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战国文字
战国文字是对战国时代周王室和各诸侯国所有品类文字的统称。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上处于分裂的局面,文化上,知识开始从贵族向士大夫、平民转移,文字的应用越来越广,使用的人越来越多,因此文字形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
由于战国时期文字得到广泛运用,因此文字的载体不断丰富,文字的形体也发生了剧烈变化,所以战国文字与商代文字、西周文字相比,没有出现像甲骨文、金文那样典型的代表,也无法像后世文字那样用小篆、隶书等字体来进行概括。但许多研究者根据战国不同区域的文字与后世秦代统一文字所使用的小篆之间的关系,将战国文字分为二系:秦系文字与六国文字。秦系文字指春秋时代的秦国文字以及继之而来的秦代小篆;六国文字则指除秦国以外的东方各国的文字,不限于齐、楚、燕、赵、魏、韩六国。
(一)六国文字
1、常见的六国文字材料
(1)金文
战国金文与西周、春秋时期的金文相比,最大的特点是“物勒工名”式的铭文大量出现。战国以前的金文,多是因为家族成员因功受赏,于是铸器留文,以便昭示后人,世代为荣;战国金文则与此不同,其中兵器铭文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一般字数不多,所记内容主要是作器年份、主管作器的官吏和作器工人的名字等等。
其次制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铜器铭文多是“铸”在器物上的,而战国
中期以后的铭文则往往是在器物制成之后用刀“刻”出来的。
(2)玺印文字
战国时代的玺印文字是战国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国时代各国的官、私玺印,遗留下来的数量很多,是研究战国文字的重要资料。
(3)货币文字
战国时代的币制比较复杂,比较常见的有象铲形的布币,主要行用于三晋和燕地;刀币,主要行用于齐、燕、赵等地;象海贝形的蚁鼻钱,主要行用于楚地;还有通行于三晋、齐、燕等地的圆钱。
六国的货币上多数铸有地名,应是发行货币的城市名称,有的还铸有标明重量或价值的文字。
(4)陶文
战国时代的陶器上往往有文字,其中以齐国和燕国二地的数量最多,内容主要是陶工的名字,因为这些名字是用玺印打上去的,所以也有人将其归为玺印文字。
(5)简帛文字
在纸张使用之前,简牍、缣帛是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据史书记载,早在西晋时,有人在汲郡盗掘了战国时代的一个墓葬,出土了大批竹简,经过整理得到了《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等古书。
1978年在位于湖北随州市的战国初年的曾侯乙墓里,出土了二百多枚竹简。此外,在湖南长沙、河南信阳、湖北江陵等地的楚墓里也出土过竹简。
帛书方面,1942年在长沙的一个楚墓里发现了一件帛书,不仅有文字,还有彩画,内容是跟天文、四时有关的神话与禁忌。
(6)《说文解字》、“三体石经”中保存的六国文字材料
《说文解字》是东汉时期的学者许慎所写的一部字书,解释了文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全书虽然以小篆为主,但是其中也收录了一部分战国时代的字形,即书中所谓的“古文”。
“三体石经”是指曹魏正始年间,朝廷用古文、小篆、隶书三种字体把《尚书》、《春秋》两部经书刻在石碑上,因为每个字都用了三种字体,所以称之为“三体石经”,又叫“正始石经”。
《说文》和三体石经流传下来的“古文”,也是研究战国文字的重要资料。
2、六国文字的特点
(1)地域性分歧较大。在战国以前的春秋金文中,就已经出现了某些地域性特点,但当时主要体现在书法风格上,字形结构方面还看不出明显的特色。进入战国时期,各国的字形结构产生了很大分歧,有些差别大得简直看不出是同一个字,如下表中所示:
(2)同一国家和地域的异写异构现象也很普遍。如同是齐国陶文,“区”字却有多种写法: 。甚至同一篇铭文中,也会出现差距很大的形体,如鄂君启节中“昭”字作 ,又作 等。
(3)字形变化随意性过大,无规律可循。许多字形省变严重,已很难看出前后的传承关系,也无法从构形理据上去解释。如“马”省作 等。
(4)部分文字装饰性强。如曾侯乙编钟铭文(图2-20),线条纤细,字体瘦长,精心美化,带有春秋时期鸟虫书的遗风。
(5)简化倾向十分明显。这也许是因为当时的正统文字不便于快速书写,无法满足日常事务的需要,于是便对之大幅度简化。
(二)秦系文字
1、常见的秦系文字材料
(1)金文
战国时代的秦国金文,多见于兵器、权量、虎符等器物上,比较著名的有商鞅量、新郪虎符等。
秦统一后,为了统一度量衡,将相关的诏书刻在或铸在许多权、量上面,这种写有诏书的秦代权、量,以及原来嵌在或钉在权、量上的刻有诏书的铜版,一般称为“诏版”,占了已发现的秦代金文的大部分。
(2)石刻文字
石刻文字是秦系文字的重要资料,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石鼓文。石鼓文是春秋战国之间,秦人在十块鼓形石头上刻了十首四言诗,其内容是歌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况的,因此又称为
“猎碣”,世称“石鼓文”。
稍后的秦系石刻文字资料有诅楚文,它是秦王诅咒楚王的告神之文,每告一神即刻一石,文字基本相同。
此外,据史书记载,秦统一后,秦始皇巡行天下,在峄山、泰山、琅邪台、芝 、碣石、会稽等地刻石铭功,可惜多已不传,只有琅邪台刻石、峄山刻石、泰山刻石还有少量文字流传下来。
(3)印章、封泥文字
战国后期和统一后的秦印,历来发现得很多,文字也多半是篆文。
在纸张使用之前,一般印章主要用来打在封文书信札或其他物品的封泥上,封泥上的印文称为封泥文字。
(4)陶文
战国后期的秦国和秦代的陶器、砖瓦等物上,往往打有陶工或官府的印章。
(5)简帛文字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秦墓中出土了一千多枚竹简,内容以法律文书为主。据研究,这批竹简书写的时间大致在战国末年至秦代初年之间,是研究秦代隶书的最重要的参考资料。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葬中出土了大批帛书,其中有一部分是秦抄本。
2、秦系文字的特点
(1)字形规整匀称的程度不断提高,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尤其是那些比较正规的秦系文字,继承了西周金文以来字形规整的特点,并且不断发展提高,有时为了追求字形的规整匀称,常常改变笔道,使它们变得弯曲或是平直,不再考虑字形的象形性。
(2)简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四、小篆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时所采用的标准字体。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可见,当时统一文字的标准是小篆。
其实,小篆并不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出现的,更不是李斯等人所创制的。早在战国末年,小篆就已经基本定型了。我们以传世的新郪虎符和近年发现的杜虎符为例,二者都是秦在统一以前所铸造的,但铭文的字体已经与统一后使用的小篆没有什么区别了。这就充分说明,秦朝用来统一文字的小篆与统一前的秦国文字之间并不存在截然分明的界限,李斯等人所做的工作,只是对小篆进行一番整理和加工,使之更为定型化、标准化,然后书写出标准字样(如《仓颉篇》等)加以推广。
目前所能见到的秦朝小篆也可分文物和文献两类。文物上的秦朝小篆比较少,其中较
有代表性的有“泰山刻石”和“峄山刻石”。
文献上的秦朝小篆主要见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是保存小篆最系统的一部书,共收录小篆字头9353个,是我们释读古文字的重要桥梁,也是查检小篆字形的重要工具书,在汉字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上述小篆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小篆的特点总结如下:
(1)小篆已形成一个相当严密的构形系统。在甲骨文阶段,象形字占有很大比例,这些字各以其所代表的物象为构形依据,相互之间只强调区别,而缺乏有机的联系。有些象形字在添加声符而成为形声字后,仍保留着原有的物象特征,使得这类形声字独立性很强,很难跟其他形声字建立联系,字际关系显得散乱而没有系统。到了小篆阶段,象形字在参与构字时大部分已经义化;形声字的表义部件的类化过程也已基本完成,代表同类事物的形声字多数采用了同一表义部件。这样,字与字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整个汉字体系显得系统而有条理。如:
“鸡”、“凤”在甲骨文中最初各象其形,添加声符变成形声字后仍是如此,二字之间在此阶段无法建立联系。但在小篆中,二字的象形部分均被“鸟”代替,这样,不仅此二字之间有了联系,而且还跟其他从“鸟”的字建立了联系,从而成为整个汉字构形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说文解字》关于540个部首的归纳,正体现了小篆构形的系统性。
(2)小篆比较全面地保存了汉字的构形理据。小篆是承西周的正统文字而来的,它虽然对古文字阶段的汉字形体作了系统的规整,却没有破坏汉字的构形理据。如“鸡”、“凤”二字,经过类化以后,虽然字形已不能反映其实际形象,但其表义部件“鸟”仍能体现二字的物类特征,字的构形仍具有可解释性;而且这种系统化的理据比原先那种孤立的理据
更符合汉字发展的要求。
(3)形声字大量增加。甲骨文中,形声字只占20%左右;而在《说文解字》中,则猛增至80%。不少原为象形、会意字的,通过添加形符或声符变成了形声字,如“鸡”、“凤”等;有些就干脆另造形声字来取代原来的象形或会意字,如:
“沬”本象人洗脸之状,“ ”本象盛箭器,后来都变成了形声字。
(4)字形固定,异构、异写字较少。《说文解字》虽然收了一些“或体”字,但数量很少。大部分字的构件、构件的位置、构件的笔画都已确定,不能随意变动。这与甲骨文字形书写的高度自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5)象形性减弱,符号性增强,笔画彻底线条化。《说文解字》说:“篆,引书也。”“引”就是牵引拉长,就是要使蜿曲的笔道平直化。“篆”书这个名称正反映了小篆逐渐脱离“随体诘诎”的象形意味而走向线条化的特点。小篆不仅线条粗细均匀,笔画分布均衡,而且字的大小基本相同,字型均呈长圆态势,已初具方块汉字的规模。
总之,小篆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字规范化运动,它一举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汉字长期混乱的局面,为促进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小篆是古文字阶段的最后一站,它对古文字形体的整理和规范,为汉字顺利过渡到今文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