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贯彻落实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分析了桂林市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快发展桂林现代农业的对策,即抓规划、抓示范、抓主导产业发展、抓基础设施建设、抓农村人才培训。
关键词现代农业;现状;问题;对策;广西桂林
中图分类号f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305-02
1桂林市农业发展现状
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与传统农业相比,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标志。总体而言,当前桂林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1-2]。 1.1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201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3项综合指标位列广西前茅。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19.21亿元、农业增加值达183.47亿元,居广西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 389元,居广西第三。农村人口主要农产品人均产量高于广西平均水平,有的达到甚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粮食总产量达到193
万t,人均粮食产量547 kg;蔬菜总产量达到323万t,人均蔬菜产量1 038 kg;水果总产量达到252万t,人均水果产量489 kg,人均肉类产量116 kg,已经打好建设现代农业的经济基础。 1.2现代农业量化标准
由表1可以看出,除“农业就业与社会就业比重指标”外,其余全部高于起步阶段标准,其中不少指标已基本达到实施阶段标准。 1.3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1.3.1良种覆盖能力。 “十一五”以来,全市累计引进、推广水稻、水果、蔬菜、油料、花卉等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224个,推广面积达到75.07万hm2,良种覆盖率达90%。其中,优质稻占水稻播种面积的85%以上,优质水果占总产量的60%。
1.3.2良法应用能力。“十一五”以来,全市引进、推广无公害技术,水稻免耕、抛秧栽培,银杏早结丰产,罗汉果平地栽培,水果“三避”、生物防治病虫害等先进实用技术76项。为大幅提高优势特色农产品栽培技术水平提供了科技保障[3-5]。
1.3.3自主创新能力。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市相继开展了罗汉果、荔浦芋、马蹄等作物品种脱毒组培育苗,罗汉果品种选育及平地栽培,柑桔黄龙病发生及防治,柑桔新品种引种试验、无病毒苗木繁育栽培试验,银杏早结丰产研究,南方梨品种调整及改良,梨树提早落叶、二次开花影响产量技术研究,葡萄推迟成熟栽培,水稻“三免技术”研究,航天植物选育试验等,均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1.3.4现代农业发展模式。20世纪80年代,桂林市恭城县围绕农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庭院经济高效化,率先推广使用沼气,建立“养殖—沼气—种植”生态链。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养+沼+种”生态模式已发展成为“养殖+沼气+果+灯+鱼+捕食螨+黄板”的新生态农业模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之一,恭城县的成功实践,为全市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典型范例。 1.4农业标准化水平
1.4.1生产标准体系。截至2010年,全市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15.13万hm2,占耕地面积56%,通过绿色食品认证3.33万hm2,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基地创建保持全广西领先。在全市12县5城区中,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区)已占全市县(区)总数的71%。目前,全市有71个农产品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权,有6个企业43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养殖业建成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235个,其中通过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90个,产品认证10个,10个县被列为全区无公害养殖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县。
1.4.2质量监管体系。全市投资2 000多万元筹建了“桂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在市区和县城主要农贸市场设立了蔬菜质量检测室,在110多个乡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流动检测站,形成市、县、乡3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
1.5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市委、市政府制定实施了《桂林市优势农产品和地方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规划》,出台《做大做强优质粮、优势水果、特色蔬菜、食用菌、罗汉果五大产业扶持办法》《桂林市十佳农业生产基地评选奖励办法》以来,在系列政策措施的激励下,在市、县、乡党委、政府的推动下,以优势、特色农产品为支撑的规模化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在全市迅速形成,初步奠定了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基础。
种植业形成了以湘桂走廊为主的3.33万hm2柑桔产业带;以永福、临桂、龙胜为主的0.53万hm2罗汉果生产基地;以全州、永福、临桂为主的10.00万hm2优质粮生产基地;以兴安、全州、资源为重点的0.67万hm2葡萄(提子)生产基地;以荔浦、恭城、全州为主的0.87万hm2芋头生产基地;以灵川、兴安、全州为主的2.67万hm2银杏产业带;以荔浦、平乐为主的0.93万hm2马蹄生产基地;以恭城、平乐、阳朔为主的2.00万hm2月柿生产基地和1.00万hm2沙田柚生产基地;以海洋山山脉和越城岭山脉等山区为主的4.00万hm2反季节商品蔬菜生产基地;以越城岭山脉为主的8.67万hm2毛竹生产基地等。
养殖业形成了以全州、荔浦、兴安、灵川、灌阳、平乐和阳建为主的300万头瘦肉型猪(仔猪)生产基地,以临桂、雁山、永福、灵川和全州为主的4 000万羽家禽产业化生产基地,以全州、兴安、灌阳为主的3.33万hm2禾花鱼生产基地,以越城岭、海洋山山脉
为主的冷水鱼产业带等。 1.6农业产业化水平
据统计,截至2010年,全市已建成上规模、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加工型、种养型、流通型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64家,其中加工型754家、种养型182家、流通型8家;组建具有一定规模、比较规范、带动能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 590个。全市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8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47家。402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年加工、销售收入超亿元的6家,5 000万~10 000万元的21家,1 000万~5 000万元的40家,500万~1 000万元的74家。2010年,全市农业产业化企业实现产值(销售收入)206.76亿元,上缴税金10.88亿元,实现净利润17.03亿元。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直接带动农户33万户、辐射农户26万户,带动和辐射农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3.5%。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
一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现有农田水利工程多老化失修严重,设施不配套,效益衰减[6]。灌溉水利用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5)。目前,全市有效灌溉面积为21.87万hm2,约占耕地总面积的84%,其中旱涝保收农田16.60万hm2,约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6%。二是耕地面积逐年递减。2010年,全市耕地为26.20万hm2。耕地面积中,中低产田面积约22.00万hm2,占84 %,其中低产田
10.67万hm2,占41%。三是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弱。四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待改善。目前,全市还有行政村未通电,近2%的行政村未通车,2.5%的行政村未通电话,50%的农村居民未用上卫生厕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