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思考
——以鞋业为例
改革开放以来,XX传统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逐步形成了鞋业、泵与电机、汽摩配件、机床工具四大传统支柱产业。现阶段传统产业仍是提供XX财税和就业的主流,XX的传统产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一是规模优势明显,但企业规模普遍不大。目前XX四个传统产业占全镇规模上工业产值超过90%。传统产业企业以劳动密集、中小型为主,注册资金在500万以下,生产总值在100万至5000万元,职工人数在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占绝大部分比例。二是产业集聚度较高,产业集群模式专业化,但集群发展层次较低。以加工贸易为主,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落后、新产品开发能力弱,处于制造业价值链的劳动密集、低附加值加工环节。
以鞋业为例,鞋业是XX发展的“第一桶金”,拉动了工业经济增长,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又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乡居民增收。但XX整个鞋业产业存在着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低、销售价位低和企业规模小的“三低一小”状况,导致鞋业竞争力逐渐减弱,还带来了环境、安全、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与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产城融合发展的态势和绿色发展的理念相违背。
一是家庭式作坊泛滥。根据一月份鞋业整治摸排的情况看,XX镇有制鞋企业1811家,其中无证照1034家、在民房经营1382家、在违法建筑生产102家、三合一21家。与“低散危”企业(作坊)泛滥相反的是,规模上鞋业企业存在外迁、萎缩甚至破产的现象。
二是人才不足,招工普遍困难。从专业人才层面来说,XX制鞋企业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人数不到0.1%,在小企业这个比例还要下降。即使是龙头企业,专业人员的比
1
例也没有达到2%。从普工层面来说,XX的企业面临常年缺工状态,如宝利特鞋厂2017年全年缺工,最高达到40%。出现招工难的问题,主要原因一是国家三农政策以及加快开展中西部地区和振兴东北工业基地政策的实施,使民工有了更多的选择,因而分流了民工;二是随着三改一拆、环境政治和当前鞋业整治提升工作的开展,大量小企业关停,民工流失;三是一些积累了部分原始资本又掌握了一定技术的迷宫回家兴办企业,带走了一部分民工;四是用工环境的差异迫使民工作出比较选择,一些生活、生产环境差的企业就很难招到员工。
三是制鞋成本上涨,利润空间压缩。一双鞋的制鞋成本主要有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管理成本和其他成本组成。其中劳动力成本是决定鞋类产品成本是否低廉的最重要因素。随着近年来民工荒的加剧,制鞋业的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涨,民工的工资每年以15-20%幅度上升,现在一般普工月平均工资2500-3500元;熟练工高达4500-5500元;用工成本占了20%以上。制鞋原料的成本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而随着过哦家金融调控政策的实施,企业向银行贷款难度越来越大,因而转向高利息的民间借贷,企业成本倍增。
四是研发能力不足,品牌建设滞后,同质化竞争严重。XX鞋企大部分不注重科研、开发、设计,存在着短视的行为——走模仿、抄袭之路,这些企业很少投入必要的资金搞科研、搞开发,致使这些企业的产品档次低、价格低,总在低档市场中徘徊,从而丧失了其市场地位和产品地位,业内人士都知道,鞋的附加价值除了取决于鞋的品牌外,鞋的款式设计和舒适度也有重要的地位,因而研发设计能力在提高制鞋业的附加值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提高XX鞋的产品档次,提高科技含量,从量到质的转变已经成为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重构鞋业新格局,实现鞋业减量提质、二次腾飞,必须注重空间、人才、品牌、创新几大要素。
2
一是谋划全域改造,构建职住分离、产城融合新格局。2018年XX市全面启动鞋业整治提升三年行动,XX市十四届二次党代会报告中还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近10平方公里的全域改造产业升级实验区建设,有序推进城东、城北、XX牧屿、大溪潘郎、新河南鉴等区块的整体整治提升” 。作为重点整治乡镇之一,对XX镇全镇鞋业现有布局情况进行整体分析盘算,可在四个区块开展全域整治,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一是铁路新区区块;二是牧屿二环路两侧区块;三是联树淘宝村区块;四是XX老城区区块。以上区块大量土地为建设用地,具备全域整治的先决条件。整治方式:1、铁路新区区块由铁路新区管委会牵头,结合铁路新区整体规划进行统筹规划,XX镇协助做好征迁工作。牧屿、联树、老城区区块由XX镇委托XX镇国有投资公司运作,对以上全域整治区块土地进行征收和开发建设。2、结合XX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对拆迁户采用商品房进行安置,对还置给村集体的村留地用标准厂房或商业用房还置。3、铁路新区区块打破村界,参照横峰模式谋划跨村联合改造,站在全局角度布局产业,村庄建设与产业项目建设同步推进,实行生产和生活区相分离,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区和居民区,打造一个鞋业整治提升示范园区(非西环路两侧)。4、牧屿区块在二环路两侧开展全域整治,划定红线,对红线内的老旧房屋进行统一规划拆建,对违法建筑进行统一拆除,对“低小散”和无证企业进行关停拆除,对低效企业和低效用地进行飞地安置改造,重新合理布局生产园区和生活区,打造有序安全的发展环境。。5、联树区块、老城区区块实行跨村改造,规划先行,对现有的建设用地资源进行全面盘活,把低效的分散的建设用地集中起来,腾出产业园区落地空间。
二是加大工业空间供给。提速小微园区建设,打造文昌高新园区沈桥区块为鞋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创新工业用地开发模式。完善工业土地利用规划,进一步推行新工业区建设,积极探索推行“工业地产”、“飞地工业”新模式,加快工业用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设施,吸引企业入驻。切实加强工业用地监管,全面清理空闲厂房、低效用地、闲置土地等,鼓励引导企业实施老厂改建、零地技改。加快拆后利用项目建设,引导鼓励村级建设标准厂房和小微企业创业园,吸收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入驻。
3
三是培育多个企业群梯队。全镇营造氛围,形成理念,培育大中小企业群梯队,服务企业,留住企业,壮大企业。一是重点培育骨干企业,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大力开发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打造一批“巨人企业”;引导重点企业围绕产业链开展专业化协作配套,实现低成本扩张,做大做强。二是适度引导规模企业,以成长型企业培育抓手,给予适度的政政策为策倾斜,按照引导规范一批、培育扶持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引进发展一批的工作目标,推动规模企业不转壮大。三是培育小微企业,按照“抓大放小”的工作思路,鼓励引导个体工商户升级为企业,积极推进创业基地等两创平台建设。
四是推动“三项”创新工程。一是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对龙头企业研发机构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每年新增2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强化产学研合作,推进“校企合作”,积极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合作。推进“两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鼓励和引导企业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品档次、开发新产品,加强企业管理。二是推进品牌创新。大力实施“品牌强镇”战略,积极引导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鼓励申报省、市政府质量奖,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全面实施规上企业品牌“全覆盖”工程,加强“浙江制造”培育梯队建设,全面形成我镇企业争创“浙江制造”品牌的良好格局。三是推动管理创新。引导规模企业完善产权结构,加快股份制改造,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经营机制。大力实施企业卓越绩效、精细化管理,创新管理方式,优化管理流程,着力培育一批管理创新示范企业。
五是挖掘引进人才。一是靠中介机构引进;二是靠企业自身主动出击,走出去招收人才;三是靠培训,把本土人才送到对口学校、学院学习专业知识,回来后为企业所用;四是靠企业和学校联合办学,为企业培养有用人才。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