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有感
----看费尔巴哈的局限性和马克思对其的发展
(一)费尔巴哈的发展和局限性
德国古典哲学是一块肥沃的土壤,她孕育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一系列伟大的哲学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费尔巴哈,他结束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促成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产生。现代哲学由此拉开了崭新的一幕。
恩格斯曾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在1830年左右,在当时的德国古典哲学占统治地位的是唯心主义的黑格尔学说,同时黑格尔的观点也对整个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
而在对宗教的斗争实践中,大量青年黑格尔分子回归到唯物主义,这时,曾为青年黑格尔学派的费尔巴哈站了出来,他发表的《基督教的本质》使唯物主义重新占据高地。
同其他青年黑格尔派一样,费尔巴哈的批判之路也是从宗教开始的。但与其他人不同,他发现了宗教与唯心主义哲学的内在本质关系。他于是引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一切宗教的本质其实都是人的本质的抽象的形式。他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完全决裂了。费尔巴哈认为: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我们的意识和思维,总是物质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就纯粹的唯物主义了。
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不过是以精神、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上帝,
“唯心论直接地将理性神化”,“黑格尔哲学是将思维...当成了神圣的绝对的本质,„绝对‟哲学的秘密,因此就是神学的秘密”。
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将精神、思维“外在化”为自然的学说,不过就是改装了的上帝创世说,“从精神里推出自然,意思等于算帐不找掌柜”,“等于从水里做出酒”,“等于用语言呼风唤雨,用语言移山倒海,用语言使瞎子复明”。
但是,正如一切事物都要有产生、发展的过程,费尔巴哈的理论并不完美。这也是由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阶段及他本人生活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虽然他本人有所意识,但他并未真正摆脱机械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的牢笼。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生物学还在襁褓之中,化学也进展不大,加以费尔巴哈本人所过的离群索居的生活,这种局限也就在所难免了。
费尔巴哈的唯物思想理论到了社会领域就停滞不前了。费尔巴哈彻底的打破了黑格尔的理论并抛弃了它。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彻底,他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当作唯心主义的呓语和唯心主义一起抛弃了。这种把小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做法,最终使他无法从自然界过渡到人类社会领域。因此,费尔巴哈的哲学处于对自然的唯物主义和对社会历史的唯心主义的不可调和的冲突中。正如恩格斯所说:“当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或者用费尔巴哈自己的话说,他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但这里的“人”,更多的是自然界的人,而不是社会的人。他说所说的“人”是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理论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德国古典哲学渐渐走向末路。所以这时,马克思主义出现了。他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主义观点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并将
其加以深化。
(二)马克思哲学对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时,没有认识到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重要性和其合理成分,因此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是形而上学的。马克思写了一本《费尔巴哈论纲》来分析评价他认为费尔巴哈的正确和错误的地方。
马克思所要构建的哲学,与费尔巴哈的否定唯心主义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截然不同。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历史观作为“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直接理论前提”并将其作为其理论制定过程中逻辑方法的“一个出发点”。他又从费尔巴哈唯物论那里找到灵感,他曾说“要特别注意的是修好唯物主义哲学的上层, 也就是说, 他们所注意的不是唯物主义认识论, 而是唯物主义历史观。”
这种把费尔巴哈的下半截的唯物主义与上半截的唯物主义统一起来的唯物主义, 列宁称之为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经常有人误认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过是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从自然观移植到了历史观而已, 这样的错误认识主要源于对马克思的物质概念的建构根基---实践观的忽视。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物质指的是可以感知的实体, 仅存在于没有人和人类社会的纯自在的自然界。
然而,马克思在实践基础上构建的物质已不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所能理解的物质实体, 而是实践物质。它不仅指自然存在物, 也指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即社会形态。实践物质由
于实践观的引入, 不仅是客观存在的, 而且还是可知的, 同时也是辩证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正是由于从实践出发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 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才从根本上划清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的界限。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人们的精神生产必然要受到人们物质生产的制约, 即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因而马克思说“:意识任何时候都只能是意识到了的存在, 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随着人们物质生产的发展,意识也不断变化着,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 在改变自己的这个观点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总之,“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三)结语
费尔巴哈在唯心主义统治德国哲学界达数十年之久后,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他提出了以人和自然为哲学唯一对象的“人本学”; 他肯定自然是物质的客观实在; 它唯物地阐述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张直观的反映论。
但是费尔巴哈也有他明显的缺点。比如他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同时全盘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人本学对人的理解也仅仅是抽象的自然人。在社会的领域,他又不自觉的成为了唯心主义者,他甚至试图建立一种无神的宗教来宣扬所谓的“超阶级的爱”。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现实现了对费尔巴哈哲学观点的扬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继承了其唯物论的合理观点,而且做到了超越,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此,
唯物主义哲学的形态开始发生巨大的变革。旧唯物主义转化到了新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正式建立了起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