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营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现状调查报告
秦安县五营中学自2013年春季开始了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的酝酿与探索,在积极学习洋思、杜郎口课改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师生实际,确立了打造高效课堂的教改思路:拟定了“七步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了自主学习的核心观念;确定了“新教材、新理念、新课堂”的教学观;组建了学习小组,搭建了资源共享,集体备课的交流平台。教学模式、学习小组、集体备课成为我校课堂改革的三大抓手。
回顾这两年的教改历程,我们有过激情冲动,也有过茫然困惑,正在理性反思中,那么在课改中我们到底存在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这便是这次调查研究的初衷。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法、观察法、抽样法和访问法;调查对象为五营中学7-9年级1180名学生和参与新课改的45位教师。 调查问卷主要从参与课改的教师和校领导对新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管理方式、教育观念在认识和行为上的转变入手进行编制,对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只是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进行分析。问卷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主要采用单项选择题和开放性选择题,为了广泛而深入地了解课改中的一些经验及问题,还设有部分开放性问答题。
观察、访问法,即深入课堂听课,观察学生、学习小组的学习状况;教师对新教法新的掌握情况并与作课教师讨论交流备课思路上课体会等。
抽样调查即深入我校集体备课现场,了解老师的一次二次备课状况;同时注意针对学困生课后辅导、“堂堂清”的落实情况。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改革实施保障系统 1.教学改革实施环境
对教学改革的态度,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隐形条件。调查结果表明:在教师中,有近85%的表示赞成或非常赞成,教师中出现极少数的对课改表示无所谓的态度,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60.87%的教师表示此次课程改革执行起来有很大困难;9.02%的认为一些教学要求远远超出学生实际,过于理想化;10.59%的认为在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新课程改革最终将有可能流于形式;只有34.12%的教师认为课改理念很好,实施效果也不错。可见我校部分一线教师对课堂改革不是那么乐观,也有少部分表现出消极状态。
要顺利进行课改,首要的是准确把握课改理念,科学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实质。本次调查显示:有7.82%的教师表示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完全能够深刻领会,66.26%的认为基本能深刻领会,23.05%的表示可以基本理解,但不能深刻领会,2.88%的只是稍有了解。由此可见:只有少部分教师对课改只是稍有了解或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完全不理解的只是极少数,绝大部分的教师对课改理念
和纲要都能达到基本理解。 2.教师培训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保证新课程改革健康地推进、持续稳定地发展,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教师培训工作,以实现教师理念上的转变、理论上的升华、实践上的超越。 在教师的培训方式中,我校排在前三位的有:请专家来学校讲学的占16.86%;送教师出去学习的占30.71%;组织优秀教师做示范课的占52.43%。通过不同形式的来自不同部门组织的培训,我校教师都有不同程度上的收获,认为通过培训转变了教学观念、改进了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能力。 (二)管理方式的转变 1.教研制度
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新教学观转变为教师的实践,是一场持久的、复杂的攻坚战,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作保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的教研制度是否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有力地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学习,不断提高教师收集、管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我校教研活动的内容以集体备课、讨论交流以及各种形式的公开课为主,同时还开展教学反思、教学法研讨等活动。当教学中遇到问题时,97.93%的教师选择与同事交流,94.61%的教师同时选择了自己查找一些相关资料来解决问题,只有2.07%的教师选择了不采取任何反应或其他的态度。可见绝大部分的教师遇到问题时能采取积极的
学习态度,不管是从同事那里学习还是自己查找资料,都是在主动地学习。 2.考评制度
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即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我校已经放弃了传统的、单一的纸笔测验,同时采用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开始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及全面发展的评价。
如何对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五营中学对教师的评价是在保证学生成绩的基础上,从多方面促进教师发展。但只有20.00%的教师希望用学生的成绩来评价自己,65.00%的教师希望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评价,50.00%的教师希望从参加课改的积极性、投入的精力等方面进行评价,42.50%的教师希望用在课改中取得的成果来评价,30.00%的教师希望从师生关系来评价,17.50%的教师希望从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来评价,只有极少数的教师希望从综合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和校本课程开发情况来评价。由此可见:我校教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很高的热情参与到了课改当中,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可以看出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艰难。
学生的 课改中学生的参加课校本课综合实师生 成绩 的突出全面发改的积程开发践活动关系 成果 展 极性 情况 的参与 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 百分比 80.42 87.50 56.25 61.67 33.33 33.75 37.50 66.67 表1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方式
(三)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
不管是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还是课程管理制度的变化,要想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最关键的还是要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 1.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来源于教学实践和个人经历,主要是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教学本质及其特征的一般性的主体认识。我校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课堂上除利用讲授法外,83.13%的教师采用了讨论、辩论的辅助教学方式,70.37%的教师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58.44%的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有关教学辅导书,55.56%的教师引导学生现场观察,44.03%的教师组织课外兴趣小组,41.15%的教师有时会组织一些科学游戏,但任然有23.88%的教师依然采用布置大量作业的辅助教学方式。我们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多数教师已经放弃原来单一的讲授法以及配合布置大量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采用鼓励学生阅读有关材料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开展讨论、辩论等多种辅助教学方式。
从课堂活动的培养目标和课堂教学方式可以看出,教师在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逐步将教学转向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主动活泼的发展。把学生从机械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在愉悦的活动中获取丰富的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课改观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81.48%的教师反映负担加重,76.95%的教师认为工作量增加,86.01%的教师认为工作难度加大。可见此次课改给教师带来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对教师的培训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使教师尽快适应此次课程改革,完成角色转换。教师在如此重负下进行工作,效果怎样?我们对新课程计划目标的达成情况作了调查,其中达成较好的项目如图2所示。
图1 新课程计划目标的达成
从图2可以看出:教师开始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培养以及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发展,而注意学生德、体、美、劳的教师却很少。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由单一的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逐渐开始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个性的发展。但是,教师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在以后的教学当中,
还应关注学生审美能力、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为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的人才付出更大的努力。 3教学行为
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必须了解和熟悉学生,深入地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只有深入了解和熟悉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情况以后,才能有效地实行因材施教,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在此次调查中,93.42%的教师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89.30%的教师通过批改作业来了解学生,67.49%的教师通过学生的反映来了解,63.79%的教师通过课后对学生的询问来了解学生,57.61%通过随堂小测验来了解,53.91%的教师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来了解学生。可见教师已经注意从多渠道、多方位了解学生,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三、问题与建议 (一)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认识问题。
多数教师大都赞成此次课堂教学改革改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46.27%的课改教师认为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非常大,19.61%的教师认为此次课改中的教学要求远远超出学生的实际,过于理想化,在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课改最终有可能流于形式。
第二,相当一部分教师停留在对现有“评价”手段的埋怨,没有对探究与发展作更多的深入的思考。
更多的课改教师往往仍被现有的评价方式所束缚,总停留在无边的埋怨中,对课改所要求的评价要达 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提高、有利于课程的进步)认识模糊,等、靠思想严重;还不能主动地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对教学的探究与发展作更多的思考。
第三,课改教师的反思意识、合作意识及成长意识不强。 在教学工作中,课改教师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很少从理论的角度去恩考;仍然习愤子“自给 自足”;在如何根据自身优势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方面也很少作深 入细致的思考,从而妨碍了自身水平的提高。
第四,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备课不充分,教学设计在低水平徘徊。
三维教学目标虚化。有人把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作为课改的第一要革命的对象,提出要弱化、淡化双基教学,在听课中发现往往不少教师为了“好看”而赶进度,教学设计大而全,小而全,课堂教学走过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现了“贴标签”的现象。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也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如何看待三维教学目标, 我认为“双基”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扎实的知识功底,
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知识素养,都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 教学设计缺乏弹性。
2.把“启发式教学”庸俗化成问答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形式是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是核心。满堂问答不等于师生互动教学,师生互动教学的实质是交流,包括认知上的交往和情感上的交流。 表面互动、活跃、内里却丢失了基本的学科知识和教学任务,感受到课堂里互动氛围,却没有看到教师巧妙的引导,看到学生热烈的质疑,没有听到教师打动心灵的讲授。因此作为互动式教学应该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做文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以问题为载体,通过“问题设置-激发兴趣-启发解疑-师生互动-思维碰撞-评价反思”整个过程来达到互动。 3.学生之间的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
当前教学中倡导合作性学习,但是只是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形式,放任随意、低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教师错将手段当目的,不能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永远都应追求“实”、“新”、“活”。实:实在,不虚华,不让形式冲淡内容,让学生有所得。新:不落俗套有创意,注入新的知识信息,耳目一新,学有兴趣。活: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要有教育机智,会联系、会拓展。
4.凸显了学生主体性与忽略教师主导。
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却忽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由于学生自
身认识的局限性,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主观性偏差;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却忽视教师的价值引领。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失去的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的职责,这是导致课堂低效或无效的根本原因; 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却忽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这种过多的“廉价”奖励,过分 注重形式,缺乏激励性,甚至会误导学生。批评是把双韧剑,一是培养责任心;二是培养学生一种心理承受能力。强调学生主体性绝对不是问题越开放越好,学生的表现越自由越好,课堂越热闹越好, 教师讲解越少越好。 第五,评价问题。
评价制度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每位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同和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单一的评价制度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精神存在冲突,由于评价制度不健全,操作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希望得到有关部门的帮助。
第六,课改教师的负担普遍较重。
高效课堂是学生学的高效,也应该是老师教的高效。如果一种课改没有从根本上取得突破改变,而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简单的的叠加,注定不会长久。只有从繁琐的劳动和单调的重复中把我们的老师解放发出来,我们的课改才有希望。 (二)建议
针对以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以下四条建议。
第一,锻造教师团队,提升课改的支撑力
教育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教师。因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实践者,师资队伍是课改成败的关键。一线教师新课程的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课改的成败,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更进一步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建设一支有新课程理念,基于行动研究的学科骨干教师队伍,让这些教师承担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让他们用娴熟的业务科敬业的精神服务课改、研究课改、引领课改。 第二,变革教研方式,提升课改的保障力
教研工作是引导教师成长不可或缺的工作,也是课改的基本保证,教研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课改效果的优劣。因此,我们始终牢牢把握教研的质量,并力求变革教研的方式,以期达到预定效果。 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应加强各种课型的探究,主要是以新授课、常态课为特征的结构与模式研究和以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考查课、观察课等为特征的业务提高。同时还要要加强教学反思,让中青年教师努力写好每堂课的教学反思,比如写成功之处、写不足之处、 写教学机智和学生创新、写再教设计等,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第三.规范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继续研究总结教学规律,开展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课研究,形成各学科常见课型的模式。教师要以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
方式多元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把学科教研的落脚点放在提升教师自主教学研究的意识与能力上。结合县教研室的优秀质课评选,做好我校课改先进个人的评选与推荐、推广工作。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研究的水平和档次,继续举办“课堂教学大比武”选拔业务水平和执教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参与到课改的队伍中,支撑和引领课改。
第四.加强教学环节监控,优化教学管理流程。
校领导应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突出关键环节。一是认真制定以周为单位的学科教学计划,督促教师严格按计划教学,引导学生做到日清、周清。二是重点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推行“一课两备(集备与自备)、两评(自评与互评)、两反思(得失与重建)”或“同题多研”的备课制度。三是是注重学法指导,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育教学质量新的增长点。四是积极探索有益有效的课堂评价方式,改变单一的“是”、“非”评价,或者单纯的“赏识”而缺少正面引导和教育的课堂评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