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理解

2023-04-10 来源:年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理解

作者:段小华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2年第11期

探索“具有美育特色”的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其审美理解,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着重点。审美理解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和谐统一。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理解是指教师挖掘教材内容本身的内在美,借助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在对教材的分析、感受、品味中产生一种精神感悟,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教学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理解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理解是在形象性、具体性、真觉性、直观性中进行的。在教学中把认知信息转化为审美对象,把技能训练转化为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只能在形象的直觉中获得审美领悟。例如,当我们在教学中表演《雷雨》剧时,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变化,同学们很快就被表演所吸引,进行深思。审美理解就是在形象性、真观性中进行的。作品中各种美的形态,寓于语言文字中,要感知其中的美,必须把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形象。《再别康桥》对康桥迷人的自然景色的再现和对往事的追忆的眷恋美;《声声慢》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意境美;《登泰山记》的泰山日出的壮美;《长亭送别》戏曲作品的节奏美;《我与地坛》品味作者的人性美;《过万重山漫想》的哲理美;以及《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的眼睛美、面庞美、身姿美、风采美、神韵美、病态美。它们都是在具体性、真觉性的基础上,再通过合理想象,在美的熏陶中、润物无声之中得到的。 “榕树旁——清澈小溪,溪底——彩色鹅卵石,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溪中——笑逐的鸭子,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石碑,栏杆——光滑的小石狮子”。(语文读本《故乡的榕树》)这段景物描写,无典故,不雕琢,具体、直观,作者几笔就勾勒出一幅鲜明、秀丽、清俊、闲静,具有闽东特色的田园美画。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理解具有随意性的特点。教师以真挚的情感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以打动学生的心灵,其中随意性能激发学生积极而强烈的审美理解

文学作品中,真善美总是相互依、相互渗透的,任何一个美的对象也总是蕴含着一定的意蕴,因此,学生在对作品的学习过程中,总是会在精神获得愉悦之际,对意蕴的领悟呈现出随意的、不知不觉的状态。在散文《我与地坛》中,母亲担心儿子寻短见,担心儿子没出路。儿子摇了轮椅上地坛,她总是失神地呆呆地在门口站老半天。儿子在园子里呆久了,母亲不放心,就到园子里去找,偌大一个园子,转来转去,心里是多么焦灼。我们自然就可看出一个悲苦深沉而不外露,坚忍而伟大的母亲。作者之所以能在逆境中“好好活着”,追求文学成就,为母亲也是个动机。正是如此,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母亲的悼念,魂牵梦绕,痛彻心肺。《香菱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诗》当教师讲述香菱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时,学生便为一位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冰清玉洁的少女不幸命运而感叹不已。

这些就是一种理解,一种领悟,但这种理解和领悟不是事先所企求的,而是随意的。面对母亲的举动,你会赞美她美好的母爱,而不是无动于衷,漠然处之;面对香菱的遭遇,你会洒下同情的眼泪,而不是表现出幸灾乐祸的欢笑。这些情感的流露是不由自主的,自然而然的。 三.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理解有难于言传的特点。具有焕发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创新的作用

当你站在水波粼粼的湖边,你会感到无比欢欣,心头会情不自禁的发出“美呀”的赞叹,可是,这个美究竟是怎样的呢?你又会一时难以言传。《琐忆》中鲁迅先生那种“亲切的、热情的”“平易近人的态度”,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就需要让学生发挥创造想象去体味。 《故都的秋》中“……太阳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展现在人们面前,那纯朴憨厚的市民,在雨过天晴的阳光下,互相攀谈着,有桥和树为背景。作品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叙述中,创造出无穷的诗意来。怎样的诗意,“妙处”究竟在那里呢?在审美理解中,产生这种难以言传的效果,是与对象本身的特点相关的。任何一种审美的对象,固然都具有一定的意蕴,并以此来唤起欣赏者的审美感受。但这种意蕴却不是直接的,明确的,而是朦胧的、含糊的,能激活思维,引导创新的。正如蒙娜丽莎的微笑,我们一下子不能说出其所以然来,却创新出无数释解来。许多优秀的作品往往是难以言传的。

四.语文课堂教学的审美理解是多种心理因素的综合活动。需要唤起学生主体意识,促进认知、技能、情感等综合素质协调发展

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审美理解也就会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牵涉各种心理因素,诸如情感因素,想象因素,意象因素等。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从游山览胜的角度来看,所记不过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一次“不得极夫乐”的游览。但本文却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读来发人深省,回味隽永,为什么呢?调动学生积极性,互相讨论,能想、会想、敢想,把问题想全、想深、想透。使其懂得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文章里蕴涵着一种深沉的思维之美,理趣之美。这种审美是靠多种因素的综合活动才能得到的。

审美鉴赏能力既是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审美能力的高级形态。审美鉴赏能力包括审美鉴别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审美鉴别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事物美丑的辨析能力;一是对美的形态范畴和程度的识别能力。现实生活中有美有丑,且往往是香花毒草并存。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比较让他们提高对事物美丑的辨析能力。所谓审美欣赏能力,指的是对美的事物品味、体验的能力。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就是对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的品味能力和体验能力。“欣赏是情感的操练。”(朱自清语)没有情感的体验,就没有美的创造,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没有美的欣赏。但是,学生由于知识的贫乏,阅历的短浅,时代的隔膜。他们的审美理解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培养。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审美理解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审美理解应该做到追求和谐,崇尚民主,营造愉悦氛围。

和谐,是一种美。民主,是创造美的有利土壤。教学活动中的和谐,是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训练等多对矛盾达到尽可能完美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民主平等、生动活泼、宽松愉快而又严谨有致的教学环境的设置,有效地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执著追求的创新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心理动力,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而和谐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的,这就要求师生双方的思想观点及情感都要受到相互尊重,彼此之间努力寻找平衡点,寻求理解与平等。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把学生真正看成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有一种解放感、轻松感,在学习中心情愉快、情绪饱满、思维活跃、敢想敢说,那么,课堂将会激情激趣,处处闪耀着智慧与哲理之光,创新与审美之色,从而收到最佳效果。可以说,审美融洽了师生的关系,放开了学生的手脚,解放了思想,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审美理解应该做到以美激趣,感悟人生,打开创新之门。 教育美学认为,审美感对人们的学习和创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就像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说的,“科学家研究自然,并非因为这样做有好处,他之所以研究它,是因为从中得到乐趣,而他所以从中得到乐趣,那是因为它美。”高中语文教材选入之文,大多文质兼美,它包蕴着丰富生动、含蕴无穷的语言,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独立突出的文学形象,多样多变、异彩纷呈的文章结构,情景交融、美不胜收的意境,集古今宝贵思想之精华,收中外名人雅士之贤文。这些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或悲或喜、或嗔或妍、或醉或醒、笑看人生、卧听风云,极易让学生产生美感,沉醉于如此美文中,一切结构之奇、语句之谐、修辞之工、内涵之深、道德之美皆出乎其内,又聚乎其外,并潜移默化于心。好的内容固可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感悟,激发学生创新,但教师不善引导、不懂审美艺术,不会调动学生积极性,自然收效甚薄。故而教师要时刻注意审美,以美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在教学过程中讲究常变常活、常活常新、常新常趣、常趣常益。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按审美理解,优化教学目标,体现整体美;优化教学内容,体现内涵美;优化教学方法,体现探究美;优化教学情境,体现愉悦美。从而实现把语文教学过程转变为语文教学审美理解过程,以此提高教学效率,提高高中生语文素养。凭借语文教材中的几百篇优秀文章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是一项艰辛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