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无形统率有形 以有形塑造无形
———论大学的校园规划与建设
洪世梅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大学校园规划与建设要体现“大学”的属性、表明“自已”的意见、延续“历史”的文脉、留有“发展”的余地;作为大学校园的语言符
号,校园的建筑、植被、雕塑、色彩要体现出大学特有的文化品质和价值追求。以无形统率有形、以有形塑造无形应该成为校园规划与建设的原则。
高等学校校园建设规划设计
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推动了我国高
势”。此外,大学校园是求知求学、思考问题的地方,这样的环境首先应该是宁静的,宁静以致远;其次是要旷达,使人思考有回旋的余地,让思绪天马行空;再次是自然的,让个性自由发展。大学校园的一草一木,一丘一湖,一亭一阁都要注意体现这种要求。
大学的办学理念引领着校区建设,中世纪大学主要培养神职人员和为王室服务的人才,当时的大学校园是封闭的,校园多附属于教堂或修道院,或者以宗教建筑为样本进行规划设计。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高校融入社会大环境、面向社会办学,高等学校已经走出“象牙塔”走进经济社会的中心,开放办学、与社会因此,大学在校园规划设计中,要注重统筹校内资源和统筹校际资源、统筹学校与社会的资源,充分体现大学校园的开放性。
校园规划设计要表明“自已”的意见。高等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在不断发展,也不断地影响高校办学,对大学的校园建设也必然产生园的规划计划大多由建筑设计师来设计,设计也就站在他们的立场和角度来理解高等教育因此,规划设计者只是常规性地根据校园分区具体的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传统和办学特色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因此,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要强调“以我为主”,即以学校为主,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心声。大学的校长书记要高度重视校园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在校园建设的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制定好校园建设发展规划,象抓学科专业建设一样抓好校园的规划建设,做到“立象以尽意”。只有这样,才能在校园建设中体现学校的主体意识和主人地位,建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文化特色和学科特色。
校园规划设计要延续“历史”的文脉。校园规划设计中,有一定办学历史的老校应注意新老校区之间的文化传承,因为各校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异地建设新校区要把这种“血缘”延续到
新校区的建设中,不能割断历史、割裂文化。否则,学校办学历史积淀的物质形态和物质文化将无法继承和延续,校友在新校区难以找到归属感,学校传统的校园文化将严重缺失。因此,体现原有校园文化的标志性文化元素在新校区中应有重要的位置,新校区里应随处都能找到老校区文化的影子和痕迹。新校区规划设计要体现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的传承,新老校区建筑的性格要有呼应,要正确处理现代与历史、发展与传承的关系,延续“历史”的文脉。
校园规划设计要留有“发展”的余地。一定时期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发展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会有不融碰撞、高等教育大众化等时代背景下,这种要求表现得更直接、更突出,变化更快。高等学校要积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目标,在走向社会、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始终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建立动态调节机制,以应对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载体,校园建设也应适应这种变化,在规划设计中要有前瞻性,具有超前意识,不给后人留下不可修改的败笔,给后人留有发展空间、保
二、校园建设要把握“建筑、植被、雕塑、色彩”,以有形塑造无形
大学校园的建筑、植被、雕塑、色彩都是校园的语言符号,它们的相互关系、结构布局、风格特色以及功能分区应该体现大学的文化品质和价值追求,服务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要,为实现大学的价值服务。
校园建筑首先要考虑功用,其次才是审美和文化特色,要注重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教学楼要考虑教学的特点,建筑体量不宜过大,楼层不宜过多,否则容易造成拥堵和相互干扰。校园建筑要营造宁静的氛围,要有知识的馨香,要有书卷气。在结构上要简洁,形式不要夸张,不要追求潮流、追求奢华。要构建合理的室内外空间关系,建筑装饰要朴实耐用,创造平实而又别具特色的情调。校园建筑还应
放在整个校园环境中来进行考虑,要注意与环
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的增加,大多数高校纷纷另辟校址进行新校区建设,全国各地掀起了高教园区建设的热潮,与之相随的新校区建设中的软环境建设,大学精神、校园文化的表达等问题也摆在了我们面前。校园建设必须体现大学的属性和环境的育人功能,以无形统率有形,以有形塑造无形,应该成为校园建设的重要原则。
一、校园规划设计要看到“大学”、“自已”、“历史”、“发展”,以无形统率有形一直以来,大学校园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往往被忽视,校园本身难以以知识的身份、课程的形式进入教育者的视野,而作为人才培养的场所,它的育人功能却是知识和课程所不能代替的。中国古代的《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正是孟母对“居移气,养移体”的充分认识,才培养了一代圣贤孟子。大学校园由于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哈佛大学校园建筑的厚重,给人以人类知识府库的敬仰;斯坦福大学的棕榈大道和大草坪的开阔,让人感受到科学发展的无限前景。大学校园要体现其功能,表达其特色,实现其价值,表明“自已”的意见、延续“历史”的文脉、留有“发展”的余地,以无形统率有形。
校园规划设计要体现“大学”的属性。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主要功能。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学校里活动的人是老师与学生,这就要求给“人”以发展的空间,尤其是给学生发挥潜能提供广阔的天地。在校园规划建设中,体现大学文化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度,给人一种博大的感觉,在这里可以探求真理,可以创办大业,可以彰显个性、自由发展。校园规划设计还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运用道家“言不尽意,意在言外”的思维与表达方式,体现出东方思维和东方精神的注重直觉和感悟,体现在校园规划建设中,就是追求意境和含蓄,“于方寸之内,见万千之
的呼应已使高等学校冲破了大学围墙的拘囿。同的要求。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多元文化交
的功能而有别于工厂、商场、公园,自成特色。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多数情况下,校
和大学,学校在其中的参与与作为十分有限。留发展余地。
就要在校园规划设计中体现“大学”的属性、与建筑功能提出方案并付诸实施,很少对某一
12
2009.05
资政天地 资治文摘・管理版
境的协调和融合,不能破坏环境。作为校园中
最大的人类活动产品,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尊重历史,尊重原有的自然环境,建设自成特色又有传统痕迹的校园建筑。
雕塑是校园中重要的人文景观,作为校园的标志性景观,雕塑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雕塑是大学精神文化的体现,应发挥育人功能,其寓意应符合大学的文化特征和办学理想,积极向上。可以选择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伟人,也可以是与学校有着特殊关系的大家,也可以是具有现代感的抽象的学校精神的象征。作为一种人文景观,雕塑不宜多,否则影响校园平实自然的清新风格,容易与自然环境产生不协调。雕塑的材质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也需要慎重选择,取自自然的材料更质朴,容易与环境取得协调,更适合表达历史感和文化积淀,而现代文明造就的新材料则更适合表达科学、未来、理想的主题。另外,雕塑的设计应以抽象为主,力求高雅、朴素、简洁,因为大学是传播、创造知识的地方,高校师生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植被被人们称为“有生命的建筑材料”,绿色是生命和活力的象征,是自然的体现,容易使人心境平和,绿色植物还有改善校园小环境、小气候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植物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品性和精神品格,如兰花象征清高与孤傲,竹子象征高风亮节等,校园应选择一些具有较高文化品味的植物营造文化氛围,美化环境。在植物的布局上,要考虑景观布局的点、线、面的关系;在植物配置上,要注意落叶与常绿、针叶与阔叶、乔木与灌木、草本与木本的合理搭配,营造四季分明、花开有序,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的环境。利用环境空间的开合,开辟更多供学习和交流的闭合与半闭合空间。
在色彩上,要注意与建筑的功能和风格相协调,注意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色彩应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统一中求变化、整体上求特色。主建筑应充分体现出厚重的文化、高雅的格调和非凡的气度,周边的环境布置要服从其需要,与主建筑的功能相协调。作为读书(上接第6页)分析制度;统一口径,建立灾害
求知的场所,校园的建筑色彩不能过于艳丽,应以中性色为主,以灰色加以调和。此外,学生活动区色彩可以活泼明朗些,以暖色调为主;学院楼与办公区的建筑色彩则应沉稳大方,不能过于跳跃,否则容易使人烦躁,影响工作情绪与效率。要运用色彩来营造一种宁静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体现文化的精深、广博与沉稳。植物的色彩亦应如此考虑,
校园的环境形态也很重要,如适当的水体安排,都能给环境以灵动和生气,相对体型巨大的建筑,它可以软化环境,增加环境的亲和力。无论动态和静态,水都能赋于空间灵气:池塘的水静美,水体能融入周围环境,瀑布的水灵动,体现智者乐水的意味。一动一静的结合,勾勒出丰富多彩的学习、休憩空间。
三、浙江林学院东湖校区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浙江林学院的东湖校区建设在规划设计中体现了“以我为主”,学校一是提出了一整套的规划理论,确定了“崇尚自然,优化环境;因地制宜,特色鲜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东湖校区建设规划指导思想,再由规划设计单位设计,因而形成了校园建设鲜明的个性和特色。二是“两园合一”,把校园按一流的植物园进行建设,建设目标是植物园式的现代化校园。植物园式校园使校园建设具有鲜明的学科和文化特色,极大地满足了教学、科研、生产的需要,承载了文化、科教、景观、休闲、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是对东湖校区建设理论的贴切表达。植物园建设遵循“发挥学科专业特色,营造独特育人氛围”的原则。“发挥学科专业特色”就是利用浙江林学院林学、生态、生物环境类学科专业优势,建设高质量、高品位的高科技植物园。“营造独特育人氛围”就是要体现“育人为本”的理念,即追求与大学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交融,突出大学校园的育人功能。植物园式校园在体现对生命本体和生命特性尊重的同时,更体现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个性发展的鼓励,把“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和对生命与科学的尊重有机地统一起来,有利于培养人与水平的不均衡性,在避免重复建设的同时也能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此外,还应将应急资源的来源扩充至全社会,编入和培训更多普通市民作为后备力量,在设备和物资上引入更多非政府资源的协助。
结语武汉城市圈需要建立一个结构均衡、布局合理的灾害预警与应急保障管理体系。建议设立专门的应急管理办公室来负责此事,彻底打破应急管理的地域限制和资源共享难等问题,同时应加大各方投入,让应急管理真正为城市圈建设保驾护航。参考文献:
[1]王敏.武汉城市圈协调发展:一个区域外部性研究的视角[J].武汉学刊,2008,2:23
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
浙江林学院东湖校区的每一条路、每一弯水、每一幢楼、每一处景都浸润着育人的理念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一到校区,迎面是东西宽125米、南北深50米的校大门,气势非凡。大门两侧是一组不对称浮雕墙,表现星球演变、天地化物、细胞分裂、生命繁衍等有关宇宙奥秘的深刻主题,体现学校鲜明的学科特色和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进入大门,踏上宽广的溯源大道,正前方矗立着迄今1亿5千万年的木化石,吸引着你加快步伐,去解开化石形成之谜。与之相连的是校园的主干道———银杏大道,设计成“?”形的大道,启迪每一位跨入校园的学子思索:“为什么来学校?”“来学校干什么?”左边是一个偌大的广场,广场上稳立着五个花岗岩石球,与之相邻的是近百亩水域的东湖,湖边停靠着五条石船,船头对着对岸建筑面积两万多平米的图书馆。广场取名“五舟广场”,寓意学子胸怀五洲,登上求索之舟,奔向知识海洋的彼岸。站在波光粼粼的东湖旁,环视四周,满目翠绿,心旷神怡,幢幢坡屋顶的学院楼,使你感受到积淀深厚的吴越文化正在慢慢释放。浙江林学院东湖校区,依山傍水,自然清新、景色宜人,已初步建成集教学、科研、景观于一体的生态化、数字化、现代化大学校园,其校园与植物园“两园合一”的独特建设理念受到了各界广泛好评,新校区校园被省部领导誉为“浙江省高校校园建设的亮丽名片”,“是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参考文献:
[1]楼仁功,陈庆.《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
新———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期[2]张建华,刘建军.《对当今大学新校园规划
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5年第3期[3]费曦强,高冀生.《中国高校校园规划新特
征》[J]《城市规划》2002年第5期[4]陈敬佑.《育人为本是大学校园建设的灵
魂》[J]《高等农业教育》2002年第6期
-27
[2]王世红,刘嗣明.实现十大对接,加速融入
应急管理信息发布平台。
第五,建立危机教育体系。应对危机,重在预防。要及时、充分地掌握各种可能发生危机的信息,积极地做好防范,掌握各种防范危机的技能,以备应急之用。此外,还要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联合演练。这样才能在不同类别的危机面前,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行动,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只有通过演练,才能检验区域内各应急系统的协调能力和熟练程度,提高应急设备和人员的反应能力,做到有备无患。
第六,引入多元化管理,实现资源区域共享。在政府主导下,将城市圈内应急资源进行统筹管理,集中调度,能有效地克服区域发展
进程[J].武汉学刊,2008,4,36-39
[3]曹杰,杨晓光,汪寿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J].公共管理学报,2007,4(2):84-93
[4]佘廉.我国政府重大突发事件预警管理的现状和完善研究[J].管理评论,2005,11:1
-6
[5]杨风春.政府应急管理的理念与建设策略
[J].电子政务,2006,6:105-109
注:本论文系2008年度武汉市社科基金项目“武汉重大灾害的预警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研究”研究成果。
2009.05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