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专家讲座2:中国人物画的初创

2023-07-03 来源:年旅网
专家讲座2:中国人物画的初创

中国人物画的初创——顾恺之和阎立本

我们说过,中国绘画的发展有三个高潮: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我们先讲人物画。 我们说过,任何绘画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就是“初创——繁荣——衰败”。 我们对人物画的说明也根据“初创——繁荣——衰败”这三个阶段来说明。 今天,我们说中国人物画的初创阶段,这个阶段的的代表人物是顾恺之和阎立本。 先说顾恺之。

顾恺之是东晋时期杰出的画家和理论家。 他风流倜傥,交游广泛,聪明绝顶,人们说他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1. 先说“才绝”。

所谓“才绝”,就是说顾恺之的聪明才智,博学聪颖,特别是言辞的机智深刻、生动传神。在顾恺之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强调人物的聪明机智。

我们举一个小例子。有一次,顾恺之吃甘蔗,甘蔗愈到根部愈甜,人们都先吃根部,再吃稍部。但他却先吃稍部,有人问,你为什么先吃甘蔗的稍部?这本来是俗而又俗的一件小事,人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回答。今天的年轻人会说,你累不累?你管得着吗?或者回答说,我喜欢!但顾恺之的回答,却是雅而又雅的人生哲理:“渐入佳境。”

由此观之,说顾恺之“才绝”,绝非妄语。 2. 再说“痴绝”。

“痴”就是“傻”。“傻”为什么叫“绝”呢?不是说最“傻”,“傻”到顶点,而是说“傻”得巧妙,“傻”得智慧。试举一例。

那是有一个大官,叫桓玄,他酷爱名画。顾恺之有一次外出,怕把自己的绘画精品丢了,就把它放在箱子里,又贴上封条,存放在桓玄处。桓玄把箱子里的画全部窃走了,又将封条贴好。有一天,顾恺之来取箱子,当着桓玄的面,打开箱子,里面已是空空如也。 桓玄是

什么人?桓玄在朝廷中大权独揽,称王称霸,甚至要逼迫皇帝退位,自己取而代之。此人极其贪鄙,不择手段,巧取豪夺,要把天下名画都搜罗归己。顾恺之就在他手下当个无关军国大事的小官。面对空空如也的箱子,顾恺之如何应对呢? 假如是我,我能够作出的选择有两种: 第一种:我就会指责桓玄:我的画就放在箱子里,贴上了封条,存在你这里。现在没有了,肯定是你拿去了。你得还给我。如果这样发问,顾恺之当时就会被杀。 第二种:我知道桓玄的为人,不敢指责他。就说,我的画本来就没有放在箱子里,本来就是一个空箱子,我不过是给您开个玩笑而已。这么说,也有灾难。你为什么给我开这么大的玩笑?依然有被杀的可能。 一般人想不起来应对这个尴尬境界的好方法。 顾恺之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这次灾难。他看到自己心爱的名画不翼而飞,竟然哈哈大笑道:“妙画通灵,变化而去,如人之登仙矣。”什么意思?一个人本来在庙里修炼,后来,有一天,他忽然不在庙里了。怎么回事呢?原来他进入仙境了。一个好人,修炼得道,就会去找神仙。世界上的好画也像一个修炼的人一样,他是有灵魂的。好画要选好主人,你看,画自己去找他的主人去了。这样说,偷画的人,不仅没有什么尴尬,反而受到了称赞。因为我是好人,所以,画自己找我来了。

此时此境,你能想到更巧妙的回答吗?所谓“痴”,就是装傻,在当时来说,是为人处世的一种好方法。

3. 所谓“画绝”,是说他的画令人拍案叫绝。只举一例,可见一斑。

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瓦棺寺要落成了,和尚请达官贵人来布施。别人捐钱,你捐五千,我捐一万。轮到顾恺之了,他大笔一挥,捐钱一百万。顾恺之素来贫困,大家都以为他在吹牛,和尚也请他勾去。顾恺之说:“给我准备好一面墙壁就行了。”和尚按照他的吩咐做了。只见顾恺之关上大门,来来去去一个多月,画出一躯维摩诘像。 维摩诘像画完了,只是没有点眼睛。他对和尚说,明天给维摩诘点眼睛,第一天来看画的人,每人布施十万;第二天来看画的人,每人布施五万;第三天来看画的人,就让他们随便捐钱吧!等到开启门窗,观者如云,顾恺之当众为维摩诘点眼睛,当眼睛点下去时,只见满室生辉,维摩诘好像要从墙上跳下了,与大家说话。众人欢呼,很快就捐钱百万。

我们在敦煌石窟中看到一幅维摩诘像,虽然不是顾恺之的作品,但是,也很生动。 一、

顾恺之的绘画作品

顾恺之的绘画作品,流传至今的作品是:《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和《列女仁智传》。

我们先讲《洛神赋图》。

《洛神赋》是曹操的儿子曹植的著名诗篇,讲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赋”是古代一种文体。曹植为什么写这首诗呢?曹植才华横溢,但有两件不如意的事:第一件,曹植爱着美女甄氏,但曹操作主,把甄氏嫁给了曹丕。第二件,曹操曾有意立曹植为太子,后来他的哥哥曹丕即位,对他百般刁难。不能够住在首都(那是的首都是洛阳),只能够到山东去做官。公元222年,曹植到京师洛阳谒见天子,这时甄氏已经死去,于是,天子曹丕就把甄氏的遗物“玉缕金带枕”给了曹植,曹植悲痛不已。当曹植从洛阳返回自己的封地山东,路过洛水,夜晚梦见了甄氏,就把梦中的情景写成一首诗,叫做《感甄赋》,后来改名《洛神赋》。文中塑造了洛神的动人形象,情真意切,文辞华美,因此受到历代文人的赏识。《洛神赋》确实是曹植的诗篇。这篇诗是不是曹植与甄氏的爱情悲剧故事呢?这只是一种猜测。即使曹植真的怀念当时的皇后、自己的嫂子甄氏,也未必敢于写成一篇华美的文章到处宣扬。曹植的《洛神赋》最大的可能是托物咏志,感事伤怀,,借洛神来抒发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哀叹自己的美好意愿的破灭。

顾恺之与曹植在情感上是相通的。顾恺之才华横溢,但常年仅仅以一个舞文弄墨的清客出现在政治舞台上,有他不多,没他不少。顾恺之心有不甘。他与曹植一样,无法直抒胸臆,于是也借这个神话故事曲折地表达了内心的痛苦。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为曹植的《洛神赋》所作的插图。全画可以分为七段:

第一段:初临洛水(第一卷,《中国传世名画全集》,第22—23页,上图)。

曹植一行由京师洛阳到山东,走了一天,当太阳将要落山时,主仆在洛水边林下小憩。 第二段:洛神初现(第一卷,《中国传世名画全集》,第22—23页,下图)。

正当曹植一行休息时,朦胧中仿佛看到洛神宓(mi)妃的身影,洛神穿着华丽的薄纱 罗衣,高高的发髻,细长的脖子,白嫩的肌肤,欲语的双眸,真是漂亮极了。就像曹植在诗中所形容的那样,“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再看看周围的景象,水面在飘动,红日在升起,惊鸿比翼双飞,游龙腾空。啊!洛神的身姿愈发娇艳了。本来没有许多洛神,只有一个洛神。画面上我们看到了许多洛神,实际上是曹植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所看到的不同姿态的洛神。

第三段:神人对晤(《中国传世名画全集》,第24—25 页,上图)。

曹植在坐榻上与洛神见面,他们似有感情的交流。含情脉脉,惟妙惟肖。那一丝柔情,

似无还有。这是多么美妙的一刻!空中的风停息了,河里的波平静了。各路神仙,都来助兴。但是,曹植无法高兴。因为洛神说的话太使人伤心了。那洛神轻启朱唇对曹植说:人神阻隔,无法弥补;青春年华,转瞬即逝;欢乐聚会,弹指一挥。这是无法改变的命运。

第四段:离别时刻(《中国传世名画全集》,第24—25页,下图)。

与洛神的欢聚很快结束了。洛神坐着六龙驾的云车驶向了洛水。云车异常华丽,华盖高耸车上,彩带飘舞。六龙驾车飞奔而去,波涛汹涌。那洛神回头,恋恋不舍。曹植望着飞逝而去的洛神,无限惆怅苦闷。

第五段:驾舟追赶(《中国传世名画全集》,第27页,上右图)。

曹植终于清醒过来,急忙命人驾轻舟,逆流而上,追赶洛神。船夫用力划桨,曹植坐在船头,心急如焚。大浪翻滚,更能表现曹植的心情。

第六段:心灰意冷(《中国传世名画全集》,第26页,上左图)。

洛神走远了,已经看不见了。但是曹植好像受到了特别的打击,一时反应不过来,神情呆滞,仍然枯坐在那里好长时间,可能坐了一夜,那两只蜡烛还没有熄灭。

第七段:走马上任(《中国传世名画全集》,第27页,下图)。

曹植万般无奈,只好乘车赴任。在他与洛神之间,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又有什么办法呢?画面驷马疾驰,四骑护驾,疾驰而去。只是曹植仍然心存侥幸,回头顾盼,希望洛神出现。

二、

《女史箴图》

下面,我们介绍《女史箴图》。

要说明《女史箴图》,先要说明《女史箴》。西晋的张华写了一篇文章,叫《女史箴》。什么叫“女史”?汉代后宫管理后妃的女官,叫做“女史”。什么叫“箴”?“箴”,就是箴言。什么是箴言,箴言是规劝的语言,写成文章,就是一种文体。《女史箴》这篇文章,就是女史这个官,规劝贾皇后的一篇文章。怎样规劝呢?就是给她讲故事。讲一个好的榜样,供她学习;讲一个坏的典型,叫她警惕。

我们要欣赏的《女史箴图》,就是为《女史箴》这篇文章所作的插图。

《女史箴图》为长卷,究竟有多长,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现仅存九段。据说1900

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为英军劫掠,1903年八国联军的掠夺者将此图卖给伦敦博物馆,至今仍藏该馆。《女史箴图》还有一个南宋摹本,现存故宫。

我们看到的《女史箴图》的九段内容,都是讲后妃的道德修养的,也就是说,后妃应当怎样对待皇帝,怎样对待其他的后妃,怎样看待自己的容貌等等。其中有一些道德准则,今天看来,还有积极意义;有一些道德准则,今天看来,没有积极意义,比如歌颂一夫多妻等等。我们在这里介绍其中两段内容:

第一段:修性修容(《中国传世名画全集1》,第28—29页,中图)。

画面有一个妇女对镜梳妆,如果就看画面,请大家猜一猜,这幅画要说明什么?也许,是赞扬这个嫔妃漂亮,也许,是批评这个嫔妃过分打扮。结果,都不是。画面上的题字说明了这份绘画的主题:人人都知道修饰自己的外表,而不知道修饰自己的品德。人一旦不注意修饰自己的品德,就会在礼仪方面出现过失。如果既注意修容,也注意修性,克制自己的欲望,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请大家注意,在顾恺之那里,仅仅依靠画面,是没有办法把主题表现清楚的,一定要依靠文字来说明。

第二段:同衾(qin)以疑(《中国传世名画全集1》,第28—29页,左图)。

画面是一张床,女人在为男人梳头。但男女没有亲切感,那男人对女人似乎很怀疑。我们不知道画面要表现什么。好在有文字说明:“出其言善,千里应之,苟违斯义,同衾以疑。”意思是说,如果说善,尽管声音很小,千里之外,都会响应。如果说些违背善的话,即使同床夫妻也会猜疑。为什么呢?这幅画没有回答。但是,《女史箴》在其它的地方有解释,因为神灵在幽暗深奥的地方,他在听众人说话,却不发出声响。

怎样评价顾恺之的绘画呢?顾恺之是这个绘画的初创阶段。 为什么说是初创阶段呢?

中国人物画的初创阶段,很不成熟。表现在:

1、顾恺之的绘画依附于文学。《女史箴图》和《列女仁智图》都是文学的插图,它附属于文学,绘画没有从文学中独立出来。如果没有文学,就没有绘画。绘画中的艺术形象无法表达内容,又要依靠文字的说明。如果没有文字,我们就不知道他要表现的内容。

2、绘画的表现不够真实。他不是按照人们看到的样子去表现,而是按照人们知道的样子去表现。例如,皇帝要大得多,大臣要小得多;主人要大得多,仆人要小得多;男人要大得多,女人要小得多,甚至不成比例。这是画家不知道怎样表现人物的高贵,就把他画得大些,也不知道这样表现人物的渺小,就把他画得小些。说明了这是绘画初创阶段的特征。

也许你会问,“洛神赋图”不是这样的。第一,洛神赋没有文字说明;第二,洛神赋没有把主人画的更大些。是的,《洛神赋图》与《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有原则的区别。但是,这就引起了人们的怀疑,《洛神赋图》究竟是不是顾恺之的作品?我也认为,知道怀疑。第一,在元代之前,关于《洛神赋图》为顾恺之的作品,没有任何记载。第二,《洛神赋图》与《女史箴图》的风格有本质的区别。洛神赋究竟是不是顾恺之的作品,是值得怀疑的。所以,我们判断顾恺之在这个美术史上的地位,应当不包括《洛神赋图》为根据。

三、

顾恺之的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顾恺之的杰出贡献,不是艺术作品,而是艺术理论。

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的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形写神”的理论标志着中国绘画发展的新阶段。

什么叫“以形写神”?

我们举一个例子。郭子仪的女婿赵纵侍郎,请画家韩干和周昉给自己画了两张肖像,大家都说画得很像。郭子仪就把这两张画像挂起来,不知道哪张画像更好。有一天,赵夫人回来了,郭子仪就问她:“你知道这两张画上画的是谁吗?”赵夫人回答说:“画的是赵郎。”郭子仪又问:“哪张像画得更像呢?”赵夫人说:“两张像画得都很像。”郭子仪又问:“那张像画得好呢?”赵夫人说:“后画的那张像更好。因为它不仅画得很像,而且能够表达赵郎的精神性格。”

这就叫“以形写神”。

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理论的意义就在于从此评价艺术作品的高下有了新的标准。 过去评价艺术作品高下的标准是真实。真实的作品是好的;不真实的作品是不好的。 现在,评价艺术作品高下的标准是传神。凡是能够传神的作品是好的,不能够传神的作品是不好的。

顾恺之为什么能够提出一个划时代的艺术理论? 有两条原因: 第一条,是艺术原因。

从先秦到魏晋,人们在绘画中追求形似。在《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为齐王绘画。齐王问,画什么最难?那人说,画犬马最难。又问,画什么最容易?那人说,画鬼魅最容易。齐王又问,为什么是这样呢?那人说,犬马从早晨到晚上都在我们面前走来走去,不能随便画,所以难。但是,没有人见过鬼魅,所以可以随便画,所以容易。可见,那时的绘画追求形似。 人们为什么忽然放弃了对“形似”的单纯追求呢?因为人们感到,艺术的魅力不在于“形似”。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人们有了新的认识。汉代刘安《淮南子》中说:“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矣。”这就是说,把西施画得很美,可是不能够打动人;孟贲是战国时的武士,传说他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虎兕。发怒吐气,响声震天。把他的眼睛画得很大,可是不能够使人觉得威武。为什么呢?因为失去了“君形”。什么叫“君形”呢?就是人物的生气和精神。可见,对人物外貌的单纯追求,反而失去了艺术迷人的魅力。于是,人们提出“神贵于形”、“以神制形”的观念。

第二条,社会原因。

顾恺之为什么能够提出“传神论”呢?这与当时的社会心理有密切的关系。魏晋时代,玄学清谈的风气大盛。评价人物的标准,不是外在的形象,而是内在的精神。在生活中“重神”,在艺术中也“重神”。有一个故事,曹操要见匈奴的使节,感到自己身材短小,不够雄伟,于是就对卫士说,你代替我当魏王,接见匈奴来使,我代替你当卫士。于是,曹操拿着刀,站在“魏王”的旁边。后来,有人问匈奴使者,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者说,对魏王没有深刻印象,但是,“魏王”旁边那个拿刀的卫士,精神勃发,是真正的英雄。

顾恺之“以形写神”的提出,在中国绘画理论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下面讲阎立本。 四、

阎立本的作品

阎立本的人物画较之顾恺之的人物画有了质的飞跃。

我们说过,顾恺之的人物画仅仅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初创阶段,难免有些幼稚。表现在:绘画要依赖于文学。 阎立本对绘画的最大贡献就是使绘画摆脱了对文学的依附地位。他的作品能够独立地表现复杂的思想感情,使中国古代人物画有了巨大的发展

阎立本最重要的作品是步辇图。

《步辇图》(《中国传世名画全集》,第1卷,第52—53页)描绘了唐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松赞干布派使者陆东赞来迎娶文成公主的故事。这是一个有复杂内容的故事。

《步辇图》,什么是辇?辇,是车,但是这个车没有轱辘,形似桌案,下面有四条腿,前后各有一对把手,由四个人抬着。画面上坐着的是唐太宗。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身边有九个`宫女,手执华盖,长扇,簇拥而立。 唐太宗对面有三个人。中间的那个是禄东赞,他是吐蕃王松赞干布派来迎娶文成公主的使者。在禄东赞的前面有一个穿红袍、留虬髯者,他是唐朝的典礼官。在禄东赞身后站立者是他的侍从官。 唐太宗这位“英明人主”,红色便装,雍容大度,面目和善,目光深邃,表情庄重,体魄魁伟,都显示出“帝王之相”。唐太宗正在询问禄东赞。禄东赞身穿小绿花袍,毕恭毕敬,正在回话。他们说话的内容,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据历史记载,唐太宗非常赏识禄东赞,想把琅玡长公主外孙女段氏嫁给他。本来,对于禄东赞来说,这是天大的喜讯。但是,禄东赞婉言谢绝了。他说了两条道理:第一,臣国中有妇,父母所聘,不敢弃也。第二,松赞干布尚未迎娶,臣不敢先于松赞干布在外私自招亲。两条道理,合情合理。唐太宗更加赏识禄东赞。禄东赞是吐蕃的宰相,在他当宰相的30年间,与大唐保持着友好关系,边境相安无事。 所有这些人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是,艺术家再也没有依靠文字说明,而是用绘画形象表现了这个复杂的故事以及每个人的思想感情。这确实体现了绘画的巨大进步。

阎立本还有一些作品,诸如:《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等等。 阎立本在人物画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大地推进了中国人物画的完善和发展。但是,阎立本依然停留在中国绘画发展的初级阶段。因为作为绘画作品还有不成熟的方面。例如,显贵的人物要大得多,次要的人物要小得多,甚至不成比例。这是画家不知道怎样表现人物的高贵,就把他画得大些,也不知道这样表现人物的渺小,就把他画得小些。说明了这是绘画初创阶段的特征。

在他的身后,就是中国人物画发展的高峰——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又是怎样一个人呢?请看下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