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免疫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2021-11-27 来源:年旅网
1、试述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途径及分子机制? 答:(1)穿孔素/颗粒酶途径: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颗粒酶与穿孔素一起贮存于NK细胞的胞浆颗粒中,NK细胞借助其FcrRⅢ与结合于靶细胞上的IgG Fc段结合,活化的NK细胞可释放穿孔素与颗粒酶,其中穿孔素可发挥类似补体膜攻击复合物的功能,在有钙离子存在的条件下,可在靶细胞膜上形成“孔道”, 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使水电解质迅速进入胞内至靶细胞崩解破坏。颗粒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可循穿孔素形成的“孔道”进入靶细胞内,通过激活凋亡相关的酶系统导致细胞凋亡。

(2)Fas/FasL途径:Fas分子也称为APO-1或CD95,属于Ι型跨膜糖蛋白,FasL是Ⅱ型跨膜糖蛋白, 当FasL与Fas结合时,Fas可以向细胞传递“死亡信号”,数小时内细胞凋亡。Fas的凋亡信号主要是通过与其胞浆区相关的死亡结构域蛋白(FADD)介导的。活化后NK细胞(FasL)+靶细胞(Fas) → 形成Fas三聚体 → 胞浆内的死亡结构域相聚成簇 →与Fas相关死亡结构域蛋白结合 → 募集和激活caspase8 → caspase8级联反应导致靶细胞凋亡。具体为:Fas与FasL结合后,受体发生多聚化,胞浆区的死亡结构域蛋白(DD)也发生多聚化,使得位于胞浆内的FADD可以通过其C端的DD与受体胞浆的DD结合。FADD一方面通过C端的DD结合Fas,另一方面通过N端的死亡反应结构域(DEM)与caspase-8 N端的DEM结合,通过caspase-8诱导效应性caspase蛋白酶的激活,降解自身的DEM并最终导致细胞凋亡的发生。

(3)TNF-α/TNFR-1途径:NK细胞可以分泌细胞因子TNF-α,TNF通过①改变靶细胞溶酶体的稳定性,导致多种水解酶外漏;②影响细胞膜磷脂代谢;③改变靶细胞糖代谢使组织中pH降低;④以及活化靶细胞核酸内切酶,降解基因组DNA从而引起程序性细胞死亡等机理杀伤靶细胞。步骤为:TNF-α + 靶细胞(I型TNF受体)结合→形成TNF-R三聚体 → 胞浆内的死亡结构域相聚成簇 → 激活caspase8 → 导致靶细胞凋亡。 (4)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NK细胞表达的FcγRⅢA (CD16)主要结合人的IgG1和IgG3的Fc端(Cγ2、Cγ3功能区),在针对靶细胞特异性IgG抗体的介导下,可杀伤相应的靶细胞,这一杀伤过程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IL-2和IFN-γ明显增强NK细胞介导的ADCC作用。NK细胞发挥ADCC后,其本身表达Fas并可通过Fas/FasL机制发生化活诱导的细胞死亡。

2、试述肿瘤免疫治疗的方法有哪些?简述其原理? 答:肿瘤免疫治疗是指通过激发和增强及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控制和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根据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肿瘤免疫治疗可分为:

(1)非特异性免疫治疗:是指应用一些免疫调节剂通过非特异性地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激活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例如:卡介苗、一些细胞因子如IL-2等均属于此类。

(2)主动免疫治疗:是指给机体输入具有抗原性的瘤苗,利用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采用各种有效手段使宿主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肿瘤抗原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以治疗肿瘤的方法。该法应用的前提是宿主的免疫功能状态即肿瘤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具体做法是给荷瘤宿主注射具有免疫原性的瘤苗,也有使用已在体外被已知肿瘤抗原或肿瘤细胞甚至肿瘤组织裂解物所致敏的树突状细胞,即携带肿瘤抗原信息的“树突状细胞瘤苗”免疫荷瘤宿主。以期机体自身主动产生抗肿瘤的适应性免疫应答。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此种方法对地手术后清除微小的

转移瘤灶和隐匿瘤、预防肿瘤转移和复发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3)被动免疫治疗:是指直接给机体输注外源的免疫效应物质,由这些外源性效应物质在机体内发挥治疗肿瘤作用。主要有以下两大类:抗肿瘤导向治疗,利用高度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为载体,将细胞毒性的杀伤分子带到肿瘤病灶处,可特异地杀伤肿瘤细胞;过继免疫疗法,是取对肿瘤有免疫力的供者淋巴细胞转输给肿瘤者,或取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在体外活化、增殖后,再转输入患者体内,使其在患者体内发挥肿瘤作用。,针对机体肿瘤的特异性外源的免疫效应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免疫效应细胞等,由这些外源性的免疫效应物质在宿主体内发挥抗肿瘤作用。该方法不依赖于机体本身的免疫功能状态。 3、试述肿瘤干细胞的靶向治疗手段有哪些?简述其原理? 答:(1)干扰肿瘤干细胞(CSC)传导通路即抑制肿瘤细胞表面信号通路的活化:如Wnt通路、Hedgehog传导通路、Norch传导通路、NF-κB通路等,这些通路多与肿瘤干细胞的生长、增殖、自我更新、逃逸凋亡等密切相关。

(2)针对CSC特定基因的治疗:在CSC中特定基因的表达或沉默对CSC的增殖、凋亡具有调控作用,靶向作用于这些基因,改变其表达,可以抑制CSC生长或诱导其凋亡。

(3)针对表面标志物的靶向治疗:针对CSC表面存在一些特异性的标志物如CD34、CD133等,以这些标志物为靶点对其进行杀伤,此为CSC的靶向治疗又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

(4)针对CSC微环境的治疗:CSC微环境在CSC的生长增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它为CSC提供充足的营养和调控生长分化的多种因子,另一方面它也为CSC抵抗外界损害提供了有利的屏障。微环境对维持CSC自我更新及异质性具有重要调节功能,在正常干细胞中,微环境通过提供抑制信号、抑制增殖和分化来保持干细胞的自身稳态、抑制肿瘤的形成,同时提供短暂的信号促进干细胞的增殖、支持受损组织的再生。一旦抑制增殖和分化的信号与短暂促进增殖的信号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干细胞就会转化为CSC促进肿瘤的形成。干扰微环境和破坏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可以有效地抑制CSC,还可以提高他治疗方法的疗效。 (5)诱导CSC分化的治疗:, 因CSC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潜能,可通过人为诱导CSC分化,使之转化为肿瘤终末细胞,即正常的或不分裂的细胞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既能防止进一步增殖,同时又增加了放化疗敏感性。目前虽只处于设想阶段,但也不失为一种可能的肿瘤治疗途径。如全反式维甲酸作为分化诱导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

4、试述异常表达的共刺激分子在自身免疫病发生机制中可能的作用?如何通过共刺激分子对自身免疫疾病进行辅助诊断和治疗?

答:共刺激分子可大致分为“正性协同刺激分子”和“负性协同刺激分子”,两者的异常表达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正性协同刺激分子”的异常增高表达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平衡的失调,打破自身耐受,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负性协同刺激分子”介导的抑制信号在维持免疫耐受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其缺失导致自身耐受性的改变是也是自身免疫病的致机制之一。另外协同刺激分子表达异常,导致免疫系统紊乱可至T、B细胞的异常活化,也是影响自身免疫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共刺激分子有助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辅助诊断:如可通过检测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情况(如检测CD4+CD28- T细胞比例、CD4+ T细胞上OX40和ICOS表达)来

辅助诊断何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次通过检测共刺激分子表达水平,还可以用于判断疾病严重程度,从而指导临床用药等。另外检测治疗前后共刺激分子表达率变化可提示治疗效果及复发几率。

共刺激分子还可有助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如共刺激分子“OX40”分子只表达在炎症部位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上,若只针对OX40/OX40L进行的治疗,则治疗效应只会作用于这群T细胞,而不会影响其他外周T细胞的功能,从而大大减少了治疗所引起的副作用。

5、试述维持造血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方法?

答:维持造血干细胞增殖及分化一般需满足如下条件。

(1)基质细胞:造血干细胞的长期维持与造血微环境的基质细胞是分不开的,体外扩增会使造血细胞分化,造成HSPC造血重建能力减弱,基质细胞支持下的扩增体系可减轻这一副作用。基质细胞的作用:①造血干细胞的长期维持与造血微环境②增强扩增后细胞的归巢与植入能力。③减少分化、抗凋亡。

(2)培养基:血清是良好的天然培养液,但血清成分复杂、变异大,增加了实验的不确定因素,尤其动物血的基质细胞是分不开的,在培养体系中加入基质细胞可以发挥三个方面的主要作用:支持HSPC的体外扩增。清存在动物携带病原体传染人类的隐患以及异种蛋白免疫原性,现多主张使用无血清培养基,研究表明无血清、无基质的培养体系配合多种细胞因子也能支持脐血HSPC的体外扩增,扩增后的细胞能成功地植入到亚致死量照射的 NOD/SCID鼠内并维持了长期造血的能力。

(3)造血细胞因子组合:至今最佳的细胞因子组合尚未确定,理想的HSPC移植物应该是由HSC及定向HPC共同组成的混合体,扩增应关注维持HSC质与量的最佳契合点,细胞因子的搭配应该以此为前提。早期作用因子——干细胞因子(SCF)和Flt3配基(FL)是扩增中最重要的协同生长因子,它们能协同其它造血调节因子(IL-3、GM-CSF、G-CSF等)调控干细胞的存活、增殖和抗凋亡,尤其体现在多能干细胞阶段。

(4)染色质修饰:经修饰后的干细胞可能阻止体外HSC活性下降,同时促使表达HSC表型的细胞数量的增加,并保持体内造血功能重建的潜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