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理念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2022-06-24 来源:年旅网
114教育教研┆基础教育ASIA-PACIFICEDUCATION摘 要:地理核心素养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价值,是应用最广泛的地理知识、最重要的地理能力以及满足综合发展所必备的地理思维。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已经成了高中地理教学的新课题。本文以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为切入点,进一步阐述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理念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福建省福州延安中学 范锦丽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发展。地理课堂教学也紧跟教育改革步伐,加强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不单单是要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还要让学生灵活地运用地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把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地理知识,使其得到终身发展。这才是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等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是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是指个人在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内在品质)。

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善于展开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人地协调观念和综合思维的能力,还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加浓厚,思维也会更为活跃,进而能够充分调动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过程中实现核心素养的积累与深化。

一、以人地关系为核心,教师应以“人地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为核心,增强对学生人地协调观

念的培养,这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正确的人地观既可以缓解人地关系紧张状况,也是完成新时代地理教育“立德”任务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地理学科价值

(的需要。

一)结合人类的生活是自然界的环境给予的,“人口”一课,确立人地协调观

即使自然界承受力

很强大,也是有极限的,一旦超出极限,住房、交通、水源、植被,一系列社会问题、生态破坏和资源紧缺等问题都会接踵而至。如在学习“人口”时,应该让学生明白,人类并不单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的增长要同自然环境相适应,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相反,人口增长得过快或过慢,都会(带来一系列的人口问题。

二)聚焦环境问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培育人地协调观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

自然界里各要素是互相关联、协作发展、统一演变的,在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地理环境整体观的形成。教师应以认识为基础,深挖教学教材,以便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例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可以充分地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危害,以及充分了解到进行综合治理保护的措施。以环境问题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能让学生更有真实的认知感,进而产生共鸣。同时以解决人地矛盾的人地协调观点为例,让学生将从中学到的经验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以便更真实、深刻地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二、以区域为背景,在地理教学中,提升学生区域认知水平

区域认知是认识区域位置、区域分布格

局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的特征在能力方面主要表现为:区域综合分析与比较、区域空间辨别力、区域空间想象力、区域空间观点等地理能力和地理意识。而区域认知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类如何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培育学生的区域认知应是基础地理教育的又一价值追求。

为了加深学生对区域的学习,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准确对宏观区域和微观区域进行判定,一是运用我们讲课时的区域定位的方法进行区域定位和分析,二是要加强区域对比方法的应用,从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对比分析,从相同的区域中找不同及不同的区域中找相同,并分析其异同的成因,从细处着手,这样不断训练就

会提高学生对区域的认知、分析和解决相关区域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解“农业区位选择”一课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福建的梯田水稻、澳大利亚的牧场等教学图片,并提出问题:为何两片区域的农业景观存在这么大的差异?这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可以从空间角度去思考这方面的问题。接下来,将地理区域、气温变化以及降水分布等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提出问题:这两片区域景观差异形成的具体原因有哪些?并且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讨论、辨析,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用图能力,从而提升其对区域的认知能力。

三、提出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学校应当是一个思考的王国。”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不断生长。如在学习“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课时,可以将西欧与潘帕斯草原、西藏牧区与内蒙古牧区的生产特点和区位条件进行比较,分析蒙牛乳业的优势与不足条件;综合分析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形成的区位条件……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并且从多角度去提问,让学生对问题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学生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等综合思维能力。

再如,新课标全国卷高考试题中第36、37题,这两道题很好地运用了梯田式的提问,问题探究活动材料到问题设计都非常符合课堂探究活动设计的要求,其对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的开展具有引领作用,对于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笔者觉得,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做好高考题,尤其是36、37题这类综合题。这类题综合性强,我们可以启发学生从相关的内容上去分析,指导学生调动综合思维,加强联系,最终得出结论,再经过拓展训练和变式训练,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以生活为本源,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教师要善于以地理与生活的关系为切入点,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一)通过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综合实践能力这样更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地理学科的本质目的是引导学生将课本里的知识灵活

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加强上课内容

基础教育┆教育教研ASIA-PACIFICEDUCATION115和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实现生活化的教学。例如,在上“地理时区”一课时,对跨国日期变更线时间不同这种存在理解难度的知识点,不同学生领悟能力是不同的,在课堂上可以从学生知悉的历史事件——麦哲伦航行最后少掉了一天的航海日记和电影《环游地球八十天》中最后时间多出一天的故事相反的结局为基本切入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浓厚兴趣,自然而然就会学进去了。只有这样才能“走进生活”,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二)创新的作业模式激发兴趣,。

目前,我们的作业模式还停留在硬性要求下对课本内容

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摘抄、做枯燥无味的习题册这一层面上,学生在做作业时无法提高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因此厌恶枯燥乏味的地理学科。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进度,设置新型作业模式,使其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可以更好地完成地理作业。比如,在教学高中“区域地理”一课时,教师可以把作业形式变成开放式的作业:“我家的房子有升值的空间吗?”在题目提出之后,教师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假期时间搜集所在城市的交通路线图、城市布局图,在地图上找到自己家的位置,和父母分析房子升值和贬值的原因。设计这一题目的缘由是学生对自己的家庭生活环境熟悉,可以从多个因素,例如交通、政府政策、光照、位置等,考虑房子的升值或贬值情况。这种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作业设计,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五、结语

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对地理教学

提出的最根本要求,需要我们认真组织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为目的,让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成为学习的主角,积极探究思考,使学生从丰富知识向提高能力转变,从理论学习向社会实践转变,最终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参考文献[1]李金刚: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提高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2]郭永馨.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3]彭昕.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有效性研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2):140-1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