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l卷第4期 20O6年l2月 J.of Xuxhou FAueafion College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Vo1.21,No.4 Dee.,20O6 从《儒林外史》看吴敬梓的审美倾向 奚晓霞 (徐州教育学院组织部,江苏徐州221006) 【摘要】 <儒v,,J,I-史>以它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结构,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素有争议 的独特的艺术结构,恰恰反映了作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倾向。文章在剖析作品独特的艺术结构的同时,分别从人 物形象塑造、结构体制、细节描写三个角度阐述了吴敬梓的审美倾向。 【关键词】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塑造;结构体制;细节描写;审美倾向 【中图分类号】 I2ff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6625(2006)04—0105—03 小说开篇第一回,作家介绍王冕的事迹,径称其为“钦崎 磊落的人”。之后,叙述了王冕的居贫苦读,拒官不做,任性 而为的种种举止: <儒林外史>以其深刻的思想与精湛的艺术为世人所瞩 目,并以此成为中国古代讽刺小说史上的“空前绝后”之作。 自问世之日起,它便与作者吴敬梓一起成为重要的研究课 题。关于<儒林外史>的诞生以及它的思想内涵、结构艺术、 人物形象、美学内涵与价值,评论界都有深刻的剖析和探讨, 但这些研究所关注的往往是这部小说的某一个层面,很少对 其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本文则把<儒林外史>的思想、艺术、 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 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又 不交朋友,终日闭门读书。又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 冠,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着花明柳 媚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 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惹 得乡下的孩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 这便是吴敬梓追求的“绝假纯真”的“童稚式”的人格品 行。“童稚式”的人格品行是“童心”的外在表现形式。所谓 美学内涵熔为一体,从人物形象、艺术结构、细节描写三个方 面,探讨一下吴敬梓的审美倾向。 一、从人物形象塑造审视作者的审美倾向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从古至今, 无论小说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文体形态怎样发展,人物形 象在小说中始终占有核心地位。它是作家审美的对象化,融 “童心”,一是指人的“真心”。有童心者,“不必矫情,不必违 性,不必昧心,不必抑志。直心而动,是为真佛。”I副其间寄托 注着作家的审美感知、审美判断和审美思想。与<三国演 义>、‘水浒传>、<红楼梦>中的人物相比,<儒林外史>对儒林 众生的外貌、衣饰虽没有较多的细致描写,但周进、范进等人 了吴敬梓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倾向,故而王冕担负着“敷陈大 义,总括全文”的重任。 除王冕之外,‘儒林外史)还刻画了许多轻视功名,讲究 “文行出处”的高士。作者称杜少卿“品行文章是当今第一 人”。他率性而为,蔑视世俗之见,酒后携妻子同游清凉山, 泰然自若,旁若无人。这位纵心肆志、恣情任性的杜少卿是 灌注着作家全部感性情趣的形象,是吴敬梓对真性情人格的 一物形象仍能深刻地留在人们的印象中。究其原因,是小说人 物身上隐寓的意味以及吴敬梓倾注在这些人物身上的审美 理想征服了读者。 作家的审美倾向受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接受的文化思 想的制约和影响。明末清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和思想 解放,一些文化精英对传统的封建文化扭曲人格的现实已有 所认识,产生了进步的政治文化思想,吴敬梓在接受这些进 步思想的同时,对魏晋名士也倾心仰慕,他经常在诗文中将 自己比作阮籍:“敏轩生近世,而抱六代情:风雅慕建安,斋栗 怀昭明。”(<勉行堂诗集·寄怀严东有》)六朝文人追求的率 性自然、慷慨狂放、超然脱俗、“绝假纯真”的“童稚式”¨ 的 种向往和追求。荆元是一个从事“贱行”的裁缝,但他却认 为这是一种独立的营生:“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 由得我;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 不管,倒不快活?”这样的直言快语,正是他的“童心”所致。 狂士季遐年,他写字“不肯学古人的法帖,只是自己创造出来 的格调,由着笔性写了去。”他写字全是自己的兴趣,“他若不 情愿时,任你王侯将相,大捧的银子送他,他正眼儿也不看”。 沈琼枝是作家着力刻画的有独立人格,敢于按照自己的理想 去生活的崭新的妇女形象。虽被视为“倚门之娼”,疑为“江 人格精神,影响了吴敬梓的人格理想和审美追求。这突出地 表现在<儒林外史》的人物形象塑造上。 [收稿日期]2006—1O一1O [作者简介]奚晓霞(1980一),女.江苏丰县人,徐州教育学院组织部,助教。 ·1O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湖之盗”,依然光明磊落。这些人物便是吴敬梓笔下的“真 佛”,是他执着追求的人格精神。 所谓“童心”,又指“人的初心”【3 J。人之初,性本善。所 以,“童心”又可指“善心”。吴敬梓在用他炽热的讽刺火焰 烧毁一切丑恶事物的同时,又以充满感情的笔调诉说了他对 往,缅怀泰伯祠的往事,痛惜文运的衰落,这在形象上是与王 冕相呼应的,在思想上是与全文的主旨一脉相承的,虽然楔 子和尾声里的人物、故事、以及主体部分并无情节上的紧密 联系,但思想内容上的紧密联系与和谐统一,使得这幅儒林 百态图,主题更加豁朗生动,布局更加严整匀称。如果说<儒 林外史》以放牛、卖画为生的王冕开端,以四个自食其力的市 善良人物的热烈爱慕。比如他对鲍文卿和向鼎两个善良人 物的描写。在趋炎附势、人情冷淡的社会。吴敬梓宣扬的这 种生死不移的纯洁的友谊。是对善良人性的一种渴望和呼 吁。此外,秦老爹对王冕母子的照顾,乡邻之间的至诚相待, 开小米店的卜老爹和小香腊店的牛老儿之间,鱼水相帮,市 井平民鲍文卿和倪霜峰危难相助,杜少卿对韦四太爷和娄焕 文,不忘旧谊,都表现了一种温存、善良、纯真、淳朴的人情 美。“真”和“善”都是“童心”的真实表现,而对“童心”的渴 望,恰恰反映了吴敬梓以“真、善”为美的审美倾向和审美理 想。 二、从小说结构体制探求作者的审美倾向 文学作品的结构是一种艺术形式,而艺术形式的存在是 以它所反映的一定生活内容为条件的。<儒林外史>独特的 结构形式,既受中国古典小说传统的影响,也为作家所熟悉 的社会生活所制约,是作家精心构思、巧妙安排的产物。朱 万曙先生认为:“在几部著名的古典长篇小说中,<儒林外 史>的结构无疑最为完整,完整得近乎精巧。州 何满子先生 认为吴敬梓“更带有思想家的气质州 。敏锐、深沉而又理 性的吴敬梓无意于编造统贯全书的事件,设计贯穿全书的中 心人物。而是着意于生活本来的样子反映现实,他以深邃的 理念分析,使各个事件联系起来,形成了<儒林外史>有首有 尾、首尾呼应、内部联系紧密、“杂多统一”的完整和谐的结构 体系。美在于“和谐”。这种“和谐”便是吴敬梓的审美倾 向。 首先,开头结尾的首尾呼应。第一回楔子,“敷陈大义, 隐括全文”。标题便点出了小说的主旨总纲,叙说了王冕这 一作家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听说科举制艺的消息时说: “这个法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 行出处都看得轻了。”夜观星相后又说“一代文人有厄”。从 第二回到第三十回,作家用层层递进的方式,逐一暴露了走 “荣身之路”的三类人物的丑恶,对应了王冕所说的“把那文 行出处都看得轻了”。从第三十一回到四十六回前半部分, 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肯定人物,作家重点描写那些讲究“文 行出处”的知识分子以及他们的理想与实践。独立特行的杜 少卿,德高望重的“真儒”虞育德、迟衡山、庄征君,“兵农孝 悌”的楷模萧云山、郭孝子等,这些人物围绕祭泰伯为中心, 由分散而集中,由集中而分散,表现了“星君”维持文运的努 力。但虞博士的离去,也揭开了王冕的“一代文人有厄”的序 幕。第四十六回后半部分到五十四回,文运衰败,只剩下几 个儒林小丑。第五十五回(小说的尾声),四大市井奇人的出 现。是吴敬梓对未来的希望与探讨。他们擅长琴棋书画,“不 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他们不与儒林士人来 ·106· 井奇人终结,这是一种偶然的巧合,那么楔子以<蝶恋花>开 篇,尾声以<沁园春》收束,这应该是作家的精心设计了。这 种有首有尾、善始善终、前后对称的“完整”,是吴敬梓艺术审 美的一个初级阶段。 其次,真正的“完整”是和谐,美在于“和谐”。<儒林外 史>的艺术结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吴敬梓的创作是让世界来表现世界,他着眼社会的整体,着 力抨击那个社会的庸俗卑琐,又执着表现一切的崇高与美 好,所以他便把这许许多多不同的人和事以及各种不同的零 零碎碎,似乎不经意间拈起来,综合在一起。俄国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在谈到<安娜·卡列尼娜>的“圆拱形”结构时 说:“我以建筑自豪——拱顶镶合的那样好,简直看不出嵌接 的地方在哪里,我在这方面费力也最多,结构上的联系既不 在情节,也不在人物间的关系(交往),而在内部的联系。州 <儒林外史>的结构也如此。这种“内部的联系”,便是吴敬 梓对“和谐美”追求的表现。人物的各自起讫,是<儒林外 史>结构的一个重要特色。它的各个个体,便是这些人物和 场面连缀起来的。小说从第二回到五十四回,作家把不同类 型的人物,难以计数的大大小小的故事,采取由甲故事中的 人物引出乙故事中的人物,又由乙故事中的人物引出丙故事 中的人物。甲故事中的问题留到乙故事中甚至其它故事中解 决,就这样人物的来去,故事的起讫,都井然有序,如连环套 结,环环相扣。比如周进——小说主体部分的第一个人物, 由周进引出范进,由范进的故事引出严贡生转而到严监生, 由严氏兄弟的官司又回到范进,接着范进任山东学道,引出 学生苟玫,继而转到王惠。王惠的故事犹如一条线,牵起这 条线,便又一一拎出蘧氏祖孙、娄氏兄弟、马纯上、郭孝子等 一系列的人物。这如此众多的人物不是一个一个地平列展 现。而是以十几个主要人物为中心,比如周进、范进、严贡生、 严监生等,围绕这些人物,又有若干次要人物,这些人物以及 活动构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故事与故事之间往往有 过渡性的人物或事件,使过渡的自然紧密。另外,全书组织 了一些较大的聚会,比如第十二回的“大宴莺厦湖”,第十八 回的“西湖宴集”,第三十回的“高会莫愁湖”,第三十六回的 “祭泰伯祠”,第四十六回的“三山门饯别”。这些聚会使得 人物和故事有放有收,不散不乱,也是一种重要的“内部的联 系”。吴敬梓就是通过这种“内部的联系”,将社会的庸俗卑 琐、一切的崇高与美好、零零碎碎的人和事和谐地统一起来, 组成了一部全景性的社会小说。至此,“完整”达到了“和 谐”。“和谐”便产生了美。 三、从小说细节描写品昧作者的审美倾向 《儒林外史>中有大量的细节描写,以往的研究者们玩味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的是它们所蕴藏的深意,欣赏的是它们的讽刺效果,却没有 很好地注意这些细节的“趣味性”。明清时代,“趣味”追求 成为强大的文学思潮,李贽提出“天下文章当以趣味为第一” 的观点,由此“以趣为美”也就成为古典小说鲜明的审美倾 的审美倾向。第二十回写权勿用头上戴着高帽子,甩着大袖 子,晃荡晃荡地在人丛中乱撞。恰好高帽子撞到一个乡下人 掮着的扁担上去,乡下人毫不知情地把高帽子挑走了。权勿 用摸了摸头,才知道高帽子没了。他急了,七手八脚地乱跑, 眼睛也不看前面,结果撞到一顶轿子上,几乎把轿子里的官 儿撞跌下来。“山中人进城,至此凡‘五撞’,有自撞,有与 ‘乡里人’撞,有与‘街道亭’撞。”【 这“五撞”可谓写尽了权 向。“所谓以趣为美,就是把强烈的趣味性作为自觉的审美 追求,努力在人生体验与所叙述的故事中寻觅生动感人、并 且有着明显幽默性和智慧性的内容,并把它精彩地叙述出 来,从而形成中国古典小说独具的审美感染力。”…<儒林外 勿用进城的曲折,他的仓皇失措,丑态百出,不由得让人发 笑,在笑声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领悟到“趣味美”。这实际 史>细节描写透露了吴敬梓“以趣为美”的审美倾向。 第一回楔子写王冕:因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他 上正是作家创作时的审美自觉。以胡屠户为例,在范进中举 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个极阔的衣服,遇着花明柳媚时 前后。对他有几个细节描写。范进进学回家,他“手里拿了一 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 副大肠和一瓶酒”,算是祝贺。范进想去乡试,胡屠户一口啐 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惹得乡 在他脸上,骂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说什么“中老爷的,都 下的孩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在当时的 是天上的文曲星”,范进“尖嘴猴腮,想吃天鹅屁。”等到范进 环境里,他这种特殊的服装、特殊的行为方式,给人造成一种 中举,欢天喜地地发了疯,胡屠户“连斟了两碗酒,壮了壮 “奇特”的印象,这种“奇特”是王冕“愤世所致”,不仅“表露 胆”。给了他一耳光,把范进打好了。范进回家,胡屠户走在 出作家的思想情绪”。而且给读者以浓厚的“趣味”。这种类 后面,“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上低着头,替他扯 似的细节描写在文中俯拾皆是:第六回写严监生死时,伸着 了几十回”。作家通过胡屠户对范进态度的曲折描写——由 两个指头,总是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家人都来讧乱着问, 凶相毕露到媚态可掬,把他嫌贫爱富、刁钻势利的丑态刻画 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 得活灵活现,让读者在唾弃这一丑陋人物的同时,又享受到 不一,严监生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 “曲折”中的无限乐趣。再说第十回蘧公孙结婚酒席上的 只有我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了那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不 “曲折”。正当觥筹交错、众宾欢乐之时,突然乒乓一声,从屋 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 梁上掉下一个东西来,不左不右,不上不下,端端正正掉在燕 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没了气。 窝碗里。原来是粱上走滑了脚的一只老鼠。它将碗打翻,泼 这一细节描写显然采取了夸张的手法,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地 了一桌子莱。又跳到新郎官身上,把崭新的衣服都搞油了。 主阶级的吝啬。第三十八回,作家对郭孝子“深山遇虎”这一 接着,一个厨役端菜时,又把粉汤和碗一起打倒在地,恰好两 细节的描写也相当生动:先写郭孝子跌在地上不省人事,然 只狗赶上来吃,他要踢狗,想不到用力太猛,把一只鞋踢起来 后写“老虎竟不吃他,而是用鼻子对着郭孝子脸上闻”这一奇 有丈把高,把宴席上的点心、汤打得稀巴烂,把正伸着筷子到 怪之事,接着写了一件更出人意料的事,“一茎胡子戳在郭孝 嘴边的陈和甫吓了一跳。这些无法预料的滑稽事件。或许蕴 子的鼻孔里去,戳出一个大喷嚏来,那老虎倒吓了一跳,连忙 涵某些深层次的意味,但这接二连三的趣事本身,才是引起 转身,几跳跳过前面一座山头,跌在一个涧沟里,那涧极深, 读者审美娱乐的真正原因。清凉布褐批评这一细节时讲道 被那棱撑像刀剑的冰凌横拦着,竟冻死了。”这一处描写意外 “接二连三的趣事发生矣”。至此,伟大的吴敬梓又以“奇 迭生,其“奇事”妙文,趣味盎然,并洋溢着幽默和诙谐,这就 特”和“曲折”的细节描写充分显示了“以趣为美”的审美倾 是小说的“趣味”。 向。 吴敬梓还通过细节描写的“曲折性”来表现“以趣为美” [参考 文献] [1]苏涵.民族心灵的幻象——中国小说审美理想[M].北京:中 1998,(2). 国人民出版社,2OOO. [5]何满子.吴敬梓是对时代和对他自己的挑战者[M]//儒林外史 [2]失言.三首.焚书.卷二[M]. 研究论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 [3]王平.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6]平慧善.儒林外史的结构艺术[M]//儒林外史词典.南京:南京 1998. 大学出版社,1994. [4]朱万曙.儒林外史:理性作家的理性小说[J].安徽大学学报, [7]清凉布褐.批评儒林外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OO2. ·lO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