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浙江省杭州市2019年中考科学试卷解析版

2023-12-02 来源:年旅网
浙江省杭州市2019年中考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分,每小题3分)

1.据报道,我省某民营企业研发的“天的”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这种火箭发动机用液态氧,液态甲烷作燃料,多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烷是有机物 B. 甲烷具有可燃性

C. 液态氧是由氧原子直接构成的 D. 一定条件下液态氧和液态甲烷能发生化学反应 【答案】 C

【考点】甲烷、乙炔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分析】A、根据甲烷是含碳元素的有机物分析; B、根据甲烷的可燃性分析;

C、根据氧气的构成三种状态的原因分析; D、根据甲烷的性质分析。

【解答】 液态氧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与气态氧气只分子间隔不同; 故答案为:C。

2.如图是教材中用来表示电解水过程的示意图(其中“ 图,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分析示意

A. 常温常压下水可以发生分解反应 B. 电解水的最终产物是H、O原子

C. H原子是图示微粒中的最小微料 D. O原子只有在通电条件下才能转化为O2分子 【答案】 C

【考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根据电解水的现象及结论分析,结合电解水为分解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解答。 【解答】A、水在通电条件下才可分解, 错误; B、电解水的最终产物是氢分子和氧分子,错误;

C、图示为化学变化,H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正确; D、 O原子能转化为O2分子 不一定是通电条件,错误; 故答案为:C。

3.繁殖季节,豌豆植株在花瓣打开前雄蕊中的花粉就会从花药中散出来,落在雄蕊的柱头上,这一过程

1

称为( )

A. 自花传粉 B. 异花传粉 C. 人工授粉 D. 风力传粉 【答案】 A 【考点】花的结构

【解析】【分析】传粉是成熟花粉从雄蕊花药或小孢子囊中散出后,传送到雌蕊柱头或胚珠上的过程。传粉是高等维管植物的特有现象,雄配子借花粉管传送到雌配子体,使植物受精不再以水为媒介,这对适应陆生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解答】同一朵花中的花粉落在自身的雌蕊的柱头上,属于自花传粉; 故答案为:A。

4.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下列有关胃的形态和功能表述错误的是( ) A. 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利于暂时贮存食物

B. 胃壁中有发达的平滑肌层,能不断蠕动促进食物与胃液的混合 C. 胃壁中有胃腺,能分泌胃液,胃液具有杀菌、消化等作 D. 胃壁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能完全分解食物中的脂肪 【答案】 D

【考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胃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通过蠕动搅磨食物,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

【解答】A、胃壁是可以收缩的,从而改变自身的体积,这样利于暂时储存食物;故A正确; B、胃壁的肌肉不断蠕动,类似搅拌作用,可以让胃液与食物充分混合;故B正确; C、胃液的pH约为1,酸性较强,可以杀菌、消毒等;故C正确; D、胃液只能初步消化蛋白质,不能消化脂肪;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5.双脚站立在水平地面上的一位初中学生,对地面的压强大约为( ) A. 1250帕 B. 2500帕 C. 5000帕 D. 12500帕 【答案】 D

【考点】估测,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一个中学生的体重大约50kg,一只脚掌的底面积大约200cm , 根据对地面的压强。

【解答】这个中学生对地面的压力:F=G=mg=50kg×10N/kg=500N; 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S=200cm×2=400cm=0.04m;

2

2

2

2

计算

2

它对地面的压强大约为: 故选D。

6.某一鸟类种群中具有嘴型细长、厚短等不同类型的个体,皆以树洞里的昆虫为食。数百年后,生活在这一地区的该鸟类种群中嘴型细长的个体比例明显增加。根据自然选择理论解释此种现象,下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嘴型细长的鸟是为适应特定环境而定向变异产生的 B. 昆虫栖息场所对鸟类的嘴型起到了不定向的选择作用 C. 嘴型细长的鸟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增加受昆虫栖息场所的影响 D. 嘴型厚短的鸟为了要吃到树洞里的昆虫而努力使嘴型变得细长 【答案】 C

【考点】自然选择学说

【解析】【分析】自然选择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 【解答】A B、变异是不定向的,而选择是定向的;故A B错误;

C、鸟以树洞内的昆虫为食,如果昆虫栖息在较深的树洞中,则嘴短的鸟会因为缺少食物而减少,嘴型细长的鸟类则可以生存下来并越来越短;故C正确;

D、 嘴型厚短的鸟在生存竞争中失败而逐渐减少,导致鸟群中嘴型细长的鸟会越来越多;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7.将减毒处理的蛇毒注射到马体内,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重复注射,重复注射若干次后,可从这些马的血液中获得抗蛇毒血清。被毒蛇咬伤的患者,医生会注射抗蛇毒血清到患者体内,以减轻蛇毒的毒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给患者注射抗蛇毒血清的方式称为预防接种 B. 抗蛇毒血清本质上是一种高效的蛇毒疫苗 C. 上述治疗毒蛇咬伤的方式属于人工免疫

D. 注射抗蛇毒血清的目的是引发患者产生抗蛇毒抗体 【答案】 C

【考点】特异性免疫

【解析】【分析】根据自然免疫的原理,用人工的方法,使人体获得的特异性免疫.人工免疫广泛的应用于预防传染病,也用于治疗某些传染病.

【解答】A、给患者注射抗蛇毒血清属于治疗,不是预防接种;故A错误; B、 抗蛇毒血清本质上是抗体,治疗药剂;故B错误;

C、注射抗蛇毒血清就是通过外界注入抗体,让人获得对蛇毒的免疫能力,属于人工免疫;故C正确;

3

D、抗蛇毒血清就是含有抗体,用于解毒;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8.如图是人体内血液离开左心室,经消化器官再回到左心房的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学管内血液流动方向。血液重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血管是( )

A. 甲和乙 B. 甲和丁 C. 丙和丁 D. 乙和丙 【答案】 B

【考点】心脏和血管

【解析】【分析】血液在心泵的作用下循一定方向在心脏和血管系统中周而复始地流动。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并互相联接,构成完整的循环系统。

【解答】在此循环过程中,甲和丁血管内流的是含氧量低的静脉血,乙和丙血管内流的是含氧量高的动脉血。乙血管动脉血中的血红蛋白为甲血管静脉血中的血红蛋白经过肺泡内气体交换后与氧结合形成,故较甲血管静脉血中的血红蛋白不易与氧结合。而丁血管静脉血中的血红蛋白为丙血管动脉血中的血红蛋白经过消化器官组织内的毛细血管网进行气体交换时与氧分离,故丁血管静脉血中的血红蛋白较丙血管中的血红蛋白易与氧结合。 故答案为:B。

9.如图是太阳系部分天体的运行模式图,地球上每天的昼夜交替主要与图中的哪一运动有关( )

A. A运动 B. B运动 C. C运动 D. D运动 【答案】 B

【考点】太阳系的组成

【解析】【分析】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一年,月亮在公转轨道上绕地球一圈的时间是一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据此解答。

4

【解答】地球上每天的昼夜交替就是一天的间,也就是地球自传一周的时间,因此主要与图中的地球运动有关,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0.在①氧化铁②金属锌③氢氧化铜④氯化铜溶液四种物质中,跟稀硫酸、稀盐酸都能发生反应且精反应中表现了“酸的通性”的组合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 B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解答】酸与金属氧化物、活泼金属、碱反应是酸的通性,但与具体盐发生反应则需看阴离子; 故答案为:B。

11.对于同一物态的某种物质,根据c= 得知( )

A. 比热跟热量成正比 B. 比热跟质量成反比

C. 比热跟温度变化成反比 D.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跟质量与温度变化的乘积之比是个恒量 【答案】 D 【考点】比热容

【解析】【分析】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与物质吸收的热量、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无关,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据此解答。 【解答】根据公式

可知,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跟质量与温度变化的乘积之比是它的比热

容; 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与物质吸收的热量、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无关,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故A、B、C错误,而D正确。 故选D。

12.下列现象能支持“地壳是在不断变动”这一观点的是( )

A. ⑴⑵⑶ B. ⑴⑵⑷ C. ⑴⑶

5

⑷ D. ⑵⑶⑷ 【答案】 A

【考点】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地壳运动即地质运动,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解答】地壳不断变动是内力的作用;

(1)高山的岩层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内力作用;故(1)符合; (2)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是内力的作用;故(2)符合; (3)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是内力的作用;故(3)符合; (4)风蚀的岩石,是风力的作用,即外力的作用;故(4)不符合; 故答案为:A。

13.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其中①→②一③为恒温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液恰好为饱和状态,分析实验过程,可以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A. 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B. 在②→③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不断增大 C. 在③→④过程中,水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D. 在②→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增大 【答案】 D

【考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改变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蒸发原理分析,蒸发溶剂有恒温蒸发和升温蒸发,无论哪一种,溶剂都会减小,但溶质质量分数和溶解度可能不变。

【解答】 在①→②过程为恒温蒸发,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会增大,错误;

B、 在②→③过程中,加热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增大,蒸发过程保持温度不变,则溶解度也保持不变,错误;

C、 在③→④过程中,水的质量分数不断减小,错误; D、 在②→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增大,正确。 故答案为:D。

14.流速为5千米/时的河流中有一只自由漂浮的木桶,甲乙两船同时从木桶位置出发,以如图所示速度计上显示的速度分别逆流、顺流面行,1小时后两船离木桶的距离( )

6

A. 甲船25千米,乙船35千米 B. 甲船30千米,乙船30千米 C. 甲船35千米,乙船30千米 D. 无法确定 【答案】 B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甲乙两船、木桶的运动速度都会受到水流速度的影响;木桶的运动速度与水流速度相同,这时可以木桶为参照物,分别判断出甲乙两船的运动速度,再根据公式s=vt计算它们到木桶的距离。

【解答】通过速度计可知,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船和乙船的速度都是30km/h;

木桶的运动速度与水流速度相同,这时可以木桶为参照物,那么相当于水流速度为0,甲船和乙船的速度都是30km/h,根据公式s=vt可知:

1h后两船离木桶的距离:s=vt=30km/h×1h=30km,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5.关于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为近视眼,可佩戴凹透镜矫正 B. 乙为近视眼,可佩戴凸透镜矫正 C. 甲为远视眼,可佩戴凸透镜矫正 D. 乙为远视眼,可佩戴凹透镜矫正 【答案】 A

【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据此选择。

【解答】甲图中光线的交点在视网膜前面,即成像在视网膜前,因此是近视眼,应该用凹透镜矫正;

7

乙图中光线的交点在视网膜后面,即成像在视网膜后面,因此是远视眼,应该用凸透镜矫正,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6.有一种在古籍里称为的银白色铜合金,是古代云南、四川地区的特产,其主要成分是铜锌、镍等金属单质,炼制时需要黑钢矿(主要成分是CuO)、硫化镍矿(主要成分是Ni2S3)等多种矿物。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鋈属于金属材料 B. 鋈的样品在足量稀盐酸中能全部溶解 C. Ni2S3的镍元素呈+3价 D. 黑铜矿跟木炭共热能生成单质铜 【答案】 B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所给物质信息分析,结合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化合价的计算方法及碳的还原性解答。

【解答】A、 鋈主要成分是铜锌、镍等金属单质,属于金属材料,说法正确; B、 鋈的样品中铜不能与盐酸反应,在足量稀盐酸中不能全部溶解 ,说法不正确; C、 Ni2S3中硫元素为-2价,则镍元素呈+3价,说法正确; D、木炭有还原性,能与黑铜矿中氧化铜反应生成铜,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17.如图所示,几个完全相同的条形磁体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关于比较甲、乙两图中桌面受到的大小,下列说法( )

A. 甲图中桌面受到的压力比乙图大 B. 乙图中桌面受到的压力比甲图大 C. 两图中桌面受到的压力相等 D. 无法确定 【答案】 C

【考点】压力及重力与压力的区别

【解析】【分析】水平面上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等于上面所有物体的重力之和,即F=G总 , 据此判断即可。

【解答】条形磁铁都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它们的重力相等;将叠放的磁铁看作一个整体,那么它们对地面的压力都等于重力之和,即F=G总 , 故C正确,而A、B、D错误。

8

故选C。

18.太阳光穿过地球大气层时会发生折射。如果没有这层大气,会出现( ) A. 日出会提前,日落会延迟 B. 日出和日落都会提前 C. 目出会延迟,日落会提前 D. 日出和日落都会延迟 【答案】 C

【考点】大气层的作用,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解答】由于大气层的折射,日出的时候太阳还在地平面以下的时候,就可以看到日出现象;而傍晚的时候太阳落到地平面以下,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太阳;如果没有了大气,则不会折射,看到日出,只有太阳升到地平面以上才可以,导致日出会延迟;而日落则会提前; 故答案为:C。

19.下列实验中,实验原理和主要操作方法都符合实验目的的是验目的( ) 实验目的 A 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B 分离水与酒精的混合物 C 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实验原理 各成分的溶解性差异 各成分的密度差异 主要操作方法 蒸发 蒸馏 酸根离子的化学性质差加碳酸钠溶液,观察产生气泡快慢 异 D 除去FeSO4、CuSO4混合溶液中的CuSO4 【答案】 D

金属活动性差异 加过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常见物质的鉴定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分离及提纯的方法分析,在解答时要先确定实验原理的正确性,再利用实验原理确定操作方法。

【解答】A、除去粗盐中的泥沙要用过滤的方法,错误; B、分离水和酒精用蒸馏的方法是根据沸点不同的原理,错误;

C、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无法鉴别,错误; D、加过量铁粉可以除去硫酸亚铁中的硫酸铜,利用金属活动性差异的原理,正确。 故答案为:D。

20.黑箱是指科学研究中一类内部结构无法打开或无法清楚展示和认识的系统。如图所示,通过对黑箱

9

“输入”“输出”的信息,推理出黑箱内部情况的方法称为黑箱法。下列操作主要运用了黑箱法的是( )

A. 使用量筒量取10mL蒸馏水 B. 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形状 C. 通过a粒子轰击金属箔来研究原子内部结构 D. 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某一物体的重力 【答案】 C

【考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目给出信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解答】A、 使用量筒量取10mL蒸馏水,可以直接读取示数的,没有运用黑箱法;故A错误; B、 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形状,可以直接卡到细胞,没有运用黑箱法;故B错误; C、 通过a粒子轰击金属箔来研究原子内部结构,无法观察到原子内部结构,只能通过粒子的运动状态来推测原子的内部结构,运用了黑箱法;故C正确;

D、 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某一物体的重力,可以直接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没有运用黑箱法;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6分)

21.微藻是一类体型微小,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等植物的总称,如图是以微藻为核心的某生态系统模型

(1)该模型中”微藻一虾幼体一虾一人“不能算作一条食物链,理由是________

10

(2)该模型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

(3)若人类大量捕捞牡,则该生态系统中虾的数量________

(4)该生态系统除上述模型中所涉及的成分外,还应具有的成分是________ 【答案】 (1)虾幼体与虾之间没有食物关系 (2)6 (3)增加 (4)分解者

【考点】运用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简单问题,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食物链亦称“营养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

【解答】(1)食物链是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形成的,而虾不会捕食虾幼体的,所以 微藻一虾幼体一虾一人 不能算作食物链; (2)微藻类

虾人;微藻

人;微藻

牡蛎

虾幼体人;微藻

人;微藻

桡足类

人;微藻

桡足

牡蛎幼体人;所以在这个生态系统模型中共

有6条食物链;

(3)若人类大量捕捞牡蛎,则同样以微藻为食的桡足类和虾的食物会增多,从而导致桡足类和虾的数量会增加;

(4)该生态系统模型中出现的生物成分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

故答案为:(1) 虾幼体与虾之间没有食物关系;(2)6;(3)增加;(4)分解者。 22.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某研究小组在密封的容器A中充人足量的含有同位还应具有的生物成分是素C的“CO2。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该植物的不同器官相继出现了同位素C(如图甲,黑色部分表示检测到同位素C的部位),据此回答

14

14

11

(1)“CO2主要是通过图乙中________结构,进入到叶片中 (2)写出“CO2在叶肉细胞中被合成有机物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

(3)叶片中的C主要是通过茎中的哪一部分结构送到该植物的根部________(选填“外树皮”“木质部”“韧皮部”或””)

(4)一段时间后,研究小组在容器A外的空气中发现了CO2,请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________ 【答案】 (1)气孔 (2)二氧化碳+水 (3)韧皮部

(4)该植物中含有C同位素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被氧化分解成含有C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气孔被释放到周围的空气中。

【考点】光合作用的原理,筛管的位置和对有机物的运输,气孔的功能结构及开闭原理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尿酸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二氧化碳气体主要是通过气孔进入到叶片中的;

(2)二氧化碳被合成有机物的过程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水和二氧化碳在光照和叶绿体的作用下生成有机物和氧气,其表达式为: 二氧化碳+水

14

14

14

14

1414

14

有机物+氧气

有机物+氧气;

(3) C在光合作用下合成有机物,而有机物是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运输到植物根部的;

(4) C先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在植物体外的空气中发现了含有 C 的二氧化碳,则说明有机物被分解了,植物体内分解有机物的作用是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1)气孔;(2)二氧化碳+水

14

14

14

有机物+氧气;(3)韧皮部;(4) 该植物中含

14

有C同位素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被氧化分解成含有C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气孔被释放到周围的空气中。

23.据报道,“火星快车”号探测器在火星大气层中发现了一种二氧化碳分子,它的化学式可表示

12

为:COO(元素符号左上角的数字代表该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1)O中的质子数是________中子数是________

(2)相同分子数的CO2和COO.分别与足量CaO化合全部转化为CaCO3,生成CaCO3的质量前者________后者(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 (1)8;10 (2)小于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根据氧原子质量数分析,根据左上角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大则原子实际质量大。

【解答】(1) O为氧原子,质子数是8,中子数为16-8=10;

(2) COO 中氧原子质量大于 CO2 ,所以分别与足量CaO化合全部转化为CaCO3 , 生成CaCO3的质量 CO2小于COO 。

故答案为:(1)8;10;(2)小于。

24.海绵铁是多孔隙的块状固体物质,主要成分是铁单质,常用于除去工业循环冷却水中的溶解氧,当含有氧气的水通过海绵铁时,其中铁单质跟氧气等物质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红褐色氢氧化物。回答:

(1)写出上述生成红褐色氢氧化物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海绵铁除去溶解氧的反应中,氧气表现了________性(选填“氧化”或“还原”),跟成分相同的普通铁块相比较,海绵铁除氧效果要好得多,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4Fe+6H2O+3O2=4Fe(OH)3

(2)氧化;海绵铁中多孔隙,增大跟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了反应速率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方程式书写的原则分析; (2)根据氧气的氧化性分析;根据海绵铁的形状分析。

【解答】(1) 生成红褐色氢氧化物是铁、氧气和水生成氢氧化铁,方程式为 4Fe+6H2O+3O2=4Fe(OH)3 ; (2) 海绵铁除去溶解氧的反应中,氧气表现了 氧化性; 海绵铁中多孔隙,增大跟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了反应速率 ,所以比普通铁除氧效果好。

故答案为:(1)4Fe+6H2O+3O2=4Fe(OH)3 ;(2)氧化; 海绵铁中多孔隙,增大跟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了反应速率。

25.如图,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根据图像的特征和信息,可以判断该物质是

16

1618

1618

16

18

16

1618

18

1618

13

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________在熔化过程中________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这种物质液体的比热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固体的比热

【答案】 晶体;80;吸热;大于 【考点】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比热容

【解析】【分析】(1)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2)晶体在熔化时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它的熔点;

(3)由于实验时使用相同的加热方式,因此时间相同就意味着吸收的热量相同;AB段是固态,CD段是液态,比较10min内升高温度的多少;根据公式

可知,△t越小,比热容越大。

【解答】 该物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说明它有熔点,因此它是晶体,而它的熔点是80℃;在熔化过程中,它需要不断的吸热;

AB段该物质是固态,10min内从50℃升高到80℃,那么升高的温度△t=30℃;CD段该物质是液态,10min内温度从80℃升高到100℃,那么升高的温度△t'=20℃;因为△t>△t',所以c固<c液。 26.木块在两端开口且足够长的竖直筒中自由释放可向下作匀速直线运动;若木块在其右侧质量为5千克的物体牵引下则可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绳子质量及滑轮与转轴、绳子间的摩擦均忽略不计),如图所示。问:(g取10牛/千克)

(1)当右侧物体刚落地时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为________ (2)木块的质量为________千克

(3)若右侧物体下落20厘米时其重力做的功为________焦 【答案】 (1)竖直向下 (2)2.5 (3)10

14

【考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重力的大小,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1)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2)当木块在竖直筒中向下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它受到的摩擦力等于木块的重力;当木块在竖直筒中竖直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根据二力平衡原理分析木块的质量即可; (3)已知物体的重力和下落高度根据W=Gh计算重力做的功。

【解答】(1)当右侧物体刚落地时,木块竖直向上运动;因为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所以木块受到摩擦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当木块竖直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它受到的摩擦力等于木块的重力,即f=G; 绳子上的拉力F=G物=m物g=5kg×10N/kg=50N;

当木块竖直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它受到的摩擦力f、重力G和拉力F之间的关系是:F=G+f=2G; 那么木块的重力是 那么木块的质量为:

; ;

(3)若右侧物体下落20cm时其重力做的功:W=G物h=50N×0.2m=10J。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2分)

27.为研究甲状腺激素对螂鲜生长发育的影响,小金将同种同时孵化的、体长约为20mm的蝌鲜各15只分别放入1-4号玻璃缸中进行实验,其实验过程与结果如下表所示 玻璃缸编号 放入的试剂及用第3天观察结果 第7周观察结果 存活数 平均四肢生长情况 体长(mm) 0 量(连续投放7天) 存活数 平均四肢体长生长(mm) 情况 1 甲状腺激素6mg/15 天 26 均出现后肢 2 甲状腺激素2mg/15 天 26.5 均出现后肢 3 甲状腺抑制剂30mg/天 15 20 未出现前、后肢 4 不加任何药剂 15 20 未出15 1只发育成10mm的青蛙,14只均出现前、后肢 15 21 均出现后肢 15 30 均出现后肢 15

现前、后肢 第8周时,2号玻璃缸内的姗蚪全部发育成青蛙。第12周时,4号玻璃缸内的蝌蚪全部发育成青蛙,但3号玻璃缸内未出现青蛙而出现了体长达39mm的巨型蝌蚪。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测量蝌蚪的平均体长,观察前后肢的生长情况等指标,其目的是________; (2)根据12、4号玻璃缸对照实验结果可得出的2条结论是________; (3)3号玻璃缸内出现巨型蝌蚪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据此判断蝌蚪的生长和发育状况

(2)高剂量的甲状腺激素对蝌蚪有致死作用;低剂量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3)甲状腺抑制剂能抑制甲状腺激素分泌,从而阻止蝌蚪发育成青蛙 【考点】激素对生命活动调节的作用,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甲状腺激素为氨基酸衍生物,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呼吸,心律加快,产热增加。

【解答】(1)该实验主要是为了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而蝌蚪随着发育的进行会长大及出现前后肢,所以以此来判断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2)由1和2可知,甲状腺激素的剂量过高时会导致蝌蚪死亡;对比2和4可知,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蝌蚪的发育;

(3)3号玻璃缸与其他三组不同的时,添加了甲状腺抑制剂,所以3号玻璃缸中的蝌蚪无法产生甲状腺激素,导致蝌蚪无法发育成青蛙;

故答案为:(1) 据此判断蝌蚪的生长和发育状况;(2) 高剂量的甲状腺激素对蝌蚪有致死作用;低剂量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3) 甲状腺抑制剂能抑制甲状腺激素分泌,从而阻止蝌蚪发育成青蛙。

28.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①在止水夹K1、K2处于关闭状态时,将针筒A中溶液挤入试管B,A滴有酚酞的中,接着打开止水夹K1,发现D氧化钠溶液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试管B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留下的溶液也显红色

16

②打开止水夹K2 , 风哨振动鸣叫,。C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B和D中,反应后B、D中溶液都变为无色。 回答

(1)步骤①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里的CO2最终转化为________(填化学式)和水 (2)解释步骤②中“风哨振动鸣叫”的原因________。

(3)实验开始时C、D中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________b%(选填“>” “=” “<”) 【答案】 (1)Na2CO3

(2)B中CO2气体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装置内气压下降,小于外部气压,气流从风哨进入 (3)B中CO2气体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装置内气压下降,小于外部气压,气流从风哨进入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会使装置内压强变小,外界空气会进入装置分析; (3)根据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的质量比分析。

【解答】(1) 步骤①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里的CO2最终转化为碳钠和水,碳酸钠化学式为 Na2CO3 ; (2) B中CO2气体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装置内气压下降,小于外部气压,气流从风哨进入 ,引起振动鸣叫;

(3)(3) 氢氧化钠与硫酸恰好反应的质量比为80:98,则实验开始时C、D中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 a%>b%。

故答案为:(1) Na2CO3 ;(2) B中CO2气体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装置内气压下降,小于外部气压,气流从风哨进入 ;(3) >。

29.小组用耐强碱的反应管等仪器组装成如图实验装置,以研究铜酸钠(NaCuO2)跟H2的反应,实验中观察发哦如下现象:①固体中出现紫红色物质,②试管中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 回答:

(1)经检验紫红色物一种金属单质,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CuO2+3H2=2NaOH+________+________

17

(2)若实验过程中包含下列步骤(没有根据操作顺序排列)①停止通H2:②通纯净H2排净装置里空气;③点燃酒精灯加热;④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

(3)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实验现象________(选填“①”或“②”),可直接判断氢气发生了化学变化 (4)完全反应后,为了测定固体产物中Cu的质量,要用蒸馏水多次洗涤后晾干、称量。在洗涤u按揭中判断洗涤干净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 【答案】 (1)2Cu;2H2O (2)②③④① (3)②

(4)取最后一次洗涤液,检测pH是否等于7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实验步骤的探究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2)根据氢气的性质及加热氢气的反应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及水的验证方法分析; (4)根据铜是否洗净只需验证清洗液的pH分析。

【解答】(1)紫红色物质为铜,根据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和种类不变可知,另一种物质为水,所以反应方程式为 2NaCuO2+3H2=2NaOH+ 2Cu + 2H2O ;

(2)由实验过程可知,该实验操作要先通入纯净氢气,然后再加热,再停止加热,最后停止通氢气; (3) ②试管中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 ,说明有水生成,则可证明氢气发生了化学变化; (4)若洗涤干净,则 最后一次洗涤液中一定不含氢氧化钠,所以检测最后一次洗涤液的pH即可。 故答案为:(1) 2Cu ; 2H2O ;(2) ②③④① ;(3) ② ;(4) 最后一次洗涤液,检测pH是否等于7 。

30.小金尝试将电流表改装成可直接测电阻的表,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电路,在M、N中可接待测电阻,已知电流表量程为0~0.6安,电源电压为12伏,请回答

(1)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处于________(选填A或B)

(2)先将M、N直接用导线连接,并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流表满偏,电流表0.6安的刻度上标定

18

的电阻值为________此时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________欧。若在M、N间接入一个与此时滑动变阻器阻值相同的电阻,电流表示数________

(3)电流表0.2安刻度处,标定的电阻值为________欧

(4)改装后可直接测电阻的表,其表盘刻度________(选填均匀或不均匀)理由是________ 【答案】 (1)B端 (2)0;20;0.3 (3)40

(4)不均匀;I= ,可知刻度不均匀

【考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欧姆定律的应用

【解析】【分析】(1)闭合开关前,为了保护电路,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要调到最大;

(2)将MN直接相连,电流表的示数最大,那么它们之间的阻值最小为0;根据公式计

算变阻器这时接入的阻值;当接入另一个电阻时,根据R总=R变+R计算总电阻,再根据算这时的电流;

(3)当电流表示数为0.2A时,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出这时的总电阻R总',然后再根据RMN=R总-R变计算出标定的电阻;

(4)如果被测的电阻值和电流成正比例关系,那么刻度就是均匀的;否则,刻度就是不均匀的。 【解答】(1)当滑片在B端时,变阻器接入电阻最大,因此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处于B端;

(2)将MN直接相连,它们之间的电阻为0,所以电流表0.6A的刻度上标定的电阻值是0;

此时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

若在MN之间接入一个与此时滑动变阻器阻值相同的电阻, 这时的总电阻为:R总=R变+R=20Ω+20Ω=40Ω;

这时电流表的示数为:

(3)当电流表的示数为0.2A时,

总电阻为:;

标定的电阻为:RMN=R总-R=60Ω-20Ω=40Ω;

19

(4)电阻表上的阻值其实就是R测 , 而对应的电流值, 因为被

测量的电阻和对应的电流之间不是正比例关系,因此改装后的测电阻的表刻度肯定不均匀。 31.现有一根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将其橡皮膜外表面在以下不同情境中的形状变化

(1)向管内缓缓注水,观察到橡皮膜向外凸。随着加入的水量增多橡皮膜向外凸的程度会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将注人水后的玻璃管放入装有水的水槽中,慢慢向下移动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橡皮膜向外凸的程度会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当玻璃管移动到管内液面和水槽液面恰好相平时,橡皮膜的形状是________(选填“凸面”“凹面”或“平面”),试说明理由。________ 【答案】 (1)变大 (2)变小

(3)平面;玻璃管内外液体密度相等,且深度也相等,因此橡皮膜受到上下两方液体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使膜水平 【考点】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解析】【分析】(1)橡皮膜的凸起程度表示它所受水压强的大小;它的凸起程度越大,说明受到水的压强越大;

(2)橡皮膜除了受到向下的水的压强,还受到管外水向上的压强,这时橡皮膜的凸起程度取决于内外压强差;

(3)如果管内水的压强大,那么橡皮膜向外凸;如果管外水的压强大,那么橡皮膜向内凹;如果二者压强相等,那么橡皮膜保持水平。

【解答】(1)向管内缓缓注水,由于水的重力作用,橡皮膜会受到向下的压强,因此会观察到橡皮膜向外凸。随着加入的水量增多,水对橡皮膜的压强增大,那么橡皮膜向外凸的程度会变大; (2)将注人水后的玻璃管放入装有水的水槽中,橡皮膜还会受到向上的压强;这时管内外压强相互抵消,相当于橡皮膜向下的压强变小,那么向外凸的程度会变小;

(3)当玻璃管移动到管内液面和水槽液面恰好相平时,那么h内=h外;根据公式

可知,玻

璃管内外液体密度相等,且深度相等,因此橡皮膜受到上下两方的压强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使膜水平。

20

32.由于家蚕对许多有毒有害气体非常敏感,养蚕业长期以来形成了蚕室内禁止使用蚊香类产品的习惯。如何使家蚕饲养人员避免蚊子叮咬成了小金研究的课题 (1)驱蚊液

小金选取了4种不同成分的驱蚊液,根据其使用方法和药效作用方式,以清水为空白对照测定其对家蚕的毒性。数据如下:

样品编号 2龄蚕成活率(%) 3龄蚕成活率(%) 4龄蚕成活率(%) 1 2 3 4 清水 86.67 90.00 83.33 76.67 90.00 90.00 93.33 86.87 80.00 93.33 90.00 93.33 90.00 83.33 96.67 (注:蚕卵刚孵化出来称为蚁蚕。蚁蚕蜕皮后称为2龄蚕,以后每蜕皮一次就增加1龄,) ①根据上述实验,你会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②根据实验结果,你建议饲养人员最好使用哪一编号的驱蚊液,并阐述理由________ (2)灭蚊灯

如图所示为该灭蚊灯原理示意图,当风扇转动时,靠进风口的蚊子会被吸入灭蚊灯内,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何蚊子会被吸入灯内,________

(3)防蛟衣

如果没有配备上述设备,为防止蚊子叮咬,饲养人员也可通过穿着较厚的长袖衣裤进入蚕室,从传染病防治角度来看,这可防止蚊子传插

A. 感冒 B. 细菌性痢疾 C. 狂犬病 D. 疟疾

21

【答案】 (1)不同的驱蚊液对家蚕的毒性不同。(或同一驱蚊液对不同龄蚕的毒性不同。);建议使用2号样品驱蚊液。因为2号驱蚊液对各龄蚕的成活率基本没有影响。使用后对家蚕基本没有危害。 (2)风扇转动,使部分气体从出风口排出灭蚊灯外,灭蚊灯内气压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小于进风口处气压),大气压就将进风口处的蚊子压入灭蚊灯内。 (3)D

【考点】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控制变量法,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在数值上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所受到的重力。

【解答】(1) ① 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蚕龄越高使用驱蚊液后成活率越高,而使用不同的驱蚊液对比数据可知,蚕的成活率也不相同;

② 对比表格中的数据发现,使用2号驱蚊液时,蚕的成活率与使用清水的成活率相同,说明2号驱蚊液对蚕没有影响;

(2)在进风口处,空气的流速较大,从而导致出风口的压强较小,小于旁边的大气压,飞到此处的蚊子被大气压压入在出风口进入到灭蚊灯内;

(3)A、感冒是通过空气等传播的,不是由蚊子传播的;故A不符合;

B、细菌性痢疾是通过水、食品、手、苍蝇等传播的消化道传染病,不是由蚊子叮咬传播的;故B不符合;

C、狂犬病是通过猫、狗等犬类动物来传播的,不是由蚊子传播的;故C不符合;

D、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故D符合; 故答案为:(1) 不同的驱蚊液对家蚕的毒性不同。(或同一驱蚊液对不同龄蚕的毒性不同。); 建议使用2号样品驱蚊液。因为2号驱蚊液对各龄蚕的成活率基本没有影响。使用后对家蚕基本没有危害;(2) 风扇转动,使部分气体从出风口排出灭蚊灯外,灭蚊灯内气压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小于进风口处气压),大气压就将进风口处的蚊子压入灭蚊灯内;(3)D。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32分)

33.如图甲,有一轻质杆,左右各挂由同种金属制成,质量分别为m1和m2(m1>m2)的实心物块后恰好水平平衡

22

(1)求左右悬挂点到支点O的距离L1与L2之比

(2)将两物分别浸没在水中,杆将会 ▲ (选填“左端下降”“右端下降”“仍然平衡”),试通过推导说明。

【答案】 (1)解:∵杠杆平衡时有:F1×L1=F2×L2 ∴m1g×L1=m2g×L2 变形得到:L1:L2=m2:m1 (2)仍然平衡;

以浸没于水的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F拉+F浮=m物g

F拉=m物g-F浮=m物g-ρ水gV物=(1- )m物g

所以;F拉1×L1=(1- )m1gL1

F2×L2=(1- ∵m1gL1=m2gL2 ∴F拉1L1=F拉2L2

)m2gL2

因此杠杆仍然平衡

【考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1)将左边的物体重力看作动力,右边的物体重力看作阻力,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列出平衡关系式,借助数学运算得到左右悬挂点到支点O的距离L1与L2之比;

(2)当两个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它们都会受到浮力,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得到: F拉+F浮=m物g 。据此计算出它们作用在杠杆上的拉力F拉1和F拉2;接下来分别计算杠杆两边动力和动力臂的乘积以及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积,借助(1)中的结果对它们的大小进行比较即可。

34.如图所示,将密度为0.6克/厘米、高度为10厘米、底面积为20厘米的圆柱体放入底面积为50厘米的容器中,并向容器内加水(g取10牛/千克)

2

3

2

23

(1)当水加到2厘米时,求圆柱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大小

(2)继续向容器中加水,当圆柱体对容器底压力为0时,求圆柱体在液面上方和下方的长度之比 【答案】 (1)解:以圆柱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F支=G-F浮

=ρ物gV物-ρ水gV排 =(ρ物h物-ρ水h浸)gS柱

=(0.6×10kg/m×0.1m-1.0×10kg/m×0.02m)×10N/kg×20×10m =0.8N

∵容器对圆柱体的支持力和圆柱体对容器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F压=0.8N

(2)解:∵压力为0 ∴容器对圆柱体的支持力为0 ∴F浮=G物

∴ρ水gh下S柱=ρ物gh物S柱

3

3

3

3

-42

【考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当圆柱体静止在容器底部时,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G=F支持+F浮力 , 据此得到圆柱体对容器底部支持力的计算式;接下来根据

分别计算出它

受到的重力和浮力,进而计算出支持力;最后根据相互作用力原理,得到容器对圆柱体的支持力和圆柱体对容器底部压力的关系,进而求出压力的大小;

(2)当圆柱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0时,容器对圆柱体的支持力也为0,根据G=F支持+F浮力可知,这时圆柱体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用重力公式

和阿基米德原理

将等式拆

开,得到它在液面下方的长度与自身长度之比,进而得到它在液面上方和下方的长度之比。 35.如图是一电动机提升物体的示意图。电源电压为120伏电动机将一个质量为50千克的物体1秒内

24

匀速上提0.9米,电路中的电流为5安培,(g取10牛/千克

(1)求该电动机工作1秒钟所产生的电热 (2)求电动机线圈阻值

(3)当该重物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电动机的转子突然被卡住,为什么这种情况下电动机容易烧坏 【答案】 (1)解:Q=W总-W机 =UIt-mgh

=120伏×5安×1秒-50千克×10牛/千克×0.9米 =150焦

(2)解:Q=IRt

2

R= =6Ω

(3)解:住时通过电动机的电流过大(或回答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使电动机温度过高,所以容易烧坏。

【考点】电功计算公式的应用,焦耳定律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电动机正常工作时,消耗的电能等于线圈产生的热量和做的机械功的和,即:W总 =Q+W机 ;首先根据W总=UIt计算出消耗的电能,然后根据W机=Gh计算出做的机械功,最后计算出产生的电热即可;

(2)已知电动机线圈产生的电热根据公式 Q=IRt 计算线圈电阻。

(3)当电动机的转子卡住时,不会有机械能产生,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电热,可能使电动机的温度过高,烧坏电动机。

36.工业合成氨的相关反应式为:N2+3H2

2NH3

2

(1)合成氨的原料气中可以通过分离空气直接得到的是________

(2)当前,原料气H2可用天然气来制取,理论上每生产1吨H2会同时产生5.5吨CO2,有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不生成CO的新方法来制取原料气H若需要合成8.5万吨氨改用新方法制取原料气H2可以减少排放多少万吨CO2? 【答案】 (1)N2(或氮气) (2)解:设需要H2的质量为m。

25

N2+ 3H2 6 m 34 8.5万吨 2NH3 m=1.5万吨

少排放CO2的质量=1.5×5.5万吨=8.25万吨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空气中氮气含有氮元素分析;

(2)根据方程式计算方法分析,利用氨气的质量代入方程式中计算氢气的质量,然后利用氢气与二氧化碳的关系计算出二氧化碳质量。

【解答】(1)空气中氮气可作为合成氨的原料。 故答案为:(1)氮气;(2)8.25万吨。

37.水葫芦是一种繁殖能力极强的水生植物。某地因水葫芦疯长成灾,采用机械捕捞、利用天敌生物、植物病原体与化学除草剂进行综合防治外,还大力发展水葫芦为原料制取燃料乙醇

(1)该地的生态系统中,引入专食水葫芦的动物一水胡芦象甲,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主要是增加了________

(2)化学除草剂能有效防治水葫芦的蔓延。现有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某除草剂溶液1千克,若要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需加入________千克水

(3)以水葫芦为原料制取乙醇,并利用如图甲所示乙醇燃料电池(模式图)发电,可实现水葫芦的深度利用。请在图甲中a、b电极处标出这个电池的正负极________,并写出该电池发电过程中的能量变化________

(4)如图乙是该地2016年能源消费结构扇形图,如果在此区域大力推广以作物为原料制取乙醇,以乙醇燃料电池作为汽车动力,请预测未来几年该地能源消费结构________ 【答案】 (1)消费者 (2)2

26

(3);化学能—电能

(4)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生物只能所占比例增加,石油所占比例减少

【考点】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运用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简单问题,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电池指盛有电解质溶液和金属电极以产生电流的杯、槽或其他容器或复合容器的部分空间,能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具有正极、负极之分。

【解答】(1)水葫芦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而水葫芦象甲是以水葫芦为食,属于消费者; (2)由题可知,该题是稀释溶液的计算,稀释过程中溶液的溶质质量是不变的,1kg×30%÷10%-1kg=2kg;

(3)由图可知,质子进入到b极,而质子带正电,说明b极带正电,则b极得到电子,a极失去电子,在电池中得到电子的正极,失去电子的是负极;电池发电过程中是乙醇中化学能转为电能; (4)由图可知,该区域以石油、电力为主,如果大力推广乙醇燃料电池作为汽车动力,则该地的能源消耗中的石油会减少,而生物质能会增加;

故答案为:(1)消费者;(2)2;(3) ; 化学能—电能;(4) 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生物质能所占比例增加,石油所占比例减少。

27

试卷分析部分

1. 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160分 客观题(占比) 分值分布 主观题(占比) 60(37.5%) 100(62.5%) 客观题(占比) 题量分布 主观题(占比) 20(54.1%) 17(45.9%) 2. 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选择题(本大题共60分,每小题20(54.1%) 3分) 60(37.5%) 填空题(本大题共26分) 6(16.2%) 26(16.3%) 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2分) 6(16.2%) 42(26.3%) 解答题(本大题共32分) 5(13.5%) 32(20.0%) 3. 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28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容易 2.7% 2 普通 89.2% 3 困难 8.1% 4. 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甲烷、乙炔等常见有机1 物的性质和用途 3(1.0%) 1 2 模型与符号 3(1.0%) 2 3 花的结构 3(1.0%) 3 4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3(1.0%) 4 5 消化系统的组成 3(1.0%) 4 6 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3(1.0%) 5 7 估测 3(1.0%) 5 8 自然选择学说 3(1.0%) 6 9 特异性免疫 3(1.0%) 7 29

10 心脏和血管 3(1.0%) 8 11 太阳系的组成 3(1.0%) 9 12 酸的化学性质 3(1.0%) 10 13 比热容 7(2.3%) 11,25 14 地壳变动的证明 3(1.0%) 12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改15 变方法 3(1.0%) 13 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16 计算 12(3.9%) 13,37 17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3(1.0%) 14 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18 办法 3(1.0%) 15 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19 办法 3(1.0%) 15 20 金属的化学性质 3(1.0%) 16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21 算 3(1.0%) 16 22 压力及重力与压力的3(1.0%) 17 30

区别 23 大气层的作用 3(1.0%) 18 24 光的折射规律 3(1.0%) 18 25 常见物质的鉴定 3(1.0%) 19 26 物质除杂或净化 3(1.0%) 19 27 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 3(1.0%) 20 28 生态系统 13(4.3%) 21,37 运用生态系统的概念29 分析简单问题 13(4.3%) 21,37 30 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4(1.3%) 21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31 的影响 4(1.3%) 21 气孔的功能结构及开32 闭原理 4(1.3%) 22 筛管的位置和对有机33 物的运输 4(1.3%) 22 34 光合作用的原理 4(1.3%) 22 31

35 原子的构成 4(1.3%) 23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36 的计算 8(2.6%) 23,36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37 因素 4(1.3%) 24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38 表达式 4(1.3%) 24 39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1.3%) 25 40 重力的大小 6(2.0%) 26 41 摩擦力的存在 6(2.0%) 26 42 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6(2.0%) 26 43 控制变量法 16(5.3%) 27,32 激素对生命活动调节44 的作用 8(2.6%) 27 45 碱的化学性质 6(2.0%) 28 46 实验步骤的探究 8(2.6%) 29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47 用 8(2.6%) 29 32

48 欧姆定律的应用 7(2.3%) 30 49 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7(2.3%) 30 50 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5(1.6%) 31 51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8(2.6%) 32 52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8(2.6%) 32 53 杠杆的平衡条件 6(2.0%) 3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54 应用 6(2.0%) 34 55 阿基米德原理 6(2.0%) 34 焦耳定律的计算公式56 及其应用 7(2.3%) 35 57 电功计算公式的应用 7(2.3%) 35 58

生态系统的成分 9(3.0%) 37 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