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发展现状及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2021-09-26 来源:年旅网
2016年第22期 s。i 。。蚰d T。孟 } { 。m。 R。。。 h 2o16 N。.22 doi:10.3969/j.issn.1000-7695.2016.22.029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发展现状及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王静宇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海淀100044) 摘要:从联盟任务、联盟成员等角度出发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发展现状进行总体分析。在此基础上,选 取广东省电动汽车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浙江省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武汉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战 略联盟、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四家代表性联盟对其技术创新模式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产业联盟;技术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6)22-0162—10 China ̄NEV Industry Alliance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l WANG Jingyu (Ber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alliance task,alliance members,the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automotive industry allince Chianese,gives an overall analysis.On this basis,this paper selects four represent— ative laliances,Guangdong EV R&D llaiance,Zhejiang EV industyr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ic allince,Wuhan aNEV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y glaliance nd Beiajing NEV industyr alliance—-to do the summay rnd aanalysis of their technol-- ogy innovation mode and its characteristic. Key words:NEV industy;arlliance;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l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重 点领域之一,是中国产业升级、供给侧改革的重要 抓手,全面优化和改善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的 重要举措。作为一项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 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够对产业的形 成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项新技术的迅 速发展时期,由于技术的突破点是非常多并且非常 分散的,没有一家公司能够拥有技术创新所必须的 全部资源和能力…,而产业联盟在推动共性技术的 研发和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一种提升产业 竞争力的关键的组织形式 J,因此国外许多企业都 通过产业联盟这样一种组织形式来进行技术创新, 如美国电动汽车联盟(The Electriifcation Coalition)、 日本电动车联盟(CHAdeMo)、德国电动车联盟 (NPE)、德国Hubject联盟、雷诺一日产联盟、三菱 雪铁龙电动车联盟、宝马一丰田联盟等。中国于 2009年成立了第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北京 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此后在2009—2014年的六年 中,中国国家和地方层面共成立了共30家新能源汽 车产业联盟。 虽然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在中国获得了迅速的 发展,然而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 一的研究还处于比较缺乏的状态。本文于2016年2月 在CNKI收录的CSSCI期刊中以“新能源汽车产业 and产业联盟”or“电动汽车产业and产业联盟”为 关键词搜索,仅搜到了l0篇文献,如刘颖琦对中国 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中企业一大学关系对技术创新 的影响的研究表明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为企业一大 学合作研发创建了平台,改善了双方合作关系,拓 宽了技术创新领域,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中企 业一大学的管理创新将进一步提升产业联盟技术创 新能力 ;苏素和肖阿妮对技术联合体的4种组织 形式——项目组织、研发基地、产业技术联盟、国 家共性技术研究机构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它们的组 织特性和运行机制,并以电动汽车产业为例,实证 分析了电动汽车产业联盟的组织特点、组织运行机 制和政府作用 ;宋紫峰对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联 盟的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 联盟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J。国外对于产业联盟的研 究则分布在其他多个产业中,如汽车产业、航空业、 电子信息产业等,其中,对产业联盟技术创新的研 究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例如一些学者从交易成本 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等视角出发,对联盟技术创新 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 ;一些学者利 收稿日期:2016—02—29。修回日期:2016—05—05 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项目“世界典型城市(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借鉴研究”(Z141100004114060)研究成果之一 王静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发展现状及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163 用专利和产品数据对联盟技术创新绩效进行了 研究 。 1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发展概况 在借鉴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经验的基础上, 2009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 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此后,广东、吉林、 ——重庆、浙江、安徽等地都成立了各自的新能源汽车 产业联盟。截至2014年12月,全国共成立了30个 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涉及354个独立组织机构 (如图1)。这些联盟既有国家层面的联盟,也有地 方层面的联盟,本文对这些联盟的成立时间、主要 成员、联盟倡议人等基本信息进行了汇总(表1)。 图1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网络图 表l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列表 164 王静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发展现状及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注:各联盟的任务内容较多,表中仅概况了较为主要的部分。 结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 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具有以下特征。 (1)多个独立发起的联盟形成了复杂的中国新 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网络。 截至2014年12月,全国已成立了30个新能源 汽车产业联盟,这些联盟在发起成立时是相互独立 的,但是随着联盟的数量逐渐增多,联盟成员之间 的重叠度也逐渐增强,联盟之间的重叠成员将多个 王静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发展现状及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l65 子联盟串联成为成员众多、结构复杂的联盟网络。 也就是说,子联盟的成员不仅嵌入于子联盟的网络 中,同时也嵌入于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网络 中。这使得单就一个联盟探讨技术创新的问题显得 有些片面,需要以整个联盟网络为对象,对联盟的 技术创新进行研究。 (2)早期成立的联盟大多是在政府推动下成 立,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 非政府组织(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自发 组建联盟。 从联盟成立的倡议人可以看出,早期的联盟大 多是在政府推动下成立的。在2009—2010年成立的 14个联盟中,除TOP10电动汽车产业联盟和北京新 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是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北汽控 股公司的倡议下发起的,其他1 2个联盟均是在政府 及相关机构的倡导下成立的。例如中央汽车电动车 产业联盟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倡导下 成立,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是在吉林省新能 源汽车推进领导小组的协调组织下成立的。有些政 府机构更是成为了联盟的一员,如吉林省新能源汽 车产业联盟中的长春市交通运输局。 2011—2013年,期间成立的6家联盟中有两个 是非政府组织自发组建的,即中国燃料电池汽车技 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上海新能源汽车检测产业技术创 新战略联盟,这两家联盟的倡议人分别是同济大学 和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 到2014年,当年成立的10个联盟中,已有5 个是企业自发组建的。这说明,随着新能源汽车产 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主动寻求通过 产业联盟这样一种组织形式来实现自身的发展。 (3)各个联盟总体目标相似,但是具体联盟任 务有所差别 从表1中可以看出这些联盟的目的相似即实现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但是这些联盟的具体 任务有所差别,大部分联盟都将“技术研发”作为 联盟的首要任务,其中包含高校、研发机构的联盟 着重强调了产学研合作研发。此外,还有许多联盟 提到“产业化”任务。30个联盟中,有l5个联盟 对技术研发的关注度较高;有9个联盟将技术研发 和产业化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有6个联盟对产 业化的关注度较高。 综合以上分析,联盟的成立逐渐从最初的政府 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成员分析 目前成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中,涵盖了来 自官、产、学、研、用五大领域的机构,同时,企 业端的成员不仅有原材料、零部件、整车、基础设 施环节的研发和生产企业,还有销售、运营、维护、 金融等后续环节的服务企业,这几类成员在联盟中 的数量、地位等情况会对联盟技术创新产生重要的 影响,为此本文首先依据以下分类体系(图3)对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成员进行划分,形成了成 员分布图(图4)。 图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成员分类体系 注:其中服务型企业包含金融企业,租赁企业等为新能源汽车的购买、使 用提供服务的机构 图4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成员构成 推动到后来的企业自发组织,联盟的具体任务、联 盟伙伴的选择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最终将导致不同 联盟的成员构成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基于此,本文 以联盟成员这一联盟的基础构成单元为切入点,对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成员构成和技术创新模式 进行剖析。 从图4中可以看出,①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 盟中企业成员占据了主导地位,研发和生产型企业 以及服务型企业共有238家,占据了联盟成员总数 的67%,其中研发和生产型企业更是占据绝对主导 地位,研发和生产型企业共有222家,占据联盟成 员总数的63%;②高校、研究机构和用户的数量几 乎相同,分别为37家、34家和36家,占联盟成员 总数的10%;③政府及相关机构在联盟中的实际参 与度较低,这些机构的数量仅为9家,占联盟成员 总数的3%。 为了更清晰的了解联盟成员的构成,本文以产 业链为基础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企业成员 进行了进一步划分(见表2)。 166 王静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发展现状及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2 3 4 5 6 7 8 9 m¨ ”H "墙 加表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企业成员构成 从表中可以看出,①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和 电池企业在企业类成员中占据了主要位置,分别占 到企业类成员总数(238家)的18.5%、18.1%、 16.8%;②基础设施企业和电池材料企业紧随其后, 分别占企业类成员总数11.8%、10.1%;③电控企 业、电机企业、信息技术企业等企业的数量较少, 均不到企业类成员总数的10%。这体现出在中国新 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发展过程中,更加关注整车技 术、电池(包含电池材料)技术和基础设施技术的 发展。 以上的分析反映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整 体的成员构成情况,事实上,各联盟的成员构成差 别非常大,这会对联盟的技术创新造成了重要的影 响。因此,本文根据上述分类体系(图3)对各子 联盟的成员构成情况进行了汇总(表3)。 表3各子联盟的成员构成情况 序号 联盟名称 中央企业电动车产业联盟 TOP10电动汽车产业联盟 政府及 企业 相关机构研发和生产型 服务型 高校 研究机构 用户 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 重庆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 m 7 3“ 5 9如 4 u 5;乌 5 4 3广东省电动汽车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 锦州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 河南省电动汽车产业联盟 昆明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学研联盟 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江苏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 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黑龙江省高纬度地区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浙江省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永康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联盟 武汉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山东创新电动汽车产业联盟 青岛市锂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上海新能源汽车检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联盟 江西省锂电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战略创新联盟 东莞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联盟 江苏省先进锂电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厦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联盟 鞍山市新能源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德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联盟 锂电材料产业创新联盟 绵阳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 从表中可以看出,30个联盟的成员构成情况大 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企业为主导,联合高校和 研究机构的产学研联盟,如中央企业电动车产业联 盟、广东省电动汽车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中国燃 料电池汽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这类联盟占据了 大多数。二是或是连接政府端,或是连接用户端, 形成的官产学研或者产学研用联盟,如浙江省电动 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武汉新能源汽车技术 创新战略联盟等,这类联盟的数量相对较少;三是 同时连接政府端和用户端,形成的同时覆盖官、产、 学、研、用五个领域的联盟,如北京新能源汽车产 业联盟、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等,这类联盟 王静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发展现状及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167 的数量也较少。基于此,本文分别从三类联盟中选 取一个代表性联盟进行进一步研究:广东省电动汽 车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浙江省电动汽车产业技术 创新战略联盟、武汉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 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技术创新模式分析 3.1 广东省电动汽车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 广东省电动汽车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成立于 2009年7月,该联盟由广汽集团牵头,华南理工大 学、中山大学等单位共同发起,联合了广东省内的 电动汽车生产企业及相关零部件制造企业,以及新 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研发领先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从 表3中可以看到,广东省电动汽车省部产学研创新 联盟共包含了7家研发和生产型企业、4所高校和4 所研究机构,形成了“以整车技术为核心,产学研 相结合”的区域性技术创新模式(图5)。 图5广东省电动汽车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技术创新模式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一模式,本文对该模式的特 点进行了具体分析: (1)以整车技术为核心进行联盟技术创新 广东省电动汽车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共包含了 7家研发和生产型企业,其中4家企业均为整车企 业,分别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广 汽集团”)、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广州汽 车集团客车有限公司和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这些 企业在产品线方面实现了优势互补,使得联盟产品 覆盖了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多个领域,更重要 的是,他们都具有成熟的整车技术平台和相对完善 的整车技术研发体系,整车技术方面的资源整合能 够提升联盟的整车技术创新能力。 (2)产学研相结合,共建技术创新平台 与其他联盟相比,广东省电动汽车省部产学研 创新联盟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联盟中企业、高 校和研究机构的数量基本相同,企业有7家,高校 和研究机构均为4家。产学研机构的均衡配比充分 体现出联盟对于产学研合作的高度重视。联盟中高 校和研究机构比例的提升有助于企业了解更加多样 的前沿科技信息,同时可以使企业和高校、研究机 构能够充分结合自身优势,最大程度实现资源优势 互补,例如广汽集团与华南理工大学签订《科技战 略合作协议》,并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广东省汽 车工程重点实验室”,两家机构联合开发的质子交换 膜燃料电池模块、车载重整制氢系统等性能达到国 际先进水平,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同时,广汽集团 还与中山大学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在电动汽车领域 开展全面合作。 (3)整合全国优秀资源,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 广东省电动汽车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中,所有 的企业均为广东省内的企业如广汽集团、比亚迪汽 车有限公司、深圳比克电池有限公司,而高校和研 究机构则为全国范围内的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处于领 先地位的机构,如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 汽车技术中心、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等。不仅如此, 联盟还吸引了中国工程院陈清泉院士,郭孔辉院士, 钟志华院士等十余名知名专家担任联盟专家委员会 委员,指导联盟的技术创新活动。这说明,该联盟 在整合技术资源方面是极为开放的,在研究开发方 面博采众长,而到产业化层面,该联盟则是带有区 域性的。整合全国优秀资源有助于联盟内企业的外 部学习和资源互补,与此同时,同一区域内的企业 在组织文化方面有相似性,并且具有长期合作关系, 在产品开发、市场推广方面的沟通更加便捷和畅通, 对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3.2浙江省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010年11月,为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 战略性新兴产业,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启动建设浙江 省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旨在实现联盟 成员企业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发挥 联盟在行业技术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从表3中可以 看到,联盟中包含了1家政府机构及相关机构、11 家研发和生产型企业、1所高校、1所研究机构,聚 集了浙江省内新能源汽车领域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关 键零部件领域的优势资源,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 以关键零部件为核心,以政府创新平台为支撑”的 技术创新模式(图6)。 图6 浙江省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模式 168 王静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发展现状及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为了清晰地了解这一模式,本文对该模式的特 点进行了具体分析: (1)坚持市场导向,企业在联盟中占据绝对主 导地位 坚持市场导向是浙江省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 战略联盟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首先,联盟中虽然 有政府及相关机构的加人,但是这些机构主要是以 “浙江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这 形式参与到联盟中来,其主要作用是整合优势资 源,为联盟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平台,并未对联盟的 技术创新方向产生重大影响。第二,联盟的企业数 一量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政府、高校和研究机构 仅有1家。不仅如此,该联盟中的11家企业中有9 家为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以市场 和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发展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范 围内的领先企业如万向集团、浙江吉利、方正电机 等。他们对市场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将技术创 新与市场需求有效的结合起来,提升联盟技术创新 的效率。 (2)以关键零部件为核心带动联盟技术创新 浙江省汽车产业的零部件生产具有产业优势, 很多零部件企业的聚集,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聚集为 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良好发展空间。这一 产业基础成为了联盟以关键零部件为核心进行技术 创新的原动力和出发点。2012年,联盟确定了“纯 电动商用车动力系统平台”、“动力电池规模产业 化”、“高性价比的电机及其控制系统规模产业化”、 “电动汽车电动空调系统”、“能量回馈式电动汽车 制动防抱死系统”等重点技术创新方向。2013— 2015年,浙江省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多 次整合联盟成员开展关键零部件和共性技术合作, 并以电池、电机、电控技术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规范 研究举行交流会。 不仅如此,联盟中的整车企业也是以关键零部 件为核心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例如万向电动汽车有 限公司按照“电池一电机一电控一电动汽车”的发 展思路,在大功率、高能量聚合物锂离子动力电池、 体化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系统、整车电子控制系统、 汽车工程集成技术以及试验试制平台等方面取得了 显著的成果,具备了动力电池产业化能力,汽车底 盘系统设计/CAE分析能力,概念设计/造型/车身结 构设计能力,概念样车的设计开发和试制试验能力, 电传动的动力系统总成设计与小批量产业化能力, 成为目前国内唯一同时具备电池、电机、电控等电 动汽车关键零部件和动力总成系统产业能力的单位, (3)政府主导的创新平台整合技术创新资源 浙江省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虽然 有政府及相关机构参与其中,然而与其他联盟不同, 浙江省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政府并不 一是作为外部因素起作用,而是通过主导搭建科技创 新服务平台而成为其中一个关键要素参与联盟的技 术创新活动。浙江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科技创新服 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在浙江省科技厅指 导下,由浙江大学作为牵头单位,联合浙江省质量 技术监督研究院、台州市、金华市、温州市政府共 同建设的公共服务平台。平台以持续提升浙江省汽 车及零部件产业的技术层次和创新能力、推动浙江 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结构调整和健康发展为宗旨, 整合了百余位技术专家、十余个一流专业研究机构 的资源,成为政府和企业沟通的有效桥梁,通过科 技咨询服务、信息服务、认证服务、技术研发、产 品检测、企业研发条件建设、产品性能检测与评价、 人才培训等支持联盟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4)基础设施企业加入,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 支撑 浙江省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的 杭州大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联盟的技术创新活 动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该公司主营配电自动 化、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监控 终端、通信系统等,公司一方面是杭州市电力局 的下属公司,是浙江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重要 的基础设施提供商。另一方面,该公司是电动汽 车的运营商是杭州市新能源出租汽车公司和服务 商杭州电动汽车服务公司的主要股东,是新能源 汽车示范运行活动的重要载体。2011年初,浙江 省电力公司提出了“换电为主,插充为辅,集中 充电,统一配送”的新能源汽车运营模式,并以 杭州市为试点建设充换电站和充电桩,基本形成 了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其中杭州大有 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积极参与了充换电网络的建设 和充换电模式的运营,对换电模式的技术创新和 示范运行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3.3 武汉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01 1年7月,武汉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战略联 盟在武汉成立,联盟由东风汽车公司、武汉中原电 子集团有限公司、东风扬子江汽车(武汉)有限责 任公司、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元丰汽车零部件有限 公司、武汉供电公司、武汉电动汽车示范运营有限 公司7家单位共同发起,旨在集合武汉市新能源汽 车产业的优势力量,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推进纯 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天然气汽车及其关 键零部件的产业化,推进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创新与 发展。从表3中可以看到,武汉新能源汽车技术创 新战略联盟中包含了26家研发和生产型企业、1家 服务型企业、4所高校、2所研究机构和3家用户单 位,其中2所研究机构均为城市规划类研究机构, 形成了“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探索多元化技术路线, 产城互动”的技术创新模式(图7)。 王静字: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发展现状及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169 图7武汉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模式 (1)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实现产业与用户之 间的互动 武汉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包含了3 家用户单位,分别为武汉市出租车公司、武汉市公 交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市旅游汽车有限公司。3家 用户单位加入联盟能够为联盟产品提供销售渠道, 拓宽联盟产品的应用领域,为技术创新的产业化提 供支撑。此外,联盟中还纳入了1家服务型企业 ——武汉电动汽车示范运营有限公司。该公司由武 汉市公交集团有限公司、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 司、武汉高科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武汉经开投 资有限公司四家股东共同出资建立,集电动汽车研 发、示范运营、实时路况评测等为一体,是我国第 一家电动汽车示范运营商业化模式运作的专业公司。 武汉电动汽车示范运营有限公司的加入可以通过对 3家用户单位的新能源汽车运营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全面、系统地向用户单位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 线路规划、人员培训、技术服务保障等服务。与此 同时,该公司还能够采集监控数据,反馈给联盟中 的研发和生产型企业,为这些企业的产品改善提供 基础支撑,从而形成了产业与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 (2)整合优势资源,探索多元化的技术路线 武汉市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联盟中不仅包含了 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企 业,还包含了在天然气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领域 有技术积累的企业,这说明武汉市新能源汽车技术 创新联盟并非仅专注于某一种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 而是将电动汽车、混合动力企业、天然气汽车、燃 料电池汽车等都纳入联盟的研发和推广范围,重视 整合各领域的优势资源,实现多元化的新能源汽车 技术路线,推进多条技术路线的研发和产业化。联 盟中的龙头企业——东风汽车公司自2011年起承担 了多项国家级新能源汽车研究课题如“电动汽车整 车控制器产业化技术攻关”课题,“东风插电式混 合动力轿车产业化技术攻关”课题和“东风中度混 合动力乘用车产业化技术攻关”课题等。在此基础 上,东风汽车公司和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与 联盟成员如武汉新未来科技有限公司、武汉菱电汽 车电子有限公司等合作,先后开发了混合动力汽车、 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一系列新能源产品, 掌握了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镍氢动力电池、电 机、控制器等多项核心技术,申请相关专利370多 项。其中,东风风神E30L纯电动轿车、东风天翼纯 电动城市客车被列人“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 新工程”。E30项目获得国家各类专利102项,天翼 客车兼容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还可嫁接汽车 光伏发电技术。 (3)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相融合, 实现产城互动 武汉市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联盟中的两所研究 机构均为城市规划类研究机构,分别为武汉电力规 划设计院和武汉城市规划设计院。其中,武汉电力 规划设计院主营电网、电站的规划布局、发电变电 工程建设等业务,武汉城市规划设计院主营城市 (村镇)总体规划、城市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市政工程设计等业务。这两所研究机构的加人能够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将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充 电桩的设计和选址、充换电站集成管理系统的设计、 输配电网的设计和建设、新能源出租车的示范运营、 新能源公交车的线路规划等融人于城市建设中,形 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 3.4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 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于2009年1月正式宣 告成立,该联盟为中国第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 联盟由北汽控股公司、北京公交集团、北京理工大学 等单位共同发起,联盟中的企业成员涵盖了新能源汽 车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各环节,与此同时,联盟还 联合了多家政府相关机构以及新能源汽车用户单位, 从表3中可以看到,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共包含 了1家政府机构及相关机构、23家研发和生产型企 业、2家服务型企业、5所高校、3所研究机构以及 30家用户单位,聚集了产业发展过程中各领域的利益 相关者,其中还包括以合资、合作等形式整合的国际 优秀资源,形成了“以整车企业为龙头、多主体协同 发展”的开放式技术创新模式(图5)。 图8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技术创新模式 170 王静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发展现状及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为了清晰地了解这一模式,本文对该模式的特 点进行了具体分析: (1)本地整车企业为龙头,优势互补,形成多 元化整车平台 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以北汽股份和北汽福 田两个紧密关联的本土企业为龙头,北汽股份专注 于乘用车的整车设计、研发、制造和销售,产品覆 盖中大型、中型、紧凑型及小型轿车、SUV、MPV 等乘用车产品,北汽福田则是中国品种最全、规模 用,这些成员是政府、用户和服务型企业。 政府方面,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发展得 到了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北京市政府通过科研 专项政策支持联盟内大学一企业之间共性技术的研 发,与此同时,联盟还将上海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 局纳入联盟成员,这些政府相关机构不仅能够作为 引导者,协调联盟成员明确技术创新路线,还能够 作为用户对新能源汽车产品进行先行先试,扩大新 能源汽车在政府领域的应用。 最大的商用车企业。产品覆盖中重卡、中轻卡、轻 卡、大中客、轻客、皮卡等商用车产品,这两家企 业优势互补,具备良好的合作基础,能够形成覆盖 乘用车和商用车的多元化整车技术平台。不仅如此, 两家企业在资本链条上相互关联,为北京新能源汽 车产业联盟的管理和运作、技术创新和知识共享提 供了坚实的基础。 (2)整合国内优秀技术资源,实现关键技术自 主创新 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中包含了众多国内优 秀的、技术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如中信国安盟 固利、北大先行科技等电池企业;大洋电机、北京 精进电动科技、上海大郡等电机企业;南京邦奇等 自动变速箱企业。不仅如此,联盟中还有国内新能 源汽车产业技术研发领先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如北 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等。 国内优秀资源的整合一方面使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 联盟掌握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关键技术资源,提升 了联盟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实现和获取自 主技术,建立我国自由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体系;另 一方面,这些成员中,不少企业和机构与北汽股份 和北汽福田在传统汽车领域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为企业间的沟通和合作奠定了基础。 (3)吸引国际成熟技术资源,使技术创新产生 竞合作用 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吸引了多个国际知名 零部件企业,如AECOM公司、康明斯、伊顿等, 这些在传统车领域技术领先企业的加人为联盟带来 了新的活力。一方面,这些企业自愿加人联盟,体 现了他们与国内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意愿, 这对联盟企业的知识共享、经验学习都产生了积极 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实际的技术创新过程中,知 识产权的界定、研发活动的开展、产品市场化等方 面,国内外企业之间也会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这 种竞合关系能够激发联盟技术创新的活力,对联盟 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4)政府、用户和服务型企业的加入有效提升 了技术创新绩效 在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技术创新过程中, 有一些的成员对技术创新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 用户方面,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涵盖了北 京公交集团、天津市公交公司、济南市公交公司、 长春公交公司等24个城市的共30家公交公司,这 些公司的加入不仅能够提供新能源整车产品的测试 和试运行,还能够为联盟产品提供广阔的销售渠道, 为技术创新的产业化提供了重要支持。 服务型企业方面,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纳 入了北京清能华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西郊新 能源技术咨询有限公司两家服务型企业,这两家企 业的加入能够有效的服务联盟产品的测试和试运行, 进而提升联盟产品的市场化能力,推进技术创新的 产业化进程。 4小结 产业联盟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推动共性技术的研发和 应用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国外许多企业都通过 产业联盟这样一种组织形式来进行技术创新。中国 也在2009—2014年的六年中,成立了共30家新能 源汽车产业联盟来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 和产业化。本文从联盟任务、联盟成员等角度出发 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发展现状进行了总体分 析。在此基础上,选取了四家代表性联盟对其技术 创新模式及特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即广东省电动 汽车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的“以整车技术为核心, 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性技术创新模式;浙江省电 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以企业为主体, 以关键零部件为核心,以政府创新平台为支撑”的 技术创新模式、武汉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的“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探索多元化技术路线,产 城互动”的技术创新模式、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 盟的“以整车企业为龙头、多主体协同发展”的开 放式技术创新模式。 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全新的 课题,学术界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理论与实 证研究较为缺乏。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不 同的技术创新模式及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是龙头企业 与当地政府结合其自身的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探 索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路线的必然结果,联盟的发 展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来进行 王静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发展现状及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171 系统地思考。与此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 展,现有的技术创新模式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完善联盟现有的技术创新模式、提升技术创新 模式的适应性,如何构建有效的运营管理机制发掘 联盟的内部资源,开放性地获取更多的外部资源, 从而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绩效也将是今 后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POWELL W W,et a1.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a nd the Locus of Innovation:Networks of Learning in Bioteehnology[J].Adminis— trative Science Quartedy,1996,41(1):116—145 [2]宋紫峰.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中 国发展观察,2012(03):54—56 [3]刘颖琦.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中企业——大学关系对技术创新 的影响[J].管理世界,2011(06):182—183 [4]苏素,肖阿妮.政府主导型产业共性技术R&D合作组织研究 ——以电动汽车产业联盟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 (14):55—59 [5]WALTER J,LECHNER C,KELLERMANNS F W.Knowledge transfer between and within alliance Partners:Private vel'sus collec- tive benefits of social capital[J].2007,60(7):698—710 [6]MAKRI M,LANE P J.A Search Theoretic Model of Productivity, Science and Innovation[J].R&D Management.2007,37(4): 303—317 [7]LIN C,et a1.The allian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R&D alli— naces--the absorptive capacity perspective[J].Teehnovation,2012 (32):282—292 作者简介:王静宇(1988一),女,河北保定人,在读博士,主要研 究方向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