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连作早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应用效果及品种比较

2020-12-22 来源:年旅网
品种与技术 中国蒂未2010,l6(3): -46 连作早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应用效果及品种比较 王铁忠。陈惠哲 朱德峰 贾仁叨 (-浙江省乐清市农业局,浙江乐清325600; 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06; 3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浙江乐清325600; 通讯作者,E—mail:chenhuizhe@163.corn) 摘要:以中嘉早32为材料,在浙江省乐清市开展钵形毯状秧苗培育及机插试验。结果表明,与普通机插秧盘 相比,在相同播种量下,钵形毯状秧盘吸水性好,秧苗成苗率高、素质好;机插后秧苗伤秧轻、返青快、分蘖发生早,每 丛分蘖多,有效穗足,平均增产7.1%。另据不同早稻品种机插比较试验结果,桂996和中嘉早32生育期适中、产量 高,可作为乐清市双季稻机插早稻品种。 关键词:水稻;机插秧;钵形毯状秧苗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水稻机 试验于2009年在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仙口陈村 插秧所具有的省工省本、产量较高等特点,近几年越来 种粮大户吴应杏的早稻田中进行。试验田排灌条件较 越受到乐清广大农民,尤其是种粮大户的欢迎,机插秧 好,肥力中等,属沙质壤土。供试连作早稻选用超级稻 面积不断扩大,2009年乐清市早稻机插面积已达2000 品种中嘉早32,采用中国水稻研究所提供的钵形毯状 多hmz,占全市早稻面积的20%以上。但传统机插秧技 秧盘育秧,以普通机插秧盘育秧为对照。钵形毯状秧盘 术存在播种量大、秧苗素质差、插后返青慢和漏丛率高 与普通机插秧盘规格(长×宽×高)均为580 mmx280 等问题,限制了机插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 mmx28 mm。试验设150 g,盘、120 g,盘和90 盘3个 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是中国水稻研究所针 播种量处理。 对传统机插技术存在的问题,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 早稻播种时间3月21日,秧龄为25 d,插秧前各 权,适于我国水稻品种和季节特点的新型水稻机插技 处理分别取代表性秧苗30株,考查株高、叶龄、茎基 术。该技术采用钵形毯状秧盘培育具有上毯下钵形状 宽、总根数和白根数等。4月16日采用东洋P6o0型高 的水稻机插秧苗,结合了钵形秧苗和毯状秧苗的特点 速插秧机插秧,插秧密度17 786丛/667 m ,规格为 和优点[41。为探讨该技术在乐清市连作稻机插生产中的 30.0 cmxl2.5 cm。试验田周围设保护行,每处理面积 应用效果,20o9年笔者从中国水稻研究所引进了该机 150 m ,作大区对比试验,不设重复。机插后调查基本 插技术并在早稻上应用,同时开展了早稻机插品种的 苗数,每周定点调查分蘖动态。 筛选试验,从而为提升乐清市双季稻机插秧技术水平, 促进机插秧在乐清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 收稿日期:2010—01—29 1材料与方法 基金项目:浙江省三农五方科技协作项目(SM200807);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Y3080229);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 1.1钵形毯状秧苗与普通机插秧苗机插比较试验 所专项资金项目(2009RG003--4) N2和N3)都难于达到理想的产量水平。因为在低密度 具有显著作用阁。根据试验结果,为了提高泸香615的 (M1)下每穗粒数虽然有所增加,个体穗子增大,但有 产量水平,发挥穗数、粒数、粒重的综合协调优势互补 效穗明显太少,穗数显著不足,就是通过增肥促蘖(穗) 能力,在川西平原生态区中等肥力田种植泸香615时, 也未解决问题,导致单位面积颖花数不足,最终产量水 以种植密度1.25万丛/667 m 左右、每丛2粒谷秧、每 平不高;而在高密度(M5)下有效穗得以较大的增加, 667 m 施纯氮12 kg左右为佳。 群体穗子增多,但每穗粒数明显下降,结实率不高,并 参考文献 且随着施氮量增加,该问题更为严重,导致单位面积颖 花数、特别是有效颖花数严重不足,致使产量水平下降 [1】唐启义,冯光明.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 京:科学出版社,2002,159—163. 严重。 [2]朱从海,严军,张亚平,等.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对武粳15产量 适宜的密肥处理对水稻协调穗粒结构,提高产量 和物质积累的影响处探【J】_中国稻米,2008,14(5):46--49. ・44・ 王铁忠等:连作早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应用效果及品种比较 中周弗米2010,16(3):44—46 规格为30.0 emxl2.5 em。试验田周围设保护行,每品 种种植面积150 m ,作大区对比试验,不设重复。 机插后调查基本苗数,每周定点调查分蘖动态。记 一 载各品种生育期。成熟期测定各处理的有效穗,田间取 <- 一 样测产,并取代表性植株考种,测定每穗总粒数、实粒 数、结实率和粒重等指标。 洲 2结果与分析 2.1两种秧盘秧苗素质比较 连作早稻25 d秧龄,在150 g/盘播种量时,采用钵 日期(月一日) 形毯状秧盘和普通机插秧盘培育的秧苗叶龄没有差 异,均为4.0叶,但播种量降低至90 g/盘和120 g/盘, 秧苗叶龄略有增加,达4.1叶,表明降低播种量有利于 促进秧苗个体生长,提高秧苗素质;相同播种量下,钵 形毯状秧盘与普通机插秧盘培育的秧苗相比,苗高、茎 基宽、总根数和白根数多(表1)。表明钵形毯状秧盘育 图1早稻机插秧分蘖动态 按当地常规方法施肥,每hm 施尿素185 kg、过磷 酸钙450 kg和氯化钾150 kg。氮肥中基肥、分蘖肥和 穗肥分别占55%、30%和15%;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 分基肥和穗肥两次施下,比例各占50%。基肥在二次翻 耕前施用,分蘖肥在移栽后7 d(4月23日)施用,穗肥 在倒二叶开始抽出时(5月29日)施用。成熟期(7月 17日)测定各处理的有效穗,田间取样测产,并取代表 性植株考种,测定每穗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 重等指标。 1.2机插早稻品种比较试验 秧有利于提高秧苗素质,特别是该秧盘底部设计平整, 有利于增加秧盘与秧板接触,可促进秧苗吸水和秧苗 根系生长。 2.2两种秧盘机插秧分蘖动态 机插后调查基本苗数,150 g/盘、120 g/盘和90 g, 盘三种播种量的钵形毯状秧苗机插的平均基本苗分别 试验于2009年在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仙口陈村 种粮大户吴应杏的早稻田进行。供试连作早稻品种6 是4.5株/丛、3.8株/丛和2.9株/丛,均分别高于对照 (4-2株/丛、3.7株/丛和2.4株/丛),表明钵形毯状秧盘 吸水性好,成苗率高,机插后伤秧轻,秧苗返青快。比较 不同处理连作早稻机插秧的分蘖动态(图1)可以看 出,相同播种量处理,钵形毯状秧苗比普通秧苗机插秧 个,分别为株819、嘉育253、中早22、金早47、中嘉早 32和桂996,均采用中国水稻研究所提供的钵形毯状 秧盘育秧,播种量120 g/盘,3月21日播种,秧龄25 d。4月16日采用东洋P600型高速插秧机插秧,插秧 返青快2~3 d,其分蘖速度快、分蘖数多,能够较快地达 ・45・ 王铁忠等:连作早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应用效果及品种比较 表3不同早稻品种机插秧试验穗粒结构及产量 ( ̄f//hm )(粒,穗) (%) (g) (k m ) 株819 253.5 114.2 90.9 27.8 7 062.8 嘉育253 346.5 109.5 79.6 26.9 7 767.1 中早22 267.0 125.4 78.5 29.2 7 674.8 金早47 286.5 114.7 94.6 25.6 7 684.1 中嘉早32 366.0 100.6 91.O 25.7 8 160.5 桂996 390.0 94.9 80.4 29.7 8 371.4 到穗数苗,真正做到分蘖早生快发,有利提高产量。 2.3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比较 对钵形毯状秧苗与普通机插秧苗机插的产量及其 构成因子进行比较(表2),结果表明,连作早稻机插播 种量越高,产量也越高。钵形毯状秧苗机插处理中产量 最高的是150 盘播种量的,达到8 430.8 kg/hm ,最低 的是90妇播种量的,产量为7 004.5 kg/hm 。从两种 秧苗机插比较来看,相同播种量下,采用钵形毯状秧苗 机插技术的单产均比普通对照高。分析主要原因,是由 于钵形毯状秧苗机插分蘖发生早、分蘖多、苗数足、有 效穗多,从而获得高产。 2.4不同早稻品种钵形毯状秧苗机插产量及生育期 比较 不同早稻品种采用钵形毯状秧苗机插的产量表现 如表3。结果表明,参加比较的6个早稻品种,产量以 桂996和中嘉早32较高,分别为8 371.4 kg/hm 和 8 160.5 kg/hm ;其次为嘉育253和金早47,产量分别 为7 767.1 kg/hm 和7 684.1 kg/hm ;株819产量最低, 为7 062.8 kg/hm 。分析各品种的产量构成,可以看出, 连作早稻的产量与有效穗密切相关,几个产量高的品 种,其有效穗均较多。中早22的穗粒数与粒重都较高, 有较大的增产潜力,产量潜力没有完全发挥的原因主 要是由于提早收割导致结实率偏低,从而影响产量。 双季稻机插秧除了要解决早稻产量问题,还要解 决如何与连作晚稻品种的生育期搭配问题。从参试的 6个品种看,生育期最短的是金早47,从播种至成熟的 生育期是112d;其次是桂996,全生育期为113 d;中嘉 早32、嘉育253和桂819的生育期均为115 d;中早22 生育期最长,达118 d,要到7月20日才能成熟收获。 从综合表现看,桂996和中嘉早32等品种不但产量 高,而且熟期适中,较适合作早稻机插。 3小结与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水稻 ・46・ 中固举木2010,l6(3):44--46 机插秧逐步成为我国现代稻作技术的发展趋势拥。目 前,我国机插秧技术发展的难点是杂交稻机插和双季 稻机插,2008年我国双季稻种植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 的49%,但机插秧在双季稻中的比例仅为2.3%,主要 问题是传统机插秧技术存在育秧播种量大、秧苗素质 差、插后返青慢和漏插率高,及由于机插秧秧龄短,在 连作稻上应用生育期受限制等问题。研究表明,降低播 种量有利于促进机插秧苗个体生长,提高秧苗素质;相 同播种量下,由于钵形毯状秧盘吸水性好,与普通机插 秧盘比较,培育的秧苗成苗率高,秧苗素质好,特别是 地下根系生长具有较大优势,该研究结果与陈吉传等 基本一致16]。另外,连作稻生育期短、分蘖时间少、有效 穗数不足是限制其产量的主要因素,水稻钵形毯状秧 苗机插技术在早稻生产应用可缩短机插秧返青期,促 进分蘖早生快发,提高有效穗数,实现增产目标,有较 好的应用前景,建议加强该技术中育秧和机插环节的 培训,重点解决好秧苗成毯及精确定量定位机插的问 题。 乐清市属于浙江省双季稻地区,在早晚稻品种搭 配方面一般采取“早稻早中熟品种+晚稻超级稻品种” 的模式,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全市机插秧的进一步发 展,充分发挥机插秧的增产作用同,另一方面晚稻季节 宽松,可以促进超级稻生产,同时还能较好地避过7月 下旬开始的台风多发季节,确保早稻丰产丰收。晚稻一 般以种植中浙优1号、甬优6号等长生育期超级稻品 种为主,所以为了给晚稻生产留足季节空间,早稻品种 应以生育期相对较短的早熟或中偏早熟品种为主。研 究表明,桂996和中嘉早32等品种作早稻机插,不仅 产量高,而且生育期适中,可作为今后乐清市连作早稻 机插秧的主栽品种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朱德峰,陈惠哲,徐一成.我国水稻机械种植的发展前景与对策 『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7(1):14—15. [2】何文洪,陈惠哲,朱德峰,等.不同播种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及 产量的影响fJ1.中国稻米,2008,14(3):60—62. f3】孙雄彪,金志杰,陈惠哲,等.水稻机插秧不同时期氮肥配施对产 量的影响【J】.中国稻米,2009,15(4):59—61. [4]陈惠哲,朱德峰,徐一成,等.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及应 用效果fJ】.中国稻米,2009,15(3):5—7. [5】朱德峰,陈惠哲.水稻机插秧技术发展与粮食安全【J1_中国稻米, 2009.15(6):4—7. 【6]陈吉传,陈志良,杨杰,等.水稻钵形毯状秧盘育苗的效果【J】.农 技服务,2009,26(1):5-6. [7J王铁忠,贾仁叨,林贤青.早稻机插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 中国稻米,2009,15(2):52—5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