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护理的读书笔记
1 评估
1.1患者身体状况评估。询问患者心绞痛病史,疼痛加重的表现特点,评估心律失常的潜在可能性。关于疼痛,应仔细询问诱因、部位、程度、对硝酸甘油类药物的反应、发作频率、放射与否及伴随症状,动态观察心电图及血清酶变化。
1.2患者心理状况评估。冠心病是心身疾病,患者常有情绪稳定性差,暗示性高、对自身行为控制能力降低等特点,因而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反应。在发病的不同阶段,患者可出现不同的心理行为反应,其反应特点主要取决于病情轻重、患者性格、文化修养及对疾病的认识,主要反应有:恐惧、焦虑、抑郁、轻视。
1.3护理人员能力评估。根据本院科室护理人员的学历、资历和工作经验等特点,合理安排人员,让高学历或高年资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的护士任责任護士,以前瞻性地发现护理的潜在性问题,保证高质量的整体护理的实施。
1.4可利用护理资源评估。了解护理对象及其家人对疾病、健康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知识及态度以及经济状况,以选择有效的护理方法。同时评估科室具有的仪器设备,药物等资源情况,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2 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实施疾病知识宣教,抢救患者时要做到轻、稳、准、快,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2卧床休息:发病后1周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舒适的环境,谢绝探访人员,患者的一切生活护理均由护士协助,护理操作和治疗要有计划,尽量集中在同一时间完成,避免影响患者休息。第2周可在床上进行四肢活动,第3周可下床在室内或床边活动。病情稳定后可离病室活动,对有并发症者,卧床时间应适当延长。
2.3心肌梗死的患者常有剧烈的胸痛,疼痛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导致心肌梗死面积扩大,因此需要给予迅速有效的止痛剂。遵医嘱给予吗啡、硝酸甘油等药物镇痛时,应注意随时观察患者疼痛的变化情况,专人守护。
2.4心电监护:心肌梗死患者确诊后应立即进入监护病房,进行心电监护,连续监护时间不得少于72小时,CCU护士应训练有素,掌握一定的心电图知识,能正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图形,以确保心电监测的质量。
2.5心律失常的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律失常,常发生在24小时之内,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如发现可能作为心室颤动先兆的任何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缓、房性心律失常等,均应及时予以救治。
2.6心力衰竭:多发生于心肌梗死的最初几天,以左心衰竭为主。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呼吸、心率的变化,一旦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烦躁、紫绀、咳嗽、咳粉色泡沫痰等急性左心衰竭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生,迅速采取急救措施。
2.7血压监测:如果收缩压低于90mmHg,应结合神智、意识的变化、皮肤颜色、末梢循环情况等判断是否休克,如果是休克应给予抗休克处理积极抢救。
2.8溶栓的护理:溶栓后可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4小时内发病率最高。溶栓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应注意观察皮肤及胃肠道出血倾向,有无药物及过敏反应。。
2.9做好饮食护理和生理卫生:发病后4~6小时应禁食,以后2天内宜进流质饮食,2天后改为软食。饮食以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低钠、少产气的食物为宜,应少食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及过饱饮食。保持大小便通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因用力排便使病情加重,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排便护理至关重要。应说服患者养成床上排便的习惯,保持每日大便1~2次。如出现排尿困难,可让患者听流水声、热敷或轻轻按摩下腹部,促进患者排尿。
2.10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因心肌梗死时心肌收缩力下降,在短时间大量输入液体易导致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肺水肿、右心衰竭。所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宜缓慢持续静脉点滴,每分钟不超过30滴。
3健康指导
心肌梗死后病人焦虑情绪多来自于对今后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担心,家人要充分理解并设法进行疏导,生活中避免对其施加压力,尽量创造一个良好的身心修养环境,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情,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合理饮食,食高维生素、适量纤维素、足量蛋白质、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并强制戒烟、限酒。鼓励病人出院后进行康复训练,适当运动,运动方式包括步行、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等。在正式的有氧运动前后应分别进行5 min~10 min的热身运动。
4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情发展快,并发症较多,早期病死率高,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病。在抢救护理中,除加强一般护理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