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探究性学习中的“变”
2000年9月,国家教育部完成了对9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修订,明确将探究性学习摆到突出位置,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所谓探究性学习又叫科学探究课程,或研究型学习课程,是指在老师指导下,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为宗旨。以科学问题为中心,以科学方法为主线,以专题探究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学生自主选题、自主探究、自由创造为原则,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为标志,以学生合作学习、亲历过程、发展个性为显著特征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的科学课程。 一. 初中开展法律科学探究课的概况和做法
今年3月初,我校分别在高一、高二和初二开设科学探究课,初二指定了政治、物理和地理三个科目进行尝试。初中政治课开设科学探究课,这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
在本次政治科学探究课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本人一边学习,一边\"摸着石头过河\",体验着尝试的惊喜,同时也感觉开展探究性学习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本文根据初中政治 \"民事或刑事审判程序分析\" 专题探究课题的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和思考。
1、 学习的组织形式。我们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考虑到只有一位指导老师、场地设备有限等条件限制,为保证探究性学习的质量,学校建议探究学习班规模不宜过大,最好控制在每班5个小组内,以每组3-6人为宜,也就是说每班人数20-25人。政治探究小组基本按这一要求来组建。首先,在初二六个班进行宣传发动,让同学们自由报名,然后,根据报名者的情况进行重组,一般来说,小组的成员最好来自同一个班,还要考虑组员的优化组合,因为这既有利于探究过程中的交流合作,又有利于对他们的指导和日常管理,从而推动更好地完成探究任务。事实证明了这种做法是正确的。 2、 研究的基本周期。从各个小组实践的情况来看,一个专题或课题的单元时间基本为两个半月,个别小组花多了一到两周。这与我们所定的计划是一致的。但其实在最后冲刺阶段,许多小组都显得十分吃力,论文、研究报告的撰写据说是牺牲了宝贵的期末考试复习时间写出来的,原来设想的一些成果形式也只好放弃了。同学们认为,如果延长一点时间,数据、资料会更充实,报告写得更精彩,他们的专题探究网站也会出笼的。对于同学们来说多少有点遗憾。当然,由于平时学习任务的压力,同学们的时间并不保证,情绪也会产生较大的起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探究学习的进程,出?quot;前松后紧\"的局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3、问题探究的方法。我觉得既然是探究性学习,就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亲自动手、动脑地去\"做科学\",从而达到学会、会学、会创造的目的,即体现活动性原则。为此,我重点介绍了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和模拟法等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及具宓囊恍┳龇ǎ缶褪?quot;八仙过海,各现神?quot;。各个小组为了寻找资料、数据和论证它们的可靠性,想方设法,可以说很多方法他们都尝试过,例如,初二(1)班小组为了获得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法律和第一手资料,亲自联系律师进行咨询,并拍下了访问的全过程;初二(3)班小组为了获得市民对民法认知程度的数据,自行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上到街头、住宅区\"厚着脸皮\"完成了调查;初二(4)班小组探究的课题是《香港与中国内地刑事司法程序的概略比较》,对这个问题,大家了解的比较少,于是他们想到了互联网,经过一番的努力,他们终于如愿以尝,得到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写出了比较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初二(2)班为了研究课题《天平到底平不平--我国民事审判程序的平等与否》,则综合运用多种典型的方法,使得研究报告内容丰富充实、案例运用恰当,说理有理有据。
4、选题的开放程度。这次探究学习,我主要采取了半开放的策略,就是教师给定一个共同的范围或主题,然后由各个小组的同学进行充分的讨论酝酿,在该主题范畴下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题目,最后由老师审查和协调,确定其研究课题。由于大家共同的主?quot;我国民事或刑事审判程序分析\"包括了民事和刑事两个不同范畴,各小组选题时就面临到底是选\"民事\"还是选\"刑事\"抑或把两者结合起来研究的抉择。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四个小组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民事\"方面,一个小组选择了把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有一个小组则考虑超出老师确定的范围。针对四个小组选择\"民事\"的情况,我通过谈话了解到两个小组其实还有不同看法,于是我顺水推舟,一方面鼓励他们改变研究方向,另一方面与他们一起讨论改课题的可行性,最后,他们改选?quot;刑事\"方面,确立了大家感兴趣和有社会价值的研究角度,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究性学习。对于有一个小组表示希望研究其它课题的想法,我在考虑自己能力许可的前提下,采取鼓励、支持的态度。这种完全开放的选题方式,使课题研究的选题领域广泛了,成果也呈现丰富多样的局面。另外,对于中途需要改变课题或调整计划的,我则与他们\"开小灶\",共同进行科学论证,看看是否有改的必要,如何制定新的方案。总之,无论教学内容、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还是师生关系、教学空间等,都应该是开放的。
5、 教师的指导情况。探究性学习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这就要求,在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
这次探究性学习,我主要从几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一是通过介绍探究性学习的含义、特点、目标和有关事例,使学生具备参与探究性学习的常识,激发学习兴趣。如第一次活动,我就结合留美博士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里的小主人公矿矿做研究的事例和广州某中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报道,帮助学生认识探究性学习,喜欢探究性学习。
二是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我要求每组要有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活动情况,每位同学要如实记录自己参与的经过和体会,每当集体活动时,进行互相交流,对好作品除了给予肯定,还收入我们专设的\"课题档案袋\"。
三是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由于初中学生知识能力有限,在我们的探究活动中必然遇到许多困难,例如该定什么主题、方案怎样写、资料哪里找、调查如何做,还有报告写什么、答辩做那些准备等等,对这些问题,老师一方面尽可能预先解释,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把问题提出来,以便做?quot;有的放矢\",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是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五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例如指导学生确定研究主题,制定活动方案,选择探究方法。 六是争取了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探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此,我一方面动员同学们通过各种渠道(主要是家长)联系所需的部门单位,如律师事务所,另一方面我为全体同学组织了一次律师讲座和一次旁听审判,同时建议他们访问其他教师、到图书馆查柿系龋率邓得髁耍庖坏阕龅煤昧耍突嵫固骄啃匝疤峁┝己玫奶跫?
6、学生的参与程度。科学探究课是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为标志,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本次初中法律探究活动中的很多事例充分反映出这一点。例如,每次小组讨论,组员都能紧紧围绕讨论主题全情投入,各抒己见,有些小组课堂上没有得出结论,就把话题带到放学或课间休息,甚至电话和互联网也变成了他们讨论交流的场所,这种投入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又例如,每当组织出外听审或作访问,他们在指导老师的提示下总是做了充分准备,有一次到城区法院旁听审判,(1)班的同学严阵以待,有的带齐文房四宝准备做记录,有的带相机
准备拍照,他们还安排了两位男同学带了摄象机,准备全程拍摄这一颇有意义的镜头,可是去到法院,他们才从审判长宣读的法庭规则中了解,审判时未经批准是禁止拍摄和录音的。同学们马上作出策略调整--认真听审、加强笔录、向法庭索取资料,结果,他们如愿得到了需要的资料和知识,听审后,有位同学在体会里写到\"这次听审,虽然没有用上我们的'先进武器',但我们同样满载而归,而且我们却知道一个鲜为人知的规则,即审判是不得随意拍摄录音的,这是保护当事人包括犯罪嫌疑人权利的需要……这说明了我国法律的严肃性……\"。字里行间,使人感到他们那份收获的喜悦、乐观的精神以及对社会、国家的使命感。又例如,在最初街头访问调查时,同学们都不敢主动上前,一是不好意思,二是怕别人拒绝,加上烈日暴晒,他们差点都想放弃了,可最后还是咬咬牙坚持下来,完成了问卷调查,这不仅是对他们毅力的一个很好的考验,而且使他们在对待科学的严谨性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社会实践能力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
7、 习的操作流程。整个探究性学习的流程是:主题展示、创设问题情景--确立课题、制定方案--实践研究、体验过程--交流反思、撰写报告--展示成果、答辩交流。
如初二(6)班课题《我国民事审判和刑事审判程序异同》探究计划 探究进程的具体安排 起始日期 具体内容 第六周 上网找资料,开会,确定探究课题
第七周-第八周2 学习《民事诉讼法》与《刑事诉讼法》中关于审判程序的部分,制定探究方案 第八周3 开会,集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八周4 律师讲座
第八周5 整理咨询律师的结果
第八周6、7 继续学习审判程序法,提出新的疑问或建议。 第九周1-3 开会讨论,并收集组员提出的疑问或建议。 第九周4 (期中考试)
第十周 加深对审判程序的了解,初步理出民事与刑事审判程序的异同(开会讨论) 第十一周1-3 旁听审判,写旁听读后感
第十二周 根据需要进行调查访问 第十三周 整理调查结果。
第十三-十四周 写论文总结研究成果 第十五-十六周 修改论文 第十七-十八周 成果展示、答辩
从表格显示的探究进程可见,这次科学探究课体现了探究学习的基本进程,即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6、 探究成果及其评价。应该说,由于本次探究性学习各个探究小组的主题、内容、方法各不相同,成果也呈现丰富多样性,统计起来,有以下种类:(1)研究报告,如《童心的呼唤--论父母离异后子女的抚养权问题》,《在刑事审判程序中未成年人受到的特殊保护的研究报告》;(2)调查报告,如《利?弊?--看今昔民事审判的变化》,《天平到底平黄剑?-我国民事审判程序中的平等与否》;(3)论文,如《香港与中国内地刑事司法程序的概略比较》;(4)各小组的课题方案;(5)一次答辩会;(5)各小组的研究笔记;(6)一系列的调查问卷及其数据分析;(7)每位同学的探究日记和旁听审判的体会;(8)成果的演示软件以及与探究活动相关的资料库。如何能全面、客观、公正评价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呢?目前还没有可借鉴的相当成熟的做法,我校主要采取了目前普遍被采用的一种方式--答辩。首先由评审教师查阅学生的相关材料(报告、论文、方案),作出直觉判断。然后在评审答辩中,教师或对学生某一方面价值、意义或某一方面不足,直接与学生讨论,或听取学生在某些问题上的辩论,这种经验直觉判断及师生互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确实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是探究性学习比较适用的评价方式。但是,这对评审老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而且,这种仅以答辩就作出等级评定的做法可能会忽略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的应用、体验、合作精神等重要的因素,也忽略了学生在其它方面的成果,如活动方案、日记、网站等。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 对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变\"的分析
纵观初中法律科学探究课的过程,我深感探究性学习与现行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区别,有许多东西都要变革,才能适应这个新生事物的发展要求。 1、观念要变
首先要尽快摆正自己的角色。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为标志。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象传统课堂那样进行统一的知识传授,而是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平等的参与者。
其次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探究性学习中,各个探究专题的内容、角度、方法、目标和涉及的范围存在明显差异,有些甚至是跨学科的,采用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所需信息资料的来源也相当广泛,这些无疑要求教师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然而不管是谁,都不可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研究专题中涉及的内容老师往往事先并不知道,遇到这中情形,老师应该放下\"怕出丑\"的心理,和同学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一块学习研究。实践说明,只要能够放下包袱与学生一起研究,在知识领域和研究的方法能力上,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反而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正确观念。
再者就是在组织实施过程要注重实践。实践性是探究性学习的特点之一,他要求教师要着眼于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要提供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在各种调查、访问、实验、报告过程中,作为参与者的教师应该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够直接感受学生探究过程的真实体验,了解他们的实施方法、过程和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最后是要以开放、宽容、严谨、科学的态度去影响学生。在任何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言行、意志、情绪、态度都会影响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这种影响更大,因为探究性学习中,教学的空间、内容是开放的,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信息收集的渠道也是开放的,因此,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争议点会更多、更尖锐,这就要求师生关系也是开放的,教师应提倡师生的辩论,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否定。当然,学生的知识、阅历往往比较浅薄,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可能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这时,教师要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加以引导,共同探讨正确的答案。
2、课堂形态要变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比较,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实施程序、学习特点都有根本区别。从学习的组织形式看,主要有三种: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集体讨论相结合。我们采取的是其中的第一种形式。
从实施程序来看,一般可分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比如,进入问题情境阶段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进行讨论。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调查研究;初步的交流。例如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同学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
在表达和交流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提倡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采取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出墙报、编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方式,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发表。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 3、 评价方式要变
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为此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应作出下列调整:第一,评价主体从一元到多元。评价者可以是教师或教师小组,可以是学生或学生小组,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与开展项目内容相关的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等。如果有的成果参加评奖或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则意味着专业工作者和媒体也扮演了评价的角色。第二,评价内容从单纯知识能力考查向丰富性和灵活性转变。其内容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二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三是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五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教师需要灵活掌握评价标准。第三,评价手段、方法由应试模式向多种手段、方法发展。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 三. 对开展科学探究课的进一步思考
1、 如何克服扩大规模和保证探究效果的问题。目前开展的初中法律探究课应该说是很有成效的,它与思想政治课一直十分注重的社会实践很吻合,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但是,探究活动牵涉到很多的现实条件,如活动场地、师资力量、探究对象、教育制度等,这些因素很大程度制约着扩大规模。这些条件改善了,全面开展探究课和保证探究的成效之间的矛盾才会缓和。
2、 监督激励的问题。探究性学习的开放性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展创造了条件,大多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基本能按既定目标努力,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同学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懈怠、退缩的情况,因此,我深感开放不等同于放任,自由不等同不受约束,探究性学习中应形成怎样的督促和激励制度?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3、如何进行评价的问题。本次探究性学习,我校采取了答辩的评价方式,聘请科组老师做评委,这确实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也存在不足:一是评价没有导师参与、学生参与,影响了评价教育功能的发挥,同时使评价过于形式。二是评价比较注重了结果,尤其是注重报告、论文,忽视了学生参与的过程、体验和其它形式的成果,造成了评价的片面化。
4、如何处理学生中的差异问题。这次科学探究课采取小组合作研究的组织形式,组员是从各班报名同学中挑选出来的,他们的知识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这种现象,指导老师就要指导各小组根据各自的特长合理分工,为小组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同时使每个同学在参与中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进步。
5、 如何克服学生实践能力弱、心理承受力差的问题。不少同学谈到刚开始讨论、调查、访问时,把自己比喻为\"害羞草\"、\"小公主\",一举一动都是那么拘束,而且有放弃的念头,但后来经过总结和互相鼓励下终于战胜了怯儒和怕苦怕难的思想。可见,在学生遇到了困难、挫折时,教师除了指导、鼓励、帮助,更重要的是放手让他们自己去体验,这才是探究性学习的初衷。
总之,这次法律科学探究课给我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它使我看到了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途和希望。我希望通过对自己开展的探究性学习的总结、反思,寻找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规律和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一点启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