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春时节的诗词
清洁明净,谓之清明。清明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早在汉代就有了对清明节气的明确记载,而作为节日的清明直到唐代才正式形成。下面是关于踏春时节的诗词的内容,欢迎阅读!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
约从唐朝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踏青 | 郊游
宋代程颢《郊行即事》: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宋代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五代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宋代欧阳修《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 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栖。 咏春 | 抒情
宋代辛弃疾《满江红·暮春》: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 流水暗随红粉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唐代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 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 马骄泥软锦连乾,香袖半笼鞭。 花色融,人竟赏,尽是绣鞍朱鞅。 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 宋代晏殊《破阵子·春景》: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宋代黄机《临江仙·寒食清明都过了》: 寒食清明都过了,客中无计留春。
东风吹雨更愁人。系船芳草岸,始信是官身。 怅望故园烟水阔,几时匹马駸駸。
别肠何止似车轮。殢天天不管,转作两眉颦。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
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
插柳 | 蹴鞠 | 放风筝
宋代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 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 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唐代韦庄《麟州寒食》: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清代高鼎《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唐代王维《寒食城东即事》: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无论是怀念亲人的悠悠哀思,还是踏青时的喜悦欢愉,抑或是勘破生与死的豁达豪迈,总之,清明节带给我们的应该都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传承。
我们应当在清明节感恩尽孝,增进亲情,缅怀先贤先烈的功绩,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同时,无论喜与忧,乐与愁,两者兼容,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盛世清明,维护当下“清明复清明”的局面。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走向大自然,感受“清洁和明净”,不负大好春光,这才是弘扬清明节文化的意义所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