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类书在中国古代类书编纂史上的地位
2024-08-26
来源:年旅网
142 辞书研究2010年第5期 【辞书史与辞书学史】 宋代类书在中国古代类书 编纂史上的地位 王利伟 摘要鉴于宋代类书在中国古代类书发展史上的特殊影响,文章从文献编 纂学的角度,采取宏观论述的方法,阐明其在中国古代类书编纂史上举足 轻重的地位,并从多个视角对其成因进行梳理与探析。 关键词 宋代类书 地位 我国古代类书起始于魏,发展于隋、唐,繁荣于宋、明,完备于 清。作为中国古代类书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宋代在充分继承前 代类书编纂经验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为后 世类书编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 一、总体特征 1.分类细密 在部类设置上,宋代类书不但数量超过前代,而且分类的细密 程度也胜过前代。这一点在综合性类书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修 文殿御览》(北齐祖埏等撰)采摭群籍,分360卷,240部。《编珠》 (隋杜公瞻奉敕撰)分4卷,14部。《北堂书钞》(唐虞世南撰)分19 部、851类。《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奉敕撰)分100卷、48类(一 宋代类书在中国古代类书编纂史上的地位 143 作47部),部下分细目,共740余目(一作730余目)。《初学记》 (唐徐坚等奉敕撰)分30卷、23部、313类。《白氏六帖事类》(唐自 居易撰)共6册。而宋代的《太平御览》分1000卷、55部、5363小 类、63个附类。《册府元龟》分1000卷、31部、1104门。《太平广 记》分500卷、92大类、附150多个小类。类目选取与设置方面, 形式异彩纷呈,纬目口 在宋代类书中逐步固化与丰富。 2.用途扩展 就类书的编制用途而言,宋以前大都是供作文时查检词藻、典 故之用,反映在内容上就表现为采摘群书名言隽句,搜罗词藻、典 故,有的甚至将之编为骈语。《锦带书》(梁萧统撰)、《编珠》、《北堂 书钞》、《初学记》、《白氏六帖事类》等都是为了作文查检词藻、典故 之便。《编珠》还编为骈语,全用对句。而宋代类书除作文取材之 用外,还有备科考、书信笺启撰述等一般性查检之需,并提供了丰 富的日常生活知识。 3.综合性和专门性兼备 就内容性质而言,宋以前类书多为综合性的,而宋代除了综合 性的,专门性类书也占有相当比例。就内容范围而言,宋代类书较 前代更为充实和全面,取材扩展为经、史、子、集等历代文献资料, 呈现出广泛性、专科性、通俗性和应用性的特色。 4.编者范围扩大 就编修情况看,宋以前类书多为官修,《皇览》《修文殿御 览》《编珠》《艺文类聚》《初学记》均为奉敕编修。而宋代除《太 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为官修外,其余均为私修,部 分为坊刻。 5.开创专门类书新体裁 宋代类书在体裁上颇有创新,对后世类书编纂影响深远。 继宋代吴淑《事类赋》之后,清代出现了“事类赋”系列。先是 华希闵撰注《广事类赋》4O卷,分27门,广为291赋(每赋取一事 144 辞书研究2010年第5期 物),吴世旃撰注《广广事类赋》32卷,继广为137赋,其后王凤喈 撰注《续广事类赋》3O卷,分11部,复续之为260赋,张均撰注《事 类赋补遗》14卷,分13门,撰成百赋,补其缺略。 宋代的《全芳备祖》在类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与后出的《群芳 谱》《广群芳谱》有嬗递渊源。明朝人编的《群芳谱》以《全芳备祖》 为底本,清初成书、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的《广群芳谱》则是《群芳谱》 的扩充。因此,《全芳备祖》是我国植物学类书的鼻祖。 北宋高承编的《事物纪原》是一部成书较早的专门考证事物起 源及沿革的类书。其最大特色在于对书中所列的1764事均要“原 其始,推其自”。诚如《郡斋读书志》所云,该书“自天地生植与夫礼 乐、刑政、经籍、器用,下至博弈嬉戏之微,虫鱼飞走之类,无不考其 所自来”。全书共55部,每部之下又分若干事,每一事目之下便是 引文。该书对于一些生活器物及食品等收录较多。此书开后世考 源类书之先河。《格致镜原》系清代陈元龙仿《事物纪原》而编,专 门汇辑历代经史、杂记、俗说、野史、字书等文献中有关博物和工艺 的记载,故日“格致”;每物必溯其起源,注明出处,故名“镜原”。该 书分为乾象、坤舆、身体等3O类,类下又析细目,凡886目。如果 目下资料较多,则以总论、名类、称号、纪异再行标目区分。该书引 文大多录自原书,并且多据善本,校勘较为精审。《四库全书总目》 评日:《格致镜原》“因各考订,所出必系以原书之名。虽所据或间 出近代之本,不能尽溯其原,而体例秩然,首尾贯串,无诸家丛冗猥 杂之病,亦庶几乎称精核矣”。此外,清汪汲编的《事物原会》和清 魏崧编的《壹是纪始》也都是辑录有关事物起源资料的类书。清厉 荃原撰、关槐增辑的《事物异名录》收录历代类书及经、史、子、集诸 书中有关事物异名的资料。该书分为乾象、岁时、坤舆等39部,部 下又分若干类,类下记性质相同之事。每事先列通称的正名,次标 异名,搜罗非常详备。其中所收的一些事物的异名,现在已极少使 用,在一般辞书中也难以查到,足见其价值。可见后世考源类书在 宋代类书在中国古代类书编纂史上的地位 145 《事物纪原》的基础上又有创新。 宋代唐仲友的《帝王经世图谱》图文互补,相辅相成,为图谱类 书之首创,对后世影响深远。明代章潢的《图书编》及王圻、王思义 的《三才图会》即为此类。《四库提要》称《图书编》“议论不空泛,叙 事有条理”、“重经世致用之学,如言舆地数卷,于各地沿革、风俗险 要、户口物产,皆言之简要,无异今世地理教科书”。以“图海”著称 的《三才图会》“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物,精而礼乐经史,粗 而宫室舟车,幻而神仙鬼怪,远而卉服鸟章,重而珍奇玩好,细而飞 潜动植”(周孔教《三才图会序》),摭采浩博,巨细备载,卷帙盈百, 有图六千余幅,如《鼓琴图》、《象戏图》、《打马图》、围棋技法88图、 《永字八法图》、《永字变化七十二势图》、《草识百韵图》、《隶字图》、 《树枝法图》、《树叶法图》、《松树图》、画竹71法、画梅95法、《射法 图》、《马箭势图》、《拳法图》、《枪法图》、《棍法图》、行军步伍战阵 图、《大合乐四表六舞会位图》、《太极元气图》、《河图五声图》、《洛 书八音图》、《二十四气修真图》、《吞剑图》、《走火图》、《缘竿图》、古 人画像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图谱类书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图 绘以勒之于先,论说以缀之于后,图与书相为印证”,凡图之不能显 著可假之于文,文之不能尽者,可于图中自见。 此外,明《永乐大典》摹仿宋钱讽的《回溪史韵》,同时又借鉴了 宋叶廷硅《海录碎事》“词头一解释一书例”的体例;明唐顺之的《荆 川稗编》在体例上暗仿宋章如愚的《山堂考索》;明马琦的《经济类 编》性质与体例都与宋《册府元龟》相近;清张英的《渊鉴类函》以明 《唐类函》为基础,博采宋《太平御览》《玉海》等十七部类书、总集的 材料汇集而成。由此可见,宋代类书为明、清类书的完备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6.跨时代编纂的大型类书别具一格 宋代类书规模宏大,前后绵延,编纂周期跨时代,这在古代类 书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大型类书如表1所示: 146 辞书研究2010年第5期 表1 名 称 作者 卷数 《锦绣万花谷》 《事文类聚》 《山堂考索》 《古今合璧事类备要》 《源流至论》 不著撰人 祝穆 章俊卿 谢维新 林羽(前、后、续) 黄履翁(别) 前4O、后4O、续4O 前6O、后5O、续28、别32 前66、后65、续56、别25 前69、后81、续56、别94、外66 前1O、后1O、续lO、别1O 《翰苑新书》 《事林广记》 不著撰人 陈元靓撰 明钟景清增补 前7O、后32、别12、续42 前后续别新外各2卷 上述几部大型类书的编纂由于没有确切的始卒年代,因而无法准 确判定其编纂周期。但是从撰者的生活年代、内容的增补程度以 及编排体例的微妙变化,足以断定编纂历时弥久。 一言以蔽之,宋代类书规模宏大、内容庞博、功能广泛、体裁多 样,是中国古代类书编纂日臻成熟的时期。它在类目体系、取材、 体裁、功能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奠定了其后几朝类书编纂的格局, 也为当代百科类工具书、资料汇编及网络检索系统的编制提供了 素材和模式方面的借鉴,因而,宋代类书所产生的划时代影响奠定 了它在中国古代类书编纂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二、成因探析 1。文献积累与文献利用之间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文化的积累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学派蜂起,著述成风,为文献 的发展提供了直接动力。伴随着文献的大量积累,文献内容的极 大丰富及其载体的浩繁笨重与文献利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加 之人们对某一主题范围内资料要求快速翻检的主观愿望愈加强 宋代类书在中国古代类书编纂史上的地位 147 烈,这些都迫切要求产生一种能浓缩总体文献、概括各种文献潜在 信息的特殊文献体裁形式。先秦至两汉的文化积累,所产生的文 献已构成了庞大的文献库,为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终于促成了中国 古代第一部类书《皇览》的诞生。所谓类书,正是源于已有文献,对 分解之后的文献片断,按主题“类目”进行重组的体裁形式。这一 形式也反映出个体文献与总体文献的相互关系,以及文献资源的 潜在价值。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中国文化已发展至繁荣阶段, 类书编纂得到了很大发展。宋代更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时期,客 观上需要对前代文化进行概括与总结,这也促使了类书编纂繁荣 阶段的到来,同时体现了文献发展及其价值开发的必然趋势和途 径。因此,宋代类书在中国古代类书史上的独特地位,正是文献积 累与文献利用的矛盾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2.雕版印刷术空前发展。修书机构众多 宋代类书种类繁多,体制宏大,这与宋代雕版印刷术的广泛使 用和国家大力发展藏书事业有直接的关系。入宋以来,随着社会 的安定和文治政策的推行,雕版印刷技术日臻完善,为刻印类书等 卷帙浩繁的书籍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当时有人说:“国子监之 印群书,虽汉唐之盛无以加此。”明代胡应麟说:“雕本始唐中叶,至 宋盛行。”l_2 因此,宋代的图书印制编纂大大超过了前代,图书出版 空前繁荣。 宋代的官修机构众多,主要是三馆和秘阁(简称“馆阁”)。三 馆即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北宋馆阁的图书编纂活动规模空 尤其是北宋前期影响深远的四大图书工程——《太平御览》《太平 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宋代的民间出版方兴未艾,书坊、 家塾、书院、寺院及宗教社团等的出版活动十分活跃。其中,书坊 占有相当地位,据史载,宋代的几个出版中心中,除东京外,四川、 浙江、福建及后起的江西均是由于日益兴盛的坊刻的推动而形成 的。书坊名目繁多,或日坊肆,或日书林等等。其商业化气息尤为 148 辞书研究2010年第5期 明显,以牟利为主,用料粗糙,排版紧密,坊主“多以柔木刻之,取其 易成而速售,故不能工,,[引。在刻书内容方面,以实用的历书和日 用杂书为主,具有较浓厚的民间色彩。《事林广记》《古今事文类 聚》等反映市井俗文化的类书皆出自书坊之手。考试用书更为坊 肆所重,以致宋以来应试类书繁衍如涌。另外,由于宋代经济的发 展和文化的繁荣,私家刻书甚盛,《类要》《事物纪原》《事类赋》《群 书考索》《全芳备祖》《锦绣万花谷》《玉海》《源流至论》《海录碎事》 《事实类苑》《圣宋名贤四六丛珠》等均由私刻。 3.科举制度发展变革。科考内容日益变更 “虽然科举考试作为一种制度实际上在隋代即已开始,但是, 毫无疑问的是,它只是在唐末才成为一种具有社会和政治意义的 制度。更严格地说,则只有到宋代,它才完成这一演变。”L4]人宋, 随着士族势力的瓦解和“重文抑武”政策的推行,最高统治者对科 举制度作了重大改革,主要是严格科举制度,杜绝场屋弊端,取消 门第限制,提倡公平竞争,“一切以程文为去留”[5],扩大取士名额, 从优任命科举合格者。由于采取了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鼓舞了 一般士人读书应举的积极性。至北宋中后期,科举进入黄金时代, 不论京畿周围,还是僻远地区,到处都是读书应举之人。宋代应举 人数的剧增,对各种考试用书的需求也随之大增,而作为类书的典 籍,更是应试者的必备用书。 就两宋科举考试的内容来看,宋初取士科目,与唐、五代相仿, 主要有进士、诸科两大类,此外还有制举和词科等,其中,制举并不 占重要地位。进士科的考试内容虽有诗、赋、论、策和帖经、墨义等 多种,但实际上只以诗赋为取舍标准。诸科考的是帖经、墨义,都 以背诵儒家经典为功,并不需要有很广博的知识面。从北宋真宗 起,已有大臣建议改革考试的内容。仁宗时,经过“庆历新政”,时 务策在进士科考试中的重要性有了显著增加,它要求士人了解古 往今来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内容和典章制度、国计民生方 宋代类书在中国古代类书编纂史上的地位 149 面的知识,如果仅能作诗赋,就不足以应付考试。特别是经过神宗 朝王安石变法以后,科举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明经诸科被废除, 进士科以经义取士,策论次之,而经义不同于以往的墨义,它主要 不是依靠背诵经文,而是要结合现实阐发其内涵,规定“许引用古 今诸儒之论及己见”[6],即或引以经史,或断以己意,从经义中说出 一套治国安邦的道理来。 科举内容的变革,要求士子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以得逞于场 屋。但是,士子们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即使耗其终生,也 难于尽读,但借助类书,便可做到执简驭繁。类书作为场屋用书, 无论对试经义还是试策论,都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在这种情况下, 具有百科全书功能的类书,使士人对它趋之若鹜,编修和刊印类书 也就成了一项有利可图的事业,这便有力地推动了类书的编修。 因此,应试类书勃兴。仅为《四库全书》所收的就有高承的《事物纪 原》,孙逢吉的《职官分纪》,陈傅良的《永嘉八面锋》,佚名的《锦绣 万花谷》,祝穆的《事文类聚》,潘自牧的《记纂渊海》,佚名的《群书 会元截江网》,章如愚的《山堂考索》,谢维新的《古今合璧事类备 要》,林羽、黄履翁的《古今源流至论》,王应麟的《玉海》,佚名的《翰 苑新书》等等。 4.文学创作深入发展,社会文化贴近大众 宋初文坛盛行应酬赠答的唱和诗,太宗当政时下诏撰成《太平 御览》(1000卷)、《太平广记》(500卷),在不同的方面适应了当时 的文学对辞藻、典故的需求。《太平御览》的一些类目中,仍是 “事”、“文”兼备,附有不少相关的诗文。《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的 主要编纂人员,如李防、徐铉等,都是五代十国入宋的文人,他们不 仅是宋初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也是宋初诗坛的盟主。私修类书 有吴淑的《事类赋》(30卷)。这些类书的编纂无疑为人钔创作诗 歌提供了诸多便利。 北宋前期,对诗坛影响较大的“西昆派”注重辞藻、用典与声 150 辞书研究2010年第5期 律,追求“雕章丽句”,主张“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北宋 中后期,由黄庭坚开创的“江西诗派”最能代表宋诗的特色。黄庭 坚为后人所推崇,是由于他既能够“荟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 体制之变”,创制出新体裁,又能在作诗的主张与方法上有自己的 独到之处,如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等。作 为文学主流的宋词,在诃坛上形成了“婉约派”与“豪放派”两种截 然不同的词风。然而,所有这些诗、词流派的创作都大量运用典故 与辞藻,于是便形成了对类书的倚重。此外,宋代朝廷的诏令制诰 和士大夫的表启笺札等公牍、应酬文字多用四六之体,这更离不开 类书所提供的“文体素材库”。为创作之需而编制的类书主要有: 李昭圮、李似之的《太学新增合璧联珠声律万卷菁华》、晏殊的《类 要》、叶黄的《圣宋名贤四六丛珠》、杨万里的《诚斋四六发遣膏馥》 等。 由于宋代门阀士族衰落,门第血统关系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 支配力量大大削弱,而高等教育、科举考试向地主阶级的下层乃至 自耕农民、工商杂类转移,地方学校的设立较为普遍,私学与书院 的发展,加上雕版印刷的盛行,书籍的出版、流布较易等,因而知识 和才能备受重视,读书人、著书人增多,公私藏书更为丰富,使得全 社会的文化氛围较前代更为浓厚。《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 云:“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社会经济的兴旺繁荣刺 激了大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诸如《事林广记》等通俗性类书作为 一种“文化快餐”,作为一种能迅速“产生效益”的文化工具,自然会 综观中国古代类书发展的历史,宋代类书的内容繁杂、类目精 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 细之特征,正是当时社会知识体系庞杂的折射,也是人们对宇宙、 社会、人类的认识逐步深人的结果。可以说,类书经过宋代,无论 是内容,还是编排体制,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充和改观,类书作 为一种文献体裁在古代类书史上已发展成熟,体制完备,此后虽有 宋代类书在中国古代类书编纂史上的地位 151 发展,也只是随着文化知识的积累而对内容加以补充而已。遗憾 的是,宋代乃至清代并没有对以往丰富的类书编纂经验进行及时 总结,以形成完整的类书学理论,当然这是与中国古代注重实用性 的传统直接相关的。宋代类书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存在许多缺 陷,但是毕竟为我们留下了如此宝贵且至今受益的文化资源。 附注 [1]“纬目”是相对于“经目”而言的。二者是对类书设置的类目性质的划分。所 谓“经目”是对文献资料表述对象的类分,如天文、律历、地理、选举、三公、学校、建国之 本、进用大臣、论议部、性行部、神仙、圣贤等。所谓“纬目”是对摘录的文献资料所属体 裁的划分,如经、史、子、集、传记、历代事实、经传格言、名臣奏议、事证、时证、偶句、前 贤诗词、四六警语、群书事鉴、故事、纪要、杂著、律诗、诗话等。“经目”、“纬目”均可根 据概念之间的所属关系进行层级划分。 [2]明胡应麟《经籍会通》卷四。 E3]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 [4]李弘祺.宋代官学教育与科举.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4:156. E53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 E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 (北京语言大学档案馆 北京 100083) (责任编辑 刘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