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教学“三大忌”
作者:丁春青
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第10期
童话是一个人精神发展的基石。现在中学语文的教材中有多篇精彩的童话,可是,有的语文教师却把童话教学等同于一般的记叙文教学,犯了童话教学的大忌,致使学生在课堂上没能很好地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只是滞留在童话世界的边缘。 一、忌肢解童话
在童话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于让学生找出童话中精彩的词句进行品读、感悟。这些教师以为这么做,就可以体现出语文味。殊不知,他们对童话进行切割式教学,不仅破坏了童话的整体性,还使原本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童话失去了原有的感人功能。那一个个零散的词句,怎能让文本鲜活起来呢?课堂教学过于细碎,便会使课堂陷入品词析句的泥沼中。
在教学中,我们驾着词句之舟在文中穿行的时候,一定要有走入文本的意识,要充分考虑文本所蕴含的张力。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整篇整段地读,要引领学生感受童话故事独具的魅力。 二、忌理性分析
童话是以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的,它往往把自然界“社会化”,把社会生活“童话化”。它采用拟人的方法,给所有的东西赋予了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性化。因此,童话是感性的。在进行童话教学时,教师要少问学生“为什么”,少探究一些“反映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应该多从感性的角度引导学生去感受童话中的人和事。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去年的树》时,问:“同学们,你们读到‘去年’这个词时,有什么感觉?”“感觉树已经离去。”“感觉这已经成为过去。”“感觉这树已经不在了。”学生回答。课一开始,教师就带着学生走进了故事内容,为感受童话的凄美奠定了哀伤的基调。
三、忌深入深出
童话语言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可是,很多教师习惯于深入文本,习惯于微言大义,似乎不这么做就显示不出他们的高深。于是,教师往往抓住童话故事中的一两句话大做文章,试图让学生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这样的教学方式,完全违背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童话作品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儿童。因此,教师应蹲下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解读童话,与他们一起分享童话世界中的喜怒哀乐,而不是硬拉着学生的手把他们拖进所谓的“童话世界”。至于童话中一些深刻的东西,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人生体验中去品味,去思索。 作者单位:河南省荥阳市第二初级中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