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城市普通公园防灾避险功能改造的模式探讨

2023-03-11 来源:年旅网


对城市普通公园防灾避险功能改造的模式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居民面对的来自于自然的、非自然的威胁越来越多,防灾避险公园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防御灾害的途径。本文通过对已建普通公园的防灾避险功能改造模式的探讨,以期使城市公园可以达到满足城市居民防灾避险需要的目的。

关键词:城市防灾避险公园改造模式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city residents face come from nature, the nature of the threat is more and more, the concept of disaster prevention hedge park for we provide defense disaster of the way.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ordinary park already built a hedge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of disaster prevention pattern discussion, so that the city park can meet the need of city residents hedge disaster prevention purposes.

Keywords: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hedge park transformation pattern

如今,我国较多大中型城市已经相续制定了城市应急避险规划,并建成了一定数量的防灾避险公园。但是,由于城市中心区的用地现状制约以及人口高度集中、建筑密度大,新建或扩建防灾避险公园受限较大。而远离中心区的防灾避险绿地因服务半径、规模等限制性因素对防灾避险作用的制约性较大。综上所述,城市中心城区原有公园绿地势必将作为防灾避险的首要选择场所。而现状公园绿地防灾避险功能建设滞后,公园功能多侧重于生态保护、景观游赏、娱乐休闲等功能,因此对于城市公园的另一重要功能——防灾避险功能的改造势在必行。

1、改造原则:

1.1“优选适宜”原则

并不是所以的公园都需要被改造。选择需要改造的城市公园时,应结合城市公园防灾避险的相关原则,对改造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优选防灾服务半径适宜,空间布局合理,内部基础条件良好的城市公园,这样可以节约改造成本,实现防灾避险资源利用最大化。

1.2“安全优先”原则

城市公园是多种功能的综合载体,应权衡其景观、生态等非防灾功能与应急避难功能两者的关系,首先满足安全性的需要,保证避难场所远离地震断裂带、洪水淹没区、各类危险管道、建筑物坍塌范围等危险区域,在“安全优先”的基础上考虑景观效果。

1.3“平灾结合”原则

一是平时履行休闲、娱乐和健身等功能;二是在发生地震、火灾等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能够发挥避难场所的作用。

2、改造途径

2.1确定公园避难容量

依据《城市公园设计规范》,计算出公园游人容量:

C=A/Am

式中C——公园游人容量(人)

A——公园总面积(m2)

Am——公园游人人均占有面积(m2/人)

参考相关规定,将公园游览面积的60%划为避灾场所,按本地应急避难场所人均避灾面积的上限要求,计算出灾时可容纳的避难人口,确定灾时道路交通系统和基础设施,并按此标准进行相应改造。

2.2改造内部空间布局

内部空间包括集散广场、草坪、停车场、垃圾处理区等。保留公园原有的停车场、集散广场、垃圾处理区等的原有功能,适当地优化改造、添置设施、强化管理。了解公园实地情况,提前预案,遇灾害可迅速采取措施搭建安置地点。

2.3道路交通规划改造

普通公园绿地的道路多从景观的角度出发,注重美观和舒适性,大量运用木质材料来营造自然惬意的环境氛围,但同时也会带来火灾隐患;避难场所道路多运用石材、防火砖等材料,其结构和装饰材料具有防火、防水、抗震、耐腐蚀等特点。因此要对防灾公园绿地的道路结构和路面材质进行必要的加固和改造,运用新型抗灾材料,使其达到防灾和景观的双重要求。道路铺装的结构和面层尽量选择柔性材料,增加铺装路基路面的韧度和强度,以减少地震后出现龟裂和沉陷的可能性。

普通公园的道路交通布局改造,首先要具备便捷的出入、集散、停车等交通功能,并顺畅连接各个功能区,为兼顾景观效果,可放置移动式花钵或种植草皮、低矮灌木等。在改造中可利用公园的原有道路骨架,特别是公园的主路系统作为避难通道,将应急避难场所连成网络,形成避灾体系。对于宽度、回车半

径和场地达不到要求的地方,进行适当改造,可利用周围符合安全要求的绿地和广场作为临时应急道路。全部场地采用无障碍化设计。

在道路出入口处要树立醒目的防灾避险标志牌,用不锈钢材料,耐火、耐冲击材料,力求醒目易见。

2.4地形的利用改造

防灾公园的地形改造首先注重安全性,要求避难区域的地形坡度不宜超过30°,周边防护区域既可设平缓的广场供人流进出,也可利用稍大的地形起伏形成天然防灾屏障。如在设计改造草坪时可平地与起伏地形相结合,兼顾救灾与趣味性双重功能。在普通绿地和应急避难场所结合时可将功能空间与地形设计统筹考虑,利用地形平缓处形成避难安全空间,起伏的山地和水景形成隔离灾害的缓冲防护屏障。

2.5内部设施的利用改造:

应急避难场所的设施供应急避难使用,注重抗震、防火等应急功能。城市普通公园的设施通常包括游憩设施、公用设施、服务设施以及管理设施4种,其中后3种也是灾时所需的设施种类。此外,应急避难场所需要的某些特殊防灾设施是城市普通绿地不具备的,如抗震性储水槽、应急供电通信设施等。

最重要的是抗震性储水槽(饮用水源),平时与城市饮用水系统相连接,每日有上下水循环。受灾后如果上水受到破坏,储水槽内的水仍应可供一定数量的人饮用。有条件的话,还可建立水过滤装置。同时也应改造添加免冲洗集中利用生态型厕所,平时看起来可以是井盖、座椅或者也可覆土种植草皮,上加识别性符号以供识别,应急时搭起帐篷可作临时厕所。

考虑到灾害发生时,地区电力系统很容易被破坏。所以公园要改造成为独立的供电系统,增加应急供电电缆接口和发电设备。主路可以考虑增加太阳能草坪灯以起到指引作用,公园内庭园灯,景观灯应考虑更换或增加太阳能、风能照明。同时向省电、寿命更长的LED光源利用的方向发展,并考虑增加储电设备。应急标示系统纳入用电系统,也应在灾害期夜间保持良好的标示效果。灾害发生的同时,地区的情报、通信系统等设备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可以考虑在公园隐蔽位置安置移动信号发射装置,平时可以起到增强周围信号功能,灾时亦可发挥通信功能。对可直接和间接使用的平时设施进行适当改造,使设施具有“平灾两用”的双重性能。如将亭廊等构筑物改造为应急物资储备处,将座椅改造为应急锅灶等;

总的说来,普通公园的设施改造中要发挥创意思维,使其达到景观和避难兼有的效果。

实施普通公园改造,不仅可以大幅降低避难场所的用地。而且由于能够充分利用普通公园原有的防灾减灾功能,可以明显减少建设投资。特别是我国的

南方地区的城市,由于其城市中可利用的平地面积有限,公园的规模一般较北方城市小,且很难再开发新的平地作为防灾公园,所以对原有公园的防灾改造利用就对城市防灾减灾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苏幼坡, 马亚杰, 刘瑞兴. 日本防灾公园的类型、作用与配置原则[J].世界地震工程, 2004(4):27-29

[2] 章俊华。日本都市公园防灾·减灾技术动向[J]。中国园林Vol.24/153 2008。9;19-21。

[3] 李铮生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 306-310。

[4] (日)齐藤庸平, 沈悦. 日本都市绿地防灾系统规划的思路[J]. 中国园林,2007(7):1-5

[5] 马亚杰, 苏幼坡, 刘瑞兴. 城市防灾公园的安全评价[J]. 安全与环境工程,2005,12

[6] 苏幼坡,马亚杰,刘瑞兴 日本防灾公园的类型、作用于配置原则 2004

[7] 李延涛 城市防灾公园的规划思想 200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