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强力政府为何造成“政府失灵”—日本90年代宏观调控失灵给我们的启示

2020-05-26 来源:年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2年第122卷 现代日本经济 ContemporaryEconomyof Japan 20o2、bl_l22 No 2 第2期 文章编号:1000--355X(2002)02--0006--04 强力政府为何逭茂——”政府失灵” 日本9O年代宏观调控失灵给我们的启示 杨会晏 (吉林省统计局,吉林长春130051) 擅要:2o世纪90年代,经济垒球化.然而日本政府试图直接管理经济,却扼杀了国内原有的各种市场力量, 政府已接近负请能力的极限。同时 尽管政府试图抗拒来自市场的压力,为维护社会稳定,在国内垒融、商 品、服务和劳动力市场上设立规制障碍,但还是在市场压力下退却了.这个教韧『培垒球各国的影响是深刺的。 关■词 政府失灵:垒球化;资本市场 中明分类号=F133.231.3 文蕾标识码:A 强力政府形成的僵化模式 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连续l0年 低迷。困境的关键,一是日本无法接受经济 一、拥有贷款对象企业的股份。 日本金融体系的特点是官方鼓励储蓄. 特别是税务制度鼓励储蓄,因为70%的个人 储蓄是免税的。此外公司股息税率高达78%, 企业因此保留并再投资大部分的收益,而不 将其当作股息发放,这一做法又增加了国家 储蓄 同时,日本金融体系还鼓励高股价。 全球化和全球性资本主义的时代转型;二是 日本极端地拥有强力的中央集权.大藏省和 通产省无所不在地支配所有影响全国的重要 经济决策;三是在其经济体系中,政府实际 控制了经济目标的优先顺序和资源分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创造了一 个金融体系,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工业的复 兴 因为要复兴经济,日本就需要外来资本 和国内高度储蓄,以支持产品制造,特别是 出口。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银行体系就要确 保不会有企业借款的违约。第一层防卫措施 是,所有的贷款都必须有担保;第二层防卫 措施是.大部分大型企业都属于战前的日本 工业集团,其中心是银行,以银行为中心形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 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日本股票市场由银 行和保险公司管理,以维持高股价 日本的 股票市场在过去40年间持续升高.而且大约 有75%的日本股票是相互持股的。大藏省、 银行及保险公司紧密合作,支持股票市场. 1949年投资于东京股票市场的1000日元. 到了1988年的价值是183426日元 日本政府也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鼓励商 业投资,政府操纵整个金融体系,使得日本 制造的产品在贸易上有较强的竞争力 同时 企业也为买方提供条件优厚的贸易融资.远 成集团各成员。在这些银行背后,是大藏省 和日本国家银行。这种结构使得日本制造业 在运行时的举债经营比例惊人。银行也都被 分配到各个狭窄的竞争范畴中,其结果造成 政府鼓励的寡头统治,银行也都被鼓励直接 啦一日期:2001—09—0] 作者筒升:杨会晏(1954一),男,吉林省长春市^ 远超过其他国家所能给予的条件,这些优势 结合对商品质量的注重、工作努力、行销技 巧等,造就了日本年复一年的贸易顺差。 业,现为吉林省统计局高级统计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杨会晏:强力政府为何造成 政府失是” 这样的政策,在原始条件早已消失了多 年后仍旧维持不变,到了80年代初期 导致 了国际贸易的巨额顺差。其结果使股票和房 股票每年为8000亿日元左右,但后期却大幅 提高 1987一】989年3年间日本企业的股 票和公司债发行总额达1500亿美元,与美国 企业3年对问发行的规模大致相等。土地价 格更是高得惊人,1990年日本土地大大超过 股市,达1420万亿日元,是当年日本GNP 地产价值完全失去了与真实价值之问的关 系。以房地产而论,一问1200平方英尺的公 寓,在纽约价值是35万美元,在东京是600 万美元。泡沫主要是由银行体系造成的。现 金充沛释放出巨额的贷款,常常经过其他的 中介机构借给个人和企业,投资股票市场和 规模的3.3倍。1990年当股价达到最高峰时 被誉为“通货膨胀斗士”的日本银行总裁三 重野康走马上任,2月和8月两次提高官方 房地产,这样的贷出煽动了股票交易和房地 产狂热。泡沫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 代初期破灭时,所有支持这些贷款的抵押品 也化为泡影。到了1995年,官方估计的日本 “呆帐”超过4OO0亿美元,非官方的估计则 高达1万亿美元。 这些压力大到在一般人心中都已造成求 变的认知,连普通的国民都感到,大范围地 解除封闭的国家经济限制已属必要 但由于 日本政府的僵化,领导阶层甚至在90年代中 期尚未显示什么意愿和能力来驱动变革。 二、强力调控形成的扭曲 以1990年1月股价暴跌为起点,日本经 济进人了衰退期,连年维持“零增长”。进入 1997年度开始出现了连续两年的负增长, 1997年GDP增长率为负0.6%,1998年为负 2.5%,是战后以来幅度最大的负增长。 为刺激经济增长,日本政府自1992年8 月以来共出台了8次综合经济对策,但这种 调控却出现了90年代最典型的“政府失灵”。 日本政府没有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体制转型 过程中及时地转过弯来。政府固守旧模式制 定的宏观政策,在新的经济条件的相互作用 下,每项政策实施过程中,便沿着另一种轨 迹演变。根据日本的情况我们研究一下在日 本很有特点的三种演变形式。 第一,初始政策在新的政治经济条件作 用下,变得面目全非,甚至与制定的初衷背 道而驰。最典型的是90年代初期日美联手粉 碎泡沫。8O年代前半期,日本制造业发行的 利率,使之达到了6 的水平。1990年4月 大藏省开始就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进行总 量控制,这时美资大型公司活跃的差额交易 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4月份股票价格从 最高点下降了30%左右 当初有关当局认为 这种下降是健康的,但泡沫粉碎之后日本银 行出现了巨额不良贷款,令日本经济急转直 下地恶化。在泡沫经济对期,企业靠银行贷 款以投机为目的购买了房地产,由于房地产 价格急跌,企业已无力偿还贷款 银行担心 对这些企业的贷款变成果帐,拒绝提供追加 融资,于是这些企业必须卖掉房地产,维系 资金周转。出售房地产的企业急剧增加,结 果又引起房地产价格进一步下跌,资金周转 困难的企业增加,形成了恶性循环。 第二,最{ 扭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会 进一步扭曲,并垒渐形成一个与扭曲政策息 息相关的既得利益集团,这个集团反过来成 为维护现行政策的净 集团,从而使得现行 政策的实旋非常困难 日本社会是一个处处 讲关系的社会,人们的行为准则是建立在关 系之上的,而不是像欧美国家那样是建立在 契约之上。日本的银行机制、企业系列、企 业内工会和终身雇佣翩度的深层,无不贯串 着“关系”这一主线,甚至政府也与相互交 织的关系有盘根错节的联系。1995年,日本 银行危机不断加深,政策在压力集团的作用 下,在金融机构破产时,不仅对存款,而且 对金融债券也实行保护。大藏省把所有金融 机构都置于它的支配之下,采取护航舰队方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现代日本经济 第122卷 式实行行政指导,这种方式就是迫于压力集 团的压力而形成的扭曲政策 1993年前后, 住宅专门金融公司的不良资产增加,陷人难 以继续生存的绝境。1995年政府决定对住宅 专门金融公司进行清理。在清算资产时发现, 不能收回的坏帐金额达到6.5万亿日元。这 日本经济持续处于轮翻下降的局面 三、要建立一个有效率又有效用的市场 对日本来说至关重要的是要意识到,仅 凭政府的力量就想控制市场,改变经济状况 是越来越不可能了。现在是经济全球化,尤 其是资本市场全球化更来势迅猛。因此,必 须从根本上反思资本市场的效率。规范资本 市场的目的是提高竞争力和经济力量的效 种政策扭曲给日本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 1997年下半年起,银行存款量开始减少, 资金周转越来越困难。日本银行的短资金供 应成了银行存亡的关键。因此,民间银行对 率,使各种经济力量在全球资本市场中作用 顺畅,尽力创造一个完美的全球资本市场和 日本银行主管官员展开了接待攻势,有的银 行由于接待日本银行官员而获得了好处,或 者能比其他银行得到日本银行短期经济预测 报告,从日本银行拆借资金时受到特殊照顾 等等。1997年,警方开始立案调查大藏省和 日本银行官员受贿的案件,不少人被捕 第三,在政府政策的动态演变过程中, 政策有日趋复杂化的趋势,每当政府决策试 图控制经济活动时,管制的复杂性就会不断 增加,这已是一种有规律的现象。尤其是1992 —1995年政府连续出台6项经济政策最令人 深思。6次财政政策合计为65万亿日元,占 GDP的10%以上 可是前前后后如此大规模 的经济对策,结果使日本经济在整个9o年代 基本上是零增长。其实日本有关人士做过调 查,总额65万亿日元的财政资金,“真正” 被用于公共投资的只有一半,而与经济不景 气同病相怜的日元升值造成的日本对外净资 产的汇率差损则抵消了另一半。日本这种财 政政策仅是发挥着往烧热了石头上泼水的作 用。每次推行一项新政策时,整体经济在一 段时间内都会略有上升,但过一段时间又开 始下降。同时,由于反复实施财政政策,日 本财政几乎陷入破产状态。中央政府和地方 政府的借款总额达到500万亿日元。1997年 4月,日本政府又决定把消费税提高2%,结 果造成从1996年下半年就开始下降的经济 进一步衰退。后又发生亚洲金融危机,此时 日本经济与东亚经济互相产生的负作用,使 一个更完美的产品市场。 日本的经历让我们看到,有效率的市场 与完美的市场二者之间的概念混淆。在市场 各种因素不断变化,能迅速而高效率地反映 所有开放信息的市场,就是有效率的市场。 然而,如果只反映由政府扭曲的投机需求、 有效率的市场可能就是有毁灭性的市场。日 本政府故意扭曲市场造成了巨大金融泡沫和 一个受创严重的金融系统。由于政府政策的 扭曲导致了巨额的资本误用,摧毁了储蓄业 和贷款业 效率是有必要的,但人们期待的 是一个完美又有效用的市场。 要造成一个有效率而又有效用的市场, 首先是资本市场要特别规范 使金融机构与 市场规范脱离政府的政治目标 因为按照政 府的立场进行规范,以获取政治目标,在整 个的全球资本市场中是很危险的。因为扭曲 的资本流动总会引发问题。发达国家常利用 受补贴的储蓄率,以相对于真实房地产市场 而言是过低的成本,来吸引资本的过量投入, 结果必然导致相对于真实经济需求的过量营 建。日本的教训告诉我们,金融体系和政府 偏爱不值得补贴的产业,必然导致国家为数 不多的资本被绑死在不履行义务的大型贷款 上,阻碍市场的良性发展。 在一个开放系统里,政府试图引导资本, 会导致资本误置。同时使得参与者无法得到 准确的信息,以适应改变的局势。日本政府 9o年代各种保护措施,伤害到了国家的长远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扬会晏:强力政府为何造成“政府生曼” 9 利益,尤其是阻止了金融机构改革,防碍了 国家金融业的发展,待到资本市场全球化之 后.日本的金融机构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 然而美国和英国的金融机构在其国内市场中 以比较自由的机制与更激烈的竞争形式运 作.因而发展出高度的技巧和竞争力。结果. 这些国家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早就做好准 序现象而被滥用。因此政府必须防止市场利 用安全网所造成的失序现象。特别是政府不 应影响风险报偿的决定,或是吸收大部分风 险,因为这种行动会扭曲市场,制造市场缺 陷 政府亦应发挥作用,以确保失败的金融 机构受到有秩序的清算、解散、重组或变卖。 政府要协助将市场扰乱减至最低,保证关闭、 清算、重组之损失由私人资本来负担,并非 促使生产能量被移除于体系之外。 在这种概念下,因规模太大而不能失败 备,来利用全球资本市场的机会。 全球性资本市场在进行风险与报偿之间 的交换取舍和安置资本上,是远比政府有效 的。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有一个自利的目的, 将自己的资本拿去冒险,这驱使他们要确保 资本是投资在正确的地方 日本政府9o年代 宏观调控“失灵”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1.要创造有效用又有效率的奎融体系, 捕捉垒球化利益 经济全球化已把全球变成一个开放的社 会,全球的资本市场已十分透明。因此改进 金融信息的开放程度,保证资产、负债、收 入、支出等各项指标都要十分准确,防止欺 诈,防止内线交易,保证契约的有效性,并 以预期的约定使契约得以执行。政府应协助 改进市场.国内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不应予 以规范,也不应利用规范在政府偏爱的行业 上,或是在某一特定事业或某一事业尤其是 在公营事业上,造成不公平的竞争优势。为 了全球经济的繁荣,各国政府应相互协助, 积极建立全球资本市场,解除在国内拥有国 外资产或国外拥有国内资产的限制,协助向 国内国外投资,鼓励产品与服务革新。 2 提供基本安全网,但防止其被滥用 金融市场只有在有秩序时才能有效运 行,银行恐慌不会让人受益,反而可能有极 度的毁灭性 因此,安全网是必要的 特别 是金融市场的建立者,必须在危机时刻能动 用中央银行的清偿能力,普通储户的存款应 予以保险,付款系统应受保护 然而也必须 认清,这种安全网也可能在市场失序时被滥 用,市场力量变得越大,越可能引发任何失 的金融机构就不存在。任何金融机构都应尽 力为顾客增加价值,否则就应该倒闭。日本 政府在保护“住专”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竞争的后果就是要分出输家和赢家,输家要 被排除于体系之外。过多的输家不是经济上 的好现象,如果不是政府的过分保护,1998 年不会有那么多的日本银行纷纷倒闭。 3.奎融交易中长期利益才是政府的目标 目前各国政府仍是全球资本市场的主要 借款者,当然它也有自己的直接目的,需要 以最佳成本的效益和条件筹措款项。这就表 明政府像任何借款者一样,应该将其借款设 计为成本最低。政府的举措应该和市场中其 他参与者一样,积极追求利润,避免进入无 利润运营 这样做市场就变得比较完美。 事实上,强力政府实施扭曲的政策,其 教训是深刻的 现实全球经济完全是一个统 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任何一个国家 的政府能左右全球经济,或是把本国的大门 关起来 强力控制不能保持长期的繁荣,投 资者要捕捉全球的经济机会,政府的作用就 是协调,创造一个和协的竞争环境。 参考文越: 【1]竹内宏日车盘融败战[Ml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保罗・克鲁格曼莆条经济学的回归【M1北京:中国』、民太 学出版社 【3]斯蒂芬・纷恩斯危机年代【MJ北京:中匡 谊出版社 [4]吉J『l元忠.金融战败【MJ b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5]日奉经济企画厅经济白皮书[M1.1996-1998 责任编辑佟桂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