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校本研修

2022-11-02 来源:年旅网
学习校本研修核心三要素有感

有效开展校本研修,对学校而言,一是必须有先进而明确的办学理念。一方面,学校的办学理念对校本研修起着引领和导航作用,另一方面,学校的办学理念也需要通过校本研修活动不断内化为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二是校长要成为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校长要成为校本研修的组织者、支持者、参与者和引领者。三是必须建立健全的校本研修制度。要依据校本研修的核心要素(自我反思、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来建立相应的制度,使制度的价值指向从过去的只重研修结果转变为既重研修结果又重研修过程。四是必须营造校本研修安全的心理环境,让教师在研修过程中能够畅所欲言,当他指出同伴的不足时不会被误解成“文人相轻”,当他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时不被指责为“狂妄自大”。

有效开展校本研修,对教师而言,一要成为学习者。教师要善于从听中学、看中学,在与专家、相关书刊、理论的对话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要善于从做中学,把听懂的东西做出来,将理解了的理论与优秀的实践成果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要善于从说中学、写中学,把做好的东西说出来、写出来,在交流、写作的过程中加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二要成为合作者。在研修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公开自我,公开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让同伴分享,公开自己的困惑,以获得帮助;要善于倾听。倾听是一种修养,一种职业自觉。要全身心投人,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倾听、理解同伴的意见和建议;要善于回应。回应既要积极又要负责任,既要及时、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又要有备而来、实是求是、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三是要成为一个研究者。校本研修重在“研”。教师要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育教学和研修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各种教育现象,以科学的方法探究教育教学问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让研究成为自己的工作方式和职业习惯。

校本教研培训心得体会

参加这次校本研训培训,在班主任贺老师的精心组织下。我的感受很深,体会很多,下面我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新课程的改革深入,对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自觉的“研究者”、主动的“实践者”和严肃的“反思者”,即要求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和学会创新。而校本教研刚好树立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塑造,自我创新,自我超越的理想旗帜,使学校成为一定意义上的学习型的组织,从而提升了学校反思型的理念。 我认为校本教研有四个特点:

(一)注重读书学习,课程改革时教师最大的挑战是对教师观念的挑战,校本教研就是要搞研究,要获取新的理念只有读书才能得到。

(二)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阵地的。这就强调了学校研究的内容是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校本教研的研究内容是有针对性的,是解决老师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主体。只有让教师来解决自己教育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才能改变教师的自身,提高教师的质。 (四)坚持教育反思。人对教育规律的认识都是多次反复的实践,探索出来的。因此,每一个环节都有了和谐的地方,必须通过反思去参与指导,才能避免在下一次实践中重复这个错误。

当课程改革步入关键之年,课改进入纵深发展阶段,困扰我们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专业水平,如何激发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如何

让学生得到真正全面的发展?“校本教研”让我们感受到在课改中,成功是成功,失败也是一种成功。“校本教研”让我们的双眼有了自信的光芒,头脑有了睿智的思想,工作有了创新的火花。

我想要说,凡事要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实践,那我们的教学就能真正的成为一门艺术,绝对不是一种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简单劳动了。

为了使我的教学能真正成为一门艺术,我一直在努力。我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要感谢校本教研为我搭建了平台。我已在校本教研活动中逐渐成长起来。其实,我们的校本教研直接来源于学校和教师的需求,即学校中出现的问题是研究起点,解决这些问题是课题的归宿。通过校本教研活动,教师们懂得了什么样的课是新课程的课,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懂得了如何评价新课程的课。在实践中不断转变教师的角色,直接地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将新理念直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利于改变教师的学习方式,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同伴协作能力。使教师能在实践中反思,在尊重中交流,在领悟中调整,在合作中成长。校本教研真正成为了教师成长的“沃土”。

校本研训——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主讲:刘影

随着新课改的进程,校本研训也随之走过了十年漫长路。回首十年,其中不乏迷茫与苦恼、冲动与理智、辛劳与收获。

今天有机会,让我带着喜悦,带着岁月的痕迹,从校本研训的年轮中走来,与大家分享我们的思考与实践,希望能一石入水,涟漪不断。 一、始终不忘 为谁出发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思想、理念层出不穷的社会,据说每三天就会有一个理论、一种思想问世,我们几乎每天都要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至于这些思想、理念、信息有多大的价值,也无人考证。因而也有人说,当今时代,“三浮”盛行,既浮澡、浮夸、浮华。细细想来,不无道理。

在教育界,围绕课改,我们也发现名目繁多的××课堂教学模式、××教育方法不断问世,让老师们应接不暇。于是四处奔波,朝圣般追赶着,走出去,请进来,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弄到最后反而有些迷失自我,不知所措。

在滚滚红尘面前,我时常告诫自己要清醒,教师培训的隐形受益者是学生,实际上这是一桩学生得病教师吃药的事。

反思一下,我们热热闹闹地搞了十年校本研训,我们的孩子真的受益了吗?究竟受益多少?他们最终的表现我们满意吗?社会认可吗?

一个孩子在受教育十二年的过程中要经历14400多节课,我们耗掉了孩子们大量的时间,耗掉了孩子们十几年的生命,究竟给了他什么?给了多少?我时常不敢算这个账,算这个账,我会算到出汗。 校本研训不是一单生意,究竟应该“研”什么?“训”什么?

基于对生命的敬畏,这些年来,我们坚持老祖宗传下来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人格,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倡因材施教,重视师生交流互动,倡导终生教育----这也是我们实施校本研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敢提特色、不敢总结模式。不计较名次分数、不崇拜大小荣誉、更不追求各类牌匾。而是天天对着学生发誓:一定要给他点什么。小学教育就是在给他们的生命布局——一个孩子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控制,但宽度、厚度、格局的大小,是我们奠下的基础。

今天,在追求功利的路上,很少有人记得本初自己为了什么出发,许多人越走越远,以至于找不到回家的路。正如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说的一句话: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脚步走得太快,灵魂会跟不上,走两天歇一天,就是为了等待我们的灵魂。

实施校本培训,我时常反思自己的做法,坚持正确的办学追求,只有想明白了,才不会迷失方向。我想信,时间是块试金石,它最终会检验出你的产品质量是否合格。八达小学校本研训科目介绍: 学科——基本理论与操作技能等

术科——组织、策划、沟通、表达等 人格——积极、主动、宽容、担当等 二、望闻问切 中西结合

在实施新课改的舞台上,各种角色粉墨登场,教师是最重要的角色之一。他们的境界、能力决定着能否将学生带向理想的彼岸。

所以,做教师培训之前,一定要先研究教师的问题在哪里。是思想?还是理念?是知识?还是技能?解决教师的这一系列问题也要分个轻重缓急。

多年与各类教师打交道,我感觉当今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专业化而是职业化。

医学界有这样一句话:西医治人的病,中医治有病的人。西医疗效快,善于解决急病陡病,治标不治本,而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标本兼治,所以有中西医结合疗效好的说法。

一般老教师满足于经验化教学,教研激情不够,当然更缺乏深度和广度,发展没有后劲;青年教师经验不足,驾驭课堂尚困难,对新课程的理解就更肤浅,有时一味将其形式化、表面化更危害;另外,教师普遍存在着师德修养亟待提高,奉献意识、服务意识急需加强的任务。

怎么办?向老中医学习。中医讲温补,就是先把病人的病慢慢给治好了以后再用大凉,因为,如果病人的体质太虚弱的话,大凉会把人搞死。一定要先温补,待病人有了可以承受大凉的体质时再下猛药,则会药到病除。

面对任务重、难度大的教师培训工作,我们的做法是:先温补,再大凉。既先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教师成为一个思想素质优良的职业人,再进行高强度、全方位、立体化的知识技能培训,让他们成为一个教育技术精湛的专业人。 八达小学校本研训路径介绍: 有计划的培训。 要求与规范相结合。 随时,随地,随人,随事。

借助各种平台,做好研训的系列动作。 建立名师工作室制度。 三、断层扫描 解剖课堂 课改的主阵地在哪?在课堂。

对于每一个孩子,我们都有一份承诺。让14400多节课健康,让孩子们拥有真正幸福的课堂生活。 幸运的是,在我们苦于方法的关键时刻,我们结识了浙江余杭高级中学的沈毅校长,学习到了“课堂观察”这一技术。于是我们组团队,进教室,现场“捉虫”,还课堂以健康…… 特点:

团队合作,借助工具,现场研究,共同进步

有主体的意愿,可分解的任务,有共享的规则,有互惠的效益 第一步:课堂观察框架制定:基于对课堂教学的理解

第二步:选择观察点:基于个人能力的优势与局限或分工的需要 第三步:课堂观察记录工具或量表:便于获得证据或分析细节 第四步:课堂观察程序与步骤:避免随意性,提升专业含量

结束语:在校本研训的路上,我们没有资格博弈,也不容许徘徊,更不可能停下脚步等待制度的修正和壁垒的消解。在赶往春天的路上,我们可做和要做的事情太多。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校本研修的核心要素

“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既是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对校本研修的内涵进行了剖析,同时也提出了实施校本研修的三个核心要素、基本形态和着力点。在中小学的校本研修实践中,缺少了任何一个要素的校本研修,都不能称作是真正的校本研修。三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中小学校本研修实践中,我们只有充分地发挥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各自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渗透,我们才能有效地提高这种研修实效,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立。

一、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获得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1989年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从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看,实践反思已成为教师培养的基本模式。实践反思最重要的是建构行动和学习两者间的联系。教师的成长,实际上就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分析、思考、改进自己教学行为----即通过自我反思提高教学水平的过程。我作为校长要求学校老师坚持写出教学反思,在教学反思中谈谈自己的成功之处、不到之处、学生掌握情况以及对以后教这堂课给自己的建议等。我也希望老师们到网上去看看同年级的教案,特别是去看看他们写的教学反思。汲取他人的长处为我所用。

二、教师在互助合作中取得进步

实践反思强调教师的主体性,但在许多时候,我们还需要借助于他人的帮助,才能从反思中学习,同伴的支持与挑战对教师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研活动中针对自己熟悉领域的教学案例进行研讨时,教师之间的互助指导将会起到更显著的作用。教师不仅能从互助和讨论中获得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上的益处,而且能从互助讨论中学会与人沟通的能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在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由此可见,教师的成长单靠个人力量是不够的,教师教学活动中的同伴互助有利于缩小课程发展与教师实践之间的落差,可以引发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协作,可以引发教师间的教艺切磋与教学研究。

我以前在中学任教时对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深有体会,那时我们学校有十位数学科教师,每个年级有六个班,在组长的带领下经常开展教研活动。上完公开课后,组长就利用下午时间即可开展评课活动,组里有一不成文的规定,每位教师必须发言,授课老师谈谈自己的这堂课的设计,听课老师对授课、课堂环节、学生活动和课堂效果方面的优点、缺点进行评价。通过十位老师的共同探讨,这堂课的优缺点就完全呈现出来,对我们十位老师来说这堂课该怎样上,个个心中都有数了。我们数学教研组还规定每年每人必须上一堂以上公开课,这样几年下来我们即使教学能力差一点的老师也带上来了。还有就是出测试题时,教师轮流出,先是出卷教师出个雏形,然后这年级的教师讨论难易程度、题型、知识范围全面度等,通过这个环节后才刻印。教师就是在这种不断和经常的探讨中成长了。那几年我们学校在初中毕业会考中数学科一直在市获奖,数学科成为了学校的王牌科了。

所以,我个人认为要真正做好这一同伴互助工作,必须先有一个好的领头人,然后要老师们的积极配合。虽然我曾经是一位参与者,但在小学这种活动的开展有一些困难,因为现在在农村小学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规模太小(每个年级就一个班),我作为小学校长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三、教师在专业引领中实现提高

教师们的成长仅有自我的反思探索,同伴的互助、协作,这还

显得远远不够,它还迫切地需要有专业人士的引领。因此,教师本人及其所处的团队,总有它的局限性。由于教师不是专业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对教育科学现状的了解,教育科研思路、方法、工具的掌握一般不及专业人员。这时候,来自专家或专业人士的指导尤为显得重要。事实上,处于现实教学研究工作中的教师普遍十分渴望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在我们学校“请进来”的做法不太现实,所以只要有外出学习的机会,作为校长,我积极安排他们出去学习。并要求他们把一些先进的理念、教学方法在学校教学传播,做到“一人学习,全校受益”。

总之,教师的反思,同伴互助、专业人员的引领是校本教学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和着力点,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校本研训的目标、内容与要求与组织实施

贾 腊 生

一、校本研训的意义 1、什么是校本研训

校本教师研训是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统称。它是以学校为研训基地,在上级教研部门和培训机构的指导下,由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充分利用校内外研训资源,直接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师资队伍建设要求的培训活动。 2、校本研训的特征 (1)针对性

针对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针对学校发展中生成的问题;

针对教师个体发展的需要。 (2)自主性

学校自主制定实施研训方案; 学校自主选择研训资源; 教师自主制定专业发展计划。 (3)灵活性

内容设置的灵活性; 培训形成的灵活性; 培训组织的灵活性。 (4)实践性

由理论到实践,开展技能培训; 由问题到理论,开展理论学习; 由问题到课题,开展校本教研。 3、校本培训的功能

(1)有利于及时有效地落实政府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2)有利于传承学校文化传统,形成学校特色; (3)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4)有利于推动教师个体的专业化成长和校长素质的提高。 二、校本研训的目标、内容与要求 1、新教师培训(主要任务之一)

目标:走上教师岗位→适应、热爱教师职业 内容与要求:

(1)教育法规与教学常规:学习法规制度,养成规则意识和习惯。

(2)教育教学基本功训练:学习学科教学基本功和班主任工作基本方法,形成技能,养成自我反思总结的科学习惯和方法,初步体现个性。

(3)教育教学协作研究活动:熟悉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环境要求;积累学习、沟通、合作的经验;形成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调整自我的策略。

(4)自我形象塑造:教师语言培训;教师仪表培训;教师风度气质培训。使教师明确为人师表所涵盖的有关言语举止和仪表服饰的内在要求及其作用影响。 2、教师岗位培训(主要任务之二) 目标:岗位适应→专业成熟 内容与要求:

(1)专业情意: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通过专业理论学习、教师自我反思认识,学校文化构建等手段帮助、促进教师养成健康的情意。

(2)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通过指导、要求教师自学、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使教师不断拓展、更新专业知识领域和理念。

(3)专业技能:教学技能;教学能力。通过训练、指导,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3、骨干教师培训(兼顾任务) (1)校级骨干教师培训内容与要求:

△高一层次的学历或学力培训,根据教育改革的要求,调整教师专业知识结构。 △提高教育教学专业研究的学术水平,提高课程设计能力,进行课程论和学习论的培训。 △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与实施素质教育相应的教育行为。

△提高教育研究能力,了解并实践教育研究的方法,学习如何写教育论文,如何写研究报告;能在学校范围内主持教育教学专题经验总结交流,或举办学科专题讲座。 △如何指导新教师的培训。

△如何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探索性或研究性的创新实践活动的培训。 (2)县、市、省、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内容与要求: △编撰典型案例的方法和原则。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课题的评价。

△教师教育行为研究。

△示范课的组织原则及评价方式。

△如何在年级或教研组内进行校本培训的理论和方法。 △如何做学术报告,或在教师中开讲座。 △微格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如何对青年教师进行“临床诊断”。 △培养青年教师的成才观念和理论。 △教师创新思维培养的方法和实践研究。 4、其它专项培训

△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培训。 △班主任工作培训。 △新课程新教材培训。 △信息技术培训。 △师德培训。 △生成问题培训。 三、校本研训的形式与手段 1、个体性研训

(1)自主学习:提供书目→计划自学→交流促进→效绩考核。

(2)师徒帮带:明确“师”的资格,职责→签订带教协议→师徒共同提高。

(3)网上学习:设立网站,构架平台→组成团队,自主管理→教学相长,互动发展。 2、群体性研训 (1)教学观摩:

确定观摩主题→确定参与人员→制定观摩计划→组织听、说、评→阶段小结→活动评价

(2)生成问题的研究性培训

收集问题→组织教师参与→筛选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跟踪 (3)教育教学技能训练

目标定向→理论学习→指导示范→操作练习→实际运用 (4)案例研究:

选择案例→准备讨论→讨论案例 (5)叙事研究 叙事→研讨→总结 (6)课题研究

提出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总结推广 3、学校整体性研训 (1)专题讲座 (2)教育教学论坛 4、校际性研训 (1)校际交流 (2)访问学者

四、“十二五”校本研训的政策要求 1.“十二五”教师培训的主要方式 集 中 培 训 远 程 培 训

校 本 研 训:基础 问题解决 2.学分要求 研修活动学分

五年累计:120学分

研修成果学分

校本研训实施研究---以学校教研组为平台

主讲:丁文平

前言:“三名建筑工人的故事”启示;校本研训的目的:培养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的一线教师。

 校本研训的背景:呼唤教育家办学。

1.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提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出名师,育英才;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倡导教育家办学,造就一批教育家。

2.教育家必须是具有教育思想、教育理想、教育理论和丰富教育实践的人。美国加州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提出了专业教育家标准,一线教师应该较容易地达到这个专业教育家标准。

3.学校是教育家成长的最为重要的土壤,其中,课堂和教研组又是一线教师历练成为专业教育家的最为重要的两个平台。

4.专业教育家可以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能够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和快乐。

 校本研训的本质:唤醒教师的教育智慧。

1.一线教师缺乏教育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根本原因在于一线教师长期处于“被边缘”、“被工具”、“被改革”的境地。

2.专业教育家能够守住内心的平静、守住教育的传统、守住教育的理想、守住教育的信念、守住教育的一点一滴。

3.校本研训必须以学校教研组为平台,历练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智慧和专业心态。

 校本研训的关键:抓实校本研究。

1.校本研究如何成为可能?①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增强;②学校校本发展战略的确立;③教师成为学校真正的主人;④教师成为自觉的研究者。

2.校本研究的三大范畴:①校本教学研究;②校本管理研究;③校本德育研究。每一个研究范畴所针对和解决的问题各有侧重。

3.抓实校本研究主要是做好以下工作:①制定校本研究计划;②落实校本研究任务;③选择校本研究策略;④改进校本研究方法;⑤丰富校本研究形式;⑥加强校本研究交流;⑦积累校本研究成果。 4.顾泠沅教授提出了“校本研究的四个转向”:从技术熟练取向转向文化生态取向;从关注教材教法转向全面关注学生和教师的行为;从重在组织活动转向重在培育研究状态;从关注狭隘经验转向关注理念更新和文化再造。

 校本研训的方向:教研组文化的引领。

1.学校文化必须具体化为课程文化、教师文化、班级文化、管理文化、教研组文化等等方面。 2.学校教研组应该定位为学术性组织,教研组文化包括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几个教研组文化案例)

3.教研组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整体性策略;过程性策略;研究性策略;发展性策略;

 校本研训的策略:任务驱动与问题导向。

1.当前教研组工作存在的不足:教研工作停留于日常事务;教研活动的形式主义现象;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教研活动的效益不高;教研组长的角色作用发挥不够。

2.任务驱动策略:一种基于教研组平台的工作策略。以促进每个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以来源于教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教研组共同愿景为工作动力,改变被动参与、简单应付的状态,在不同层级任务的驱使下,积极主动的完成研究任务,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举例)

3.问题导向策略:是一种以问题为出发点,以问题解决为驱动力,以培养人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实际能力为目的的工作策略。搜集问题---形成问题库----问题转化为专题---专题落实到活动和个人。(举例)

 校本研训的成果:专业建构与学术表达。

1.波斯纳认为:“经验+反思=成长”。我认为:“经验+反思+建构=成长”。专业建构重在行为改进,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教育经验是基础,研究反思是方法,专业建构是手段,专业成长是目的。 2.教研组层面的专业建构:管理制度的建构、工作方式的建构、工作平台的建构等等。

3.一线教师要增强成果积累和学术表达的意识。要善于做好成果积累:①自己的第一份教案、第一次布置的作业、第一次批改的作业、第一堂课的实录、第一次和学生的对话等等;②原始教案、工作笔记、计划总结、活动记录、教学论文等;③自己的读书笔记、听课笔记、专家讲座笔记、博客、日记等。

我作为一名老师,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的时代早已过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传授知识、开启智慧、润泽生命、成

就未来”?如何当好一名合格的小学老师?值得我们去深思与反省„„。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得不断地学习,改变观念,合格的教师不是终身的。过去是“不进则退”,现在是“慢进则退”,不进将会很快被淘汰,昨天的合格教师,今天不一定合格。只有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的学习、探索,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一、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

教师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教师的思想、品格、言行,以及教师对社会事物所持的态度,都会这样那样地影响学生。如:你无意中往地上扔一张纸,学生可能就在不知不觉中也被传染;或者你有意地捡起一张纸,也许就有学生会因此而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必须对自己提出较高的道德要求,要严于律己。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强化,使自身的师德修养更加完善。只有具有崇高师德、高尚人格魅力的教师,才能真正赢得学生和社会的尊敬和热爱,才能引导和培养健全的人格,才能穷尽毕生的精力,有希望使自己成为学生欢迎和爱戴的教育专家。 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教师改变以往单纯的升学观,分数观,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给每一个孩子以充分发展的机会和鼓励,每一个学生都是未来各行各业的人才,鼓励人人成才。“天生我才必有用”,用鼓励的目光,赏识的目光看待学生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尊重、保护孩子的自信与努力。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对做教师的我一直是极其深刻的警示,时时告诫我要善待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千万别因为自己的疏忽而毁灭一个天才学生。然而,成功不是育人的唯一标准,或者正确的说:功成名就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今天,我们的社会需要像牛顿、爱迪生这样的成功者,更需要许许多多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者。我们不否认陈景润、钱学森是我们社会急需的人才,我们也不能否认包起帆、徐虎是我们社会迫切需要的人才,同样我们更不能否认广大工作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普通的技术工作者、企业管理者„„都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人才。的确,教室里未来的瓦特、牛顿、爱迪生需要我们尊重和爱护,但是,教室里未来的无名的劳动者同样需要我们爱护。因为,哪怕教室里的学生将来都成不了大器,他们也是一条有足够权利得到我们尊重的生命!他们的健康成长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理想是用自己的智慧给予人“温柔的征服”;让一粒粒石子“生出钻石的心”,

让一株株幼苗成为栋梁之材。教师的使命是让孩子共享爱的蓝天、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是唤醒良知、启迪智慧,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是为了人类的进步和文明。

三、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育是一门感动的艺术,是一种春风化雨的创造。有一流的教师,才会有一流的教育,才会有一流的学生。追求是无止境的,奋斗是没有尽期的。祖国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教育需要教师!所以,应该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前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而对于在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今天,教师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学内容新,教学方法新,教学观念新,教师还是那一桶“死水”,是绝对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因此,我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博采众长。“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才能适应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一次难忘的协作

十月二十二日上午第四节课我代表我们学校上了一堂中心学校组织教研课《稍复杂的方程》,课后中心校的领导和评委们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评价较好,这是一次难忘的教研活动。

我本来是没有打算上这堂课的,中心学校安排每校送一堂数学课参加比赛。我们学校的数学老师多数是老教师,都不愿意参加,教导主任和我商量要校长带头上,我接受了这个任务。

我接到中心校的通知是星期四,下周星期二上课,还需和借班的老师联系上课的内容。我联系好后马上写教案,然后组织学校的几个数学老师帮我一起修正教案。老教师黄老师就我的引入复习题进行了认真的审查,提出第一这些题要能够起到复习旧知识的作用又要能够为新课做铺垫;第二这些题要有梯度,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我采取了他的意见,出了五道填空题,请他指点,几次后把引入这环节定下来。然后谭又老师提出在讲解时要多让学生

探索解法,即使学生解法不正确也没有关系,老师再补充效果更好。肖老师认为习题要照顾中下学生,数字计算要容易一点。大家又毫无顾忌地把对这堂课的建议都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出来,上课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有小组讨论,学生讨论时老师要深入参与,不能做旁观着,使学生的讨论能得到点拨,有兴趣,有效果。要有汇报交流,汇报人数不能太少,交流不能留于形式。老师一定要小结这种方程的解法以及这类实际问题的解法,不能太快,最后不要忘记布置作业等。我根据他们的建议认真把教案进行反复修改,把教案写好。

我邀请这些老师当评委,我做了一个简单的说课,黄老师听后马上自己动手修改了起来,通过几个老师的探讨,大家认为较满意了,我才把教案定了下来。

这堂课因为我的发挥出了点问题,班级学生没有完全带动起来,我只获得了二等奖,但从这次我感受到了老师的兢业、无私的奉献、对学生的关爱。

这堂课对授课者、共同探讨者都是难忘的,有收获的。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们校本教研的一种形式吧!

专题讲座

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

中小学教师在结合本职工作完成对某一个问题的研究之后,就要对整个研究过程做一全面的回顾与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概括反映研究全过程和所获得知识的书面材料,以便向他人提供必要信息,达到相互交流、促进发展的目的。将研究过程和结果形成文字就是对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 一、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形式

中小学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研究的任务不同,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也不一样,但主要还是用书面语言来表达,这样既有利于成果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讨论,更有利于成果的保存与继承。一般来说,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形式有两大类:一类是教育科研报告,另一类是教育科研论文。 (一)研究报告

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研究活动中为了检验某个教育理论或假设,进行相关的实践探索,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和判断推理,如实地描述和记录研究成果所形成的书面报告就是研究报告。教育研究报告是描述教育研究工作的结果或进展的文件,是报告情况、新发现和新成果的文献,是教育工作者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其突出特点是用事实和数据来说明和解释问题。它是教育研究者广泛使用的一种文体。根据教育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不同,研究报告也有不同,可以有教育观察报告、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验研究报告、行动研究报告、经验总结报告、个案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 (二)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教育研究者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对于特定的教育问题、现象、文献或理论进行系统的、专门的研究和探讨,得出新结论、提出新观点、做出新解释、进行新论证的一种理论性文章。它是以阐述对某一事物、问题的理论性认识为主要内容,要求能提出新的观点或新的理论体系,并做出解释和论证。这类论文用深刻的哲理和严密的逻辑论证来说明问题,一般应用于理论性研究成果。它要求论点明确,论据确凿,论述严密,清楚地展示理论观点和体系的形成过程。 (三)研究报告与学术论文的比较

研究报告与学术论文为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两种表述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 研究报告与学术论文在内容要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一般来说,论文比较简洁精炼,它仅仅突出表达一项研究工作中最主要、最精彩和具有创造性的内容。论文含有新的见解或形成新的解释、新论点、新理论,没有一般研究过程的叙述,也没有过多的具体材料;而科研报告则可以将整个研究工作的重要过程、方法和环节都写进去。

2. 研究报告与学术论文在创新性方面存在差别

在创新性方面,学术论文必须在充分占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新见解、新理论,以补充已有研究的不足,纠正流行说法偏差,填补研究的空白,达到现有研究的新高;而研究报告则注重陈述研究过程的事实和数据,说明问题,不一定必须要有创新性观点的形成。

3. 研究报告与学术论文在论证过程中存在差别

就论证过程来说,学术论文是以“论”成文的,论文作者要运用严谨规范的科学语言、形式和专业的术语概念,来论说所持的观点见解,论证所提出的理论模式,做到就事论理、以理服人,论述深刻、充分,论证严密、透彻,论断精当、公允,论据可靠、确凿,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推理成分,具有较强的论理性;而研究报告则注重用事实与数据来说明和揭示某一问题或现象,主要凭事实和数据说话。

当然,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之间并不存在截然划分的界线。就他们的性质和作用而言,都是对教育研究成果进行的记录、分析、总结和判断,而且有时候以理论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理论性科研报告,本身就是用事实和数据作为论证材料的学术论文。 二、研究成果表述的基本要求

一项教育科研成果是否有意义,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成果表述的质量。研究者只有遵守一定的表述要求,才能确保研究成果表述的质量。 (一)内容真实客观

研究成果的表述必须观点正确、材料可靠,论证要以事实为依据,无论是阐述因果关系、结论的利弊和价值,还是结论的实用性和可行性,都必须有科学的依据和合乎逻辑的推理。以研究报告为例,它应建立在实际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必须忠于事实和原始材料,客观地反映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并且所列举的例子和数据都是真实的,不能有半点虚假。同时,研究报告中的讨论、推理和判断都要以事实为依据,对他人的或自己的研究的评价应实事求是。此外,研究结果的表述要具有全面性和客观性,要如实地反映研究过程和结论,不能有丝毫的夸大和缩小。如果做不到实事求是,那么,所有的研究都将是没有价值的。更为严重的,若其他研究者将此研究成果当作经过验证的科学结论去加以引用,使错误的结论加以流传,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二)文字精确通俗

为了便于交流和传播,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应具有可读性。

首先,语言要精确。研究成果的表述要正确运用相关概念,所用概念的含义要符合科学的要求;所列举的数据和显示的图表应正确无误;要恰当地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正确的操作运算,在确凿可靠的事实基础上,合乎逻辑地阐述研究成果。语言的阐述必须精确,不可把日常概念当作科学概念,不宜采用工作经验总结式的文字,不允许夸大、缩小、拔高、贬低,更不允许含糊其词,不得运用“大概”、“估计”、“可能”之类的不确定的词语。成果表达中的一切引述、引用与推论都必须恰如其分,用词力求准确,以免产生歧义。 其次,文字表达要通俗易懂,避免运用太复杂和太深奥的字词。科研成果的语言表述要在不损害规范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使用简洁的语言。要尽量写的简单通顺,避免拖泥带水。也不要“笔下生花”,避免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总之,在撰写研究成果时必须考虑怎样使报告或论文写的准确、扼要、易懂,使读者不花大力气就了解研究者的意图和研究的过程及成果。 (三)结构严谨规范

无论是研究报告还是学术论文,都有一定的结构形式和要求。研究报告要能反映出研究从准备到结束的全过程和研究过程的逻辑性。学术论文按照一定的程序,有头有尾,层次分明,上下联系紧密。

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是在研究工作基本完成以后进行的,但报告撰写的准备工作和研究工作是同步的,一般研究到哪里,研究报告的准备工作就做到哪里。随着研究的进展,从设想、提纲、计划、详细方案、实施方案等过程的不断深入,报告材料就变得越来越具体、充实。所以,研究报告的逻辑性反映着整个研究过程的逻辑性,反映了整个研究工作的思路。

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虽无定法,但有常规可循。因此,在撰写研究成果时,要按照一定的格式,不能忽视最基本的规范要求。写作之前要有明确的计划和提纲,要根据研究的结构特点、逻辑顺序及研究课题的任务和内容,来规划表达的形式和表述的方式。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作为科研成果表述的两种不同形式,具有不同的表述结构和格式,研究者要根据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选择适合该研究的表述形式,然后按照所选择的表述形式的正确格式来撰写研究成果。 三、研究报告的撰写 (一)研究报告的一般格式

这里所说的研究报告,是以事实材料为主构成的 。 在观察研究 、 调查研究 、 实验研究 、 个案研究或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撰写的报告都属于此类 。 这些报告的共同特点是,都是用实证性方法进行研究的 。 研究者在着手研究时总有一定的设想或假设,希望通过实际操作来进行验证 。 它的特点是假设加上验证,结构比较规范 、 严谨 。 研究报告的格式随着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无论是何种研究报告都应遵循一定的规范 。

一般来说,研究报告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题目 、 引言 、 研究的方法 、 研究结果分析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题目

一个好的题目常常可以起到极好的“点睛”作用。一些有经验的编辑和专家,往往只要看一眼题目,就可以大概地判断出文章的好坏。所以给研究报告取个好题目是十分重要的。 研究报告的题目常常直接采用研究课题的名称,如“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中学引进职教因素的实验研究”。但是,有时候由于在研究课题的名称中对研究对象或内容有较多的限定词,使课题名称显得比较冗长,这时,我们可以言简意赅地将研究概括为一句话,再加副标题的形式列出课题名称,如“拓宽成才渠道,构筑学生发展的‘立交桥’——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中学引进职教因素的实验研究”。研究报告的题目,不但应反映该项研究的核心问题,而且应能引起读者对报告的兴趣与注意。因此,要简短、明确,并注意采用读者感兴趣的措词。 2. 前言或引言

报告的第一部分,常常以前言或引言的形式,非常简要地阐述下列内容: ( 1 )课题提出的缘由;

( 2 )研究这一课题的意义;

( 3 )目前国内外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现状、问题及趋势; ( 4 )该项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鉴于这一部分所要述及的内容,有时也可直接以“目的和意义”作为该一小节的标题。这一部分虽然只是报告的引言,但它却可以显示该项研究的学术地位,使人们了解该项研究在教育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价值,在有关领域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国内外同类研究中所处的水平。从而为读者接受该项研究成果准备良好的心理上与认识上的基础。前言应简洁、明了,字数不宜太多。因此,前言要注意仔细措词,使之既实事求是地介绍概况,又能恰到好处地赢得读者的信赖和注意。 3. 研究方法

这一部分,主要是向读者交待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整个研究的全过程,以便评价整个研究在方法论和教育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让读者据此决定是否承认和接受该项研究所得出的结果。

研究方法的介绍主要包括:在研究对象的取样和选择、研究因素的实施与控制、资料的收集与处理等方面所采用的方法与实施的技术手段。此外,还应包括对在研究课题中出现的主要概念的定义和阐述,以及对研究所采用的特殊工具、设备以及一些特殊的方法手段的介绍。如果这一部分内容较多,或附有量表、调查问卷、测验题等,应以附录的形式附在后面。方法的介绍应注意条理清楚,交待明白,使别人可以据此重复研究,而具体实施的措施介绍则未必如课题设计方案中那样周详细致了。研究方法的介绍常常可按研究过程的进展顺序逐一展开,在介绍中如果涉及到一些专业性的概念或说法,则应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4. 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是研究报告的实质部分,撰写这一部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将研究结果作为客观事实呈示给读者。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对在研究中所收集的原始文献资料和观察资料、实验资料经过初步整理、分析后的结果,如对定性资料的归纳、列条,对定量资料列出图表等;二是对资料初步整理分析后,采用一些逻辑的或统计的技术手段,推断出研究的最后结果或结论。所以这一部分的标题也常作“结果和结论”。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报告有所不同的是,教育科研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研究,一些研究者往往更注重定性的分析,更注重举例说明问题,即使是数据,往往也停留在例举与罗列的水平上,有鉴于此,应该强调,在研究报告中既要重视定性的分析,更要注重定量的分析,既可以有一两个典型事例或一些数据资料作为佐证,更要有对客观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处理。

撰写这一部分应注意以下几点: ( 1 ) 不可以仅用几个事例来以一概全,单纯从逻辑的角度推出结论,而要重视定量与定性的综合分析。 ( 2 ) 对于数据资料,不应停留在仅仅作为事例例举的水平上,而应采用一些统计分析的技术,从数量的变化中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 3 ) 在统计图表上出现过的事实,没有必要再用文字重复叙述,只要指出这些数字所说明的问题即可。 ( 4 ) 结果与结论仅仅是对研究所收集的事实材料的客观归

纳。在这一部分只可以例举客观材料,严谨地提出结论,切忌夸夸其谈,妄下结论,任意引申和发挥。 ( 5 ) 研究结果应以事实与数字为主,文字叙述要简洁明了,结论要明晰准确。 5 .讨论、建议

讨论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得出的客观事实和结论,结合自己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与思考,对当前教育理论或实践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认识、建议和设想,因此,这一部分也常常以“分析与讨论”、“讨论与建议”、“几点建议”、“几点思考”等作标题。

为了叙述和讨论的便利,在有的报告中,这一部分常与结果部分合而为一,或先呈示结果,接着讨论;或夹叙夹议,交错进行。然而,无论其形式如何,我们应明确地看到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研究结果呈现的是研究中的客观事实,而讨论则是主观的认识与分析,是研究者将研究的结果引向理论认识和实践应用的桥梁。

对研究结果的认识,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但是作为研究报告的撰写者,必须对研究结果有一个全面透彻的分析。这就要求报告撰写者既亲身经历研究的全过程,有充分的感想和体会,又谙熟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善于从理论的角度,逻辑的角度,实践的角度,多侧面地加以分析和讨论。

在分析讨论中,可以沿用一些理论与说法,可以提出一些改进教育教学的意见、建议和措施,可以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想法和思考,也可以提出由于该项研究而发现与产生的新的问题、新的设想,以留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在这一部分还常常对该项研究的方法设计进行必要的反省,讨论改进、变换研究方法可能对研究结果带来的一些影响和变化等。 6 .参考文献、附录

参考文献:一般在报告的末尾列出来 。 要写清楚篇目 、 作者 、 出版单位 、 出版日期 、 注明页数,以便他人查阅 。

附录:一般直接引用原始资料,放在研究报告后面 。 附录的作用在于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研究报告的内容,有时它对研究报告的内容也起到补充说明或提供参考资料的作用 。 经过以上工作,一份研究报告就算基本完成。这时,可回头系统地看一遍或几遍,以检查整篇研究报告观点是否正确,事实是否确凿,思路是否清晰,结构是否严谨,最后再核对一下数据,并对文字作系统的润色和推敲,使研究报告逐步趋于完善。 (二)行动研究成果的表述 1 .行动研究报告的撰写

行动研究报告的撰写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格式 , 其主要内容是描述真实的教育行动研究过程及其行动要点 , 解释行动的背景、原因、依据 , 说明研究的科学性、可信度等。对于行动研究的初学者 , 如感到报告写作无从下手 , 可模仿、借鉴以下格式。

( 1 ) 题目 ( 2 ) 摘要 ( 3 ) 关键词 ( 4 ) 正文

①问题的提出和归因 : 主要包括问题产生的背景、性质、原因等。

②措施与行动 : 说明研究者是如何采取行动步骤进行研究的 , 所拟订的行动方案的实际实施情况和影响范围 , 在行动的过程中是如何收集反馈信息的 , 等等。这一部分是对真实的行动研究过程的描述 , 但不是记流水帐 , 要呈现研究的要点。另外 , 对涉及到的人名、地名、单位名应改用化名 , 以尊重和保护研究参与者的权益。 ③评估与反思 : 主要是对行动过程和结果、有关现象与原因进行分析解释 , 说明所进行的活动以及结果的意义 , 指出计划与结果的一致或不一致的原因 , 等等。同时也可以对自己的研究进行辩护 , 如研究目的和动机的合理性、研究策略和步骤的适切性、所收集资料的真实性和深刻性等。 ( 5 ) 致谢

对在研究过程中给予自己支持和帮助的人和单位表示谢意。 ( 6 ) 参考书目

列出自己在研究过程中参考过的书目和文章的索引。 ( 7 ) 附录

可附有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和借鉴该项研究的一些原始资料 , 如研究计划、调查问卷和数据等。

2. 行动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

行动研究成果的表述,就是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或行动研究告一段落后,对行动研究的过程进行记录、描写、阐释和反思。而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过程,也是描述、综合、分析和阐释经验的过程,是表达我们知道什么,如何知道这些,为什么知道其重要性(如果确实是重要的)的重要过程”。行动研究成果的写作,既是教师参加行动研究过程中和过程后的自我总结,也是让他人了解自己研究的方式;既是一次行动研究的过程的小结,也是新的一次行动研究的开端。

根据写作方式、写作规范等方面的不同,写作可以分为不同的形式。而各种形式的写作,都是表述研究成果的有力工具,在这我们主要介绍行动研究成果的两种表达方式:研究日志和教育案例。

( 1 )研究日志

研究日志,也被成为“教学日志”或“工作日志”,是表述行动研究成果的重要方式之一。作为行动研究成果的研究日志,记录的是教师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所感受到的、所解释的和所反思的内容。研究日志的主体部分应该是教师对观察的记录和白描,其初稿主要是教师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自由写作。

研究日志的撰写虽不见得有很多的规范,但是,如果注意到以下这些方面,对于将研究日志撰写成有价值的成果来说,是很有裨益的。

第一,撰写研究日志要重视日常观察的重要性。研究日志的写作始于观察,通过观察并把观察到的事实记录和表达出来,也就大致形成了研究日志。在研究日志文字表达的过程中,要尽力把看似零碎的片段和事件整合在一起。

第二,撰写研究日志要紧紧围绕某个主题。也就是说,可以结合某个研究的重点来写作。举例来说,一位教师可能正在探究某种教学方式对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影响,在每一节课之内,可以就这种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变化、自己感受、课堂气氛等方面,来撰写研究日志。 第三,撰写研究日志要将事件记录与事件分析结合起来,并要在形式上保证有一定量的分析。教师对资料进行分析时,有时需要发挥直觉的作用,而不仅仅依靠理性。因为仅仅依靠理性来分析,很有可能会被繁琐的细节所累,而丧失了偶尔闪现的灵感。 ( 2 )教育案例

在行动研究成果的表达中,案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作为行动研究成果的案例,至少要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所描述的情境必须发生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作为行动研究成果的案例,叙述的是教师在行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实例——有典型性意义的问题或疑难情境。如果案例中的故事不是发生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的,与行动研究无关,那么就不能算做是行动研究的成果。也就是说,作为行动研究成果的案例,必须与行动研究有关。

第二,案例所记录的故事需要包含教师在行动过程中的思考,解决疑难问题所采用的方法,以及疑难问题被解决的程度。换句话说,作为行动研究成果的案例,必须是以改进行动为指向的。

第三,案例一般是以第一人称撰写的。作为行动研究成果的案例,叙述的是发生在教师身边的典型性故事,教师自身就是故事中的角色,这为用第一人称撰写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用第一人称撰写案例,作者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读者读起来也更加真切。 案例的写作几乎没有一个统一的格式,但从案例所包含的内容来说,一个相对完整的案例大致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①标题

一般地说,案例有两种确定标题的方式:一是用事件定标题,即用案例中的突出事件作为标题,如反映课堂教学事件的“哄堂大笑以后”,反映与学生交往行为的“闷葫芦会讲话了”等;二是用主题定标题,把事件中包含的主题析离出来,作为案例的标题,如反映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受学生启发的“学生给了我启示”,反映教师引导学生行为转变的“化解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恐惧”等。两种定标题的方式都是允许的,也各有千秋,前者展示的事件,吸引读者进一步了解相关的信息;后者反映的主题,能使读者把握事件要说明的是什么。 ②引言

引言也可以说是开场白 , 一般有一两段话也就可以了 。 主要描述一下事件的大致场景 , 隐晦地反映事件可能涉及到的主题 。 在案例中之所以有 “ 引言 ”, 一来是有些案例篇幅较长 , 事件以及主题都需详尽阅读和分析后才能把握 , 引言可以使读者对案例的事件和主题大致有些了解 ; 二来是案例的叙述都相对较为详细 , 引言可以起一个 “ 先行组织者 ” 的作用 , 使读者有一种阅读上的 “ 心理准备 ”。 ③ 背景

案例中的事件发生在一定的时空框架之中 , 依托一定的背景 。 在案例的叙述中 , 对背景的交代之所以重要 , 是因为对案例中问题解决方法的分析 、 评判离不开背景 , 完整地把握事件的原委也离不开背景 。 背景的叙述可分为两个组成部分 : 间接背景和直接背景 。 所谓间接背景是与事件相关但关联程度并不直接的背景 , 所谓直接背景是直接导引事件发生与事件联系甚为密切的背景 。 一些教师善于描述事件 , 但常忽略背景的描述 , 因为他们注意的焦点主要在问题的发生与解决上 。 实际背景的描述同样也是极为重要的 , 不同背景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可能会有很大差异 , 并且案例写就以后 , 读者在分析案例时 , 也需要参照背景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评论 。 在直接背景与间接背景的描述上 , 一般间接背景在前 , 略写 ; 直接背景在后 , 详写 。 比如 , 一位老师以 “ 一个语 文老师与学生的故事 ” 为题 , 就是用下列引言和背景描述事件发生的。

偶然的原因 , 我成了 117 班的语 文老师 , 开始了我与他们之间的故事 。 ( 引言 )

117 班是从其他班级分出来的 , 原先的班级学生人数实在太多 , 老师站在讲台上看最后一个学生 , 踮起脚尖也看不清 。 班级之吵闹 , 令上课老师纷纷寻找理由退却 。 出于管理的需要 , 学校将这个班级一分为二 , 这新多出来的班级 , 再逐一配备各学科老师 , 我并不了解这个班级的状况 , 领导出面做工作 , 我就允诺了 。 当然这有些轻率的允诺背后 , 自然也有着几分骄傲自大的因素 , 以为自己的能力还可以 , 教任何班级都问题不。曾经教过全校闻名的 “ 霸王班 ”, 工作也小有业绩 , 并与学生结下了深厚友谊 。 这个 117 班难道比那个班还难教 ? 所以 ,上 任的速度很快 。 后来我才知道 , 学校是在找了好几个语文教师均遭拒绝的情形下 , 才找到我的 , 我的允诺让领导大感轻松 , 而我却陷入了从未有过的困惑之中 。( 背景 )

在这个案例的引言和背景部分 , 作者用的笔墨并不多 , 但给读者提供了故事框架 。 阅读这一部分之后 , 读者可以知道故事涉及的人物是 “ 我 ” 与“ 117 班的学

生” , 而 “ 117 班” 是因为管理的需要 , 从其他班级中分出来的 。 出于对自己的信心 ,“ 我 ” 在并不十分了解这个班级的情况下 , 接手了该班的语文教学任务 。 后来 “ 我 ” 了解到好几个语文教师曾拒绝教这个班 ,“ 我 ” 轻率的允诺给自己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困惑 。 所有这些背景信息 , 都对我们形成认识产生着重要影响 。 ④ 问题

案例区别于一般事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有明确的问题意识 , 是围绕问题展开的 。 在论述中要讲明问题是如何发生的 , 问题是什么 , 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展示问题 。 在案例撰写的初期可以较为鲜明地提出问题 , 让读者直接获得有关问题发生的各种信息 。 随着案例撰写的深入 , 则逐渐要将问题与其他事实材料交织在一起 , 读者通过分析才能确定问题的所在 。 尤其是用于教师培训中的案例 , 要能够给被培训教师一种问题的现场感 , 就更需要错综复杂情景的真实再现 。 上述案例对问题作了如下描述 :

第一次上课 , 我给学生讲了两个故事 , 其一是 , 日本两个著名武士的故事 ——

“ 留一只眼睛给自己 ”, 想告诉学生学会反思比简单刻苦更重要 。 其二是 , 外国教育家的故事 , 想告诉学生 , 自由掌握在每一个人手中 , 还抛给学生一个问题 :“ 你希望老师怎么对待你,是亲切的笑脸 , 还是一脸的严肃 ?” 可当我讲完后 , 学生并没有想像中的安静或热烈的讨论 , 似乎我什么也没说 , 他们该怎样 , 还怎样 。 我从学生的反应中知道 , 这个班级不太好教 。 心里顿时蒙上一层阴影 : 以后的教学不会太顺利 。

苦恼中的我一直在琢磨 , 到底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班级的这种现状呢 ? 同时也在繁重教学之余跟学生聊天 ( 是聊天而不训斥 ), 终于了解到班级的一些特殊情况 。 这个案例通过对一些事件的描述 , 揭示出案例当中的问题是 “ 学生并不欢迎我这个老师 ”, 对教师充满戒备和排斥心理 。 在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基础上 ,“ 我 ” 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 , 弄清问题的症结 , 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 。 ⑤ 问题的解决

问题发现以后 , 解决问题就成了重要的一环 。 这部分内容需要详尽地描述 , 要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 、 步骤以及问题解决中出现的反复 、 挫折 , 也会涉及到问题解决初步成效的描述 。 在一定程度上 , 这部分内容是整个案例的主体 , 切忌把问题解决简单化 、 表面化 。 案例之所以与其他文体不同 , 一个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对事实记叙的详细 、 对问题解决过程描述的细致 。 当然 , 在教育教学中也会遇到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 这样的案例虽然真实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未出现 , 但可以把解决问题的种种设想和打算罗列出来 , 以供读者参考 、 评论 。 上述案例是这样描述解决问题的设想的 :

117 班的问题之严重 , 解决已是迫在眉睫的事 。 经过再三思考和比较 , 我决定还是坚持原来的原则 , 对学生采取温和的态度 , 继续与他们对话 , 使他们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目前的状况 , 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仅会影响升学 , 而且也会影响以后的工作与生活 。 对这些 “ 固守己见 ” 的大孩子 , 不能过多地讲道理 , 在他们没有接受我之前 , 很难接受我的观点 。 我必须从感情上入手 , 首先让他们在感情上接受我 , 而后再谋求他们接受我的教育理念和观点 , 最后主动接受我所教学科的知识 。 这或许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 ⑥ 反思与讨论

教育教学的案例是由工作生活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自己完成的 。 撰写案例的过程是对自己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进行再分析的过程 , 也是梳理相关经验和教训的过程 。 因而系统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 , 对于提升教育智慧 、 形成自己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独特艺术至关重要 。 反思与讨论主要涉及到的问题有 : 问题解决中有哪些利弊得失 ? 问题解决中还存在哪些新的问题 ?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 , 如何进一步解决这些新的问题 ? 问题解决中有哪些体会 、 启示 , 等等 。

上述案例中的老师 , 就是从多个角度来反思问题解决全过程的 。 其中有这样两段文字 :

首先 , 作为个人而言 , 我是第一次担任高三年级的课 任老师 , 思想与经验的准备皆不够充分 , 不管怎么设想高三学生情况 , 还是有点猝不及防 。 教优秀的班级自然障碍少许多 , 教松散的班级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 高一 、 高二的学生毕竟好教 , 尤其是从一年级就开始教 , 学生从一开始就认可了你 , 自然一切都较为顺手 。 到高三去接任一个完全陌生的班级 , 接触完全陌生的学生 , 自然很难 。 学生对你会比较冷漠和挑剔 , 会同他们先前的老师相比 , 排斥和拒绝也在情理之中 。 另外 , 由于升学的压力情绪也有一点紧张 , 势必影响到师生的相处 。

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教育学 、 心理学以及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研究 , 以前工作一直比较顺利 , 周围的领导和同事的评价一直较高 , 自己就有点满足 , 有些大意 , 对困难的准备不够 。 没想到碰上高三年级的 “ 刺头 ” 班 , 就是软硬不吃 , 让我无从着手 。 再三碰壁之后 , 只好回到教育的起点 , 从人开始 , 从认识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做起 。 教育工作真是半点偷懒不得 , 半点省略不得 。 我的大意 , 让自己无端地兜了一个圈子 , 浪费了一些宝贵的时间 。 与人打交道的学问真是永无止境 , 教到老 , 学到老 。

( 本案例由杭州 顾连梅老师撰写 )

反思与讨论并不见得要面面俱到,选择重要的方面或印象深刻的方面加以思考也就可以了 。 ⑦附录

并不是每个案例都要 “ 附录 ” 的 , 是否安排 “ 附录 ”, 要视案例的具体情形而定 。“ 附录 ” 的内容是对正文主题的补充说明材料 , 若放在正文中会因篇幅过长等

问题影响正文的叙述 。 例如 , 在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题的案例中 , 可选取一节典型性的课堂教学设计或者是选取某位学生的作业置于文后作为附录 。

上述案例包含的内容不是案例的形式结构 , 也就是说 , 不见得每篇案例都按上述几部分确定 ( 当然,也并不排除这种排列方式 ), 只要在案例相关内容的叙述上 , 考虑到以上几方面并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加以组合就可以了。

行动研究成果的写作,并不见得一定要到一次研究接近尾声或结束时再撰写。实际上,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就可以考虑成果的表述方式,并开始收集相关的资料,或是撰写研究成果的初稿了。也就是说,应当把撰写行动研究的成果当作是行动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不是脱离于行动研究之外的。 (三)经验总结报告的撰写

教育经验总结是对教育经验活动及经验认识进行分析、加工、制作、整理,形成较为系统的、合乎逻辑的认识。教育经验总结报告也是一种研究报告,实践性很强。它所依据的完全是教育实践经验所提供的事实,深入地分析和总结教育实践中活生生的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而揭示教育实践的客观规律。 1. 经验总结报告的表述形式 ( 1 )描述性写法

这种写法重“经”轻“验”,着重描述或说明亲身经历中成功的或感受深刻的环节、步骤等。在描述经历的基础上对成功之处的体验加以概括,包括这些环节、步骤的意义、作用或所体现的某些原则、规律,给人以启示。该写法多用于写一事一得或多事一得,适宜于总结亲身经历的一次或几次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活动。这类总结在理论、方法上要求不高,与教育、教学实践联系紧密,因此很适合教师用于开展教研活动。但它的作用很明显地受到具体时间、环境、条件的限制。 ( 2 )概括性写法

这种写法轻“经”重“验”,往往着重从多次经历的实践中概括出共同的原则、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是归纳了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的共同环节、步骤后体验到的。撰写中要结合这些环节、步骤来予以实证说明。概括性写法多属多事一得或多事多得,适宜于总结一段教育教学实践。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意义的环节、步骤、方法等加以分析研究,概括出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原则、方法、途径。这种概括由于是基于多次经历,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具体情境的局限,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 3 )论述性写法

这种写法是在概括性写法的基础上,超出具体的“经”和“验”的范围,运用一定的教育理论,对概括出的原则、方法、途径等作系统的分析、阐述,并揭示其所蕴涵的深刻道理。总结中也描述一些具体的事实,但只是用以作为论证某些观点、原则的材料。论述性经验是在多次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只有多次反复实践,从中概括出来的原则、方

法、途径才更具一般性。这种一般性就是理论概括的特色。这种写法已完全摆脱具体实践环境与条件的局限,具有更广的普遍性与应用价值。 2. 经验总结报告的一般结构

经验总结报告一般由以下三部分内容组成:标题、正文和落款。 ( 1 )标题

经验总结报告的标题一般有三种写法:

第一,一般式。这也是最常用的写法,其结构包括:单位名称、时间、内容和文体。 例如,《深圳实验学校 2002 年度英语教研组教研工作总结》。

第二,内容式。这种写法只作内容上的概括,这种标题比较适合专题总结。

例如,《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提高小学生朗读水平点滴谈》、《编写和使用“小学美术乡土教材”的几点做法》、《中学中长跑教学中的“四结合”管理》。 第三,副标题式。主标题一般说明内容,副标题阐明单位、时间、文体等。

例如,《从“选美”到“审美”——对持续六年的儿童绘画兴趣小组的总结与思考》、《人员开发模式与中小学校长培训——深圳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点滴体会》、《德育为帆,校为船——谈我校德育工作的点滴体会》。 ( 2 )正文

经验总结的正文部分,具体说来包含下述四个方面的内容或者说构成成分。 ①基本情况概述

这一般是经验总结的开头部分。这部分的写法须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说来,可概括工作的全貌、背景;有的说明总结的指导思想和成果;有的将主要的成绩、经验、问题简明扼要地提出来,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有的点明全文的中心思想。下面是一篇经验总结的“基本情况概述”。

五化教育硕果累累,雪域明珠人才辈出 ——辽阳市一中西藏班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高淑英 高旭 吴俊伟

1985 年,辽阳市第一中学受辽宁省教委的委托创办内地西藏班,实行汉藏学生合校分班教学,现有 67 个教学班,汉藏学生 4168 人,其中西藏班 11 个,西藏班学生 535 人。 10 年以来,辽阳市第一中学针对藏族学生的思想实际,强化“五化”教育,(即系列化教

育、形象化教育、后进生转化教育、渗透化教育和全方位教育),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不断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西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基本情况介绍”。这个概述交代了辽阳市一中开设西藏班的背景、时间、效果、及采用的德育策略等,使读者对所要总结的问题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②主要经验体会

这一部分是经验总结的核心部分。经验体会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展示过程,讲述成绩,然后概括出来的规律性的东西;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总结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于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不断把工作推向前进。 经验体会的表述一般有下述几种形式:

第一,侧重做法的经验体会。在许多专题性经验总结中,相当多的文章都是结合自己的实践,联系理论,谈具体的方法。

有篇题为《开展听课活动的做法和体会》的经验总结,便是以介绍方法为主的总结,文正介绍了开展听课活动的三种做法:一是开展每周一次的“教研示范课”活动;二是开展“教研公开课周”活动;三是开展集体备课组的专题听课活动和教师听课日活动。 第二,偏重作用式的经验体会。

题目为《浅谈英语歌曲在教学中的作用》的经验总结,结合自己在英语教学中教唱英语歌曲的体会,着重谈了英语歌曲在教学中的三点作用:一是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二是可以加强记忆;三是可以传授语言、语法和句型借本知识。这三点,点点谈作用,意在引起读者重视教唱英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第三,综合式的经验体会。指把做法、作用、成果有机融合起来谈经验。

《科学·民主·创新·发展——记北京市黄庄职业高中吕牧校长的办学经验》的经验总结报告的二级提纲为:

(一)讲科学——遵循规律,严谨治学 1. 科学的办学理念

2. 在科学办学理念指导下的成绩

(二)讲民主——以人为本,营造和谐氛围 1. 以学生发展为本,营造民主和谐氛围 2. 以学生为本的具体做法

(三)讲创新——以观念创新为核心 1. 为什么要提“创新”

2. 创新在学校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方面的体现 (四)讲发展——发展是硬道理 1. 专业设置与学校发展

2. 教育发展与教师发展、学生发展

这篇经验总结报告,方法、作用、结果综合运用来谈经验,是一种典型的综合式的经验总结。

③存在的问题和教训

全面性的总结一般来说,主要是反映成绩和经验,但也应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和教训。问题是已经意识到了,但还来不及解决或解决得不好的事;教训是指认识上错误或片面或方法不对头,造成工作上的失误所得出来的反面经验。总结出这方面的情况,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特别是影响较大的问题和教训,更应该如实反映,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④今后努力的方向

这一部分一般是总结的结尾。它是根据已取得的成绩和经验、问题和教训提出来的,起表明决心和展望前景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不是每篇都有。有的只是情况、经验和体会三部分;有的只写情况、做法、今后努力的方向等三部分。但不管是几部分,情况和经验则是必不可少的。 ( 3 )落款

落款包括署名和日期。总结的署名,一般在标题之下,也有写在正文之后的右下方的。署名要标明单位和作者姓名,格式是署名单独一行居中,单位另行以括号的形式居中。如果总结是以单位的形式出现,标题下只写单位的名称,作者姓名写在正文之后,标记为:执笔人 XXX 。日期可写在署名之下,亦可写在正文后。专题性经验总结一般不写日期。 3. 撰写经验总结的注意事项 ( 1 )口子宜开小

这是从定题的角度来说的。论题要有新意,作者的视野要开阔,要看到别人所不常注意的问题。但视野开阔并不代表要选大题目,而恰恰相反,定题的口子要小一点。要把大题目

分解的细小一些,面面俱到等于面面不到,只有写小题目,才能把问题说得透彻、深入;否则,头绪太多,则蜻蜓点水。 ( 2 )事例要典型

经验总结的本质是实践,它的撰写,其引发点常常是在实践中有所收获,有所悟,由这种经验而激发撰写的灵感。因此,展示这种经验让人有所借鉴,以启迪思考,迁移运用,才是经验总结撰写的目的。它也要上升到规律,但必须以实践本身作坚实的基础。它不像那些纯理论的学术论文,它们是靠其理论系统、精辟的思想去折服人。因此,撰写经验总结必须要有典型事例。

典型事例的标准:一是事例本身所提供的主要内容,是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公认的实践效果;二是事例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显示意义,它能否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以及发挥以点带面,推动全局的威力。 ( 3 )观点要提炼

并不是对经验的任何描述都能揭示其本质。对于那些把各种做法、措施像流水账一样罗列出来的经验总结,读者是难以从中吸取有价值、有启发的东西的。因此,必须对事例进行观点提炼。

观点提炼的主要过程是:分析各种做法、措施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特点;用简洁明了的词、词组或短句表述每一做法、措施;尽量使这些表达具有结构上的一致性,并且具有更高层次上的结合。

(四)个案研究报告的撰写 1. 个案研究报告的分类

个案研究实际上就是用各种方法收集个案的相关资料,通过科学的推理,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而评价其效果的研究过程。个案研究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复杂的认知过程,并且是解决问题的理论框架。 个案研究报告没有固定的写法和格式,而是随着研究的展开,研究者根据需要灵活选择。 个案研究报告的表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 1 ) 描述性报告

描述性报告比较详细地叙述个案资料,直接而精细,可以将一些片段并列或串联,不用转述而用原话,尽可能用客观描述来呈现对个案的解释。但整理报告的时间较长,重心难以把握,较为繁复。 ( 2 )简介性报告

简介性报告犹如一幅个案的速写,着重反映个案的主要特征,比较简洁。报告整理时间较短,较能显出问题的重心,不过往往难以详细获知一些有关个案的细节部分资料。

( 3 )分析性报告

分析性报告通常对论点进行直接的论述,对论点均需提供论据,并需说明个案的各种可能现象及推理历程。分析性报告是一种企图利用客观的方式呈现个案资料,但又无法全然放弃主观判断的呈现方式。

总体来说 , 个案研究报告应秉承叙事风格 , 其成文形式应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当事人看问题的观点 , 尽可能使用他们的语言来描述研究结果 , 介绍研究者使用的方法和在研究过程中所作的反省思考 , 再现访谈情景和对话片段 , 详细描写事件发生时的情景和当事人的反应及表情动态 , 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对研究对象的情况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2. 个案研究报告的一般格式

一般来说 , 不论研究者采用什么样的写作风格 , 研究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 ( 1 )背景介绍。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此部分明确提出研究的现象和问题、研究的个人目的和公众目的、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如选择的个案是什么 , 为什么要对个案进行研究 , 研究个案是为了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一部分应简洁明快 , 使读者一目了然。

( 2 )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包括抽样的标准 , 即个案是如何选定的 ; 进入现场以及与被研究者建立和保持关系的方式 ; 采用什么方法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 ; 关于研究伦理的考虑 ; 研究实施过程 , 即研究持续时间的长短 , 访谈、观察的时间表及频率等。此部分的叙述要足够详细 , 使读者能够通过文章透彻地了解研究过程。

( 3 )个案研究结果分析。主要是针对个案的研究结果 , 包括对观察资料、访谈资料、实物资料的描述与概括分析。此部分是研究报告的主干部分 , 必须详细而具体。此部分的写作中 , 专家认为可以有三种处理方式 :

其一是类属型 , 主要使用分类的方法 , 将研究结果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归类 , 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报道。如对辍学生的研究 , 就可以从他自己的角度将其辍学的过程、原因、辍学后的去向、心情、打算,各类人对辍学生的反应进行分类描述和分析; 其二是情境型 , 注重研究的情境和过程 , 注意按事件发生的时间序列或事件之间的逻辑关联对研究结果进行描述。表现的内容是一个自然发生的故事或是一个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各种事件的组合。情境法的长处是可以比较生动、详细地描写事件发生时的场景 , 可以表现当事人的情感反应和思想变化过程;

其三是结合型 , 即将类属型方式与情境型方式结合使用。如可以使用类属法作为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 , 同时在每一类属下面穿插小型的故事片段 , 也可以将情境法作为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 , 同时按照一定的主题层次对故事情节进行叙述。写作中以结合型写作方式较为常见。

在故事的建构中 , 又有故事叙说型表述和虚构型表述两种表述方式。故事叙说型表述主要是讲述研究中的一个个故事。它把研究的过程分成一个个特定情景 , 与收集资料、分

析、解释工作相结合 , 挑选其中适合在某一特定情境中表现的各因素 , 组织成一个个小故事。虚构型表述 , 是指可以把几个特殊的事件根据需要编成一个事件 , 或把从不同参与者的调查中收集的资料编成一个参与者的经历 , 这样可以使事件的发生更为集中 , 更具故事性 , 使研究更具特定性 , 从而更能抓住读者。在使用这种表述方式时要注意 , 虚构的事件应有完全的事实根据 , 而不是漫无边际的瞎编 , 同时 , 对这些虚构的事件也要当作真实发生的事件一样进行认真的调查、访谈、整理和解释。 ( 4 )结论及建议。是对研究中的关键元素及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讨论 , 从个案研究的结果中推论出最终的结论 , 并且对结论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做出解释 , 对个案研究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 5 )参考文献及附录。列举参考文献须参照标准的格式。附录位于文章的最后 , 主要是包括一些无法全部呈现于文章主体部分的资料。 四、学术论文的撰写 (一)论文基本架构

规范性学术论文的基本框架结构,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1 .题目

论文的题目也可称为标题。它是论文的标签、标志,是论文高度概括和集中的反映,是文章的核心和灵魂。因此,题目要用新鲜、醒目、准确、简洁而有概括性的词句,体现出全篇的主题思想,起到引人注目的作用。论文题目的字数一般不超过 20 个字,主要格式有如下几种: ( 1 )命题式

以一个准确的判断反映文章研究的问题和大意,如《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隐性课程发挥德育功效的心理学基础研究》等。 ( 2 )对称式

用两个词性和结构相同的对称短句组成问题,如《建立校内申诉制度,促进学校依法治教》、《以科研促管理,向管理要质量》等。 ( 3 )主辅式

由一个主句和一至两个从句(辅句)构成,如《寓启于读,教学生学会学习》等。 ( 4 )正副式

由一个正标题和一个副标题组成,如《面向 21 世纪的课程改革探索——试论上海市威海路第三小学的“主题综合活动”》等。

( 5 )连接式

用破折号或冒号将问题前后部件连接起来,起到凸显和强调某一主题的作用,如《效率——素质教育评价的至重砝码》等。 2 .作者署名

文章署名是作者文责自负和拥有版权的标志。作者应是在选定课题、制定研究方案、进行具体的研究工作和撰写文稿等多方面对其中的全部或部分做出主要贡献,并能对文章负责的人。多人合写论文署名的次序要对按研究成果和论文撰写贡献的大小进行排列。作者姓名写在标题下正中位置。 3 .摘要和关键词

一般 3000 字以上的论文都要有一个内容摘要,以便读者迅速了解全文的概要大意,确定其有无阅读价值。摘要是论文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也要避免与正文相关内容的重复与雷同。撰写摘要需要较高的概括能力,必须做到: ( 1 )文字简短精炼,一般为 200~300 字左右;

( 2 )内容全面。要对论文的主要内容,如研究目的、主要观点、研究的角度、方法及意义等做出全面概括地介绍;

( 3 )重点突出。要把论文中表述的新发现、新成果和最有特点、最能引人注目的东西用凝炼的语言介绍出来。

摘要下面陈列关键词。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一类,是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名词性术语,每篇文章一般列 3~8 个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出的最核心的专业概念或词语,词与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或用空格隔开,按照重要程度依次排列。 4 .绪论

绪论也叫引言、序言、导言、前言,写在论文的开头,重点描述:从事研究的背景,从而衬托出所论问题的重要性;简述写作的缘起,说明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指出研究这一课题的价值与意义;精要地概括本论部分的中心内容,为下文的全面展开创造条件,切忌篇幅过长,以免全文头重脚轻。 绪论的写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 1 )直奔主题法:开篇就直截了当地阐明自己的观点,点出本文的主题思想; ( 2 )提问质疑法:揭示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背景,提出要探讨、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疑虑;

( 3 )陈述交代法:说明该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其价值、研究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本问题的宗旨方法和手段;

( 4 )商榷立论法:指出别人论点或论据中存在的错误和值得商榷的问题,以批驳的方式引出作者的论点。 5 .本论

本论也称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在篇幅上应占全文的大部分。要有条有理、逻辑严密地论述课题研究的过程、方法和结果,并充分地进行阐述。 6 .结论

结论是学术论文的结束部分,是对本论的综合,是论证得出的基本结果或课题解决的答案,是对研究成果进行更高层次的精确概括与提炼。结论应写的简明扼要、精炼得当,要避免与本论的简单重复,而且要切忌主观片面,不要对复杂的、没有把握的问题做出绝对肯定或否定的结论;不能撇开相互影响的因素或条件,做出表面的或片面的结论。 结论的基本写法有以下几种:

( 1 )概要提炼法:对全文内容和论点体系进行概括和总结,进一步突出和强调中心论点及主题思想。

( 2 )评价展望法:是对本研究取得的进展、存在的困惑与问题,进行简述评价,指出本课题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的领域、问题,引领读者深入思考探究。

( 3 )自然结尾法:是在绪论和本论中就有关问题已经分层进行了揭示和论证,便可不再做专门的总结归纳,文章就自然结束了。 7. 附注

附注是学术论文的附加部分,包括注释和参考文献。注释是对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引用的相关文献或别人的研究成果和观点的说明。参考文献是写在正文或注释后面,主要列出论文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哪些著作、期刊、报纸等文献资料。 (二)论文撰写过程 1. 提炼主题

选定一个课题只是确定了一个宏观的“题目”,而真正进入叙述论文的写作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即学术论文的主题提炼。

“主题”就是作者在一篇论文中摆出并得到证明的主要论题。论题的选择往往是一篇论文成功的关键。主题是论文的宗旨和灵魂,是作者说明事物、阐明道理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思想和观点,是论文作者的主观认识。每篇好的论文都体现着作者明确的写作意图。从一定意义上说,主题就是文章的纲,有了纲,丰富复杂的材料就能分清主次,突出本质,形成一体,文章也就有了生命。因此,精心地提炼主题,是写好论文的前提和关键。提炼主题的方式有如下两种:

( 1 )聚焦

聚焦是将宽泛的主题缩小到易把握的程度。主题涉及的范围取决于研究的内容,范围的大小应与教学研究对象的数量、研究事件多寡等相适应,对范围过大的主题可限制其边界获取其分支。如研究“学校文化建设”,可将其缩小聚焦到“学校教学文化的建构”上来,这就成为一个比较好的主题,可以从“教学文化的缺失”、“教学文化的现代诉求”、“教学文化的实践建构”等方面开展开论证。 ( 2 )分析

分析就是将复杂的研究问题进行分解,即将一个复杂的研究问题按照内在的逻辑关系,分解成几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然后便于各个击破;或对问题各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使研究的问题简化、清晰,即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发现问题的内在联系,以便深入准确地掌握问题之根本。如对“学困生”成因的分析可以从学生自卑感强、自信心缺失等主要方面着手,由此可以得出“改变学生学习困难,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心态”的主题。 【拓展阅读】 主题的要求

好文章,首先是主题好,句式论文提出和解决的主要问题能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主题好的最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除此以外,提炼主题还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第一,主题要集中。主题集中,就是要明确每篇文章写作的目的性。通俗的讲就是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比如有的教师写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文章,将学生的早恋、上网、交友等问题放在一起来写,这样就容易造成多中心,什么都想说,但是什么都说不清。 主题集中,就是要围绕中心组织材料。所有材料都要围绕一个中心为表达主题服务。在具体论述过程中,各部分材料之间的关系都要周密地考虑,要突出中心,抓住主要矛盾,这是主题提炼集中的根本条件。

第二,主题要鲜明。主题鲜明,就是说,写文章就要影响读者。因此,作者的观点要明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而且观点的表达要清楚、明白,绝不能模棱两可,含含糊糊。主题鲜明,是论文具有说服力的重要标志。在文章的主题方面常见的问题是:问题提得不鲜明,分析得不尖锐,没有观点,没有倾向。所以教师在写论文时要克服这些现象。 第三,主题要深刻。主题深刻,就是对所反映的问题认识深刻,击中了要害,说到了本质,提出和解决了带有方向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主题挖掘深刻,就要加强分析,在揭示事物的本质上狠下功夫。写文章必须占有大量的材料,但又不能局限于一般性的材料。要站的高,善于驾驭材料,要对材料作本质的分析。哪一方面的材料思想性最强,哪一方面的材料最具有普遍性,就要对此作深刻的、反复的“思考”。

以上所述的主题要集中、鲜明、深刻是不可分割的。主题集中,才能鲜明;只有集中、鲜明,才有利于深刻。这三方面是统一于一篇论文之中的,是论文对好主题的共同要求。 2. 拟定提纲

拟定提纲的过程,实际上是理清思路的过程,即作者对事物的认识秩序、对论文的框架设计。提纲是论文的“蓝图”,提纲可以把初步成形的思路、观点、想法等用文字固定下来、明确下来;提纲将论文构架视觉化,全篇的论点、材料运用,结构布局、逻辑构成和严谨程度等,都可一目了然;有了提纲,行文就有所遵循,起收分合、承接转换、详略疏密均有了一定安排,写起来全局在胸;对于较长篇幅的论文而言,有了提纲,便于分期或分工合作撰写。因此,论文提纲的意义在于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完成框架的勾勒,显示论述层次以及论证方法。 ( 1 )拟定提纲的要求

首先,提纲的项目要齐全,能初步构成文章的轮廓。包括:题目;绪论;中心论点所隶属的各个分论点;各个分论点所属的小论点;各个小论点所隶属的论据材料(理论和事实材料);每个层次采取哪种论证方法;结论意见。

其次,要从全局着眼,权衡好各个部分。根据文章写作的意图,考虑各部分内容在文中的地位,并拟定好相关的提纲。论文写作的提纲要有逻辑性,论述的角度要统一,内容尽量全面。能否体现作者的逻辑意识,是衡量一份提纲成功与否的关键。 ( 2 )拟定提纲的方法

第一,标题式编写法,也叫论点式编写法,是以简明扼要的语言,以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所写部分的内容。优点:简洁、扼要,一目了然,编起来快;缺点:别人不易明白,时间长了自己也会模糊,搞不清当时编写的意图了。

第二,提要室编写法,是用一些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提要式地将该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它是论文全部内容粗线条的描述,也是论文的雏形或缩写,撰写很长的论文一般采用提要式编写法的。优点:具体、明确,深入细致,内容不易忘记,别人看了也明白;缺点:文字多,效率低。 3. 撰写初稿

在准备充分的材料、巧妙的构思和拟定完整的提纲的基础上,便可以按论文的格式和写作要求,去完成撰写初稿的任务。论文各个部分的撰写在前面已有阐述。这里谈谈在执笔写作过程中应做到的:

( 1 )写好序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开头”。开头应该将自己所要谈的问题简单而明确地提出来,不能离题太远,应当开门见山。最好就是直接提出要论证的中心论点。例如,论文《简析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性探究的实施策略》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以来,探究性学习活动成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但在对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的观察、实践和反思后,笔者认为要有效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教师必须准确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关注探究活动的有效组织、思维的有效拓展以及教学的有效评价,以促成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和谐统一,唤醒学生体验与探究的冲动,使学生的情感在探究中体验,在感悟中升华。

这一开头,即明确了作者要论述的问题,又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从而使论文有了一个清晰的整体思路。 ( 2 )纳入系统

一篇论文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因此在执笔写作论文时,我们必须运用系统方法,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把论题纳入到论文的系统中去,明确主系统与若干分系统的关系,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的论证就会沿着论文提纲所指引的方向从“必然”走向“自由”。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运用系统方法能使我们站在一定高度来审视所要论述的观点,始终保持论点的守衡,思路的连贯;能使我们把握一定的深度,对所论证的问题做出全面的本质的认识;能使我们论证具有一定的力度,使分析透彻,推理判断合乎逻辑。 ( 3 )写好结语

写好正文的同时,还要注意结尾。结尾可以再次点题,也可以将正文阐述的内容加以概括,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若是一篇论文有头无尾,没有结论,总好像文章没有写完。例如,论文《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基》的结尾是这样的:

基础教育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基,观念转变是前提,构建课程体系是载体,注重课堂主阵地是基础,关键是如何把三者有机的整合。这是基础教育工作者所要努力的。 象这样的结尾既简洁明了,有很好的点题,突出了“基础教育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基”这一中心论题。

总之,只要我们在写作时能够在系统论方法的统率下,思路明确,材料充实,就可以一气呵成,完成写作任务。 4. 修改完善

对于一篇学术论文而言,初稿撰写结束并不等于完成了写作任务,还必须对初稿进行反复的推敲,即要不断地修改文稿,它是论文撰写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修改是对初稿的润色加工,是对疏漏的补充,是对布局的审核,是对用词的推敲。 ( 1 )修改范围

论文的修改可以从观点、材料、结构、语言四个方面着手去修改。

第一,审视论文观点。论文的修改首要的是要审查主题是否突出,观点是否明确。对待论文的观点一定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引用别人的研究成果或观点时要一定反复审核;从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中概括出来的观点更要持之有据,不能夸大和拔高,即使确有创见或重大价值,也应留有余地,留待实践的检验和社会的认可。

在审视观点时还必须回过头来再次审阅论文的题目,因为大多数论文的题目是直接体现文章的主题或观点的。论文的题目应该醒目、新颖,对读者有一定的吸引力,一定要大小适中,宽窄适度,如有副标题,正副标题搭配要合理。一般来说,论文的题目宜小不宜大,

易窄不易宽,一篇论文要能集中解决好一个实际问题,究竟多大多小,多宽多窄,那就应该由论文的内容来确定。如有一篇论文,其内容是论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过程,而论文题目却是“浅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样的题目是不可取的,一则题目的涵盖范围太大,二则题目包含的内容与论文本身的内容缺乏一致性,尽管是“浅论”,也不知能论什么。

第二,检验材料真伪。修改论文要审核材料是否典型,材料与主题是否统一。写好一篇论文就像备好一堂课一样,必须掌握大量的材料。材料越丰富,论文写作的回旋余地越大。修改论文时,我们应对论文中所采选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对材料进行“质”的鉴别,保证材料和观点的契合,尽量吸纳新的材料武装新的观点,以增强论文的新鲜感,时代感;保证论文应有的价值,尽量选择真实可靠的材料,以正确揭示出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对论文中引用数据材料要反复的核准,防止出现人为的差错。 第三,考察结构层次。论文的逻辑构架对一篇论文的质量而言也显得非常重要。不少教师所写的文正主题也不错,所选的事实材料也很典型,但就是文正的结构层次欠佳,整片文章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者处理不当。文章的逻辑层次的考察是一种推理顺序的验证。论文的修改要看论文中心论点放射出的若干分论点是否合乎教学实际,每个论点的论证是否充分,论证层次间的关系是否严密,各部分的转接过渡是否自然。同时逻辑层次的考察,也是要对文章整体结构的审定。修改论文的整体结构要把注意力放在“序”的排列上。这个“序”不仅包括论文总体的部分顺序,还包括各部分的层次和每一层中的语言顺序。 【案例 5 】

一篇政治教学论文提纲的修改实例

“教学改革中强化创新教育”的文章,作者的结构提纲是这样设计的: 序言:简述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现状,说明强化实行创新教育的意义。 正文构想:

一、教师在创新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具体做法: 1. 更新思想; 2. 主体参与; 3. 创新评价 二、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1. 教材运用; 2. 教学成果; 3. 教学思想 三、政治活动中的创新教育

1. 大政治活动; 2. 学校活动; 3. 社会活动 结语:综合概括,必须强化创新教育

(选自方俊《中学政治课教研论文写作研究》讲座稿)

这个提纲从总体来说是可取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序言部分过于繁琐。第二,正文部分论述创新教育时应紧紧围绕“课堂”这一主阵地进行,而不要分得过细过散。这不利于集中解决问题。第三,政治活动中的创新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可在进一步实践的基础上另外写一篇文章加以论述。因此这一提纲可修改为: 序言:直接点明论题,强调课堂教学是强化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正文:围绕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进行论述。 一、更新教学观念,发挥主导作用 二、组织教学过程,激励学生参与 三、科学利用教材,挖掘教学内容 四、合理设计练习,强化创新训练 结语:综合论述,开辟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上述修改后的论文结构比起原来的论文提纲要顺得多了,在逻辑结构层次上更清晰,能够更好的表达文章的主题和中心。

第四,进行语言修饰。在论文的语言表达上,许多教师的论文写作中问题也不少,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精确的语言表达,有结论性的语言,却缺少分析性的语言;二是语言表达辞不达意,逻辑性不强;三是文章的语言重复啰嗦,有些纯属是“正确的废话”。因此,在修改论文时,在解决通顺,无错别字的基础上要考虑语言的精确、形象、生动和优美。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论文作为一定教育教学思想的结晶,它对语言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语言的修饰除了要简练、流畅、准确以外,还特别要注意变换句式,巧用词语,善于修辞,多用短句,以便教学论文的语言生动活泼,具有“磁性”,使语言达到准确表意,更具文彩的效果,增强论文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 2 )修改方式

其一,根据文稿存在的问题程度来决定实行全面修改还是局部修改。一般要求将初稿先征求专家或同行的意见,如果意见多,问题大,像观点不准确,材料和观点不一致,措施、办法不得当,内容层次不清晰等,则要全面修改。对于那些结构无大问题,仅仅是遣词造句有问题,只要局部修改就可以了。

其二,论文修改可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逐层地进行,每次修改都应有所侧重: 第一步,全文检查。主要应检查题目是否精炼、简洁,材料与主题是否统一,论文中提出的措施、办法、结论和意见是否清晰、具体、可行,各部分的表述是否鲜明有力;

第二步,部分检查。主要检查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清晰,它们与主题是否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侧重点是否表达充分;

第三步,用词检查,主要应检查用词是否恰当、贴切,表达内容是否准确,读者是否能理解;

第四,细节检查。主要应检查文字、行款格式有无错误,标点、符号、表格、数据、插图等使用是否得当和准确,错别字是否都已得到改正。 ( 3 )修改方法

修改论文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增加材料,使文稿的内容更加充实。二是删去文稿中多余、重复、冗长的段落、句子和文字,使文稿的语言更加精炼。三是以更典型的新材料换旧材料,使文稿的材料更加丰富。四是调整文稿中的章节、段落,使文稿的顺序安排更符合逻辑。

论文的优化需要经过反复的磨炼,一篇好的论文往往不是一次“写”出来的,而是多次反复修改出来的。 (三)论文撰写要求 1 .立意高

立意高,也就是论文的立意要有高度。比如《中学生学习心理调控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模式研究》课题,从现实实践来看,长期的应试教育,激烈的分数竞争使许多学生对学习失去积极性、主动性,内心充满着焦虑和厌倦情绪,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因此,站在为了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高度来思考这一问题,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2 .理论深

理论要有深度。根深才能叶茂。论文想要有深度,理论性就要强,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说理要透彻,将论述的问题开掘得深些,使人折服,更具有指导性。比如,有位教师在已有众多人论述创造教育的情况下,仍另辟蹊径再谈创造教育,其谈论能立住脚主要建立在三方面理论分析基础上的:把学生看作为具有创造精神的创造主体;看作为学习过程的能动主体;看作为活生生的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当前许多人在谈到教科研成果时大力主张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努力形成具有个性意义的扎根性理论,其重要性也在于此。

论文的理论性是指文章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性的强弱度。论文的理论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内容上的概括性和说理性。所谓概括性,是指所表述的内容要进行高度的理论概括,纳入一定的理论体系范畴。对论点的论述既要运用事实实证,又要进行事理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将理说清、说透,通过严密的理论推导和理论分析,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普遍现象中找出规律和共性。其二,教育研究者通过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新的规律,提出新的见解、新的观点,其中也包括理论的创新。 3 .切入巧

教师教研成果的总结要强调在“做的好”的基础上“写的好”。论文除了要有一定深度的理论性阐述外还应有教师自己的“话语系统”,它是在质的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富有教师内心体验的、情境性、过程性的描述。论文的具体拟写如作战打仗,如解数理化习题一样,要选择好的切入点,进行突破。否则,一个选题,如若面面俱到,全线出击,怎能说的清? 4 .选材新

所选的材料应该新颖、典型、生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不是人云亦云大家所知道的东西。因此,在写文章前应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实践、探索过程,以获取丰富多彩、真实可靠的材料。文章的理论分析和实践论证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文章光彩四溢,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