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 题 名 称 : 上料机的液压系统设计 学 院 : 专 业 : 姓 名 : __ 学 号 : 指 导 教 师 :
二0一0年 十二 月 二十八 日
0
上料机的液压系统设计
一、 背景介绍
液压传动是用液体作为工作介质来传递能量和进行控制的传动方式。液压
传动和气压传动称为流体传动,是根据17世纪帕斯卡提出的液体静压力传动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是工农业生产中广为应用的一门技术。如今,流体传动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液压传动和控制由于应用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及新工艺、新材料等后取得了新的发展,使液压系统和元件在技术水平上有很大提高.液压传动将向自动化、高精度、高效率、高速化、高功率、小型化、轻量化方向发展. 液压技术渗透到很多领域,不断在民用工业、在机床、工程机械、冶金机械、塑料机械、农林机械、汽车、船舶等行业得到大幅度的应用和发展。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我国液压技术现状
我国液压行业是从当年的小作坊、主机厂的车间或分厂发展壮大起来的。 经 过改革开放三十的发展,已经成为品种规格齐全、基本可以满足我国各种装备要求、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成为我国机械工业的重要基础行业。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液压行业企业从30年前的小作坊,主机厂的车间走出来,经过技术引进及消化吸收再创造,多次技术改造及工艺流程再造,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石和机械工业的基础产业,为国家大工程和重点项目配套 取得显著成就。近年来,我国液压行业企业为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提供了大量的液压系统,如三峡工程二、三期工程的升船机、启闭机液压系统秦皇岛码头二三期工程、宝钢、鞍钢等。
2.2 国际市场及贸易概况
美国十分重视寻找除美国本土外的市场,近年来美国流体动力工业出口额有所增长。2009年进口额高达14.67亿美元,出口额为13.01亿美元,比2004年
1
进口8.66亿美元和出口8.78亿美元,分别增长70%和48%。
日本是液压元件出口大国,2008年液压气动产品出口额液约为261亿日元,占总产值比例的11.5%,液压产品主要输往美国、韩国、台湾、中国。
德国液压气动工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直接出口额占总产值的45%,另外还有35%装在主机上出口。2007年出口额37亿马克(液压占75%),主要输往西欧、东欧、美国、非洲、西洲及中近东。
英国是液压气动产品出口的重要国家之一,液压直接出口为总销售额的40%,约为2.3亿英镑。出口主要国家为美国、法国、亚洲及澳洲、日本、加拿大、其它欧洲国家。
2.3 我国液压工业与世界的差距
我国液压工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与主机发展要求以及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
(1)质量、可靠性仍需提高,使用寿命偏低。 (2)技术水平低,制约着液压工业的发展。
(3)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尚待调整绝大多数规模都不大,基本上没有独立的产 研发能力。
(4)设计技术水平低,产品低水平重复仿制严重,自主创新少。
(5)把握市场性息能力差,不具备适应市场的需求跟进开发研究的能力,售后服务水平偏低。
2.4我国液压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与先进工业国家比,我国液压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低,不能满足我国装备制造业 的需求,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2) 原始性自主创新层面的项目少,应用面窄,即使有,也是常带有预研性质, 且多数停留在理论上,没有很好将成果进行工程化试验。
(3) 集成性自主创新层面范围不广,不能针对重大装备的需求对液压工程技术 总体实施集成性自主创新,国家所需的重大装备只能靠进口。
2
(4)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层在技术引进后,多数还处于仿制研究的状态, 缺乏自主创新内容,产品难以进入国际市场,而且存在识产权侵权问题。 (5)外资独资设厂,兼并国有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日趋加快, 竞争不对称性使国内企业处于下风。
2.5 液压业的发展趋势
(1)节省能耗,充分利用能量,提高效率,如果全部压力能都能得到充分利用, 则将使能量转换过程的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2)发展机电一体化元件和系统。电子技术和液压传动技术相结合,使传统的 液压传动与控制技术增加了活力,扩大了应用领域。
(3)发展具有比例阀的耐污染和伺服阀高精度、高频响的直动型电液控制阀。 (4)重视环保,发展零泄漏液压系统和低噪声元件环保型产品将具竞争优势。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加强,开发保护型液压产品,将成为今后液压技术的主流。 (5)应用现代控制技术,提高电液压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
三、课题研究目的、要求、内容
目的:按液压上料机的工况需求,设计其液压传动系统,并进行系统的结构与
装置的设计。
要求:1、熟悉零件设计与工程制图、机械原理。 2、熟悉液压元件及液压系统的设计计算。
本课题进行过程中能使学生在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的能力;理论 分析的能力;制定设计或实验方案的能力;设计、计算和绘图的能力;写论文和说明书的能力等方面得到综合训练。
内容:分析上料机的运动工况,做出速度图和负载图,选择基本回路,拟定液压传动系统,选择液压元件,进行校验计算;设计液压集成块,完成总装置的结构设计,并绘出重要的零部件图。 实际的液压系统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能源装置
它的作用是利用液体把原动机的机械能转换成液压能;是液压传动中
3
的动力部分。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液压泵,它给系统提供压力油。为液压传动提供加压液体的一种液压元件,是泵的一种。它的功能是把动力机(如电动机和内燃机等)的机械能转换成液体的压力能。影响液压泵的使用寿命因素很多,除了泵自身设计、制造因素外和一些与泵的使用相关(如联轴器等)的选用、试车运行过程中的操作等也有关。
液压泵的工作原理是运动带来泵腔容积的变化,从而压缩流体使流体具有压力能。 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泵腔有密封容积变化。
液压泵的主要性能参数:1)液压泵的压力;2)液压泵的排量、流量和容积效率;3)液压泵的功率和效率;4)液压泵的转速。 按流量是否可调节可分为:变量泵和定量泵
输出流量可以根据需要来调节的称为变量泵,流量不能调节的称定量泵 按液压系统中常用的泵的结构分为:齿轮泵、叶片泵和柱塞泵3种 液压泵的选用原则:1)是否要求变量;2)工作压力;3)工作环境;4)噪声指标;5)效率。 (2)执行元件
它是将液体的液压能转换成机械能。其中,油缸做直线运动,马达做旋转
运动。
(3)控制调节元件
包括压力阀、流量阀和方向阀等。它们的作用是根据需要无级调节液动 机的速度,并对液压系统中工作液体的压力、流量和流向进行调节控制液压阀的性能参数:公称通径和额定压力。 (4)辅助元件
除上述三部分以外的其它元件,包括蓄能装置、管件各种管接头(扩口式、焊接式、卡套式)、高压球阀、快换接头、软管总成、测压接头、管夹等及邮箱等,它们同样十分重要。
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中有两大显著特征。第一个特征:液压传动中工作压力取决于外负载。第二个特征:活塞的运动速度只取决于输入流量的大小,与外负载无关。从这两个特征可以看出,与外负载力相对应的流体参数是流体压力,与运动速度相对应的流体参数是流体流量。因此,压力和流量是液压传动中的两个
4
最基本的参数。
四、技术路线
1、调研分析,资料收集。
2、分析工况和负载,确定主要参数。
3、设计基本回路,绘制液压传动系统原理图,选择元件。 4、校验计算和集成块设计。 5、绘制油箱和液压缸及其零件图。 6、部件图和总装图的结构设计。 7、整理文档,撰写论文。
五:关键技术介绍
液压系统的功率损失一方面会造成能量上的损失,使系统的总效率下降,另一方面,损失掉的这一部分能量将会转变成热能,使液压油的温度升高,油液变质,导致液压设备出现故障。因此,设计液压系统时,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还应充分考虑降低系统的功率损失。液压系统的压力、容积和机械损失构成总的能量损失,这些能量损失都将转化为热量,是系统油温升高,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为此,必须对系统进行发热与升温的计算,以便对系统升温加以控制。对于较为简单的液压系统,可以分别计算系统中个发热部位的发热功率,再求其和。 当油液在管路中流动时,还存在着沿程压力损失和局部压力损失,因此设计管路时尽量缩短管道,同时减少弯管。
压力损失过大也就是液压系统中功率损耗的增加,这将导致油液发热加剧,泄漏量增加,效率下降和液压系统性能变坏。同时,要考虑到压力损失而需要给系统提供足够的压力来驱动系统。系统进油路上的压力损失由管道的沿程压力损失、局部压力损失和液压阀类元件的局部压力损失三部分组成。在管道布置尚未确定前,只有液压阀类元件的局部压力损失可以较好的估算出来,而且这部分损失所占比例较大,故由此基本上可以看出系统压力损失的大小。
估算液压系统效率时,主要应考虑液压泵的总效率、液压执行元件的总效率及液压回路的效率。
5
六: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1根据参数要求设计合适的回路 2 如何减少回路压力损失及热量损失 3如何进行三维建模
七、日程安排
序号 1 2 3 4 5 6 7 各阶段名称 查阅资料、开题报告、翻译 分析工况和负载,确定主要参数 日 期 起止日期 基本回路,系统原理图,元件选择 校验计算和集成块设计 绘制油箱和液压缸及其零件图 部件图和总装图的结构设计 整理文档,写论文,准备答辩 八、参考文献
[1]:徐福玲,液压与气压传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力士乐液压元件产品样本,博世-力士乐公司,2004 [3]:机械零件设计与工程制图
[4]:Hydraulic and Pneumatic (英文期刊)
[5]:左健民,液压与气压传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6]:液压、气动与密封(中文期刊)
[7]:贾培起.液压缸.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8]: 张威,Solidworks 2001 PLUS实用教程,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6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