仅是一个技术专家,也是一个树立榜样的参与者,为团体确定步调和形成规

范。让成员体会到领导者真诚关心,投入和热忱,激励成员尽快的加入到团体中来。)

3、 确定团体目标和个人目标。 (领导者向成员阐明团体的目标,并帮助成员确定、澄清和建立有意义的

个人目标。领导者需要帮助每个成员建立真实和可以达到的个人目标,使成员有努力的方向。) 注意的问题:目标要具体明确;目标要真是可实现;目标可以验证。

4、 形成团体基本规则。 (第一次聚会中助成员明确基本规则,领导者并以身作则,重要点可反复提出。

如:保密规定、准时出席等。)

5、 明晰团体中的责任。 (领导者与成员都承担团体发展现任,明确告之成员每个人都有积极作用,应积

极参与。)

6、 提供适度的指导。 (初期成员有焦虑,进行一般性指导,又要避免助长依赖。)

7、 签订团体契约。 (是指团体成员与领导者的协议,主要是为了引导团体成员达到团体目标。可以是口

头的,或者书面的,订契约是协商过程,平等参与。) P85-86《团体合约书》文案实例 团体成员的功能

1、 用行动创造一种信任的气氛。 (有部分成员,团体活动采取积极的步骤以创造一种信任的气氛,带动

73

团体发展。领导者要鼓励和肯定这些成员的行为。 2、 学习表达个人的感受和想法。 (成员感受到接纳和安全时,他们会表达出平时难以启齿的愿望和情感,

而当他们有了自我表达突破之后,会加强他们与团体的连结。)

3、 愿意表达与团体有关的期望。 (无论成员在团体中的感受是怎样的,只要他们愿意表达就会促进团体

的发展。当领导者接纳并促使成员表达任何感受和想法,成员会更愿意参与到团体活动中。) 4、 参与团体规则的建立。 (成员参与规则的制定,会加强他们对团体的责任和热情。) 5、 了解团体的基本历程。 第二节 团体创始阶段的技术 识记

团体技术的作用和分类:

作用:团体领导者为了发展团体动力,促进团体成员互动,实现团体目标,应适时适当的采用某些技术。目的是促进成员积极参与,相互交流,最大限度发挥团体的功能。 分类:

团体的基本技术有不同分法。

1初级领导技术。 (同感、倾听、澄清、支持、解释、总结、反映、提问、反馈、非语言、促进) 2高级领导技术。 (保护、目标设定、建议、对质、立即性、沉默、自我表露、阻止、连结、折中、评估、设限、调停、整合) 按照性质分:

1反应技术。 (倾听、真诚、同感、澄清、尊重) 2互动技术。 (感受、认知、解释、支持、鼓励) 3行动技术。 (解释、对质、自我开放、提问) 团体咨询一般技术:

1. 积极倾听 (最基本的反应技术、领导者的基本功)

2. 复述技术 (非简单重复,更恰当、浓缩、突出重点,有益于对方明确自己观点和感觉。)

3. 反映技术 (包括,内容反映[含义]和情感反映[情绪]。用心关注成员感受,并通过语言动作表情反映

成员的信息,让成员体会领导者理解、体会他的感受,接纳他的行为。) 4. 澄清 (领导者澄清成员表达中重要但被混淆的信息,使其重新整理或进一步表达,更清楚、准确。) 5. 提问 (分开放式和封闭式。对成员的表达进行提问,促使其进一步表达。)

6. 总结 (主题或活动结束后,简述团体过程中发生的内容,明确主题,对活动有个整体了解。) 应用

促进团体互动技术:建立关系、连结、催化、阻止、调停、反馈团体聚焦。

1. 建立关系 (互动技术的基础。领导者必须具备无条件关注,真诚态度,同感能力和尊重习惯,使成

员感觉安全,培养接纳,关怀的人际关系。)

2. 连结 (将成员之间表达的观念、行为或情绪的相似处给以衔接,将成员未觉的关联资料串连,

使其了解彼此异同并增加认同感。同时可以鼓励成员直接自由的沟通。) 3. 催化 (协助成员增加有意义的互动技术。)

4. 阻止 (防止团体或成员不适当行为所用的措施,对事而非对个人,避免贴标签,语气温和态度

真诚。)

5. 调停 (团体的时间使用不当,方向与步调偏离主题时的干涉行动。)

6. 反馈 (在了解成员行为原因基础上,表达对成员具体的反应,有利于成员改变行为。) 7. 团体聚焦 (判断重点,明确方向,不会转移话题。)

加强影响的技术:解释、保护、支持、自我表露、询问、对质、示范。

1. 解释 (对成员语言及非语言行为陈述给予意义的过程,目的是帮助成员自我了解,引导他们改变自

己的行为。解释不是说服,而是使其从另外的角度思考。)

2. 保护 (确保成员在团体中免于不必要的伤害或冒险而采取的反应。)

3. 支持 (领导者给予团体成员鼓励,增强其信心,有助于提高团体凝聚力。)

74

4. 自我表露 (也称自我开放。领导者分享个人经验、感受和观点,促进成员自我认识,更深入的探索

自我。)

5. 询问 (对成员目前生活内容进一步的了解,使成员更加具体深入了解自己问题,并愿意承担改变的

责任。)

6. 对质 (团体关系良好时,可明确指出成员思想、感觉、行为中矛盾和不一致的地方,使其认识到自

己的问题。要善用实际资料,接纳和尊重态度,使成员愿意自我思考、勇敢面对。几种情况下可用:所说所做不一;所说与所感受不一;所说与领导所观察不一。)

7. 示范 (通过电影、录像、领导者和同龄人的适当行为,为成员提供仿效的榜样,以矫正不适应行

为。)

相识的技术:也叫开启技术,尽快的、轻松的、有效的使团体成员相识、建立对团体的信任所用技术,可以激发成员的参与感,转化为积极地团体动力。有语言和非语言两种,活动方式多样。

分组的技术:咨询中常需要将团体分成6-8人一组,适当的组合方法不仅会造成适合谈话的小团体,而且也会产生积极的功能。集中分组方法:

报数随机组合法;抓阄随机组合法;生日等随机组合法;同类组合法; 分层随机组合法; (希望成员混合,有差异的人能在一起讨论。) 内外圈组合法(也叫金鱼缸式);

活动随机组合法。 (通过一些活动,让成员自由活动,自由选择,就进组合。)

成员参与团体的技术:以一些原则作为促动,协助和推动团体成员成为主动的、积极的参与者、从而在团体经验中获得收获。如:

a) 注意自己感受,并积极表达自己;

b) 倾听关心别人,尽可能回馈,避免建议、忠告、讽刺; c) 合理、肯定而不具攻击的表达情绪;

d) 常检讨是否团体过程能增进学习,及有助于促进团体目标; e) 领导团体不只是领导者的事,每一成员都可以具有领导功能。 处理成员负面情绪的技术:

a) 处理成员焦虑、害怕的情绪,建立信任感。 (适当示范、引导、催化活动,鼓励表达个人感受,

适当让成员了解其它人亦如此。)

b) 处理防卫和抗拒。 (尊重,提供表达此类行为内在情感的机会,示范自己的感受。直接引导成

员用适合的行为方式,或直接温婉的对质。)

第三节 团体创始阶段常用活动 领会

团体活动选择原则:

1、 创造温暖团体氛围。 (成员第一次到场可播轻音乐,结合首次团体目标卡片,使带美好印象融入。) 2、 设计无压力的相识。 (相互认识活动不要使成员感到压力,温馨轻松活动。)

3、 澄清成员期待与团体规则。 (宜用催化活动整合参加动机,说明活动导向,通过交流建立共识。) 4、 不要选择深层次的分享活动。 (小心避免开放程度不一时,某些成员表露太深而受伤。) 应用

团体创始阶段活动实例 (P96-100)见书 1、 连环自我介绍 2、 喜相逢 3、 认识你真好 4、 你做我学

5、 寻找我的那一半 6、 棒打薄情郎 7、 组员心声 8、 分享乐趣

75

第六章 团体咨询的过渡阶段

第一节 团体过渡阶段的任务 识记

过渡阶段的特征:

1、 成员的情绪特征:本阶段普通特点是焦虑和防卫不断增加。成员会以对自己和对团体的怀疑来表达焦

虑。(焦虑源于害怕别人在超出公众认识的程度上了解自己,也产生于害怕被批评和被误解,也因缺乏对团体情境中的目标、规范、所期望的行为的明确认识。随着充分信任其它成员和领导者,逐渐能够公开袒露。)

2、 矛盾冲突与控制:

过渡阶段以消极评估和批评为主要特征。 (对别人持批评性态度,但不愿了解别人对自己看法。是成员间与领导者间争取权利并建立一种社会秩序的时期。)

成员控制行为包括竞争、敌对、谋求利益、争取领导地位,频繁地讨论决策和责任分派的程序。认识矛盾是消极是错误观点。

成员表达负面情绪也是检验团体自由度和信任度的一种方法。接受并处理冲突对团体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3、 挑战团体领导者:团体中矛盾冲突经常和领导者有关,领导者可能会在个人和专业方面受到挑战。向

领导者提出异议和挑战,经常是成员走向自主的第一个重要步骤(成员会体验到依赖与动力的冲突),领导者必需允许并坦诚地处理。

4、 表现出抗拒:抗拒是使自己或别人避免对个人问题或痛苦体验作深入探索的行为。处理的有效方法是,

看成团体历程中正常事情,开放的心态、接纳、鼓励成员承认并解决焦虑问题。 领会

过渡阶段可能存在的问题: 1、 成员被归类和贴标签。 2、 成员拒绝表达负性情绪。

3、 成员以防卫方式掩盖其问题。 4、 团体中可能形成次团体。 应用

过渡阶段领导者的任务:

领导者的基本任务是,协助团体建立自我表达的模式和提供鼓励和挑战。

1、 同感理解。 (领导者应了解成员在此阶段的负性情绪所产生的背景,给予同感和接纳。) 2、 鼓励成员认识自己的焦虑,矛盾和挣扎,并协助其表达出来。 3、 鼓励成员面对自己的防卫性行为,并将之转化为建设性的行为。 4、 直接而坦诚地面对并处理成员的挑战。(要区分成员的挑战是针对领导者的角色而非本人,成员挑战是

团体发展的过程。表达自己被挑战的感受,请成员检查是否确实。公开坦诚沟通,处理了问题,也提供了示范。)

过渡阶段团体成员的任务: 1、 认识和表达任何负性情感。 2、 尊重抗拒,但要解决它。 3、 从依赖项独立发展。

4、 学习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向别人提出问题。

5、 乐于面对并解决团体中发生的事件和矛盾冲突,而不是会比它们。 第二节 团体过渡阶段的技术 领会

处理防卫行为的技术:

1、 防卫行为的表现: (主要原因是对团体还不能信任,缺乏安全感。)

76

逃避倾向、不去面对自己和自己的反应、使用过度概括性的语言、总问别人问题、保持自满或漠不关心态度、理智化等,一次来逃避个人探索。 2、 防卫心理的应付:

有经验的领导者,善于通过成员的言谈举止发现表现出方位的成员,用直接对话的方法或邀请他们谈在团体里的真实感受,调整它们的方位和抗拒。 处理冲突的技术:

冲突:团体中人际互动有可能发生意见分歧,观点不一致或情绪反应对立的情形。 冲突的正面作用:

a) 激发创造力; (吸收不同意见,能够引发新奇的构想。)

b) 改善决策品质; (允许适度争论,可汇集更多解决问题的思路。) c) 增加团体凝聚力; (解决了冲突中呈现的问题,能增加凝聚力。) d) 促使重新评价自己与他人; e) 提供改变的机会。

一般冲突解决模式:竞争、协作、退避、迁就、妥协。 团体内解决冲突的方法:

冲突发生常因沟通不良、缺乏坦诚信任及领导者没有针对成员需求与期望做适当回应的结果。领导者要对过渡阶段冲突出现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去了解冲突行为的意义,及对团体的影响。同时,直接面对冲突给予回应。领导者应注意被批评的人的反应,而不是先针对提出批评的人做反应。同时,引导成员参加团体为了探索自己,而不是改变别人。 应用

沉默的成员的应对:

原因:成员性格;成员认知;对团体的期望;与团体发展状况有关。

处理:1)认识沉默并非都是消极的,破坏性的,也有正面的默许和支持行为;

2)了解沉默原因,判断是否加以处理; 3)依原因选择处理及应付方法。

依赖的成员的应对:

原因:个性;团体内相互作用的其他成员的行为有关;团体内领导干预太多,其权威的角色可能助长依赖行为。

处理:1)领导者及时调整自己角色,多让成员承担责任;

2)及时提醒依赖行为成员,观察学习他人独立成熟的处事方式,并协助他改变对自己错误看

法;

3)对乐于让人依赖的成员,协助他们探讨行为背后原因,促使改变。

带有攻击性的成员的应对:

原因:生活中受过伤害;个性过强、过份自信固执、不善与人相处;批评他人也给人带攻击性感觉;非情愿参加团体。

处理:领导者要分清攻击行为背后的原因,再考虑处理方法。方法有:个别辅导,同时协调成员间的坦诚沟通。

喜欢引人注意的成员的应对:

原因:性格有关,如自我中心;内心充满不安全感,不能忍受片刻的沉默因而总抢着发言;为了赢得某些成员接纳而夸张表现。

处理:采用机会均等的方式;创造尊重、共情、真诚、安全温暖的气氛降低焦虑与防卫;自我中心的人可以增加个别接触和提醒;特殊企图者教会他们适当方法与人相处,从而得到接纳。 不投入团体的成员的应对:

原因:性格;被迫参加团体;以往不愉快的团体经历;对团体运作不清楚而抗拒;出于内心的不安全感;对团体期望与实际有出入,不满导致不投入。

处理:先分析原因。一般而言领导者的友善真诚能有效化解;加强团体的吸引力,如组织有趣的活动;

77

第一次聚会时说明团体的运作,可能达到的目标,避免过高的期望。 第三节 团体过渡阶段常用活动 领会

选择活动的原则

1、 设计此时此地的分享活动。 (主要解决成员不信任问题和团体凝聚力。)

2、 设计引发中度层次的自我表露活动。 (有助成员认同团体和相互认同,促进更多的自我探索。) 3、 设计探讨人际关系的活动。 (处理此过度阶段的问题。)

4、 设计催化团体动力的活动。 (团体动力发展受阻时,可借助环境布置,视听器材的运用,康乐活动的

设计来促进。)

应用: (P109-116 见书中实例) 高传信心 轱辘轱辘转 命题图画接力 突围与闯关 信任之旅 哑口无言 戴高帽子 同舟共济

第七章 团体咨询的工作阶段

(工作阶段也称凝聚力阶段,已出现有效沟通常模,四个发展阶段中最长的和最重要的时期。) 第一节 团体工作阶段的任务 识记 团体特征

1、 团体凝聚力增强。 (凝聚力包括了团体对成员的吸引程度、归属感、包容和团结。工作阶段凝聚力是

团体过程中关键因素。经过了考验阶段,才进入到有效的工作阶段。凝聚力产生于成员坦诚相待并敢于冒险的时候。)

2、 成员对团体充满信心和希望。 (相信团体会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帮助自己解决困难,心中充满希望。) 3、 成员愿意自我表露。 (工作阶段,成员的自我表露是内在自我,真实的自我。表达具挑战的问题,这

样的探索才是深刻的、有意义的。) 4、 此时此地。(真实地面对自己,真实的人际互动,自己与环境的真是共存,并表达出来与团体分享。评

估团体信任度和亲密感也是以团体此时此地的程度高低而定。) 5、 承诺与改变。(从矛盾中走出,不再防卫和掩饰自己,更愿意与团体一起,改变的动机比任何时候都强

烈。)

6、 认知重建。 (成员必须面对自己的困扰和失败进行深入分析和检讨,加以重新认识和解释,增加对自

己的客观了解以及对问题的正确认知。)

7、 实验的自由。 (团体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场所,在理解和支持下,成员可以放心的发挥创意,改变、练

习或实验新的行为,并将学到的新行为应用到团体之外的实际生活中。) 应用

团体领导者的任务

1、 协助成员更认识自己。 (在工作阶段,成员更愿意深入的探索自己,领导者应协助成员,使其了解到

自己的问题或行为的形成原因及相互关系,作为自我突破、自我发展的重要基础。)

2、 鼓励成员彼此尊重给与关怀。 (当有成员表露自己的困扰或伤痛时,如果其他成员能适时地给予其关

怀和支持可以降低其痛苦,并有勇气和信心继续前行。)

3、 鼓励成员相互帮助。 (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背景和生活经验,当可以互为资源时,相互帮助可以协助

他人获得更多方面的信息,扩大视野,丰富生活,更了解自己并解决问题。)

78

4、 善用对质技术。 对质不是敌意的攻击或惩罚,而是出自关心,同感与真诚的建设性挑战。其目的是协

助成员洞察阻碍自己成长、自我实现的矛盾、防卫和盲点,以开发个人的潜能,达到个人成长的目的。) 5、 协助成员把领悟转化为行为。 (领导者尽力鼓励成员冒险,在团体中尝试新行为,并在其有了新行为

或所期望的行为出现时,不断予以肯定和鼓励,增强成员的信心和勇气,使其将新行为应用到团体以外的生活情境中。)

6、 协助成员解决个人问题。 7、 继续示范有效的行为。 团体成员的任务

1、 全身心投入团体。 2、 坦诚讨论关心的主题。

3、 提供和接受回馈。 (在工作阶段,由于彼此都经历了相同的团体里程,所以对于其它人的心情,感受

很容易长生共鸣性的了解。彼此之间能有同感和关怀,既能为别人提供回馈,也能开放性的接受回馈,而且彼此间的回馈是非常真实、有价值的,为成员提供了了解自己的有意义的资料。)

4、 承担部分领导功能。 (经过过渡阶段的冲突后,成员认同了自己是团体一员,团体中的人际关系是相

互帮助,相互依存的。此时领导者可适时分出领导权,由所有成员共同承担一些领导功能,共同担负团体的运转任务。)

5、 为其他人提供挑战和支持。 (由于成员彼此关心,彼此支持,愿意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为他人提供帮

助。当有需要时,他们会对质别人、协助别人澄清和处理矛盾,积极面对自己的问题,往往能产生建设性的效果。)

6、 在团体中做出行为改变。 (成员会变的很体谅人,很有同感,对人接纳、温暖、诚挚且真实。他们不

但积极行动,尝试改变自己,使个人的问题得到解决,在人际关系上也得到有益的改善。) 7、 在生活中实践新的技能和行为。 第二节 团体工作阶段的技术 应用

引导参与的技术:

包括讲座、讨论、写体会、写日记、行为训练、角色扮演、系列活动,还包括以事实为中心、避免无谓纷争、增进团体向心力。团体领导者必须鼓励并提供每一个团体成员民主参与的机会,不使过于活跃的人剥夺他人的机会,也不使拘谨的人袖手旁观,失去参与的机会。 解决问题的技术:

领导者需正确评估自己能力与环境变化,引导成员积极做出符合自己人生目标和价值观的选择决定。领导者是根据成员个人的需要去引导他们,提供足够的背景资料,刺激成员思考、沟通、选定要解决的问题而采取行动。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运用思考和科学方法的过程。提供合理解决问题原则有助于成员处理问题。

一般步骤:

1) 了解问题存在,确认有解决必要; 2) 分析问题性质,搜集资料; 3) 分析资料,列出可能方法; 4) 评估方法可行性和预期效果; 5) 运用观察和实验尝试解决问题; 6) 选定最合宜的可行方法解决问题。 及时介入的技术:

一些情况出现时需要领导者及时介入,加以引导,否则会影响团体进展: 1) 某人为另一成员说话; 2) 成员注意力在团体之外;

3) 有人在说话前后常寻求他人认同; 4) 有人提出为免伤害他人,选择不说;

79

5) 有成员领悟其问题是由某些人引起; 6) 有成员认为自己只要等待事情就会转变; 7) 团体中有不一致的行为出现时; 8) 团体变成无效率漫谈时。 运用团体活动的技术:

领导者常会选择一些有价值的活动,如:自我探索、价值观探索、相互支持、脑力激荡等,以及活动后的交流分享来帮助成员成长。

常用自我探索活动:我是谁、生命线、自画像、墓志铭、生命计划等。 价值观探索:临终遗命、火光熊熊、生存选择、姑娘与水手等; 相互支持常用:热座、金鱼钵、戴高帽等。

团体采用什么方式互动,要根据团体目标和成员的点选择。 团体讨论的技术:

团体讨论指:团体成员对一个共同问题,根据资料与经验,互相合作,深入探讨的方法。工作阶段最普遍的方法。目的:沟通意见、集思广益、解决问题。 团体讨论的具体方法:

1、圆桌式讨论 (比较民主的方式,成员按圆桌而坐,容易造成和谐气氛,引发讨论。)

2、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同一主题,然后综合小组讨论结果,由发言人代表发言,其它人补充。) 3、陪席式讨论 (专家做引导发言,成员针对专家意见发表见解。)

4、论坛式讨论 (多位专家或领导者分别阐述观点,成员讨论寻求适当结果) 5、辩论式讨论 (分成两组,分正反方,与对方辩论。)

6、脑力激荡法 (有助成员了解别人意见,扩展思考空间,培养合作,发挥集体力量找到多种解决方法,一般需30到50分。原则:暂缓批评;越多越好;越奇越好;联合与改进,鼓励巧妙的利用并改善别人构想;记录所有意见。6到12人一组,竞赛性质,每题限15到20分)

讨论中领导者作用:建立友善、接纳、容忍的气氛,是团体成员能自由的、充分的发表各自的意见。领导者应具广博知识,把握问题重心,适当幽默,善于引导。要为讨论做充分准备。结束时简洁总结,并解答讨论中难题。

团体讨论目的不在于讨论的结论,而在于讨论过程能使成员充分参与、沟通,体验到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学习尊重别人意见的态度与合作的方法。 角色扮演技术:

角色扮演:指用表演方式来启发成员对人际关系及自我情况有所认识的一种方法。

包括:心理剧和社会剧两种表演方式。难以严格区分,心理剧是指处理某一个人对他人的态度,社会剧指处理对社会态度的问题。 角色扮演的作用:

1、提供成员宣泄情感的机会;

2、再容忍、安全的气氛下,通过投入演出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及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反应; 3、使表演者通过活动,深入了解真实情况和他人感受,增加人际关系敏感度;

4、提供在假设不用负责的情况下尝试应付问题,甚至犯错的机会,以发现问题所在,学习和练习应付技巧。

角色扮演的程序:

1、事前的沟通; (解释角色扮演价值)

2、说明情境; (说明扮演的情景和特征,使有机会提问、建议) 3、自愿选择角色;

4、即兴表演; (助了解所演角色特点,鼓励按自己理解演,临场发挥) 5、帮助观众作明智的观察; 6、表演结束共同讨论;

7、重演; (为了使成员对某角色讨论更深入,可以重演或换人重演)

80

8、互换角色; (成员对某角色强烈否定时,可劝他演该角色)

9、总结

角色扮演的情境:

1. 情境选择可以是共同关心的事情。 2. 可以是某个成员个人独特的问题情境。

3. 要尊重成员的自发性,提供自由轻松的气氛。 团体行为训练技术:

行为训练:是指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定程序,学习并强化适应的行为,纠正并消除不适应行为的一种心理咨询和治疗方式。包括放松训练、自信训练、情绪表达训练、打招呼训练等。 行为训练的原则:

1、由易到难 (最重要原则是将复杂行为分解成多个简单的行为)

2、提供示范 (提供示范,为免训练中获得负面经验,没有示范很可能出错) 3、及时强化 (每次训练后对成员表现总结,效果评价) 行为训练的一般步骤:

1. 情境的选择和描述。 (由领导者或成员描述一个情境,必需符合三个条件才可训练:必需是互动的;

必需有一个明确的关键时刻;反应结果必需是负面的) 2. 确定训练目标。 (目标及愿担的风险)

3. 团体谈论和分享。 (团体成员提供此种情境下各种可能反应和建议,无评价,只收集)

4. 示范。 (指定一成员演情境中一人,另一成员演遇到问题的人,使提出情境者可通过

他人表演看到别人对该情景的反应)

5. 正式训练。 (两人或多人一组,练习在特定情境中反应,后互相评估反馈) 6. 综合评估。 (领导者对情境分析,对成员训练总结并鼓励、支持合适的行为) 自信训练实例:(P127-128)包括以下三项

肯定的拒绝; (是指当你想拒绝时,可以说“不”,而不会觉得不舒服。

肯定的请求; (是向别人要求你所需要的或是本来就属于你的东西,清楚地说出请求,心中会觉得舒服。) 表达自己的感受。 (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你面对自己的感觉,同时也让别人能真正了解你的状况。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有效的沟通。) 第三节 团体工作阶段常用活动 识记

工作阶段活动选择原则

1、 针对团体目标。 (针对团体预定的主题,功能来选择团体活动。)

2、 针对成员需求。 (领导者要根据情况适时修订方案,加入成员需要的活动。 3、 针对团体特殊事件。

4、 针对团体动力。 (必要时可弹性设计催化性活动,引发成员自我思考和彼此反馈。) 5、 针对领导者专长。 (“个人化风格”的方案设计有时会比结构式的设计更有效。) 应用 (P130-136) 二十个我是谁 个性发现 人生曲线 我的自画像

人际关系中的我

人生的最重要时刻或事件 价值拍卖 人生透视 临终遗命 解密大行动

81

第八章 团体咨询的结束阶段

第一节 结束阶段的任务

过于仓促或过于拖拉的结束都会影响团体咨询的最终效果。团体结束阶段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完全是指最后一次聚会。

所有团体领导技术中没什么比助成员总结经验,整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改善适应健康生活更重要。结束阶段的目的:巩固团体咨询的成果,做好分别的心理准备。 识记

团体结束阶段的特征

1、 出现离别的情绪。 团体越成功,不舍越强烈,想用最后机会表露自己希望、害怕、以及对别人的感受。

甚至会有依赖、遗弃、失落、伤心、恐惧、沮丧、忧虑的感觉。

2、 对外界的担心。 进入团体之前,成员在外面的世界有适应不良的情况,面临要回到原来的世界,对外

在世界有许多担心,焦虑和不安。

3、 团体连接出现松散。 意识到要结束,都在思考自己以后的打算,成员间互动平率和强度会降低,团

体规则有所松散。有人因害怕结束的伤感而离开团体,不愿再投入情感。 领会

结束阶段可能的问题

1、 团体非正常结束。 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而出现不得不提前终结的情况。

2、 避免相互接近。 由于分离焦虑,对团体的期望,热情也会比前阶段减少,团体结构有所松散,不承

认团体目标已达成,有些人甚至会表现倒退。领导者应了解并注意此现象,加以适当处理,可使团体顺利结束。

3、 团体经验无法应用到现实生活。 结束阶段,离情难舍,成员可能故意回避回顾自己的经历,不能把

它纳入某一认知架构中去,由此限制了在团体中学习内容的推广和应用。 应用

领导者的任务

1、 认真处理离别情绪。 离别情绪不仅成员,领导者也有。领导者要首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其次要把

握好机会处理成员情绪,抚平成员心中的离愁。结束前一两次要告之团体即将结束,使成员有心理准备,鼓励成员将担心、伤感和失落表达出来,并提醒成员团体结束的积极意义,成员在自己的真实生活中,只要采用同样的态度和行为,也会有建立和谐关系的机会。

2、 协助成员预备适应外界的情境。 使成员了解,期望别人改变必需自己先改变,通过自己影响别人。

可以带领讨论对现实社会的担心,互相支持,鼓励信心,增加社会适应能力。 3、 协助成员整理学习成果,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4、 处理尚未完成的工作。 (处理并非定要实际解决,因时间限制,更多是提供相关信息或做原则性处

理。不要期望一次团体经历解决所有成员的问题,让成员留下未完成的感觉有助于促使他们继续思考。) 5、 继续给与和接受回馈。 接近团体结束,给予随后的回馈,作为成员改善自己的参考资料。自发的商

量结束后何时再聚会,以保持友谊,并继续相互支持,领导者应该鼓励这样的行为。 6、 提醒保密。

7、 提供继续学习或进一步服务的资源。

8、 评估团体效能。 对团体效能评估是咨询专业中很重要的,不但可帮领导者评估成员和团体达到目标

的情况,更可帮领导者了解自己带领团体的能力,作为改进的参考。不仅团体咨询结束时需要评估,每次团体结束时也需要评估。方法可以是定量分析,也可以是主观报告,也可以听成员对团体的意见和感受。

团体成员的任务:

1、 处理他们对分离和结束团体的情绪。

2、 准备把学习到的知识、观念、态度、行为等推广到日常生活中。 3、 对于在团体中未解决的问题,做好持续成长的准备。

82

4、 评估团体对自己的影响和个人的实际收获。

5、 对自己想要做出的变化以及如何实现这些变化做出选择和具体的计划。 第二节 团体结束阶段的技术 应用

结束的技术: 包括每次聚会结束所使用的技术和团体整个历程结束所使用的技术。

1、 每次聚会结束的技术:每次聚会,留出十分钟采用一些技术顺利结束团体。邀请成员总结、领导者总

结、安排家庭作业、预告或强调下一次聚会时间和内容、安排结束活动等。

2、 预告团体结束的技术。 (结束前一两次即能先预告团员,有助成员心理准备,珍惜团体时间,尽早

处理未完成问题,讨论分离、整理所得、订立或修改行动计划。)

3、 团体里程结束技术。 (技术有四种方式:结束前成员互赠小礼物、道别、祝福;领导者做简要回顾

与总结;成员检讨自己在团体中扮演的角色,是否达到期望,切身感受;展望未来,帮助成员明确今后该怎么做以持续巩固团体效果。) 4、 采用团体活动的技术:

可直接告诉成员团体即将结束,或带领一些活动。如真情告白、留住你的心、水晶球、未来同学会、互送祝福卡等。引发成员回顾团体中所学,互相给予和接受最后的反馈,充满信心的展望。

也可带领如,大团圆、化装舞会、茶话会、联欢会等,在轻松愉悦氛围中道别。 自发性非结构性团体可以让成员自己决定道别方式。 评估团体效果的技术

1、 团体评估的目的及准备: 团体评估的目的:

1) 通过评估有效监控咨询方案的执行状况,辩明问题和及时修正。 2) 检验团体目标达成状况 。

3) 改进今后同类团体咨询方案的设计、训练策略。

4) 协助团体领导者了解和改进领导技能,提升专业水平 团体评估的类型

按评估时间分:团体开始前、过程中、结束时、结束后的追踪评估 按评估对象分:团体领导者的评估和团体成员的评估 按评估方法分:客观评估、主观评估

按评估工具分:影像评估、问卷评估、自我报告 按评估形式分:口头评估、书面评估 按评估侧重点分:过程评估、结果评估

一个比较完整的评估至少应该包括对团体计划、团体过程、团体效果等方面评估。 评估前的准备:

先考虑:如何界定评估,与研究测量有何不同;为何评估,目的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对象是谁;判断目标的标准、如何解释评估发现、如何认定收集资料的价值;什么步骤和程序进行评估;用什么调查方法或评估技术,如何收集资料;什么标准来判断评估,什么是好的评估。 2、 团体评估的主体:

进行团体评估的可以使领导者本人、团体成员、团体观察员或督导者。 领导者自评,两方面:1、领导内容。(目标是否实现)2、领导过程如何。

成员评估,两方面:1、参加团体的目标、期望是否实现;2、参加的过程如何。 观察者,两方面:1、对成员的观察评估。2、对团体效能的评估。 3、 团体评估的种类: 过程性评估、总结性评估

1) 过程性评估:团体进行过程中所进行的评估称为过程性评估。 (对过程的评估同样重要,评估

工作应是过程中不断进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问卷等方式。)(P144-145实例:团体成员自我评估量表、团体活动反馈表)

2) 总结性评估:指在团体结束时所作的评估。常采用评估表,或事先选定的测验等,让团员填写,

83

进行分析,了解团体成员对团体的满意程度,对团体活动的看法,团体感受及行为变化状况。也有的领导者利用自己参与观察的方式,分析团体互动的情形。还可以请团体写感想、总结,一次评估团体效果。

4、 团体评估的方法:

团体评估:主要是指通过不同的方法,搜集有关团体目标达成的程度、成员在团体内的表现、团体特征、成员对团体活动的满意程度等信息,帮助团体领导者及团体成员了解团体咨询的成效。 (团体领导者进行团体评估时必须根据团体目标而制定一套适合的评估步骤与方法。)

1) 行为计量法。 (要求成员自己观察某些行出现的次数并进行记录,或成员互相之间,或与成员

有关的人观察记录。以评估成员的行为是否有改善。也称系统观察法。除了可记录外显行为,也可记录情绪和思维。长处是具体、可操作、记录过程也是自我监督的过程,有助于行为改变;不足之处在于费时,准确度难以把握。)

2) 标准化的心理测验。 (是一种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标准化测定的技术。最常用的方法,注意

选用标准化量表、考虑文化背景因素,有些学者认为人格难以短时间改变,咨询前后测得结果差异不会显著,难令人满意。)

3) 调查问卷。 (由领导者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让成员填写,搜集成员对团体咨询过程、内

容、成员关系、团体气氛、团体目标的达成、领导者的态度及工作方式等方式意见。可以开放式,也可以封闭式。虽被疑科学性,好处在于能让成员自由发表他的想法和感受,能搜集到第一手资料。)

除以上三种主要方法外,还有成员日记、自我报告、领导者工作日志、观察记录等方法来评估。 团体追踪的技术:

追踪技术:是指团体结束以后的一段时间内,跟踪团体成员,了解咨询效果所采用的方式与技术。 常用技术: 1、 追踪访谈:

追踪访谈:是指团体结束后几个星期到几个月之后对团体每个成员做一次或者若干次个别访问,每次20分钟左右,了解成员达到个人目标和实现个人承诺的态度,也可以督促成员继续改变。

可以面谈,也可以是电话、网络和书信。为成员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机会同领导者讨论进一步寻求专业帮助的必要性和所需要的信息。真实完整的提供有关团体收效程度的信息。 2、 追踪聚会:

追踪聚会:是指团体在结束后几个星期到几个月之后安排具体时间,邀请团体成员回到团体,满足成员情感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了解成员学习成果运用到实际生活后的状况,了解团体的真实效果。

有些领导者在团体结束前,就会决定一个时间实施团体式的追踪观察。追踪聚会里,可以鼓励、支持和肯定成员离开团体后的努力和成功,并提醒曾经设想的自我理想状态,督促行动,也可提供继续成长或解决困难的资源。追踪聚会还可以强化成员持续改变的信心,知道在结束后还能聚会,要在会上做自我报告,这就是一个激励。

第三节 团体结束阶段常用活动 识记

结束阶段活动选择原则

1、 让成员有机会回顾团体经验。 (让成员有机会整理自己参加团体以来不同阶段的感受、困扰、体验、

变化和收获。如天使揭秘活动。

2、 让成员彼此给予和接受回馈。 (真情留言、祝福心意卡、礼物大派送、等活动。) 3、 让成员自我评价和团体评估。 4、 让成员相互祝愿和增强激励。 应用

结束阶段活动实例 1、 水晶球传递 2、 我的收获

84

3、 笑迎未来 4、 祝福串连 5、 成长雕塑 6、 礼物大派送 7、 大团圆

8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