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研究刍议
蒲
培
勇
(攀枝花学院,攀枝花617000)
摘要:本文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线建设的背景、经验、教训和评价以及与西部大开发等领域.从研究困境、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及研究对策几方面进行探析,对国内外工业遗产进行梳理、评价,针对目前三线城市老工业区实施搬迁改造战略,再塑三线建设城市工业遗产的文化概念、价值取向、价值构成,结合攀枝花弄弄坪旧工业片区城市改造设指出产业转型后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是城市更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现今人们对三线建设城市文化遗产计,
尊敬和理解的实物载体.
关键词: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研究对策中图分类号:TU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8919(2017)04-0047-06
OnthePathoftheThree-lineConstructionofIndustrialHeritage
PUPei-yong
(PanzhihuaUniversity,Panzhihua617000,China)
Abstract:Fromtheresearchdifficulties,researchsignificance,researchideasandResearchonseveralaspectsofcardingandevaluationofindustrialheritageathomeandabroad,aimingatthethree-linecityofoldindustrialare-astoimplementtherelocationstrategy,thenplasticcultureconcept,valueorientation,valueofthethree-linecon-structionofthecityindustrialheritage,combinedwithPanzhihuaNongnongpingoldindustrialarea,cityreconstruc-tiondesign,pointsoutthethree-lineconstructionindustryafterthetransformationofindustrialheritageisanim-portantpartincityrenewal,becomeaphysicalcarriertothree-linecityconstructionnowadayspeoplerespectandunderstandtheculturalheritage.
Keywords:three-lineconstruction;industrialheritage;researchcountermeasures
1研究的困境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出现工业遗产方面的研究文献,但大多为介绍西方的案例.目前,我国对
工业遗产的价值定位及文化尺度的模糊,不注重挖掘工业遗产的文化内涵和突出地域特色,脱离了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忽视大众的文化需求,使之并未真正达到最大化利用.工业遗产价值研究不足,大多还是粗放式保护与再利用,而如今工业遗产成了建筑界的宠儿,商业炒作的噱头,往往披着保护与再利用的外衣,对工业遗其本质是价值观层面上整体观的缺失:脱离了工业遗产文化价值论功能,脱离了功能论空间;是产进行践踏,
[1]
成功经验的单纯复制而非创新.西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模式的直接照搬而非借鉴,1.1
工业遗产研究存在的盲点
近年来,对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研究还存在一些盲点.作为我国工业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三线建设工业
不仅缺少专家和学者的关注,而且没有意识到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特殊事件的见证遗产,
收稿日期:2017-03-20.
“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2017年度科研项目”(WHCY2017B12);攀枝花学院2016年校级科研项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目(2016SZD01).
作者简介:蒲培勇(1975~),男,四川省南充市人,副教授,硕士.
48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第34卷
者,具有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科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独特的工业遗产综合价值.作为我国工业遗产重要组
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笔者所遴选的近100篇工业遗产论文中,对三线建设成部分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
工业遗产研究的所占比例不到4%,这与近年成为热点研究的工业遗产极不相称,即使是国家基金重大项
其成果也缺少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研究.没有意识到三线工业遗产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特殊事件的见证目,
者,具有历史、文化、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价值.1.2工业遗产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我国关于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研究较少,没有建立起工业遗产评估标准,在遗产评价和保护及利用措施上与国际标准没有可比性,沿袭用西方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模式,缺乏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直接使工业遗产被硬生生牺牲,阻碍了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导致对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实践偏差,
利用.由于评价体系不一导致保护和再利用的认识偏差,俞孔坚教授在《关于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建议》中
[1]
“应尽快建立工业遗产评估标准”.曾指出
1.3工业遗产的价值标准模糊
近年来,我国以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等文物标准来判断工业遗产价值,使得工业遗产处于边缘的一类,但这不能涵盖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价值的全部和具有的价值特殊性.从文化遗产价值判断的通用标准来看,由“文物”于工业遗产不属于的范畴,其途径是通过工业建筑保护规划确定,致使工业遗产的价值介于文物的
使其性质及价值的定位还存在含糊.废弃的工业遗址更是被人们看作是经济衰退的标志;在较好的地边缘,
段,受利益驱动使工业遗产往往成为城市更新改造中清除的对象.
,“保护”,“再利用”由于工业遗产自身特点以及价值特殊性的是价值承载体的是功能与空间,其保护利用的尺度与其它类型遗产应有所不同,遗产价值的高低又决定了保护的尺度,如何把握保护与利用的“文化
是认识工业遗产价值之根本所在.当前工业遗产保护法理性不充分,将见证工业文明发展的工业遗产尺度”
排斥在法律保护之外,在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工业遗产的用地性质难以界定、规划指标难以设定以及工业遗产周边的建设难以控制等.
2研究意义
工业发展催生城市,城市反哺工业的成长.由三线建设的基础上构筑起来的新兴城市,其产业转型后的工业遗产是城市更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留存工业遗址的一些符号和物质载体,给三线建设者心灵上的安慰,这种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三线建设城市文化基础的形成是多么重要,成为现今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尊敬和理解的实物载体.2.1
“三线建设文化”,构建是城市发展的传承记忆
三线建设是国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种战略行为,成就了颇具特色的工业文化,其工业遗产见证了三
它已经演进为三线建设线建设工业化的进程;其三线建设者背后蕴含着族群意识以及族群表达的文化身份,
文化遗产的概念,上升为人类经验和固化记忆,记录着城市文明的轨迹.可以说,三线建设城市文化“地方性
知识”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发展的传承记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以攀枝花、陕南、甘南为主.备战是三线建设的背景符号,国防建设是特定时代的经济符号,偏远内陆是三线建设的地域符号,背井离乡是
“地方性知识”.三线建设是一段特殊的历史,三线建设者的族群符号,这些都共同构建着三线建设城市也不仅限于国防建设、工业布局调整,反映着攀枝花城市发展的前进足迹;见证着三线建设城市发展轨迹及其城
市社会生活价值取向的史实;表述着一座因工业而新兴城市不能复制的真实性,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语言表白.2.2
“重生”,实现工业遗产的是城市发展的文脉延续
20世纪西方和近十年的我国都是采取工业遗产语言记载了城市工业文明的辉煌而且延续城市了文脉,
把旧工业遗址夷为平地,拆除旧工业建筑遗产,既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又割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作为人类文化的工业遗产,不仅是三线建设者的创造性智慧,还在于包含了历史文化、情感、审美艺术值、科学技术等价
“文化认同”(Culturalidentity),“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文化认同,值,可以说是一种移民是人民生活和行动的框
第4期蒲培勇: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研究刍议
49
[2]
架,十分重要”.它既不延缓三线建设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又使工业遗产能向人们展示工业文明的历史,使
“重生”.城市文脉延续和谐共存,是实现老工业区遗产的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重生”,实施工业遗产的有助于落实中央提出的城市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要求,不盲目地进行“改造中
,使之既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又续写城市的历史文明,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的破坏性保护”
“重生”实现工业遗产的其含义为三线建设城市在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中能找到自身落点的依凭,对于这种
重要性,正是今天我们推进三线建设城市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中所必须重视的现实问题.2.3
“文化认同”,构筑移民是城市发展的精神支柱
文化是城市的表情和性格反映,三线建设城市具有地理识别、人文识别视觉识别和地方风俗的文化形象
一是指实际参与的三线建设者这个特殊的群体;二是从祖国各地支援三线建设定位.对三线建设城市而言,的人;三是占有少数的原住人,这些融合形成的民族亚群体,有着共同记忆的群体,成就了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群体.三线建设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已成为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共同书写了具有族群意识指向的“集体
[2]
记忆”.作为三线建设者聚集的群体,是城市工业文明发展的见证,凝聚了时代性、民族性和多样文化性等多方面的信息特征,从而展示出三线建设工业城市独有的城市个性和魅力.
可以说三线城市文化具有文化认同,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行为主体表述的方式体现,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三线建设城市有着不同的文化身份,展示着城市文化的个性,历史上,攀枝花一带曾被称作“不
,由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被确定为西南三线建设的重点工业基地,建设时期由东北、河南、上海毛之地”
铸就了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如今的攀枝花移民二代、移民三代,等地组成各条战线的人才队伍进入攀枝花,
甚至移民四代都出现了,这座因工业新兴的城市在价值取向都通过移民文化传达出来,有着相同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铸就了共同的精神支柱和文化认同,是三线建设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它不仅是三线建设者在
而且还是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内在动力.城市发展中思想智慧的集成表达,2.4
重塑工业遗产的价值取向,是城市发展的文化归属
由三线建设而构筑的新兴城市在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等都通过移民文化传达出来,曾给三线
建设者带来过多少心灵上的安慰,这种不可再生的历史环境对三线城市文化基础的形成是多么重要,共同书
[3]
“集体记忆”,写了具有族群意识指向的有着共同的精神支柱和文化认同的价值取向,是构建三线建设城市文化的基本属性,并促使城市更新活动的有机发展,更能展示三线城市的个性与文化,以此为三线建设城
市工业遗产价值再塑提出了一种切实有效的新思路.
“全世界的大烟囱都是相似的,但各民族、各个国家以及各城市建筑大烟囱的历史、心态,其中的故事却
[4]
各有不同”.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方法应从城市工业发展的特征出发,三线建设记载了三线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生产和生活,是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的族群记忆;三线建设岁月已成为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共
“集体记忆”,、“族群记同书写了具有族群意识指向的从而构建三线建设城市老工业区具有“地方性知识””、“文化认同”忆的价值取向.
3研究思路
目前,对三线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线建设的背景、经验、教训和评价以及与西部大开发等领域,以文
化价值的角度来研究因三线建设而兴起的城市几乎还是一项空白.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使研究上升到三线建设城市文化的内涵和三线工业遗产价值的重构层面上来,从更加深刻地理解三线建设文化和以更广阔的视野来认识三线建设,同时也促进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3.1
梳理、评价外工业遗产,从文化视角探视三线建设内涵
对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在改造中如何保护与再利用?从理论上梳理、总结对国内外工业遗产价值进行梳
理、评价,在理论与案例研究上开阔视野,破除局限,高度凝练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我国工业遗产价值究评述,对其文化内涵的认识与挖掘比较欠缺.并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内外对工业遗产价值的相关阐释进行归纳、总结,为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价值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的支撑,旨在为方兴未艾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实施步骤.可以说三线建设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经济价
50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第34卷
值是西部地区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三线建设城市现代社会及城市生活的价值取向,适应三线建设城市
“三线建设文化”共同构建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发展的文化诉求,3.2
“田野调查”,确立了科学的并进行科学的归纳和记录
目前,对三线工业遗产基础调查工作还没有系统的规划及展开,缺乏政府的法律条文保护,致使大量工
业遗产正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因此,对三线工业遗产进行调研成为亟待解决的第一步,拟采用“田野调查”方法对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特殊的历史背景及地理环境、工业遗产状况进行系统梳理、调查,具体为对三线建设老工业区等地调查和研究,通过实地考察、拍摄、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的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对数据、对资料进行分析;走访当地文物部门和城乡建设局,进行询问、搜集资料,为实地调研的资料做补充;最后将田走访调查获取的实物资料与收集的资料进行对比,并重点对其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进行科学的归纳和记野、录,并汇编成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调查信息表.3.3
结合层次分析法,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方法与原则
首先,根据实地调研与文献阅读取得的资料,结合三线建设文化,建立起老工业区的层级价值构成体系,
[5]
由于因各类价值因子权重不同,引入层次分析法(AHP法),建立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历史、情感、审美、科学技术的价值构成的层级价值体系,并做出价值量化数值.但工业遗产价值具有主观性和模糊性,若用标准化
数字去衡量本身是模糊性质的事物,在科学上是不客观的;再由于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本身涉及到三线建设者
情感等方面时,采用定量的方法很困难.因此,将层次分析法的结果深入为定性与定量二者合一的研的思想、
究,避免主观臆断和文字表达力限制带来的不精确性因素,并结合三线建设老工业区改造中的实际案例,采
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为主、定量为辅,方能将三线建设老工业区改造中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价值最大化、合理化.
4研究对策-攀枝花城市转型与旧工业厂区改造
21世纪以来,“大拆大建”中国开始反省工业遗产的更新手段,以文化引导的国内更新项目也日益增多,上海M50、北京798、中山歧江公园等在激活旧城活力和传承城市文化两方面都收到了比较显著成效.如何在城市老工业区改造中实施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实现老工业区改造与城市的发展互动,它涉及到城市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是一项复杂而巨大的工程.因此,基于人类学的视角深入挖掘潜在的和隐性的工业文化遗产资源,重塑三线建设城市旧工业区改造中的遗产价值.
2014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中“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高度重视城区老工业区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把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作为搬迁改造重要内容.在实施搬
[6]
迁改造前,全面核查认定城区老工业区内的工业遗产,出台严格的保护政策”.四川省政府《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实施意见》指出“支持利用搬迁后的老厂区、老厂房、老设施等工业遗产,发展文化创
[7]
?三线建设城市工业遗产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记忆工业旅游等产业”,并提出了谁将成为四川的“798”意、
和烙印,国际社会关注多样化地理解工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评价工业文化遗产价值,它不仅直观地反映了人
类社会发展的这一重要过程,而且具有历史的、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和审美等多方面的价值,是三线建设城市文化形象提升不可或缺的物证.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如何对待和利用三线城市工业遗产,文化概念在三线建设城市改造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三线建设时期对自身经济行为和艺术创造价值观的重新审视.从文化学视角探寻三线建设城市老工业区文化层面的挖掘并探讨可再利用策略,其作用则通过这种文化落点和文化归属的认同,在三线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凝聚作用,以期达到市民之间的共处,从而塑造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价值在我国工业发展史的重要地位.4.1攀枝花旧工业区改造转型方向
攀枝花是一座资源型工业城市,依靠资源开采为经济主体的一种城市类型.经济模式单一,第三产业匮乏,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的转型就不可避免.城市功能转型,首要任务即是对现状城市结构功能的整合,是原产业结构被打破,工业过渡为城市生活的过程.如鲁尔老工业区煤炭工业转为国际建筑会展“埃姆歇公
,伦敦道克兰地区港口工业区转为城市生活区,园”成都东郊工业区电子、冶金工业转为文化中心“东郊记
第4期蒲培勇: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研究刍议
51
.2015年12月,《攀枝花市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方案(2016-2022年)》,忆”攀枝花市政府启动拟定搬迁
2016年3月关于《建议推进攀枝花老工业区改造升级》指出“攀枝花市的各老工业片改造项目共计350个,
.区已逐渐发展成为城市中心区,原有城市建设问题与矛盾日益凸显,制约城市总体发展和形象功能提升”
通过对攀枝花经济、社会、生态、文脉的综合考虑,城市旧工业区的转型过程,是不大拆大建的有机可持续发,展转换为有生活动能的综合城市片区.如今,攀枝花面临转型阶段,一是产业策略调整,提高工业规模效益和资源利用,加快推进第三产业,打造中国阳光旅游;二是城市工业区集中布局,工业区外迁,攀钢弄弄坪厂区战略迁移,交通发展提高仓储业;三是旧城更新与改造,整治更新环境质量,改善居住品质,增加配套生活服务设施.基于攀枝花城市的历史性和独特性,结合当前发展前景、城市改善的环境需求以及城市发展功能转型策略以及转型目标与原则,由此确定攀枝花旧工业区改造转型方向.的特点、
4.2攀枝花弄弄坪旧工业片区改造设计4.2.1
三线建设城市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
《世界文化遗产公约》,《下塔吉尔宪章》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遗产价值范畴的描述保护工业遗产的
“基于这个群体的普遍价值”《亚洲工业遗产台北宣言》“在对工业遗产保护过程中,宗旨及除了对工业建筑
[3]
遗产保护以外,更多的强调人文精神的保护,强调对当地人文资源的重视”等相关概念的阐述,三线建设
[4]
“从历史、工业遗产具有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三线城市老工业
情感价值、审美价值及其科学技术的价值构成,它凝聚的是三线工业时代的历史、社会、文区具有历史价值、
化、经济、技术诸多方面的信息,形成了三线建设时期完整的工业文化价值信息;不单是一种城市层面的人文
主义的关怀,更为解决三线建设城市老工业区改造中的指导思想的以及规划建设等方面的措施,结合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文化概念,重塑三线建设城市老工业区遗产的价值构成;在充分分析国内对外工业遗产价值及
、“族群基于理性的方法建立起以三线建设城市老工业区具有“地方性知识”的历史价值相关案例的基础上,
、“文化认同”记忆”的情感价值的审美价值、科学技术的社会、经济价值等方面价值构成,并将其贯穿于攀枝
花弄弄坪旧工业片区城市改造设计方案中.4.2.2
弄弄坪工业片区现状
弄弄坪所处地段的传统工业区,大多工业企业都是依靠攀钢为生存依托的;缺乏公共活动空间,城市活力不足;地段与城市主要道路的联系较弱,道路系统不完善;缺乏集中的公共绿地;城市街道的界面没有打开,没有形成完整城市空间意向;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必要的照明、标识、环卫等设施.一是缺乏“生活”功能.在该片区的人口中,多为企业职工家属,由于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外来流动人口多为该地区的商业经营者.区域内产业结构以工业企业为主,有的多为依靠攀钢生产链的中下游生存的企业,第三产业的匮乏,难以形成产业格局.区域交通,由于片区多为工业厂区及企业的生活区,因而城市路网稀少.在城市组团间仅仅之形成了沟通东区与西区联系作用.二是缺乏“城市”功能.道路缺乏城市尺度.厂区内的大部分厂房,尤其是除了几大生产功能以外的区域,都已经形成了衰败的事态,无人打理的建筑与环境.建筑质量参差不齐,需要有选择的拆除或保留.厂区内的的交通主要分为一般道路及轨道交通两大体系.由于生长线及企业生产方向的调整,许多生产线已经停工,有的也只是保留了一些简单的生产线.4.2.3
弄弄坪工业片区城市改造设计
转变为一个城市新的街区,这个街区重新塑造一个以工业文化展示位核心,融合了商业、创意产业、休闲
娱乐和居住等多种功能.保留轨梁厂的生产功能,对目前居住,休闲、生产混合的状况进行空间和流线的调整,称之为微创式的城市设计,同时在空间形态上具有强烈的工业意象特征的多样化的城市街区.
(1)布局结构.
(2)路网规划.的用地格局;
(3)功能分区.
(4)改造模式.
通过两心、双轴、六片对工业区的改造及利用,形成新的城市功能布局;保留原有厂区道路的前提下,改善了厂区内部的道路的问题,通过新的路网,划分新
通过道路与地形的分割,规划形成了6个主要的功能分区,工业博物及文化街区、产
业办公区、商业服务区、居住区、绿化景观区;保留与更新是保留城市记忆的重要方法,对于旧工业区的城市设计,这种方法不仅保留了特殊的历史工业建筑,并且能够体现并展示地区独特的历史信息;
52
(5)绿地系统.(6)界面系统.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第34卷
合理的运用绿化空间是展示地段文化特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新的城市界面,在改造的城市设计当中都往往提供了具有特殊特征的交往空间;
(7)标示物体系标识物作为城市中特殊场景及特征文化的重要元素,能够体现体现该城市的历史文化
背景;
(8)城市肌理.4.3
保留了原有的路网及建筑布局结构,整合建筑外部的环境,延续老建筑的布局形式.
轨梁厂改造设计
位于城市中心,服务半径包含新旧城市居住组团;景观中心,新城市景观公园旁,金沙江沿岸;工业文化
“工业建筑”,,;改造成为赋予工业文化的中心,打造最年轻的最大的“工业建筑”最有价值的“工业建筑”“城市综合体.首先,基于原建筑结构的净高只有13.1m的考虑,改建后的空间根据使用功能,分为3种不同的空间设计;其次,考虑到使用功能及建筑原结构当中横梁的因素,建筑一层层高为5.4m,二层为6m,这样二层开门不会受到影响,根据原结构柱网空间进行划分;受原柱网限制,新的平面不适合大空间的自由平面,“单元式”应采取的平面形式设计;根据平面功能的不同,在平面格局中,应作出空间化分,保证各功能单元的独立性;在平面设计过程当中,要充分考虑采光通风等要求,应作为平面设计的重点要素.
5结语
三线建设时期留下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其工业遗产则直观地反映了新中国重大建设时期社会发展的这
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记忆和烙印.当前三线建设城市产业结构转型期面临着转型阵痛,三线建设一重要过程,
城市正处在发展困境寻求转型阶段,在改造中如何保护与再利用,如何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是重点所在,因此
必须深刻意识到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价值及其意义,它能够成为三线建设城市在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可寻找到自身经历的见证与依凭.
参
考
文
献
[1]谢涤湘.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及再利用的思考[J].工业建筑,2013(7):9-12.[2]蒲培勇,宋来福,唐[3]王[4]阎
波,苏
J].工程研究,2016(4):383-387.柱.基于生态价值的老工业区改造路径研究[
——一种构建创意城市的重要途径[J].国际城市规划,2012(3):60-64.晶.城市工业遗产保护更新—
J].2014(1):7-8.锐.城市文化背景下的工业遗址区更新设计初探,安徽建筑[
[5]韩福文.护视角下的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以辽宁工业城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3(66):66-72.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EB/OL].[2014-03-1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3/11/content_8709.htm
[7]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实施意见[EB/OL].[2014-10-09].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927/10928/2014/10/9/10314945.shtm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