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作者:黄小立
来源:《甘肃教育》2014年第07期
〔关键词〕 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问题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7—0067—01
新课程实施以来中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逐步走向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呈现出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课堂教学新景象,但同时仍能发现离真正实现新课程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因此,我们有必要再次正视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几点共性问题,才能全面、扎实地推进教学改革,真正提高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一、“走近”与“走进”的关系问题
从课堂教学观察和与教师的交流了解到,多数高中数学教师基本从理论上能够理解新课程,初步构建了具有个性特色的新课程理念,教师角色基本得到转换。但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行为上看,多数数学教师还是滞留在“走近”新课程阶段,没有真正“走进”去。有部分善于探究的教师是“身进”,而未达到“心进”的境界。从教学设计来看,与过去“五模式”备课相比有了重大突破,呈现出灵活、多样的趋势,但是教师们备课的重心仍然是备教材,备其中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实现备课重心由“备教材”向“备学生”的转移,教学设计依然“目中无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似乎想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然而在学习时间分配、话语权占有、传授权威性等方面仍占绝对主导和控制地位,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舍得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而且担心由此带来的放任自流。教学风格方面,教师在观摩课上表现得和颜悦色,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进行个性化指导,但在平时的教学中,依然是“横眉冷对”,以至于在对学生的调查了解中,出现有学生非常讨厌学习某位教师的课程的现象。由于许多教师没有真正走进新课程,所以导致“理念”与“行动”两张皮,缺乏足够的自信,不敢超越传统、不敢超越自我。还有一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持“观望”态度,缺乏主动意识,总是“小心翼翼”地接受、等待和探索,始终处于让校长、主任推着“走”的被动地位,没有体现新课程改革中的主体意识和地位,这正是我们数学教师没有走进新课程的真实表现,这也是目前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大“顽症”。 二、“形式”与“实质”的关系问题
目前,在如何实施新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师的“浮躁”心理,即面对课堂教学改革,不能进行冷静思考,而是抱有侥幸心理,试图寻找捷径,从而过分追求课堂教学的外在形式,忽视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在实质。为了追求“形式”,有的教师在务虚上下功夫,组织“自我理解”的小组合作教学,用强制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回避让成绩差的学生在观摩课上发言等。这种现象说明:部分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和走进新课程,缺乏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怀着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对待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 三、“惰性”与“智慧”的关系问题
笔者通过与个别讲课教师的交流了解,发现最大问题就是教师的惰性问题。这种“惰性”就是不善于学习、研究和积累。养成这种“惰性”并不单纯是教师的责任,而主要是传统教育体制、教学制度造成的。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传授知识,教学行为基本上就是根据教材写教案、上课复述知识、天天批改作业和定期组织考试等。以对新课程改革高度负责的态度,重新认识教师职业与专业发展,要学会自主学习,做学习型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要学会研究,做研究型教师,通过教育科研活动,研究教学策略,丰富教学智慧,提高教学效率。
四、“舍近”与“求远”的矛盾心理
目前,由于社会、政府和教育部门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标准毕竟仍以教学质量为主,成绩上不去,一切都否定。因此,面对课堂教学改革这一新的课题,大家都认可其对学校及学生长远的发展有益,但在这初试阶段对学生的分数是有影响的,学校要受罚、教师要受罚,尽管大家“求远”的心理是有的,但总觉得对这点“近”舍不起。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对学校、教师的评价要有所改革,同时更需要社会、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只有这样,让校长、教师大胆放开手脚搞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取得教育的长足发展。
总之,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呼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共同成长,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师应不断学习和实践,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做研究型、学习型教师,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和质量,才能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 ?笙 编辑:郭裕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