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区角活动的有效组织区角活动方案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了各年龄段幼儿各领域学习与发展的目标以及相关教育建议,强调了要以游戏为幼儿基本活动形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幼儿园纷纷开展起数学区角活动,并将区角活动与操作学习视为幼儿园开展数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
数学区角活动的确具有教学属性,数学教育目标正是隐含在环境与材料中的,幼儿是从中获得数学经验和思维发展的。数学区角活动的“组织”是指教师对引导幼儿开展数学区角活动诸要素的整体思考和科学规划,通常包括数学区角活动的空间与时间和内容设计、材料的摆放与管理、规则的制定与执行等,教师可以从这些方面一一着手,合理组织幼儿的操作学习活动。 (一)空间与时间:宽松充分
创设数学活动区角,目的是为幼儿提供一个适宜的数学学习环境,以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在空间布置上,宜尽量选择活动室中相对封闭而安静的一角或区域,空间大小以可同时容纳5~7名幼儿为宜,并贴上醒目的数学区角标志。在时间安排上,一方面要与幼儿园的整体课程和幼儿的一日活动安排统整协调,另一方面要保证孩子们每天有充足的进区自由活动时间,具体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1)安排与其他区角活动同步开展(每天均安排,每次约半小时)。(2)安排固定的数学区角活动时间(如每周一、周三下午,每次约半小时)。(3)在一日活动各个转换环节和自由活动时间,均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进入区角活动。 (二)活动内容:紧扣集体教学主线,紧随幼儿兴趣
数学区角活动应该怎样组织,才能既保证活动的有序有效,又尊重幼儿的自由自主呢?我们认为这里需要抓住两个要点:
其一,紧扣集体教学主线,以数学核心经验为依据,提高区角活动的科学性、系统性。
通过学习研读、集体备课、教学实践与反思等,教师可逐步掌握重要的数学概念,了解幼儿数学概念的发展进程、幼儿获得数学关键经验时的典型思维和行为表现等。一些系统化课程(如“通向数学”)在把准幼儿数学关键概念与数学学习路径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循序渐进的幼儿数学教学内容体系。教师可在集体教学时加以运用,也可将其作为区角内容安排的依据,以避免盲目与随意。教师
1
可配合每周教学进度,将集体教学活动时用到的部分操作材料投放到区角中,围绕这些材料组织区角活动。集体教学活动和区角活动相互渗透、补充,交织成一个整体化的数学学习周期。
区角活动形式上的自由与时间上的充分,可使集体教学活动时教师无法顾及的个别指导有机会得以实现。这里,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儿童数学学习路径,准确分析幼儿操作行为所反映的个体数学发展进程,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去巩固学习经验,尝试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幼儿发展具有个体差异,将教学活动内容延伸到区角活动中,能确保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在自身原有水平上获得适宜的发展。
在能力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围绕数学教学内容,收集或制作其他配套材料,开展变式更多的操作活动,为幼儿提供更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机会。同时,教师也可借此更好地实践如何将“教”建立在儿童“学”的基础之上。 其二,紧随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提供符合幼儿兴趣特点的材料。 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发现幼儿真正喜欢的游戏活动。激发其学习兴趣,并紧随他们的生活经验,安排合适的数学区角活动内容。相对于其他区角活动而言,数学区角活动的趣味性稍低、成果展现不明显。然而,就数学学习而言,过于新奇的内容与材料反而不利于幼儿的积极尝试、自发操作,幼儿往往更乐意探究常见材料中蕴含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关系。如棋子、扑克牌、拼板、积木等,因为这些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为幼儿所熟悉,他们喜欢摆弄。教师也可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在数学区角提供一定数量的种子、贝壳、石子、小棍等自然物品,鼓励幼儿用这些常见材料玩各种数学游戏,如分种子(分类)、抓一把(估数)、装石子(感知数量)、给小棍排排队(体验大小与长短的关系)等。幼儿会在兴致勃勃地操作熟悉材料的过程中逐渐获得丰富的数学经验,教师需要做的是细致观察,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思考或解决更多相关的数学问题。 以数学核心经验为依据组织的区角活动可确保数学学习的系统性,以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为线索拓展的操作学习可提高区角活动内容的开放性,能更好地满足处在不同数学发展水平幼儿的个别化学习需求。 (三)材料提供与摆放:科学有序,定期更新
目前,幼儿园数学区角操作材料提供的问题较多表现在:未充分考虑数学
2
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材料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幼儿充分操作的需要,或种类和结构散乱,摆放无序;材料或无用或无趣,或对幼儿的思维挑战性不够,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重点强调以下三点:
1.数学区角材料的提供要与儿童数学思维发展水平相符合
数学区角提供的材料必须与幼儿的数学思维发展水平相符合,如前所述,要在全面了解幼儿数学学习路径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材料。如小班下学期“数量关系”知识序列中有关“排序”内容的学习,教师通过集体教学活动“金箍棒”引导幼儿根据全范例,用重叠对应的方法给5根小棒排序,从而体验物体从长到短的顺序关系。集体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及时将其中的部分游戏材料投放到了数学区角供幼儿继续操作、学习,同时围绕“排序”这一数学内容,收集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具有长短、大小差异的物品(例如长短不一的蜡笔、梳子、牙刷等,大小不一的套筒、套娃、杯子等),以丰富和拓展幼儿对“序”的含义的理解。 2.数学区角材料需精心细致地分类摆放
数学学习能推动幼儿的思维变得更加有序、严谨、清晰。科学整理数学区角的操作材料,将其分门别类有序摆放,本身就是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教育环境。每学期初,教师不妨像设计新居、摆放新家具和家庭日用品及装饰物品一样,先画一张数学操作材料安放图,综合考虑区域可容纳的幼儿人数、材料拿取收放的便利性、活动规则建立与习惯养成等多种因素,在图纸上就如何合理地布置数学区角的橱柜、玩具架、材料箱等和如何分类摆放各类材料做好计划。
例如,我们将“通向数学”课程配套材料与教师自制材料分别摆放在区角左右两侧的橱柜里,形成不同的系列;指向同一数学内容、配合不同教学进度的新游戏或巩固游戏的操作材料在同一个柜子里分层摆放:指向不同数学内容的操作材料分柜摆放;给适合开展不同难度操作活动的材料贴上明显标志并有序摆放……在尊重幼儿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区角材料的有序管理蕴含着对幼儿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蕴含着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学习同一数学内容获得个性化经验的考虑,蕴含着通过同一数学内容帮助幼儿获得多样化数学经验的精心设计。在这样的区角材料的支持下,幼儿通过操作能有效地获得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建立材料更新的规范化操作流程
3
区角材料与活动并非一成不变,教师应根据幼儿发展阶段和教学进度及时调整,不断更新、再次分类。这里,教师需要建立一整套材料更新的规范化操作流程,针对特定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周期性材料投放。比如,围绕大班下学期10以内加减的学习内容,教师将与集体教学活动配套的材料和自制的拓展性材料分放在区角两边的橱柜里,在此基础上,将每周按教学内容更新的活动材料单独放置在区角内某一固定橱柜的最上层,同时将前一周的材料移放到中间层,将前两周的材料退放到最下层……如此推陈出新式的材料更换流程宛如“长江后浪推前浪”,每三至四周就完成一个更新周期。久而久之,幼儿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与思维习惯,既能够通过材料摆放的位置判断活动的新旧与难易,也会根据材料更换的周期监督自己完成数学学习任务,做好学习计划与相关的记录工作,确保有效经验的获得。
(四)活动规则:协同制定,巧用暗示
相比其他区角活动,数学区角材料丰富多样,使用时更需要体现系统性、层次性,从而引导幼儿在规则明确的环境中自主有序地进行有效的数学操作学习。为此,教师可和幼儿共同讨论,以确定双方都认可的、明确的活动规则,帮助幼儿在充分理解规则意义的基础上变被动的执行为主动的自我管理。 1.标志提示
标志提示是指运用简单的图案、数字或符号对幼儿进行规则暗示或提醒说明。比如,可同时进入数学区角的人数是有限的,这一规则可以采用进区插牌、贴标志、打勾等方法让幼儿自主选择,方便他们的自我管理。再如,材料使用后应该放回原处这一要求,是保证材料系统、完整的关键,所以教师可将数学区角内所有橱柜、材料箱贴上与所放置的材料及材料数量相对应的图标与数字,且标识的颜色、位置都要力求醒目,以方便幼儿整理、检查。 2.音乐信号
音乐信号能有效减少环节转换时成人过多的语言指令。在每天区角活动开始和结束时段,播放1~2分钟的轻音乐,让幼儿在音乐声中收放区角材料,既可缩减组织环节,又可让幼儿形成动力定型,从而实现自我管理。 3.表格记录
在数学区角活动中,教师可通过要求幼儿及时完成表格记录工作这一手
4
段,了解幼儿在规定时间内是否完成了与数学内容相应的操作学习活动。数学活动记录表要放置在区角内比较固定又方便记录的位置,可让幼儿用打勾、盖章等方式记录自己完成活动的情况,这样既可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又能了解每个幼儿都进行了哪些操作活动,还没有完成哪些活动,哪些活动幼儿感兴趣、完成情况比较好,哪些活动对幼儿来说可能困难较大。如果教师能对表格记录结果作进一步的细致分析,可提高对个别幼儿的关注度,并可据此对材料作出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调整。 编辑推荐幼儿自主性数学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数学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在促进幼儿数学学习与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从环境和材料两方面人手,为幼儿创设了自主性的数学区域活动条件,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满足幼儿自主学习的需要。
一、创设有利于幼儿自主活动的有序环境 1.创设合理的空间
在创设自主性数学区域环境时,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它在活动室中的位置问题,以有利于幼儿形成安全感和目标感、有利于幼儿自主学习为设计原则。 第一,选择适宜的地点。数学活动需要幼儿认真专注地操作,所以数学区应该被安置在一个比较安静的角落,可与比较安静的美术区、阅读区等区角靠在一起,尽可能和比较热闹的音乐区、角色游戏区等区角分开,以免干扰幼儿的思考与探索。
第二,进行有效的分割。教师可以利用桌子、柜子、纸板等对本区域进行分割,形成一个半封闭的区角环境,这样不仅能避免幼儿活动时受干扰,使他们感到安全,也方便幼儿与其他区域活动建立联系。
第三,考虑过道的设计。过道的设计既要有利于幼儿进出区域时自主有序以及拿放材料方便,又要避免幼儿在其中发生奔跑现象,从而保证幼儿的活动不受影响。
2.张贴清晰的标志
整洁有序、标示清晰的数学区域本身就可以向幼儿传达一种秩序感和结构感,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可做什么以及怎么做,从而为幼儿充满创意地使用操作材料提供极大的方便,并有利于他们自主决定自己的行动。
5
标示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学区域标志。通过数学区域标志,激发幼儿开展数学活动的兴趣。(2)材料摆放标志。如在玩具柜、材料箱上贴上与所放材料及其数量相对应的图标或数字,便于幼儿自主取放。(3)活动类型标志。可利用材料筐的颜色、图案等暗示幼儿区分活动类型,让幼儿在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与教育目标之间建立起联系。(4)活动规则标志。可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活动的玩法、规则等,让幼儿体验到自主探索数学的乐趣。 标示提供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1)由教师主导设计。教师根据教育意图设计标志,并引导幼儿了解标志的意义。(2)由师幼共同讨论商定。教师与幼儿共同商量标志的图案、作用等,以充分发挥幼儿在区域环境创设中的自主性。(3)由幼儿自主设计。幼儿对活动规则的理解存在个体差异,如能将个别幼儿的自主操作过程通过照片的方式予以展示,可发挥同伴的示范作用,让其他幼儿形象地理解活动的玩法与规则。 3.设计有意义的墙面
活动室的空间总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还应充分利用三维空间,如墙面(柜面)和吊饰等,延伸数学区域空间:(1)教师可将墙面(柜面)设计成操作平台,利用磁板胶带等将幼儿的操作材料固定在墙面(柜面)上,比如在柜面上张贴迷宫底板,以扩大幼儿操作空间。(2)教师可将墙面(柜面)或吊饰设计成展示区域,用以展示幼儿的操作过程或结果,供幼儿分享彼此的经验。与美术作品等不同的是,数学活动的操作结果通常有唯一性,因此教师在选择展示内容时要有所考虑,以免导致幼儿的简单模仿。教师可以选取幼儿操作过程中的一些好的做法,例如在小班幼儿刚刚开始学习手口一致点数时,教师可将幼儿点数的行为拍成照片,供幼儿互相学习。而对于多样化的操作结果,教师可以通过收集相应的照片或实物,譬如将幼儿按照不同模式串成的项链、手环等悬挂在空中,让幼儿感受不同的表现方式,激励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从而让静态的墙面(柜面)或吊饰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提供有利于幼儿自主探索的操作材料 1.体现丰富性
一个数学区域通常要满足多名幼儿同时操作的需要,因此教师要注意提供足够的、能让较多幼儿使用的材料。与其他区域活动相比,数学区域中单个活动
6
的操作时间有时会比较短,如果操作材料过于单一,幼儿难免要重复该活动,这会使他们感到单调、疲劳,从而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提供材料时应注意材料种类的丰富性。如在小班数学区域中既可提供“嵌板游戏”材料,让幼儿感知图形的特征,也可提供“夹夹乐游戏”材料,让幼儿感知5以内的数量,幼儿可以在自主选择和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和有用,并乐于较长时间地从事某个数学区域活动。 2.体现层次性
“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数学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尊重幼儿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幼儿获得多样化的数学经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获得个性化体验,从而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因此,对于同一数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投放不同的材料、提供不同的操作方式、制订不同的规则,让幼儿在具有多元化、层次性特点的材料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数学经验,让具有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例如,同是相同物品的匹配,有的可以是将完全相同的两个物品图片匹配在一起,有的则可以是将物品图片和物品轮廓加以匹配。 3.体现开放性
操作是幼儿数学学习的基本方式,在数学区域中,教师会提供大量的材料供幼儿通过操作建构自己的数学经验。但教师常常发现,自己费心费力设计的许多活动,幼儿参加过几次后就不愿意再继续了。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材料的操作规则、结果都过于封闭,幼儿有了这个材料的操作经验后便不愿意重复了。为此,教师应注意材料的开放性,要有意识引导幼儿发现材料的变化,不至于失去操作兴趣。如教师将感知数量关系的目标融入“飞行棋”中,幼儿既可以借此建立等量关系,也可以借此进行数量关系的比较。这里,下棋的规则是可以变化的,如可以根据两个骰子的点子之和或之差来决定走棋的步数,玩法的多变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可让幼儿乐此不疲;“小熊排排队”为幼儿提供了大小、颜色不同的小熊,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决定玩法。例如,可以按大小或颜色规律给小熊排序,可以开展对应、匹配等活动;“迷宫天地”中的迷宫是由幼儿自行设计的,可活动的小隔板让迷宫路线富于变化,大大增加了幼儿的游戏兴趣。总之,
7
开放、可变的材料不仅让幼儿拥有探索的兴趣,也可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三、把握数学区域活动组织与实施中的两个关系 1.活动环境的变与不变
“数学区域需不需要调整,应该怎样调整”是经常困扰教师的问题。很多时候,教师提供的环境和材料看似丰富多变,实则缺乏内在逻辑性,只是为了变化而变化。频繁变化的环境和材料实际上并不利于幼儿形成秩序感,反而会使幼儿因兴趣转换过快导致探究不能深入。幼儿的数学学习需要有个过程,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某些环境和材料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陛,以给予幼儿充分的探索时间。当然,一成不变的环境和材料,既可能让幼儿失去兴趣,也无法发挥数学区域活动应有的价值。总之,无论是环境还是材料,都必须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这就需要教师准确地把握幼儿数学学习的关键经验和发展路径,深入观察和分析幼儿的发展情况,比如,要随时判断现有的材料能否支持该年龄阶段幼儿的数学学习,幼儿参与数学区域活动的兴趣是否依然高涨,幼儿是否依然能够踊跃而且富有创造性地参与其中,等等,从而科学地判断环境和材料是否需要改变、何时改变以及如何改变,以保持幼儿对数学区域活动的新鲜感,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与发展。 2.活动规则的变与不变
数学活动是具有一定规则性的活动。在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通常会要求幼儿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操作,或设定一个明确的任务让幼儿自己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这对幼儿的数学学习是极为必要的,如材料摆放、人数限定等规则可以让活动更加有序。数学活动的操作规则常常蕴含着某些数学核心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规则不可以改变,教师要客观地分析幼儿“违反”规则的行为是出于对规则的不理解还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需要。如“喂熊宝宝”的规则是选取一张标记,并按标记喂相应的水果,但有位幼儿没有选择标记,直接将3个苹果喂给了熊宝宝,边喂边说“我喂你吃3个苹果”,这说明该幼儿对物品的数量更感兴趣。在这里,教师应当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幼儿对规则的改变,尊重幼儿的行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按数取物的要求,以促使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环境和材料的有效创设与投放是幼儿自主进行数学区域活动的必要前提,
8
教师在组织数学区域活动时务必建立明确的目标意识,准确把握数学学科知识与幼儿数学学习的路径,通过有效观察,为幼儿提供个别化、多样化的指导,以让幼儿通过自主、快乐的学习获得发展。数学区域活动的开展与指导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数学关系是一种逻辑数理知识,它不存在于实际物体之中。儿童获得数理逻辑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而是通过摆弄它们和在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获得。”基于此,我创设了数学区,引导幼儿在动手动脑中探索和获得数学知识。
1.创设宽松、和谐的数学区域环境
一般来说,数学区域应安排在能让幼儿注意到又相对独立、安静和少受干扰的地方。我根据班级空间条件和幼儿的年龄特征、个体差异等创设了宽松、和谐的数学区域环境。比如。“算式接龙”游戏需要幼儿将算式接成长长的龙,小小的桌面根本就不够摆放。为此,我在远离过道的地面上铺上软垫。幼儿可以坐一坐、趴一趴,甚至可以躺一躺地玩接龙游戏。又如,“拼九宫格”游戏需要幼儿将几块不同形状的拼板进行组合,这就需要给幼儿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为此,我用柜子将该游戏场地和其他游戏场地间隔开来。 2.提供丰富、适宜的数学区域材料
(1)提供有针对性的材料。比如,在数学区域内投放集体数学活动中延伸活动所需材料。在幼儿学习了“6以内的组成与分解”后,我在数学区域内投放的材料是“美丽的花篮”:花篮上贴有6以内的数字,幼儿在篓子里将分成两半的花瓣进行拼合,拼合后的总数就是花篮上贴着的数字。
(2)提供“有弹性”的材料。即材料具有不同的操作方法,不同的方法体现不同的难度,可以供不同水平的幼儿操作。比如,“拼九宫格”游戏要求幼儿根据提供的不同形状的拼板,任意进行组合。不同能力的幼儿就会有多种不同的组合方法:能力较低的幼儿只要求组合一两种即可,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则可以要求其使用三种或三种以上的组合形式。甚至对于一些能力更强的幼儿,可以规定其每次使用的拼板的数量来加强操作难度。 3.做好数学区域的观察者和指导者
(1)对幼儿在数学区的活动进行观察,适时予以正确的指导,抓住教育契机,观察了解幼儿活动的水平和需要。如:材料的难度是否适合幼儿的数学水平、哪
9
些材料幼儿已不感兴趣、幼儿是否正确地使用数学区的材料等。例如,在“拼九宫格”游戏中,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很快地拼出来,这时的材料对他已经不具有吸引力。此时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正确指导,如规定他每次只能用三块拼板组合,或是已经组合过的拼板不能重复等,以提高他挑战游戏的兴趣。
(2)教师要以多种方式鼓励、引导幼儿与材料相互作用。当幼儿不了解材料属性时,往往难以对材料产生兴趣。这时教师要用游戏、故事等多种方法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鼓励幼儿将操作中的新发现、新玩法介绍给其他幼儿,将个别经验转换为全体幼儿的共同经验。例如,在“串花片”活动中,教师提供了绿、紫、黄、橙四种颜色的花片和吸管,操作的方法是用绳子将花片和吸管按一定的规律串起来。如果幼儿没有仔细观察材料就动手操作,往往会因找不到规律而对材料失去兴趣。这时教师应引导幼儿观察材料的特征,对材料的操作方法进行讲解,同时还可以引导幼儿对材料的操作方法进行创新。 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数学区
价值取向:各种颜色、大小、形状不同的花片积木和一些颜色、大小、形状标记;可提供给幼儿玩《分类游戏》游戏。引导幼儿根据标记进行分类,或根据分类情况选送标记。同时尊重幼儿不同的学习策略,允许他们用其他方法进行分类活动。材料设计:幼儿玩桌面游戏时用的花片积木若干(其中有红的、黄的、绿的,有大的、小的,有圆形的、齿轮形的)教师制作一些颜色、大小、形状标记以及分类小房子图几张,让孩子在小房子图中进行分类操作活动。玩法提示:先引导幼儿说说积木的颜色、大小、形状。根据积木的外形特征进行一次分类。待熟悉分类方法后,尝试几次连续分类。指导要点:教师先示范一种操作方法,引导幼儿找出积木分类后的标记。或根据提供的分类标记进行分类。提醒幼儿不受物体的干扰而进行尝试多种分类法。 对数学区角活动中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评价
“教育评价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幼儿园数学区角活动是幼儿重要的数学学习途径,我们需要对在数学区角活动中的幼儿的表现及发展水平作出评价,以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和发展。
一、数学区角活动评价的意义
10
首先,有助于教师分析幼儿的整体发展水平,从而为幼儿提供适当的指导。数学区角活动虽说以幼儿自主游戏为主,但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为及时在自然、真实的情景下观察幼儿,正确解析并评估幼儿的发展水平,寻找合适的介入指导时机以及指导策略。
其次,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个体特点,从而为幼儿提供个别化支持。数学区角活动为发展水平、思维特点不同的幼儿创造了适合各自发展特点的充分的活动空间,可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不同幼儿的学习特点,从而准确判断每个幼儿的发展情况,更深入地思考如何为幼儿提供个别化、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三,有助于提高数学区角活动的组织效率与活动质量。数学区角活动的环境创设、材料提供、内容选择与调整等都会影响活动质量.进而影响幼儿发展。数学区角活动的评价有助于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以及实际水平出发,根据幼儿数学学习的基本路径去优化各种组织因素。 二、数学区角活动评价的要点
数学区角活动评价的要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学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情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了幼儿数学学习的基本内容,结合幼儿数学学习的特点与路径,数学区角活动评价应同时重视幼儿数学知识的学习以及数学能力的提高。 1.数学知识的学习情况
幼儿数学知识经验的积累与获得情况是数学区角活动评价的重要内容,包括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对空间几何概念的认知等。幼儿在数学区角活动中反映出来的发展水平必然是有差异的,如中班初期幼儿在比较数量的多少时,有的以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有的运用计数的方式比较,有的不仅能得出正确结论,还能清楚地说出多在哪里、少在哪里……教师评价时要正视幼儿的差异,分析幼儿所处的发展水平,帮助他们以自身的速率和方式向更高的发展水平迈进。 2.数学能力的发展情况
数学区角活动不仅能让幼儿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还能让幼儿在操作中发展数学能力,如表征、交流、问题解决能力等。幼儿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需要这些能力,也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展这些能力。幼儿能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
11
问题,能否发现数学规律,例如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教师在评价数学区角活动时要特别加以关注的。如,在大班数学区角活动“一把抓住几个”中,有幼儿在抓体积较大的物体(如核桃)时会估算出较小的数,而在抓体积较小的物体(如开心果)时则会报出十几、二十几等较大的数,这里反映的是他们已会运用空间感知的经验来解决数量估计的问题。 (二)其他相关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情况
数学区角活动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数学领域,还体现在其他相关领域。教师要多角度观察,以全面评价幼儿在数学区角活动中的学习和发展。
如,在回答时钟“起点在哪儿”的问题时,有幼儿说“夜里12点以后就是明天了,所以从12点开始”;在小班“蝴蝶找花”的活动中,有幼儿边说“红蝴蝶找红花,黄蝴蝶找黄花……”边完成颜色对应任务。可见,这类活动既加深了幼儿对数学内容的理解,也促进了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能否用清晰的说明性语言解释自己的操作,能否有序地说明活动流程并调控自己的操作活动,也应是幼儿数学区角活动评价的重要内容。
又如,幼儿在数学区角活动中需要合作,需要共享活动材料,教师可以观察幼儿是如何与同伴协商,决定轮流活动的次序的;是怎样邀请同伴参与活动,相互检查的……从中可以评价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水平。数学区角活动离不开规则,幼儿能否自觉遵守规则,建立相应的规则意识,也应是评价的要点之一。 (三)学习品质的发展情况
我们既要评价幼儿在数学区角活动过程中获得的显性的数学知识与能力,还要重视伴随显性学习而生的隐性的学习品质的发展情况。
首先,要看幼儿参与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教师可以通过幼儿自主选择数学区角活动的次数、时长以及活动时的投入程度,直观地判断出幼儿对活动是否感兴趣。
其次,要看幼儿活动中表现出的学习习惯是否良好。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拿取、操作、整理、收纳材料的方式,了解幼儿是否具有良好的规则意识和学习习惯。
第三,要看幼儿操作中体现出的学习方式方法等是否合理,幼儿操作时的专注力、坚持性、创造力、独立性、反思调整能力、自我挑战精神等的发展情况,
12
都值得教师观察和分析:如,在中班“补墙洞”的区角活动中,幼儿需要用几何图形组合成指定形状。当拿着最后几块几何图形怎么拼也拼不全图形轮廓时,有的幼儿会直接放弃,有的幼儿会向教师求助,有的幼儿则反复尝试,直至成功,甚全会向教师请求“再玩一次”。教师可从中分析幼儿遇到困难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坚持性,以作出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数学区角活动评价的步骤
在数学区角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自由度都较大,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年龄差异、个性差异也非常大,教师可以按照何种程序、采取哪些手段来有效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水平呢?我们通常按以下三个基本步骤来评价。 (一)观察:幼儿是怎么做的
评价的起点是观察,教师可通过对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动作、神态等的细致观察,了解幼儿显性的不同表现。在不同的观察任务中,教师可以是旁观者,也可以是参与者。作为旁观者时,教师只是忠实地观察、记录幼儿的活动情况,不作任何提示,幼儿自己的操作是教师进一步评价的依据。作为参与者时,教师可在观察的基础上适当参与操作,如通过提醒、提示等方式与幼儿开展一定的互动,在与幼儿一起玩的过程中更近距离地观察、了解幼儿。 (二)追问:幼儿是怎么想的
教师观察所得的结果往往是幼儿外显的活动表现,教师切记,不能单凭“所见”猜测、判断,还需要追问幼儿。有时,幼儿的操作行为看起来是错误的,但教师通过追问可能会发现他们在数概念的掌握上并没有问题,比如,让小班幼儿给“小动物”分发食物,以一一对应的方式感知“多”“少”“一样多”。当食物少、小动物多而无法一一对应时,有的幼儿就会把食物放在两个小动物的中间。从操作结果上来看,这个幼儿没有积累相关的数学经验,但追问后却发现这个幼儿是能够判断数量的多少的,只是从情感上不能接受小动物食物分配不均的结果。有时,操作结果虽然相同,但有的幼儿操作思路明确,有的幼儿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幼儿只是模仿同伴的操作,可见,“追问”在数学区角活动评价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
(三)解析: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水平
综台观察、互动、追问获取的各种信息,教师可以据此解析幼儿的发展水
13
平。下面通过案例“投骰子串串珠/插插钉”来试析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水平。 “投骰子串串珠/插插钉”是一个中班数学游戏,由幼儿通过两两合作,轮流投骰子,先比较数字大小,再由投出数字较大的骰子一方按数值串串珠或插插钉,材料先用尽者获胜,活动结束。该游戏的目的是帮助幼儿理解基数的意义,比较1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并学习合作。幼儿甲、乙的活动过程如下: 甲、乙迅速平分好材料后,甲先掷骰子,点数为8,他马上动手在插钉板上插插钉。乙看到骰子已空出,抓过来也投了一下,点数为7,他也开始埋头插插钉。(两个幼儿忙于操作,完全忽视了玩法和规则)
教师见此情况,提示他们注意游戏规则,并询问:“这次投出的骰子数谁大谁小?应该由谁插插钉?”经过提醒,乙赶紧把自己插好的插钉拿掉,并观察甲的操作。(乙在教师提示下意识到了游戏规则)
第二轮开始,甲投了7,乙投了9,乙高兴地插起插钉来,甲顾自玩起了骰子。(甲知道自己的点数比乙的小,不能插插钉,但对同伴的操作活动不太关心)
教师及时提示甲:“看看,他插得对吗?”甲这才关注起乙的操作来,甲发现乙在反复数已经插在插板上的6个插钉,于是抓起3个插钉送到乙的面前。(甲在教师提示下关注起同伴来,但他主动去协助同伴操作了,说明他对合作游戏的要求还不明确)
第三轮开始,甲投了9,很高兴,没想到乙投了10。乙兴奋地大笑着,并拿起插钉接着上一轮插好的9个插钉继续插起来。插了5个以后,怎么也数不清自己还应该往插板上插几个插钉。这时的甲则好像正在琢磨下一次怎么才能投出大数字来。(甲又不关注同伴了)
教师又一次提示甲:“他插好了吗?”甲观察了一会儿,伸手拔掉乙第二次插好的插钉,将第二次的9个插钉全部插到了第二排。乙在甲的直接操作下算是插好了插钉。(甲用自己的方法帮助乙解决了活动中的问题,乙全盘接受了甲的帮助)
教师问:“为什么要分成两行插?”甲回答:“这样不是可以数得更清楚吗?”(甲能够用语言说明自己的想法)
接下来,他们又进行了第四轮的较量……
14
根据上述案例中幼儿的操作表现,我们对两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情况作如下分析:
1.数学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情况
两名幼儿均能迅速、准确地判断10以内数字的大小,理解基数的意义,但在数量感知能力上有差异:甲能迅速准确地判断插钉的多少,已能基本靠目测的方式感知数量,所以当乙插到6个插钉时,甲能迅速运用已掌握的数组成的知识经验帮助乙补充3个插钉。乙则需要通过反复点数才能准确感知数量。两名幼儿在解决问题能力方面也存在差异:甲能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当乙的操作方式影响其感知数量时,甲想出了换行插,这实际上是使用分类策略区分了两次任务,降低了数量感知的难度。而乙还在用反复数的方式试图数清数量,解决问题的策略较少。
2.其他相关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情况
该游戏过程反映了两名幼儿合作水平的发展情况。初期,两名幼儿都只管自己操作,不关注同伴的活动,忽视了轮流、依次等的合作要求。后经教师提醒与自己的多次操作,两名幼儿开始关注起同伴的活动来,合作游戏的意识有所增强。
3.学习品质的发展情况
中班幼儿操作欲望强、获胜心切,两名幼儿都是在教师的一再提醒下逐步理解游戏规则的。在对待输赢结果上,乙比较淡定随意,赢了很高兴、输了也不气馁。而甲好胜心强,在意结果,始终在琢磨怎样投出大数字的骰子。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