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作家创作研究述评
丁有明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
摘要:随着“90后”作家的异军突起,学界逐渐将目光转向年轻一代,并在担忧、惶恐、希冀中展开了对“90后”创作的研究。但与其他年代作家相比,对“90后”的研究仍显得匮乏。本文对目前“90后”作家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归纳,试图评析当下研究的着重点与存在的不足,并由此探究“90后”作家创作的研究前景。关键词:身份;纯文学;不足;前景“90后”这个充满争议且无法回避的概念,随着“80后”的日益成熟,逐渐映入人们的眼帘。根据2010年至2017年“90后”作家网络排名,可统计出“90后”较为知名作家有余幼幼、林为攀、张悉妮、张皓宸、吴子尤、陈少侠、张牧笛、张晓晗等100多位。他们的作品囊括小说、诗歌、散文、随笔,创作量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张皓宸的故事集《我与世界只差一个你》、余幼幼的诗集《7年》、苑子文的成长励志小说《愿我的世界总有你二分之一》等。作为前辈的韩寒、张悦然、七堇年等“80后”作家的成就,使“80后”创作军团正式跻身文坛并引起学界的关注。昨日文坛风口刀剑上的焦点,现今获得的肯定已远远胜过质疑。无独有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当然,一个十年也会有一个十年的代表者。紧随“80后”成长起来的“90后”,在悄然无息中引起了学术界的又一阵“喧哗”。自2008年至2018年,不完全统计,研究“90后”作家创作的文章约有53篇,其中期刊约28篇,硕士论文约3篇,报纸约22篇。这些研究对“90后”作家的身份特征、创作的特点以及发展前景等问题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一、“90后”作家称谓与身份特征研究提及“90后”作家,人们往往会对其悄然兴起并引起文坛波澜感到疑惑,质疑其称谓与身份。种偷懒取巧的表现。马季与余幼幼的质疑是合理的,如“先锋派作家”、“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等称谓都具有明确的指代性,能够体现一类作家作品的风格与特点,而“90后作家”的提出就显得过于草率,它的指代范围十分狭窄,仅限于年龄。(二)“90后”作家的身份特征
针对“90后”作家的具体身份特征问题,目前研究成果约有4篇,期刊约1篇,硕士论文约1篇,报纸约2篇。许朝晖与杜浩表达了各自的看法。许朝晖在《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1日第4版中曾归纳出“90后”作家的一些共同身份特征:大部分是年龄不到20岁的中学生,都曾出版过一些作品,同时“大部分被各地作家协会等组织高调看好;很多被家长和社会冠以‘作家’的名号并受追捧”[2]。时隔九年,杜浩对“90后”作家的身份特征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总结:“90后”作家大多数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专业跨度范围广,视野开阔,成长在互联网的时代,与市场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经济关系[3]。二者观点并无任何相左之处,反而呈现为一种顺承递进的关系。从时间角度分析,2008年的中学生,九年后成为大学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都是无可厚非的。可知,许朝晖与杜浩对大部分“90后”作家,学生身份的确定并无异议。不同的是,杜浩更深入的指明了“90后”作家脱颖而出且与众不同的原因。事实也确实如此,张佳羽(1996年,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林卓宇(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等“90后”作家目前的身份仍多为学生,且多已被作家协会纳入。但“90后”作家最为重要的一个头衔——作家,是否稳妥合适呢?杜浩从“90后”身心健康以及作协建设两方面分析,认为“90后”作家严格意义上讲并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家。这一论断虽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却过于绝对,有以偏概全之嫌。从“作家”一词定义便可窥其偏颇,“作家”指:“从事文学创作有成就的人。”[4]1745以张佳羽为例,她作为“90后”的代表作家,现已出版文集《最女孩》,长篇小说《千面好男生》等作品,在2014年至2016年由腾讯网、《人民文学》等传媒机构组织评选出的90后作家排行榜中皆名列前茅。不得不承认张佳羽文学创作成果斐然,其表现恰与“作家”定义相符,“作家”头衔可谓实至名归。“90后”现处于发展阶段,部分作家徒有虚名,但仍不乏能力者可以享有作家的称谓,担负作家的职责。二、“90后”作家创作研究“90后”作家作为是文坛新军,其创作既有延续传统文学精粹的方面,也有与众不同创新之处。其鲜明创作风(一)“90后”作家称谓的合理性
由于“80后”叫法先入为主的缘故,学界习惯性称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作家为“90后作家”。那么,这种代际命名的方式是否稳妥,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广而传之等诸多问题值得思索。涉及“90后”作家称谓合理性问题的研究文章约有5篇,其中期刊约3篇,硕士论文约1篇,报纸约1篇。马季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作家创作属于个体行为,其思维和审美存在差异,单纯断代分类法无法完全概括一类作家的创作特征,“90后作家”的称谓只是出于研究方便,并无总结归纳的实际作用。“90后”作家余幼幼(1990年,90后诗人)也曾谈到:“90后”的划分无法体现文学层次的丰富性,这是一[1]11
格,吸引了诸多研究者驻足。学作者作家”[9],因其作品未能达到文学的审美境界和美学标准。张颐武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不过,较之袁跃兴,他的观点显得更有远见。他认为“90后”作家已与传统的纯文学隔离,他们的作品与纯文学关系并不大。但在日后,“90后”阵营中会出现纯文学作家[6]。深入研究可以发现,这两个南辕北辙的见解,皆存在片面性。“90后”作家的作品大多是市场经济和网络媒体运营的产物,其中有不少因缺乏文化内涵和社会责任感,而被纳入“快餐文化”之列。然而,矛盾是具有特殊性的,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盘肯定或否定,都无法窥测事物存在的本质,“90后”作家作品也不例外。分析“90后”作家的创作,不难找到他们为新世纪纯文学做出的努力。慈琪(1992年,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的组诗《梦游的孩子》,林卓宇的童话集《风居住的街道》、诗集《天籁千纸鹤》等,选择从儿童文学或诗歌的角度出发,远离喧嚣与市井,载录纯真,坚守与延续文学的纯净性。难道这些不能归属于纯文学吗?“90后”的创作是多元化的,良莠不齐,在承认部分作品商业化的同时,也勿沧海遗珠,忽略掉“90后”作家们的纯文学作品。(一)“90后”作家的写作特点
前文提及“90后作家”这一称谓无法恰当概括“90后”创作的总体特色。可是,由于“90后”作家们成长的同时空性,他们的作品难免会呈现出某些相同的、“90后”作家所独具的特质。涉及“90后”作家写作特点的研究文章约14篇,期刊约5篇,硕士论文约2篇,报纸约7篇。杨剑龙早在2013年的《文汇报》中,就对“90后”作家的写作特点进行了描述:“以描写校园生活的成长小说为主,以自我的校园生活为素材,在抒写青春的追求的同时,也袒现青春的烦恼与思考”[5],他们还习惯以冷峻的笔调,揭露社会的阴暗。此后,张颐武也指出:“90后”作家的作品反叛性不强,多书写无风无浪的平淡生活,人物平庸,平民化[6]。何晶、周明全、许旸在其文章中不约而同的总结出“90后”写作的又一的特点,即个性化。综上所述,“90后”作家的写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性化书写,更本真,更张扬的诠释生命存在本身;第二,笔调冷峻,在冲和平淡中洞悉社会的复杂;第三,题材以校园青春生活为主,展现青年的躁动与迷茫,校园的烦恼与欢乐。从目前“90后”作家创作情况分析,这三方面特点的归纳是值得肯定的。张牧笛(1991年,天津作协会员)的散文《我用自己的方式爱你》,张晓晗(1991年,女作家、编剧)的短篇小说《末日那年我21》等作品,仅由题目便可得知其以自我为中心,内容上则更能详见其个性化的彰显,描写也多为青春校园时期的学习、友谊、爱情等。但是,“90后”作家的语言特色却容易被忽略。他们的语言新潮、直白、俏皮、轻松却又富有想象力和哲理,既引经据典,又囊括网络、影视等新鲜词汇,如《除了爱,我们什么都不会》中写道的:“你别说了,太变态了,像容嬷嬷。”[7]15其中,“变态”、“容嬷嬷”都为网络热门调侃词语。又如“你们年轻人就是这样,分分合合藕断丝连,爱的时候不真心,忘的时候不真诚。”[7]17更是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尽显年轻人爱的哲学。总之,“90后”写作的语言风格具有时代性和特殊性,应对其投入更多的关注。(三)“90后”作家创作的不足与未来
目前,涉及到“90后”作家创作不足与未来的研究文章较为丰富,约有27篇,期刊约12篇,硕士论文约1篇,报纸约14篇。由于踏上文学创作征途的“90后”,涉世未久,部分仍处于青春懵懂时期,生活经验匮乏,文学积累浅薄,见解不够独到,其作品大多不够成熟。对此,大部分研究者的观点是一致的。马季认为“90后”创作作品厚重程度有限[1],杨剑龙、许旸、黄尚恩也同样指出,“90后”作品缺少生活厚度与思想深度,表达方式碎片化,往往轻灵有余厚重不足。许朝军则发出了“伤仲永”的感慨,他认为“90后”的作品不管在艺术成就上,还是在文学价值上都未达到一定的高度,如果仅凭少年天赋,不去及时拓展视野,夯实文学基础,终会走到黔驴技穷的尴尬境地[2]。当然,瑕不掩瑜,“90后”作家的巨大潜力和斐然成绩,注定他们会有更豁然宽广的文学发展空间,其未来充满可能。研究者们无不对“90后”作家的发展前景寄以厚望。杜浩也说,“90后”鲜明突出的个性与时代背景,决定了他们文学未来的无限潜力[3]。许旸坚信“90后”终会长大,终会“在文学中寻找灵魂的位置”[11]。周明全在呼吁给予“90后”作家更多包容的同时,也肯定了他们将匹及甚至超越前辈的文学前景[12]。不管是“90后”的不足,还是其潜力与未来,研究者们的看法都是符合实际的。现阶段的“90后”作家既要面对广大读者的检验,又要经受住时代的洗礼。二十年左右的人生,虽也有悲欢离合,也曾一览众山小,但与接下来的人生相比,仍不觉厚重。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二)“90后”作家创作与纯文学的关系
自开始对“90后”作家的创作展开研究,其创作与纯文学的关系便成为论争的热点。研究成果约7篇,其中期刊约3篇,报纸约4篇,主要围绕“90后”作家是否抛弃传统?其作品是否属于纯文学?等问题进行论述。并由此分化出两大阵营。徐妍站在支持的立场,肯定“90后”作家的创作是对传统纯文学的低调回归,并指出他们以传统文学期刊和短篇小说的“创意”写作为途径,通过传统历史叙事和先锋叙事方式,铸就出了属于“90后”的纯文学[8]。而张颐武、袁跃兴等人则站在反对阵营,持否定意见。袁跃兴明确提出:“90 后群体里没有出现纯文12
现当代文学
之行始于足下,“90后”目前的种种不足并无大碍,可怕的是他们就此沉溺于当前荣誉中无法自拔,而忘记丰满羽翼继续前行。三、研究不足与前景目前“90后”作家的研究仍处于萌芽阶段,研究成果数量有限,不成系统,研究角度较为单一。但随着“90后”作家的成长,其研究空间也会逐渐开拓,研究前景可期。学创作,营造良好文学氛围具有一定价值。这三个研究方向,仅是“90后”作家创作研究的冰山一角,仍有众多空间亟待广大研究者发掘。[10]由于“90后”们还在成长积淀,对其研究是一项复杂漫长的工程,所以需要研究者以平等、包容、期待、辨证的态度对待“90后”文学。四、结语“90后”作为文坛新秀,仍存在诸多偏颇之处是不言而喻的,但不能因此无视“90后”的价值。当下,“娱乐至上”、“金钱至上”的时代精神,催化出一批商业快餐文学,或许其中也藏有精品,但多数只能获得一时追捧,最终还是沦为文学史的沧海一粟,无人问津。所以,对于“90后”作家来说,真正重要的是能够在文学历史的洪波中不断强大、沉淀自我,磨炼定力、辨别力。当然,“90后”作家的健康成长以及良好文学环境的营造,仅凭“90后”自身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批评家、网络媒体、出版商等共同携手铸建。总之,“90后”作家拥有无限未来,值得拭目以待。参考文献:
[1]马季.“80后”、“90后”作家并非脱离传统的一代[N].文艺报,2010-07-21(005).
[2]许朝军.警惕“90后作家”被“催熟”[N].中国教育报,2008-11-01(004).
[3]杜浩.90后作家的综合分析[N].团结报,2017-04-15(006).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5]杨剑龙.“我的青春我做主”[N].文艺报,2013-11-06(002).
[6]张颐武.“90后”写作的兴起与文学新变化[N].太原日报,2016-03-16(007).
[7]张晓晗.除了爱,我们什么都不会[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8]徐妍.“90后”写作:以回归纯文学传统的方式低调出发[J].创作与评论,2014,(22):45-52.
[9]袁跃兴.我们是否该尊重90后的文学趣味?[N].中华读书报,2015-09-30(008).
[10]潘启雯.“90后”作家:文学方阵另一股青春力量[N].中国图书商报,2012-07-24(009).
[11]许旸.在青春的底色里锐意进取[N].文汇报,2017-05-04(009).
[12]周明全.80后90后作家未来有无限可能[N].中国艺术报,2017-02-24(003).
[13]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一)研究不足
美国学者M.H.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应包括:作品、作者、世界、读者四要素[13]5。而当下对“90后”作家创作的研究,多集中在作品、作者、世界三部分,除“世界”角度的研究相对殷实外,“作家”、“作者”、“读者”三角度的研究显得杂而不精。首先,就作品研究而言。研究者多关注作品的属性问题,喜于将“90后”作家的作品与传统作家作品进行比较,甄别、分析“90后”作品的文学性与艺术性,因而忽略了其作品在创作风格上的独到之处。此外,在创作方面,研究者倾向探究青春校园题材作品,对“90后”作家“心灵鸡汤”类文学作品不够重视,甚至嗤之以鼻。但事实表明,“90后”作家“心灵鸡汤”类作品在文学市场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深受读者喜爱。所以,这个角度的研究价值是不容文学研究者漠视的。其次、在作家研究方面。目前研究的落脚点主要为“90后”成长的环境以及进军文坛的原因、过程等。对于“90后”作家的创作心理、创作身份认同、文学观等方面的研究微乎甚微。再次、在读者研究方面。关于“90后”作家作品的受众研究成果屈指可数。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喜爱程度无疑是衡量作家创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对读者的接受情况进行研究,是打开“90后”作家创作研究的一条蹊径,而这一蹊径却被当下研究者忽视,颇为可惜。(二)研究前景
虽然现阶段的研究存在许多差强人意之处,庆幸的是这些不足恰恰为下一阶段的研究指出了方向。笔者认为对“90后”作家创作的进一步研究可从三方面着手。第一,“90后”作家创作思想研究。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芳华,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故事,通过剖析“90后”作家的创作思想,便于研究者走进年青一代的世界,从而更深入、准确的了解“90后”文学的魅力。第二,“90后”作家创作创新性与过渡性研究。此角度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分析“90后”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可通过探究“90后”文学与以往文学的关系以及“90后”作家由网络博客写手向纯文学转变的原因等,来解读预测文学的发展走向。第三,“90后”作家创作的受众研究。研究“90后”文学作品受众的消费心理、审美趣味等,对于指导文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