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注重自主阅读 提高赏析能力

2021-12-10 来源:年旅网
加强学生自主阅读 提高赏析作品能力

灌云高级中学城西分校 谭桂吉

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我认为重点是加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高他们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比如我在教学《再别康桥》这一课时,感到《再别康桥》空灵柔美,虽无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但我们不能不承认他的诗含有较高的美学价值,读了他的诗,你便会觉得他的诗很美,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反复思考该如何去教,是细致入微地分析诗中美的所在,带领学生去体会?还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发现?最后我决定让学生自己去读,只需思考一个问题:读了《再别康桥》,你的感觉是什么?学生们带着感情各自朗读,互相交流讨论对这首诗的认识,先由整体感觉到本诗‚怎一个‘美’字了得‛再来深入分析其中的诗情美和艺术美,从而既提高了鉴赏能力,又获得审美的愉悦,由此我开始反思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历程,阅读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从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能力,这应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半个世纪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引进,加之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任务认识的偏颇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人们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忽视了阅读这个学好语文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目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很多,而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学生‚欠读‛。鲁迅描述的那种‚人声鼎沸‛的读书场面很难看到,不少教师能让学生在课始把课文读一遍,或者在课中读一两个片断,这就算不错的了。更有甚者,只是让学生在预习时泛泛地读一下课文,一上课就开始讲解,分析,整堂课没有学生自已读书的活动。过去的‚满堂灌‛尚未绝迹,而新兴的‚满堂问‛、‚讨论式‛、‚练习式‛等几乎又占据了整个语文课堂,以致有的学生一篇课文学完对课文的内容不甚了解,更不要说对文章语言的感知和对文章情味的体味了。所以我觉得现在的阅读教学必须改变这种状况,要特别重视指导学生自己读书,学会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为此进行了一些思索,现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高赏析文学作品能力的几点做法总结如下:

一、引导学生多读、讲、写,积累一定知识,为自主阅读、赏析作品打好基础。 注重课内、课外知识的联系。平时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在学习课文节选的名著时,指导学生阅读全书,并为他们提供声、像等教学辅导材料。如学习《雷雨》,不但指导学生去读书,还观看了影片,这样,他们对作品里反映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人物的思想性格等就有了直观的感受,就能结合已获得的相关材料,很快地进入作品,把握作品思想内容,体味人物描写之妙处。

多‚讲‚,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利用每节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轮流到讲台上‚讲‛、‚背‛或‚演示‛名人轶事、诗文、演讲。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他们从熟悉、揣摩、记忆材料,到把材料讲给大家听,这个过程使他们赏析作品的能力得到训练、提高。

开展‚写‛的活动,有助于提高文学作品赏析能力。首先,我们鼓励学生订阅《语文报》、《作文报》等报刊杂志,并组织读报征文竞赛,办剪报评报集,办手抄报等。由于竞赛的内容来自于所读的报纸,形式主要以写评论、读后感为主,学生只有熟悉报中的优秀文章,加深理解,才能有获胜的可能。这样,‚写‛带动‚读‛,无形中也就培养了自主阅读、赏析文

- 1 -

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会学生阅读,尊重学生感悟的权利。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文章书本,必待教师讲解之后才大概了解,即便一辈子跟着教师过活,也还有脱不了依傍的弊病;何况学生不能一辈子跟着教过活!‛这个道理太明白了,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阅读,教学过程应主要是学生自己阅读的过程,而不是教师一味讲授的过程,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必须拥有感悟的权利,南宋理学家程颢 兄弟说:‚大抵学不言而自得者,自得也;有安排布臵者,皆非自得也。‛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阅读,教会学生阅读。

首先,激发兴趣,学会‚读‛书

阅读,首先要求学生有主动阅读的欲望,激发阅读兴趣,教师的引导就尤为重要,‚引‛就是确定阅读目标,就是制定阅读步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导‛就是指导阅读方法,组织阅读交流,进行阅读评价。有的课文,学生一读就懂,容易浅尝辄止;有的课文学生似懂非懂,容易丧失信心,教师就应激励学生细致揣摩,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激发他们深入细致的思考,获得更加深刻的领悟。

如《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优美的散文,学生看完后没有什么深刻的感受,我就引导他们思考:古今中外有哪些美丽的坟墓?学生回答出诸如‚金字塔‛、‚十三陵‛、‚泰姬陵‛等,再问‚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最美丽的‛学生会得出朴素美的结论,再问‚比托尔斯泰墓更朴素的墓很多,为什么说它是‛世间最美‚的呢?学生联系到文中儿时的故事,拿破仑、歌德等人的陵寝自然会感悟到托尔斯泰人格的伟大。这样,学生就会对阅读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

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让学生学会读也非常重要。‚读‛是要用心去读的,文章的情感和韵味,气势和神采,音韵美和节奏感,不用心去诵读几乎就体会不到它的妙处。《再别康桥》就像一首忧伤的小夜曲,课上我使用配乐朗诵、范涌、个别、集体朗诵等方法让学生领悟文中那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跌宕起伏的音节和经柔舒缓的旋律,特别是文中‚轻轻的‛、‚悄悄的‛等词,更要让学生咀嚼出其中的情和美。

其次,以文为本,感‚语‛悟‚文‛

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应是他们感悟课文的基本途径,传统教学中教师注入式的灌输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摈弃,但是值得重视的是,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弱化学生文本阅读,剥夺学生感悟的权利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阅读教学必须以文为本,有声有画的多媒体技术确实可使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就阅读而言,它不能代替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我始终觉得书本更耐人寻味,感悟必须从感受中领悟,没有学生自己阅读感受的过程,而借助其他任何途径使学生领悟都不是阅读教学所必需的领悟。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对语言的细致感受、揣摩、推敲,以至咬文嚼字都是阅读过程中必需的。咬文嚼字有助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语言感受能力的提高。通过语言理解作品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无疑是阅读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鉴赏文学作品,感受文学形象也需要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这是一个品味的过程,比如,朱自清的《威尼斯》一文中颤着酽酽的歌喉,将不及物动词‚颤‛带上宾语,用形容汁液浓度高、味道厚的‚酽酽‛来形容歌女歌喉的浑厚,都具有超常的表现力。学习这篇课文,如果说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就根本无法体会到这种语言的魅力,很难获得这种特殊的语感。

- 2 -

当然,阅读教学应当始终把课文看成一个整体系统,注重从整体上感受和领悟,离开课文内容,孤立地分析结构、语言、表现手法就没有多大意义,课文的阅读感悟应当是整体的综合的感悟。

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文学作品是作家创作的艺术典型形象、意境以及蕴涵于其中的作家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载体。它的外在形式是文字,如果没有想象力,眼中所见的就只能是些符号或一堆没有内在联系的、杂乱无章的材料,当然也就无法亲临其境,引起情感的共鸣,获得艺术赏析的美感体验。如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先朗诵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时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壮美的画面,想象自己飞跃时空的限制,进入到词的意境中,为作家豪迈的气概、豁达的胸襟、壮美的诗篇所拆服。

对作品意境的分析,想象是必不可少的,再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个场景,我们深感其‚情‛其‚景‛之美,可是‚美‛在何处?作者用什么方法,抓住什么景物特征,用怎样的顺序、角度展示美?这样柔美、秀美的景色与作家的思想感情有什么联系?循着这样的思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展开想象,那‚荷塘‛里‚田田‛的荷叶,零星的荷花,缕缕的荷香,荷下的流水〃〃〃〃〃〃,在我们的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我们仿佛亲历其境。由分析‚景色‛进而分析‚意境‛,最后归结出‚寓意‛,获得审美的愉悦,感受到作家写作时的心境、审美情趣,对作家的思想感情就有了比较准确的把握。

对文学作品中关键词的分析也需展开想象,如《鸿门宴》中引导学生分析‚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一句中的‚立‛字,我问学生:‚立‛字妙在何处?如何赏析?学生先分析词义:‚立‛,立即、立刻,表现是毫不犹豫,果断的态度,再由此及彼,由以上分析可知刘邦的为人和处事的手法:当机立断,心狠手辣。最后由简及繁,由表及里,让学生把‚立‛同鸿门宴之前项伯夜访张良时,刘邦警觉探问的情节相映衬,同项羽的‚为人不忍、优柔寡断‛相对照,由此可以归结出刘邦这个政治家机警、果断、明智、残忍的性格特点,也明白了楚汉相争其结局的必然性。

想象,可使我们体味文中意境之妙,语言之妙。

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阅读,阅读就是感受的过程,通过感受而领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21世纪的阅读应该更加开放和更加具有活力,让学生从感受中领悟,具备较高的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做自主阅读的主人,这是我们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在这新课改的浓浓氛围中,新的理念、新的教法带给我们新的课堂,新的问题,新的思考,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摒弃传统旧的教学理念,在新形势下汲取新的营养,大胆地去开拓、去创新,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与课改同行吧!

- 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