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断题是历年各地中考的一种必考题型,这类题所包含的内容较多,条件隐蔽,变化较大,关系复杂,综合性强,是学生较位容易失分的题型。近年各地所考中考题灵活度越来越大,题目越来越新颖,这就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就此种题型及解法来浅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 图表类推断题 二、
Ba2+ Ca2+ Ag+ NO3- 溶 溶 溶 Cl- 溶 溶 不溶 SO42- 不溶 微溶 微溶 CO32- 不溶 不溶 不溶 此类题目一个很重要的解题步骤就是要认真地去找到突破口。而要能准确而快速地找出,就必须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大胆推敲出来。来。
例1 现有Na2CO3、BaCl2、H2SO4、Ca(NO3)2、AgNO3五种 失去标签的稀溶液。为了鉴别它们,先取溶液各少行许进行两两混 合实验,现象如图(↑表示生成气体,↓表示生成沉淀,—表示 无明显现象,空格表示未做实验)。
⑴ 根据实验判断,各溶液应是:A B C D E 。 ⑵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 A+C ②B+E ③C+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qu。
例2 (2001年广东省中考题)下面是几种物质的转化关系。阅读后,用化学式回答下列问题:
⑴ 若E、F皆为蓝色,则C 是 。如果B是水,那么A是 ;如果B是酸溶液,而A不溶于水,则A是 ,此时,A与B反应的类型是 ;
⑵ 若E为棕黄色,F为红褐色,则C是 。如果B是水,那么A是 ;如果B是酸溶液,而A不溶于水,则A是 ,A与B反应的方程式是 。
三、 文字类推断题
这种题型既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完题干内容之后,冷静地去分析题目所包含的信息,从中抽取出可利用的知识点,然后逐一去推断出来。
例3 (97年辽宁省中考题)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碳酸钙、硫酸钾、硝酸钠、氯化铁、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做实验得到以下结论:(1) 将此固体粉末加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上层溶液为无色。(2) 该白色沉淀部分溶于稀硝酸,且有气体放出。从实验可判断,该粉末中一定含有 ,一定不含有 。
例4 (2002年广州市中考题)化合物A在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工业上它是由化合物D在一定条件下分解得到的。A可与化合物B化合为C,与化合物E化合为D。由C出发有两种途径得到D:一是利用C和原料D分解时的另一种产物E反应;二是由C和G在溶液中反应。这两种途径生成的D经过处理,是一种细微的粉末,可以放在牙膏中提高洁齿效果,还可以用作化妆品、纸张和塑料制品的填充剂。已知D可与化合物F的水溶液反应生成H、B和E;F的水溶液可与化合物G反应生成B、E和J。J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
请你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 J的化学式是 ,A的俗名是 。
⑵ D与F的水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⑶ 由C生成D的两种途径的化学方程式是 ①: 。
②: 。
⑷ 在生产A的工厂中,由C生产D,采用途径 (填①或②)更好,理由是 。
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熟练掌握课本中的一些常见特征反应,有意识地对各种推断题型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相信这类题目也就不会成为一个难点了。另外在解推断题的过程,一些常用的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它通常是解此类题目的题眼。如能够充分利用好它们,很多的推断题也就能迎刃而解。下面在此列举出来。
(一)、具有明显颜色特征的物质
(1)黑色:炭粉、氧化铜、二氧化锰; (2)红色:铜、氧化铁、红磷; (3)黄色:硫、氯化铁溶液; (4)蓝色:氢氧化铜、胆矾;
(5)绿色:碱式碳酸铜、亚铁离子; (6)红褐色:氢氧化铁; (7)空中出现白雾:浓盐酸、浓硝酸。
(二)、反应时有明显现象或火焰颜色的反应或特征现象
(1)硫在纯氧中燃烧为蓝紫色火焰; (2)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3)火星四射:铁丝燃烧; (4)耀眼白光:镁条燃烧; (5)生成红褐色沉淀: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 (6)生成蓝色沉淀: CuSO4 + 2NaOH = Cu(OH)2↓+ 2NaCl; (7)两种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AgNO3 + HCl = AgCl↓+ HNO3
BaCl2+ H2SO4 = BaSO4↓+ 2HCl;
(8)使石灰水变浑浊:Ca(OH)2+CO2 = CaCO3↓+H2O;(11)在空气中能自燃的是白磷。 (9)有黑色变红色的反应:H2、C和CO还原氧化铜;(10)与血红蛋白结合,有毒的是CO; (三)、具有最大(小)性质的物质、元素
(1)最轻的气体是氢气;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4)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单质是氢气,化合物是甲烷;(6)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四)、反应条件唯一的化学方程式: 2H2O
2H2↑ + O2↑
(五)、具有特殊结构的原子: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核内没有中子。
1.(2005 湖南益阳)A、B、C、D是常见的化合物,A中含有钾元素。他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
①2A+B=C+2H2O ②C+D=BaSO4↓+2A ③D+CuSO4= BaSO4↓+Cu(OH)2↓ 根据以上信息,推断A、B两物质化学式:A B ;
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 2.(2007 山西)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可能含有CuSO4、BaCl2、Na2SO4、Na2CO3、KCl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同学对其组成进行了探究,过程如下:
根据以上实验推断,这包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定不含有 ;可能含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生在实验室发现一没有瓶塞的试剂瓶,里面装有白色固体试剂,瓶上标签已经严重腐蚀,看不清上面的字迹,但可以判断里面所盛试剂由三种元素组成。为确定该白色固体的成分,他取少量该固体配成无色溶液A,然后进行了以下实验:
(1)无色试剂B是 (填名称),气体E是 (填化学式,下同),白色沉淀F是 。
(2)若无色溶液D中只含一种溶质NaCl(不考虑前面加入的B试剂),则无色溶液A中一定含有 。
4.有A、B、C、D四种无色溶液,分别是碳酸钠溶液、硫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稀盐酸中的一种,下表是它们两两反应的现象(“↑”是产生气体,“↓”是产生沉淀,“—”是无明显现象),试判断A、B、C、D依次是 、 、 、 。
A B C D 强化训练:
1.有一混合气体由HCl、CO、H2、H2O、CO2组成,将其依次通过①足量氢氧化钠溶液,②浓硫酸,③灼热氧化铜后,剩余气体是 ( )
A、没有气体剩余 B、只有CO2剩余 C、只有H2O 剩余 D、H2O和CO2 2.甲、乙、丙、丁分别是NaCl、Ba(NO3)2、Na2CO3、HCl四种溶液中的一种。已知甲和丙可以反应,甲和丁也可以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丁不可能是Ba(NO3)2 B、甲一定是Na2CO3
A ↓ ↓ — B ↓ — — C ↓ — ↑ D — — ↑ C、丙一定是盐酸 D、甲一定是NaCl
3.(2006 唐山课改区)老师请小刚帮助他将失去标签的盐酸、氯化钠、氢氧化钠三瓶溶液鉴别出来,重新贴好标签。为了鉴别这三种溶液,小刚取这三种溶液各少许,分别编号为A、B、C,按下图步骤进行实验,同时观察现象。
A为 溶液,B为 溶液,C为 溶液。
4.(2004 无锡)从抹石灰浆的墙壁上掉下的一块白色固体,为探究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①将固体研磨成粉末状,加水搅固体没有全部溶解 拌 ②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试液 溶液呈红色 ③取不溶物,滴加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一定有CaCO3和Ca(OH)2 B、一定有Ca(OH)2 ,可能有CaCO3 C、一定没有CaCO3和Ca(OH)2 D、一定有CaCO3,可能有Ca(OH)2 5.(2006 长沙)根据下列化合物与单质相互转化的关系,回答: (1)若乙的溶液为浅绿色,Y是红色固体,则X是 。 (2)若在常温下乙是气体,则X是 。
6、已知A、B为两种黑色粉末,D为红色单质。A、B、C、D、E五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
(1)C的化学式为 ; (2)A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是 ;
(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7.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硫酸钾、碳酸钙、硝酸钠、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取少量该固体粉末加到足量水中,充分振荡,得到白色沉淀,向该白色沉淀中加入稀硝酸,只有部分溶解,且有气体放出。请你回答; (1)该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 。 (2)写出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
② 。
8.(2007 汕头中考)右图中每条连线表示两端的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甲、乙、丙、丁分别为Mg、BaCl2、Na2CO3、HCl中的一种。 (1)写出乙和丙的化学式:乙 ,丙 。 (2)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甲和乙: 丙和丁: (3)图中反应①属于基本反应类应,又称为 反应。 9.(2007 十堰中考)实验室有一素)组成的白色粉末和一瓶标签破
型中的 反
包由两种盐(不含氢元损的未知酸溶液。为了
确定各自成分,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
已知A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固体B是农业上常用的两种元素组成的钾肥。 则:气体A是 ;未知酸溶液是 ;组成白色粉末的两种盐
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10.HCl、NaCl、NaOH、Na2CO3、Ca(OH)2几种溶液中取出其中的两种混合, (1)若混合后溶液质量减小,可能的组合是 、 。 (2)若混合后溶液质量不变,但发生了化学反应,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 、 。
(3)将稀硫酸逐滴滴入剩下的几种组合中,若产生气体与加入稀硫酸有如 右图所示的关系,则这样的组合可能是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