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各阶级(阶层)向西方学习的得与失
广东三水实验中学 夏克传 邮码:528100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抵抗西方列强侵略,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放眼西方,向西方学习。这种学习探索,对于挽救民族危机,迈向近代化,产生了一定积极的影响,但由于时代、阶级等局限性,他们的学习又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今天,我们对他们的探索作深入的研究,可以为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贵的经验教训。
一、地主阶级
1. 地主阶级抵抗派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的提出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强国之道;由于实践有限,主要是介绍西方科技,包括历史、地理、军事等,使中国人大开眼界,但没有产生实际效果。特别是鸦片战争的失败,林则徐解职,新思潮就成为泡影。
2. 地主阶级洋务派
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
上的众多矛盾发生分歧,形成了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其主要内容是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70年代以后,又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此外洋务派还进行了筹划海防,举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等活动。当然创办军事工业是洋务派的主要目的,其他像创办民用工业、举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都是为军事工业服务的。
洋务运动由于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为目的,没有从政治制度上学习西方,决定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是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学习西方的思想具体实践化:它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和生产技术,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并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举办新式学堂,开始了近代教育;促进了西方政治学说、民主思想的传播;民用企业的创办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 清政府
19世纪末,面对瓜分危机,光绪帝试图依靠维新派免作亡国之君,对抗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他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但由于顽固派的激烈反对,终归失败。
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它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不愿也不敢进行根本制度的改革,只是在封建主义的老树上嫁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枝。特别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极端仇视新事物,对任何变革持坚决的抵制态度。这就造成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进行根本制度的改革,才能发展生产力,做到富国强兵,有效抵制外侮。
二、农民阶级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较为完整的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涉及政治、经济、文教、外交等几个方面,是从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都效法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最早方案。它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中国摆脱封建主义的历史趋势,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迫切愿望。但迫于当时的战争形势;缺乏实施的资产阶级基础;没有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无法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因此不可能实施。其主张功绩还在思想方面。
《资政新篇》的提出与无法实施也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因而不能发动群众。
三、资产阶级
1.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洋务运动的兴起,从洋务派中间分化出早期的维新派,其本质属性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其基本的主张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和变法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其具体主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早期维新思想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为康有为等维新变法思想提供了来源,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未付诸行动。
2. 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早期维新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这一思想的产生。
要求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从公车上书演化为社会政治运动到百日维新失败,说明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其最大功绩在于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即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接受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
维新变法思想是当时中国社会最进步的思想,依据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也是爱国的,依据是把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但是其思想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这势必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推行维新变法主张依靠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地主绅士,失败是必然的。
3.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其基本主张是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土地纲领,同样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抗不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进攻。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4. 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思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工商业得到了一次发展机会;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社会条件。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必然对中国经济侵略起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在当时来说,“实业救国”思潮是爱国的和进步的。但中国民族工业毕竟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的国民经济不可能得到发展,实业救国也只是一种空想。
5.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辛亥革命前,维新派和革命派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北洋军阀政府在思想领域推行尊孔复古逆流;一战期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以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大力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主要包括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新文学和新道德,反对旧文学和旧道德。
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但是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这种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同时也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因此它不可能给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民族资产阶级的以上种种努力的失败,归根到底也是由于其阶级局限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其经济基础的薄弱,对西方列强和封建主义存在很强的依赖性,因而带有很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更不敢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支持,所以身单力薄,功败垂成。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各阶级(阶层)向西方学习具有其进步性,因为一方面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思想启蒙,特别是向西方学到了先进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对于中国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的发展,对于中国的近代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他们的可贵的探索精神激励着后人为中国的富强不懈地努力。他们探索的失败的经验教训也成为后人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肤浅到深刻,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各阶级(阶层)向西方学习不免带有片面性、机械性的一面;更由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资产阶级由于其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不能为多灾多难的中国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