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高二年级
张文秀
2012年2月
在新理念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树立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观念,使学生逐步具有地理科学观点、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逐步形成健康情感、积极态度、正确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因此,教师把握好课堂教学很重要,不仅要善于教,还要善于导。那么,面对新的教育目标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教学中怎样才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协调发展呢?以下是我在地里课堂的几点做法:
一、运用图式教学,注重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图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它能创造学生身临其境的氛围和情境,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提高知识传授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和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减轻学生负担,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培养学生读图、用图习惯和知识迁移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的图式有很多,包括实物实地照片、模式图、结构图、示意图、剖面图、分布图等。
首先引导学生有识、绘、填、读图的习惯,把所学的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做到心中有图。其次,应重视图文转换。对于同一内容,可通过变换、增加图形或改变提问角度以及增加图文互换的练习训练等方式,来培养提高自己的读图分析能力。在复习地理知识时,动手绘画简图,以图为线把各部分知识串联起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克服了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我在教学和中根据教学需要,设计若干问题。
如讲《交通运输网中的线》时,打出京九铁路穿越的地区图,提出问题:京九铁路穿越哪些省、市,跨越哪些大江大河、丘陵山区,沿线有哪些重要的粮、棉、油产区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建立起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提高学生的阅读、用图能力。
二、重视智能发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讨论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动脑、动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例如,高中地理上册第二章第 9节“大气环境保护”,教材中的三个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是学生们早已关注并有所了解的知识,如果教师还照本宣科,课堂效果显然不佳。于是我把它分成三块内容,设计了一些讨论题,如下所示:
① 气候变暖:地球为何“发烧”?(原因) 地球“发烧”的症状(危害);请你帮地球降温(措施)。
② 臭氧层破坏:“遮阳伞”为何破了?(原因)“遮阳伞”破了会怎样?(危害) 寻找“补天”之术(措施)。
③ 酸雨:雨水为何会变酸?(原因) 酸雨危害有哪些?(危害) 如何治理酸雨?(措施)通过讨论,又产生了许多新的有思考深度的问题,如有学生提出:“我国北方重工业较多,为什么南方却出现酸雨较为严重的现象?”再如有的问“臭氧的破坏为什么在南极地区的 10 月份比较严重”等问题,整个课堂气氛变得热烈,学习效果明显。
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疑问。
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有普遍意义,应将问题纳入教学过程,在学到这方面内容时由教师讲解,或让大家讨论。有疑有解,使知识不断积累,智力方可进一步发展。如高二地理讲到欣赏旅游景观要把握观赏时机时,有学生提出“海市蜃楼”的成因和观赏的最佳时机,我立即给予解答。有时问题如果一时不能作答,那么在下次上课时再宣布正确答案。对离教材甚远的问题,可在课余给提出问题的学生讲解,而不必占用课堂时间。
三、用好教材案例,重视开发课内外资源
“案例教学法”,即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在实践中收集或撰写的原始材料、案例报告或案例研究等组成教学案例,让学生自己阅读、查阅资料和分析,然后在课堂中加以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疑问及建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准备合适的教学案例、组织课堂讨论、评估学生表现等,因而起到的是指导的作用;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课前对具体案例进行了阅读,有疑问处查阅有关资料,并进行分析,然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同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所以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每个学生都发挥了各自的特性,并且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兴趣性和参与性也有所提高。
采用案例进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以学生发言、讨论为主或通过师生互动来集思广益,而非教师“主唱”、学生“伴唱”。它不再是传统的单向或双向活动,而是包括师生、生师、生生活动在内的多边活动,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和机会,讨论是开放式的,要尊重不同意见,鼓励有不同的见解,课堂教学要保持辩论的风格,课堂气氛应是民主、自由、平等、合作的,要保持活泼而理性的气氛,因而对训练学生逻辑的和直觉的思维能力十分有利,同时通过学生自己讨论获得的结果更能被他们所接受,也更能被用于他们的生活实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