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简史(或历史回顾)
第三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1. 发展心理学有广义、侠义之分。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科学。
种系心理的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一个是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包括动物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
❖ 动物心理学主要研究低级动物心理如何演化到类人猿心理的发展历程,以揭
示动物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大致图景。
❖ 随着动物的不断进化(主要为神经系统的发展),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由刺
激反应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哺乳类动物尤其是灵长类动物)。(见教材P5-6)
❖ 民族心理学主要研究生活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各个民族的心理并加以对
照,以勾画出人类心理发展历程的大致轮廓。
狭义:是指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和行为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着重揭示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并探讨个体心理从一个年龄阶段发展到另一个年龄阶段的规律。
具体包括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什么是儿童?儿童是指从出生到成熟这一时期所有的人类个体。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以儿童从出生(甚至受精卵)开始到初步发展为一个成人(0——18)这一时期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3.心理发展:主要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心理所发生的连续的、持久的、稳定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4.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定向性与顺序性
❖ 在正常条件下,人的身心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
而且这种顺序是不可逆的,也不可超越。例如,儿童的身体和动作的发展是按照两条法则进行的:一是自上而下(头尾法则),一是自中心向边缘(近远法则)。自上而下法则是指儿童的身体和动作的发展是先从头部开始依次向身体的下部发展。
❖ 人的心理活动是从简单、具体不断地向复杂、概括发展;从无意向有意发
展;从笼统向分化发展;从零乱到形成体系。
(2)连续性与阶段性
❖ 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
续的,但由于受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心理发展就呈现出阶段性。
❖ 在一定时期内,心理方面相对平稳的、细微的变化属于量的积累,体现了发
展的连续性;
❖ 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取代旧质要素而占据优势的主
导地位,这时量变的过程就发生了质的“飞跃”,使心理发展由一个阶段上升到另一个新的阶段,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
❖ 这种发展是连续不断和相互衔接的,前一个阶段往往孕育着后一个阶段的一
些年龄特征,并为后一个阶段的发展做准备;后一个阶段最初还保留着上一个阶段发展的某些特点,它是前一个阶段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延伸。
(3)稳定性与可变性
❖ 心理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在一般情况下,人的心理发展的顺序、变化速度和主
要年龄特征是大体稳定和一致的。这是因为心理发展是受许多比较稳定的因素支配的。例如:人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程序,知识本身的深浅也是有一定的顺序的,这就决定了个体的心理发展在一定时期或阶段内,有一定的、不能突破的限度,表现出基本相似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如:半岁以前的儿童无论如何是不会学会“说话”的,其心理发展水平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 心理发展的可变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心理发展的
某些年龄特征和水平可以在一定范围或程度上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 例如,现在的儿童之所以比以前的同龄儿童更聪明,就是由于随着社会的发
展、教育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儿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许多早慧儿童的出现便是最好的说明。
❖ 但是,如果儿童的家庭生活环境不良,正常的社会生活条件被剥夺,也会造
成儿童心理发展的滞后甚至出现异常。
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轰动南京的“马超事件”
❖ 轰动南京城的“伊莎贝拉事件”
❖ 南京铁路局工人马超由于个人生活受过挫折,精神受过刺激,患有典型的强
迫症。他害怕自己的孩子受人欺负,于是将三个孩子一直关在家中。1989年3月,当人
们发现这一情况时,大女儿已19岁,二女儿15岁,最小的儿子也已11岁,但他们的智力年龄经测试分别是5岁、3岁和1岁。
❖ 此事件与美国的“伊莎贝拉事件”非常相似,说明家庭及其主要成员在很大
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社会化甚至一般的心理发展和精神健康。
(4)不平衡性和差异性: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进程不是千篇一律地按照一个模式进行的,也不总是按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
A.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在发展进行的速度、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以及最终达到的水平等方面都表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例如,在身心发展方面,婴儿期是第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发展的关键期,然后是幼儿期、童年期的平稳发展,到了少年期又出现第二个发展的加速期、高峰期,然后再是平稳地发展。
B.心理发展的差异性:是指不同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尽管有着基本相同的发展顺序和规律,表现出大致类似的年龄特征;但由于遗传素质的差异,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以及个体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在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各种心理机能优势领域的表现,情绪的稳定性、人格特征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个别差异性。 例如,在人格发展上,不同儿童所具有的能力、气质、性格、兴趣等都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想象力丰富,爱好文学,擅长诗词;有的逻辑思维能力发达,偏爱理科,数理化成绩优异。有的聪明好学、活泼爱动,热心助人,有的则迟钝懒惰、内向孤僻,冷漠自私等
心理发展的差异性:白痴学者(idiot savant)是指轻度或中度精神发育不全(IQ低
于70),而同时在某(些)方面具有超群认知功能的人。其特殊才能可表现在日期推算、计算数字、音乐、绘画、背诵、查阅字典、下象棋,甚至是某一专业知识领域。
5.发展的关键期
❖ 形态学家发现,只有在植物衍生的某个特定时期,加上某种条件才会产生特
定的形态变化,这个时期就称为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或者说,一个系统在迅速形成时期,对外界的刺激特别敏感。
❖ 例如,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机体各系统与器官迅速发育成长的时期,
若受到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就极易造成先天缺陷。
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劳伦兹(K.Z.Lorenz)在研究小鸭和小鹅的习性时发现,它们通常将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对象当作自己的母亲,并对其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这种现象叫“母亲印刻(imprinting)”。心理学家将“母亲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动物认母的关键期(critical period)。
关键期的最基本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如小鸭的追随行为典型地出现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超过这一时间,“印刻”现象就不再明显
❖ 心理学家运用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
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印度“狼孩”
❖ 一般认为有四个领域的研究可以证实关键期的存在:鸟类的印刻、恒河猴的
社会性发展、人类语言的习得以及哺乳动物的双眼视觉。
心理发展关键期列举
❖ 0-2岁 亲子依恋关键期
❖ 1-3岁 口语学习关键期
❖ 4-5岁 书面语学习关键期
❖ 0-4岁 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 5岁左右 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
❖ 10岁以前 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
❖ 5岁以前 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
❖ 10岁以前 动作机能掌握的关键年龄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 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或基本原理
在儿童心理发展基本原理或规律问题上,各种心理学派别之间的争论可以归为四点:
❖ 1.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
❖ 2.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或内部矛盾问题
❖ 3.关于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
❖ 4.关于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问题。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心理发展的各年龄阶段,儿童所表现出来
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它标志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
❖ 2.年龄特征的划分标准。
3.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研究
❖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和年龄有联系的。因为年龄是时间的标志,一切发展
都是和时间相联系的,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
❖ 同时,它是从许多个别的心理特征中概括出来的某一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一
般趋势、典型趋势、本质趋势,而不能代表这一年龄阶段所有个体心理发展的个别特征。但是它却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整体特征。
❖ 另外,在一定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是可
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务
❖ (一)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 (二)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 (三)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 (四)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五)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四、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首先,儿童发展心理学丰富和发展了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 其次,儿童发展心理学还为辩证唯物论提供理论依据 。
❖ (二)实践意义
1.它可以为儿童教育提供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2.可以为儿童医疗保健工作提供必要的儿童心理知识 。
3.可以为家庭教育特别是儿童的父母亲们提供教养孩子的心理学知识。
第二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简史(或历史回顾)
❖ 一、西方早期的儿童观
有史以来,儿童多半被认为是成人的雏形,“只是比较小、比较弱、比较笨的成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强壮聪明起来,显露出身上确实始终存在的成人特征。”
❖ 在古希腊、古罗马社会,儿童被认为是未来的公民,接受成人式的任务训
练。人们甚至从未想过,作为儿童,他们有自己的天性。
一、 西方早期的儿童观
❖ 《旧约全书》中的观点是,儿童是被剥夺权利的、邪恶的人,他们生来就有
原罪。这些天生的罪人需要严加管制,以免变得更为邪恶。
❖ 《新约全书》中则提到,儿童天生是无罪的,是善良的,只要环境不影响他
们的正常成长,长大就是好人。
❖ 早期的儿童观可以在艺术作品中得到很好的反映。儿童最早出现在绘画艺术
中,大约在12世纪,那时画中的儿童不如说是“缩小了的成人”。
❖ 13世纪以后,艺术作品中的儿童如天使、圣婴耶稣、裸体小男孩普托
(Putto)等开始像儿童了。圆脸蛋的小普托出现于14世纪末,并且很快就成为一种装饰图形而盛行于世。但儿童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作为成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被点缀在成
人之间。
文艺复兴运动(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的强有力冲击引起了社会结构和家庭观念的更替,进而导致儿童观的变革。到15世纪末,出现了很多关心儿童利益与教育的趋向,印刷术的使用助长了这一趋势,有关儿童护理与教育的文字材料都流传开来。但由于文艺复兴的主旨在于恢复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因而针对儿童的教材多半是古典科目,教育方式也是强制的、较死板的。
❖ 一直到17世纪以后,一种全新的儿童概念逐渐形成,人们开始注意到儿童甜
蜜、纯洁、逗人喜爱的天性,把儿童作为有个性的人来了解和抚爱了。从此以后,养育健康而又有成就的孩子就成为父母最关心的事情。
西方现代的儿童观
❖ 1.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应该拥有基本的人权。
❖ 2.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故而不能把他们等同于成人,或把成人的一套
强加于他们,或放任儿童自然、自由发展。
❖ 乐的童年。
3.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作准备,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他们应当享有快
❖ 的。
4.儿童是具主体性的人,是在与各种丰富的活动之中不断建构他的精神世界
❖ 5.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 6.幼儿才能的发展存在递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
❖ 7.儿童的本质是积极的,他们本能地喜欢和需要探索学习,他们的认识结构
和知识宝库是其自身与客观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自我建构的。
❖ 8.实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其先天的生理遗传充分赋
予了实现全面发展的条件,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充分发展。
9.儿童的学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模仿学习,交往学习、游戏学习、探索学习、操作学习、阅读学习。成人应尊重幼儿各种学习形式,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
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一)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 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除了与近代社会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密切相关外,有两大因素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 首先是自然主义教育运动的影响。
❖ 其次是进化论的影响。
1. 自然主义教育运动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尊重儿童、发展儿童天性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利用儿童心理的特点与规律去教育儿童。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从人的本性出发,把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分为四个年龄阶段,并编写了第一本以儿童年龄特征为基础,系统讲述科学知识的书《世界图解》。此外,夸美纽斯还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儿童特点并能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教育与教学原则。
英国哲学家洛克(J.Locke)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在出生时就如一块白板,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从后天的经验中获得的,因此,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在他看来,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异9/10是由教育决定的。他强调要培养儿童的兴趣,发展儿童的独立能力,并认为良好习惯的培养应从很小的年龄就开始。
法国思想家卢梭(J.Rousseau)的儿童观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尔——论教育》一书中。通过虚构的儿童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过程,提出儿童虽然不是成人,但也不是成人的宠物和玩物。他首先是一个“人”,有自己的意识和情感的人。成人要尊重儿童,对儿童的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法则”,应按照他们的本性,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
卢梭关于儿童天性中包含主动自由、理性和善良因素的结论,以及他呼吁保护儿童纯真天性,让儿童个性充分发展的主张,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总体上看,自然主义教育运动的盛行,对了解儿童心理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2. 进化论的影响
在《人类的由来和性选择》(1871)中,达尔文提出“人猿同祖”,并认为人与动物具有心理上的连续性;《动物与人类的表情》(1872)则进一步分析了人类与动物表情上的共性和“尽管人类和高等动物之间的心理差异是巨大的,然而这种差异只是程度上的,
并非种类上的。我们已经看到,人类所自夸的感觉和直觉,各种感情和心理能力,如爱、记忆、注意、好奇、模仿、推理等等,在低于人类的动物中都处于一种萌芽状态,有时甚至处于一种十分发达的状态。” --达尔文共同的发生根源。
达尔文不仅从种系演化的途径研究了人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也从个体变化的途径研究了个体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他认为,通过对儿童的观察研究可以了解人类心理的发展,并揭示动物心理向人类心理的演变过程,儿童成了研究进化的最好的自然实验对象。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心理发展的记录而写就的《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是儿童心理学领域早期的专题研究成果之一。
(二)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1. 1882年,德国生理、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 其他的研究学者 (1)德国医生提德曼 ( 2)法国儿科医生罗别许 (3)席格门法国人 4)库斯漠,德国人
二、 西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一)20世纪早期:20世纪早期的儿童心理学研究开始于霍尔(G.S.Hall1884-1924)。霍尔是美国儿童心理研究运动的创始人,享有“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的称号。他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演说”,认为人类胎儿在胎内的发展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如胎儿在一个阶段是有腮裂的,这是重复鱼类的阶段),而儿童时期的心理发展则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
此期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强调发展是成熟的结果 2. 收集描述正常发展的材料3. 弗洛伊德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兴起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到该世纪60年代中期
1. 阐明和检验、解释儿童行为的理论
2. 强调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3. 偏重实验室研究
(三)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现在
1. 重新发现了皮亚杰理论
2. 重新研究遗传和成熟对行为的影响
3. 试图把认知发展和社会行为联系起来
4.将儿童心理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
三、 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儿童心理学同心理学一样,也是从西方引进的。在20世纪20年代,科学的儿童心理学开始传入中国。
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他于1925年发表了《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这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
此后,西方各学派(如测验学派、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格式塔学派等)的儿童心理理论及研究相继被介绍到中国;同时,我国心理学家也开展了自己的一些研究。
第三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矛盾性原则3.层次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5.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常见的研究方式、类型的选择
1. 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指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
2. 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时指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某几个年龄(年级)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3. 聚合交叉研究:聚合交叉研究是指在横断研究的基础上在进行纵向研究,然后,按年龄和观测年份交叉归类,这样,在同一年龄组中包括有不同年代成长的个体,可以消除一部分“世代变化”的干扰,同时也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5-10年)内,完成较长年龄范围(30-40年)的资料的收集、研究。
4. 跨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亦称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各种不同
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